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印度为何成为世仇?

爱影视坛


如果在网络上做一个投票“全球各国中你最喜爱哪个国家”,我相信中国大部分网友会选择为巴基斯坦投一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巴基斯坦是中国最坚定的盟友;在与印度的地区博弈中,中巴同气连枝。为此中国网友亲切的称呼巴基斯坦为“巴铁”。

翻看历史,不难发现中巴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新中国成立后,中巴关系甚至一度敌对,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感情升温。

为什么中巴关系如此之“铁”?巴基斯坦为什么一直动荡贫穷?该国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演变?让我们从历史和地缘角度来进行分析。

巴基斯坦国土面积88万平方公里;1.97亿人口;地处南亚次大陆东北部;作为巴基斯坦“母亲河”的印度河发源于西藏高原,贯穿全境,河流冲击形成大片平原低地,适宜发展大规模工农业;青藏高原位于巴基斯坦东北部,隔离开了印度河板块和东亚大陆;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伊朗的地缘分界;东部的塔尔沙漠分隔开了印度河流域与南亚次大陆其他部分。至于南部,则是阿拉伯海。

虽然巴基斯坦的地缘结构较为完整,但依旧存在着被以恒河流域为核心的印度压制这一问题。

这种压制局面其实是天然形成的。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两大核心板块,恒河流域较印度河流域有两大地缘优势:

首先,恒河流域地缘实力更强。恒河全长2510公里,长度接近印度河的两倍;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面积相当;印度河流域干燥少雨,但恒河中下游地区雨量丰沛,为恒河流域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其次,在地缘格局上,位居南亚次大陆中部的恒河较位居边缘的印度河流域更具有区位优势,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核心。在两大地缘板块的竞争中,印度河流域只能眼看着恒河平原凭借自身条件,借助“中原”地位,整合东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得到整体实力的提升。

所以,尽管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是印度河流域,但恒河大平原才是印度文明核心区域,印度教的圣河非印度河而是恒河。

印度河板块与恒河板块的地缘博弈,仅是南亚次大陆内部的事。通常情况下,一个整体地缘板块内的较量并不会造成文明的分裂,如,东亚大陆的文明核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后,它们仍然同为中国和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南亚次大陆的情况全然不同。印度河板块与恒河板块的博弈演变成两大地缘板块在政治、人文上的分裂,形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印度河文明也演变为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

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中亚板块强势冲击着印度河板块。

就地缘隔断的强度而言,印度板块周边青藏高原这一地缘屏障的隔断能力最强,其次是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高原、塔尔沙漠。

隔断能力的差别,决定印度河板块属于南亚次大陆,同时为中亚外来势力留下了进入的空间。

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高原相比喀喇昆仑山脉和青藏高原在地形上要平缓许多。兴都库什山脉西部有低矮山岭,自古以来便是天然通道,西亚、东欧的雅利安人因这个通道进入南亚次大陆,发展成为婆罗门、刹帝利等印度高种姓白人的祖先。

在封建时代,随着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中亚被纳入其势力范围,穿过兴都库什山脉,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明发生激烈冲突。

那时的伊斯兰文明相比印度文明,在规模、发达程度、军事能力等方面都要强大很多;同时伊斯兰文明的攻击因印度文明本身具有的分裂属性显得更为强悍,导致印度文明的势力范围逐渐萎缩。在16世纪,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击败土著政治势力,建立了著名的莫卧儿帝国。

从伊斯兰文明扩张的传统来看,在取得胜利后,一般会覆盖式的替换当地原有文明。

伊斯兰文明的核心在西亚对南亚的影响力较小加上印度文明体量大底蕴深厚,因此印度文明并未被覆盖替换。但伊斯兰文明仍给西亚核心区印度河流域、孟加拉、当地印度土著留下了较深的痕迹。

近代时期,英国取代了衰落的伊斯兰文明成了印度新的统治者。英国为更好的盘剥利润便于自己的殖民统治,防备印度教族群的反抗,大力扶植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少数派,加大这些族群之间的冲突。

随着二战结束,英国势力退出南亚次大陆,以及印度的独立。因伊斯兰文明的纽带关系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联合组成了巴基斯坦。

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意图主导该区域的新次序。但因历史积怨、领土纷争、文明不同以及印度河、恒河两板块的地缘矛盾等,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争端是避无可避的。

