古代的狀元官有多大?

呤賦


狀元官跟新郎官一樣,並不是官,只是一種榮耀,離當官還有一段距離,而且還不小。

異常艱辛的科舉之路

狀元也叫鼎元、殿元,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中得到第一名的榮譽稱號,文科的是文狀元,武舉的是武狀元,一般狀元都指文狀元,以下沿用,武狀元會特別說出

狀元的獲得難度非常大,遠超常人想象,要想成為狀元,首先就得先通過會試,成為貢士,接著才能參加殿試,才有可能成為狀元。

而在會試之前,還有鄉試、院試、府試、縣試,每一次考試都是一根獨木橋,難住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如范進中舉,那是考過了鄉試,結果范進就瘋了。還有《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老先生考了一輩子都沒考過鄉試,七十多歲才因年紀大得了個歲貢的恩惠,這還是比貢士低差不多兩級的貢生。

大家可以類比一下,現在的清華北大,每年招生怎麼也得幾百人,而狀元三年才有一個,這固然有古代教育普及率遠遠不如今天的原因,但狀元有多難考可見一斑。

極低的起步

狀元非常難考,但狀元並不會被立即授予官職,即便授予了,也不是什麼大官,而是下品小官,原因也很好理解,國家大事不可能讓一群讀了幾十年書剛出來的人主持,就跟現在應屆畢業生不可能直接當上部長一樣。

不管經過多少書籍的洗禮,該歷練的還是要歷練,所以一般狀元當的都是小官。

唐朝時期一般就是九品的官職,再低就不是官了;宋朝狀元好點,授籤判,相當現代地區一級的秘書長。明清時期狀元一般都會進翰林院,從從六品小官做起,慢慢升職,僅次於狀元的進士們有留在翰林院的,也有外放為知縣的,他們往往是七品官員,只低狀元一個級別。

不過狀元畢竟在中央,混得好的話,一躍龍門亦非不可,事實上,一千多年間狀元654名,留名青史幾乎沒有,但官居高位的卻不在少數,很多都是能對朝政發話的大佬,就如現在名校畢業生不一定混得很好,但一般不會太差一樣。

至於武狀元,自然也不會直接委任大將,宋朝武狀元一般都授六品蘭翎侍衛前鋒校、護軍校、驍騎校之類的官職。武狀元沒有說留任中央的,在中央待著根本沒有未來可言,全都是放到邊境,能不能立功晉升全靠自己,如唐朝郭子儀,再造大唐、流芳百世。

綜合

狀元不是官,只是一把當官的鑰匙,但能夠做到多大,還得看人。


平沙趣說歷史


其實狀元並不是一個官職,但中了狀元卻能當大官,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人們對待狀元,真如高山仰止,眾星捧月,怎一個羨慕了得!

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裡如果出了一名狀元,那必然是方圓百里最榮耀的事情。首先,在官方層面,對狀元是極為重視的,每每舉子中了狀元后,不但會得到百官的關注,更會得到皇帝的垂青,往往沒幾年就升了大官。宋人田況《儒林公議》一書說:“狀元登第,不十餘年,皆望柄用。”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中了狀元,入仕十餘年,就能躋身上游、位居要職,為什麼?百官注目、皇帝關心嘛,“每殿廷傳臚第一,則公卿以下,無不聳觀,雖至尊亦注視焉。”

因為皇帝的垂青與關注,狀元升官比別人更快,升得也更大,就宋朝而言,像呂蒙正、陳堯叟、王曾、李迪、梁克家、文天祥等等這些人,都是狀元,又都是在皇帝的厚愛下快速升遷,最後入主政府,當上了宰相,榮耀一生。

在皇帝眼裡是人才,在老百姓眼裡就是頂級明星了,所以,在那個時代,中了狀元比今天的超級明星還要牛,同是《儒林公議》一書,記載了舉子中狀元后的京城摩肩接踵、百姓爭看狀元的盛況:“自崇政殿出東華門,傳呼甚寵。觀者擁塞通衢,人肩摩不可過,至有登屋下瞰者。”這就是古代“狀元打馬遊街”的熱鬧和榮光,萬人塞途,老百姓為了一睹狀元風采,甚至爬到樹上和屋上爭看,可見對狀元崇拜的熱情。

洛陽才子尹洙曾對狀元有個評價,他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矣。”一個人中了狀元,比帶兵數十萬的將軍恢復北方、凱歌還京的榮耀還要高出許多,這種推崇,簡直無以復加。

據統計,自有科考以來,歷代考取的進士共有10多萬人,但狀元卻屈指可數,從唐朝到清末,才角逐出504名狀元,倘若加上武狀元一起,也不過七八百人,如此鳳毛麟角,狀元受人追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帝國的臉譜


古代科舉考試進士的第一名,,就是人們熟知的狀元,范進中舉人都要瘋了,中了進士,整個人的精神狀態,自然可見一斑,當然,至於說古代中了狀元,官有多大,說實話,如果是初中狀元,說“官大或者官小”還為時尚早。(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因為古代所有中進士的人並不是直接授官任職,而是有一個蟄伏期,就是皇帝再鐘意你,再喜歡你,也得等別人騰出來地方才可能有你的容身之處,當然騰地方的時間有長有短,再加上進士不止你一人,輪不困的上你,還得看你做人做事的水平。

影視劇中那些一中進士就鳴鑼開道走馬上任的景象,不能說沒有,但的確已經屬於異常現象了,普遍的現象,中了進士的人,包括狀元,起初並不是授予實職,而是給你弄個六品七品的虛銜,弄到翰林院先去當差。


古代的翰林院是全天下最會讀書的人匯聚之地,猶如今天的社科院,大家都是學富五車,當世道德楷模,在這裡,大家停留的時間不等,比如說晚清赫赫有名的地方督撫曾國藩,在翰林院任職的時間將近14年。

28歲被道光帝欽點為進士及第,到42歲,不過翰林了不止是簡單的儲備讀書人,更是封疆大吏、中央高官的儲備庫,但凡有實缺,翰林院的大人們也會根據自己的消息來路,判斷是不是自己的機會,進而做出響應。

因此,要說古代狀元的官有多大,按照進士的標準,其實最小也得是封疆大吏或者說中央極品大員,基本上中了進士,就可以稱得上是人生大贏家了!


歷史三日談


首先我們得明確一點,狀元只是一種身份,它是不是官職,所以沒有品級。當上了狀元,只能說明你在這一科的學子中是冠軍,發給你個冠軍獎盃,但你還不是官。不過,你已經獲得了當官的資格,而且是高起點。

那狀元會當什麼官呢?

這個在不同的朝代會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朝代同一皇帝,有時也要看皇帝的心情。不過,都不會太高,古人雖然崇拜狀元,但也知道人才需要歷練,狀元一般會被安排到翰林院等地去做做編修等活,給個六七品的官,在皇帝身邊鍛鍊鍛鍊再放到外面擔任行政官職。當然,也有一些會被直接委派官職,不過也不高。

像電視電影裡那樣,當了狀元立刻高官厚祿的,基本不現實。電影電視劇還給我們造成一個誤區,就是似乎狀元與駙馬是捆綁銷售買一贈一,當了狀元立刻會被皇帝看中成為駙馬,其實這樣的事在歷史上只發生過一次。



狀元雖然不會立刻得到高官厚祿,但很多狀元后來都得到了高官厚祿,一方面能考上狀元的都有兩把刷子,另一方面當了狀元是很好的政治資本,不僅敲開了仕途大門而且是高起點,因為有了翰林出身這個身份,為今後發展奠定了基礎。像文天祥、郭子儀等人都是狀元出身,後來官至宰相。

古代狀元分文狀元和武狀元,情況都差不多。

我是凡塵往事,喜歡結交朋友,歡迎關注我跟我私信交流!


凡塵往事


古代的狀元只是科舉考試考中了第一名而已。在皇帝沒有賜官之前,狀元只能算是準官員,並不是正式的官員。但是,狀元是一種極高的榮譽,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有一個狀元的名頭,那也是十分榮光的事情,甚至於同樣的品級,他是狀元及第,那麼他理應收到其他同品級官員的尊重。



說到古代狀元的官有多大,這完全取決於皇帝賜予多大的官了。在唐朝,即使進士及第的人通常也就是被授校書郎,編撰,編修這一類的九品官職。到了明清,進士及第的人大致能夠被授予七品知縣一類的官職。狀元的官其實並不會比同類的進士高多少。除非他被皇帝招為女婿,成為駙馬。

一般而言,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兇險難卜的仕途。到了明清時期,狀元比較好的情況是直接入翰林院做庶吉學士或者直學士。這樣的情況下,狀元可以被授予一個六品官職,比七品知縣要高出一品。