巴基斯坦仅靠孟加拉三角洲和不相连的印度河板块难以抵抗雄踞南亚次大陆的的印度。两次印巴战争均以巴基斯坦败北收场,同时第二次印巴战争导致东巴基斯坦拜托伊斯兰堡控制独立成为孟加拉国。

当然,印度是希望将巴基斯坦像锡金一样彻底吞并。但巴基斯坦具备一定国力,同时印度文明并不比伊斯兰文明强悍多少,再加上国际政治环境,印度想彻底吞并巴基斯坦绝非易事。

巴基斯坦在如此环境下也十分难受。塔尔沙漠作为印巴地缘的分隔并非难以逾越;印度野心勃勃想一统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板块实力的制约,难以同印度抗衡。巴基斯坦要对抗印度,必须引入外力。

伊斯兰文明的衰落,英国势力的退出,这让巴基斯坦一开始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

巴基斯坦选择美国作为依靠,是考虑到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同时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这种地位,与印度独霸印度洋的地缘结构存在着天然的冲突。

在冷战大背景下,联巴制印,对美国百利而无一害。不仅能压制印度洋上的非美势力,还可以打压苏联势力。这样美巴同盟水到渠成。

背靠美国的巴基斯坦并没有获得预想的好处。在印巴冲突中,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非常有限,这又是什么造成的?

首先,苏美争霸的主战场因其二国的地理位置而集中在欧洲、东亚;海上争夺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印度洋属于冷战边缘地区,故美国不会投入过多精力。

印度洋在四大洋中与美国地缘最为疏离,若美国在巴基斯坦身上投入过多,一是力有不逮,二是容易导致印度报复,对美国控制中东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极其有限变得顺利成章。

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实不至,让巴基斯坦选择中国。

青藏高原阻断东亚与南亚的联系在现代文明条件下已不能成为一个难题,这成为中巴合作的保障;同时因青藏高原的分隔作用,巴基斯坦并不担心中国有能力占领南亚,这也为巴基斯坦吃了一颗定心丸,成为中巴深入合作的前提。

对中国而言,以巴制印,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印之间的矛盾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成为结构性矛盾;中国经营印度洋必然冲击印度利益,进而引发冲突,以巴制印,势在必行。

中国拥有一个印度洋国家成为合作伙伴,为中国在印度洋区域的战略推进带来巨大价值。

美国出于利益考虑不会过分帮助巴基斯坦;但中国会不惜血本帮助巴基斯坦,这种投入会因中国利益的扩展而加深。美强中弱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对巴基斯坦更有帮助。中巴关系不可逆转,除非巴基斯坦强大到足以消灭印度。

不过,虽然来自中国的支持,让巴基斯坦得以独立自主。但一个国家,总不可能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全部寄托于他人。

所以,自强自立,一直是巴基斯坦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自强方面,巴基斯坦却一直不是太顺。这么多年过去,巴基斯坦依然相对贫穷落后,不仅和中国没得比,就是与印度,差距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巴基斯坦始终发展不顺呢?下一节中,云石君从内政方面着手,解剖巴基斯坦政治混乱和经济落后的原因。


云石君


如果有人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仇恨归咎于宗教间的冲突,只能说他是自己蠢。这种矛盾是民族国家中,“谋求纯净化”导致仇恨最典型的例子。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视角分析一下,次大陆板块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印度次大陆谋求民族独立的运动中,三位最有影响力的领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巴基斯坦国父)、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印度国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开国总理),本来是一个战壕中的战友。

虽然三位领袖的背景千差万别,真纳是穆斯林的精英阶层、甘地代表着印度教最底层的人民、尼赫鲁则是印度教的富裕阶层。但至少在谋求民族独立这一大命题下,三位的目标是一致的。

真纳和甘地

因此,少在独立运动初期,三位都是比较纯粹的民族主义者,而不是种族主义者(这两点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尤其是真纳,早期曾是印度国大党的重要成员之一,虽然在1913年受邀加入了“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但在加入之初,便表示“对穆盟和穆斯林的利益的忠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妨碍他忠于民族的利益。”

由此可见,他对于全民族利益的考量是置于穆斯林种族利益之上的。对于真纳的立场,国大党领袖们曾多次表示赞赏,尼赫鲁曾称赞真纳“不像大多数穆斯林,……而和我们一样,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他为他的种族指明通往印——穆团结的道路。”