並且翰林院是一個升官的捷徑,很多狀元都是靠著翰林學士的頭銜最終進入到皇帝的中樞班底,成為權力核心上的要員。以清朝的狀元王傑為例。王傑中了狀元之後,乾隆皇帝也只給了他一個南書房當值這樣的小官,後來才升遷至內閣學士。當然,王傑的官運算是十分亨通的,一路做到了軍機大臣,內閣首輔。



所以,狀元一開始的官階並不是很大,能夠到五品就已經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那就屬於是皇帝超級賞識的人了。如明朝大才子楊慎,他的老師是內閣首輔李東陽,他的父親又是繼任首輔楊廷和,楊慎狀元及第之後,也只得到了一個翰林院修撰這樣的官職,去給明武宗修《武宗實錄》。而這個官職也只有從六品而已。


傅斯鴻


很多人都以為,古人通過科舉考上了狀元,就能夠與公主或者宰相的女兒成親,從而一步登天,光宗耀祖。但實際上狀元的官銜並不大,而且皇室也沒有那麼多的公主,宰相也沒那麼多的女兒。

由於狀元的官職時高時低,而且每個朝代都有一定的變化,想要單純的說狀元的官到底有多大,還是挺不容易的,這裡需要一個衡量的標準,就拿距離我們最近的清朝來算起吧。

清朝的文武舉各級考試中,分為三年一次,也就是說每三年就必定有一個狀元的出現。既然狀元那麼高產,肯定不能讓狀元掛上要職。

於是在清朝,新進的狀元都是正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所以考上狀元后,並不能一步登天,那種畢竟是少數,很多狀元終極一生,充其量也就是個六品芝麻官罷了。

但由於翰林院素來有“儲相”之名,大部分的宰相都是出身於翰林院,而且就算是最後沒有成為宰相,也會成為皇帝的智囊團之一,與皇帝接觸次數較多。

而且翰林院的學士們經常參政議政,再加上皇帝一般都對翰林院非常關注,畢竟是他的智囊團,很多意見都是聽翰林院介紹的,這樣狀元如果真的有真才實學,會很容易被加官進爵。

所以古代的狀元並不是考上了就一定沒夠位極人臣了,最主要的還是看個人的能力,如果政治能力不夠的話,那麼讀再多的書也沒用,最後不過是讀死書而已。

至於古代人之所以那麼看重狀元郎,主要還是看在他們的才華和潛力,很多官員對狀元這麼的上心,也是出於一種押寶的心理,押中了就在他的麾下又添猛將,押不中的話,也沒什麼大的損失。


魏青衣


狀元也叫鼎元、殿元,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榮譽稱號。文科的是文狀元、另外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武狀元南宋才開始有這個說法,武狀元一般由六品蘭翎侍衛前鋒校、護軍校、驍騎校之類的官職幹起,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營長或副團。明朝武科起先沒有殿試 ,到崇禎朝財恢復狀元名稱,授予副總兵職位。

清初明確,一甲進士或授副將、參將、遊擊、都司,二、三甲進士授守備、署守備。以後武狀元授一等侍衛,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二、三甲進士授三等及藍翎侍衛,獲得這些官銜後,再到兵部選實職官。

再說說文狀元: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亙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鬥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

狀元一般不會馬上去當縣官等實職官員。各個朝代都是有制度,有章法的。科考成績再牛,也要慢慢歷練。一般開始進翰林院,授六品(居多)或七品編修,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兇險難卜的仕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

別看開始官兒不大, 但是隻是翰林院出身,身份都會很不錯。混個十來年一般都能混到侍郎級別,皇帝如果特別喜歡,那可以做個尚書,再加點能力和運氣,能進個內閣。

詳情可參閱拙作:


一路辛苦走出來的狀元到底能做多大的官兒?
https://www.toutiao.com/i6514128301819167240/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狀元不是一個官職,所以無法說有多大。狀元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名次,接著狀元的還有榜眼,探花。代表著科舉第一名到第三名。中國歷史上總共有552位狀元。


歷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朝武德年間的孫伏伽。他後來當上了大理寺卿。最後一個狀元是清朝光緒年間的劉春霖。歷代影響力最大的是文天祥,被稱為狀元中的狀元。郭子儀則是一位武狀元。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也是影響力很大。另外一些比較出名的狀元有大詩人王維,大書法家柳公權。

唐朝歷史上產生了270名狀元,是歷朝狀元最多的。江蘇省歷史上有49名狀元,是狀元最多的省。而蘇州府就有24名。



滄海歷史春秋


在古代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讚譽;中狀元者稱為為“大魁天下”,是科舉考試中最高榮譽。

古代科舉考試主要有三個階段, 鄉試、會試、殿試,得第一名者稱為“元”,在鄉試中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之後各省舉人到京城會考,稱為會試,會試第一名為一般通稱

會元。 會試中選者參與殿試,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 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就是所說的狀元。

殿試考試結束後,皇帝會舉行傳臚大典,宣佈殿試結果。中進士的分為三甲,一甲三人,稱 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在古代,成為狀元是真正的萬里挑一,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科舉考試近1300年中,出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朝第一位科舉狀元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最後一位狀元止,科考的榜數大概是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其中連中三元的狀元只有13名,大約100年才有一個,在歷史上出現過女皇帝,但還未出現過女狀元。

官職上,古代文人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也是以文入仕,躋身宦臣重要途徑。若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具體官多大?還得看中狀元后後期的努力機遇等各方面的條件,一般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一般開始是任翰林院修撰,或者著作郎、秘書郎、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榜眼、探花授以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位。仕途上,也不是所有狀元都“事業有成”。在七百多位狀元中,有不少的人高中狀元后,一事無成,有的為官一任,了無政績,平平一生;有的性格怪僻,窮困潦倒;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陷諂媚;有時也並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走關係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等等。但作為古代讀書人的最高追求,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終其一生,始終是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如在唐代有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蹟可考的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就有20

人。可以說,在科舉制度中,想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至高追求。


歷史微享匯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在古代,狀元,那可是被形容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人生四大幸事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酒後逢知己,他鄉遇故知

狀元,作為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極致目標,自然也是受萬千寵愛於一身,更是被評為人生四大幸事之一

眾所周知,在古代唯有第一名才會被稱之為狀元,其難度可想而知,歷朝歷代的狀元,無一不是集各種才華於一身


考取狀元的難度

自從隋朝實行科舉制以來,歷經了,唐宋元明清等眾多朝代,近1300年的歷史,從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孫伏伽,到歷史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這將近1300年的歷史中,一共產生了592名狀元

大致算一下,每兩年多一點產生一位狀元,加上一些朝代所產生的武狀元,近1300年中所產生的文武狀元總數也不過700餘人,其考取難度可想而知

凡事考取科舉的人,無論年齡大小,只要還未考取生員的資格,便被稱之為儒童,考取了生員的資格之後,便被稱之為秀才

考中秀才之後,將要進行下一場鄉試,考中的人便被稱之為舉人

考中舉人之後,便要去進行下一場貢試,考證之後便被稱之為貢士


到了這一步之後,變差不多算是媳婦熬成婆,一切都將出現最終的結果,在最後,便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考中者被稱之為進士

進士的前三名被稱之為——鼎賈三元,其中的第一名便是傳說中的狀元,第二名便稱之為探花,第三名則是榜眼

從這一系列的考試中就可以得出,這種難度,可謂是傳說中的千軍過獨木橋

古代的狀元一般是多大的官?

通過這一系列考試,很多人便會提問了,狀元這麼屌,那麼,它到底是屬於一個多大的官職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狀元並不等於是官職,就如同我們現在高考取得第一名一樣,他只是一個學歷上的名稱

雖然說狀元這一名詞,自古從今便是響噹噹,但其實,考中狀元之後所授予的官職並不是很高,一般是從六品,僅僅比傳說中的芝麻縣令七品官大一點

當狀元,做駙馬,娶公主

這句話,可謂是膾炙人口,一般人都認為只要當上狀元之後,便可以迎娶公主,其實,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夢想總是遙不可及。

一般在正常情況下,三年左右才會產生一名狀元,所以說,很多人對於狀元的第一印象,便是名留青史,迎娶公主

但是不得不把這個美好的夢想給戳破,在1300年中,僅僅有一位狀元,成功娶到了公主,他便是唐朝的鄭顥〈根據史料記載,這唯一的一位,還是屬於被迫的〉


寒窗苦讀

自古到今,這便是那些貧窮家孩子的唯一出路,從未改變

古代的高中狀元,現代的考取清華北大,無一不深深地激勵著廣大學子,為自己的未來而奮鬥,在這片青天白日之下,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片足跡

呈現個性解讀,展示百態歷史

別忘了,關注一波再走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