尼赫鲁和甘地

公允的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对独立共同的诉求,催生了印度这个国家。

但两个群体,在利益诉求上的巨大差异是有目共睹的,英国政府也是政治取向上有意制造摩擦。

当末代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抛出他的“印巴分治”方案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已经不存在能够和平公共处的机会了。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印度人民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分别成立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

用信仰区分人群本就是一条毒计,必然会造成印度族群之间的撕裂。但更可怕的是从宣布到开始实施,蒙巴顿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根本没有给国大党和穆盟留下仔细协商的时间。

路易斯·蒙巴顿

最可笑是划分印巴边境的人,居然是一个毫无经验的伦敦律师西里尔·雷德克里夫

这哥们坐在总督府的办公室里,在事先没有跟任何印度人协商的前提下,找了一份非常模糊地图,就割裂整个印度人民的命运。

什么国大党、穆盟、甘地、真纳、尼赫鲁,你们这些印度人都没权利发表意见,在地图上划线这么重要的事儿,只有英国老爷说了算。

这份直到独立当天才公布国境线造成了巨大的混乱,英属印度东部的孟加拉地区被分成东西两块,西部被印度占据,东部变成了东巴基斯坦,并再次分裂成独立的孟加拉国

西部的旁遮普地区分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

(之后又分为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和昌迪加尔)分别纳入了印巴两国的版图。

克什米尔则成了悬而未决的土地,成了印巴两国的火药桶,这道伤口直到今天还在不断流血。

这份草率而成的分割方案公布后,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

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的印度人民,迅速被撕裂成了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

,以及主体教民和异端

就像我们最开始说到的,一旦种族主义被煽动起来,追求种族纯粹化变成了所有人心中的恶魔。谁都本能的不愿意和异族生活在一起,即便彼此可能已经在一起生活无数年、无数辈。

短短几个月里,无数人被迫背井离乡逃走,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亡伊斯兰教徒地区,与之相反,伊斯兰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区,其中不少都是曾经和睦的邻居逼着迁移而沦为难民。

现在可能永远无法统计出,英国人导演的灾难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在两教间无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中,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在旁遮普地区也有,至少一千二百万人无家可归,50到100万人被杀。

最可怕的是,两国、两教的人民都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并从此结下了血海深仇。以至于,在冲突中呼吁民众保持和平的甘地,都被极端的印度教徒刺杀。

这就是挑动种族对立,谋求民族“纯净化”的恶果,当这朵血腥妖艳的恶之花在印度盛开时,即便是深沐平和安宁宗教理念的印度人都瞬间化身迫害对方的恶魔。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其实,除了印巴两国的例子以外,欧洲的波兰、南斯拉夫也发生过类似的例子,追求民族国家“纯粹化”的结果,必然是种族之间的仇杀和报复。



要是点了赞,发现没怀孕,再来个关注呗!嘿嘿嘿!


藏地读行0白发布衣


就两国关系而言,印巴矛盾历史渊源不长。因为1947年才有这俩个国家出现。而在那之前,英属印度的控制范围相当大,整个次大陆几乎都在其治下。

回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女王荣光已经失去了对于印度的有效控制。至于印度独立前的斗争,不细说了。但是在斗争过程中,有两只最为主要的力量。一个是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倡导者,甘地影响下的国大党(甘地并非政治领袖,时任国大党的主席是尼赫鲁);另外一只就是穆斯林民族联盟,在真纳的率领下。1945年,新工党上台,克莱门特指认蒙巴顿为总督,决定于1947年8月15日完成权力交接。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谈判,也就是如何建国。 甘地自己也说,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说服他的朋友真纳。按照宗教来划分国家确实是蒙巴顿实施的,但是这当中其实混杂着党派斗争和权力的漩涡。

“按照宗教”来划分,这本身就是产生矛盾的源头。所以有印度人也曾经批评甘地,说如果英国多统治两年,也许印巴问题不会存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由来已久,从九世纪穆斯林进入印度开始,围绕信仰的思想冲突和暴力冲突不断。这是积怨已久的一次大爆发。于是,在建国的那一天。东西巴基斯坦和印度漫长的边境线上是大量难民分别向属于自己宗教的一国涌去。在首都德里,开国总理尼赫鲁也不得不在开国第一天走向街头劝戒人民停止暴力攻击。宗教冲突,是最根本的由来。往后的发展,就混杂着政治等许多因素了。


不再说永远


在印度独立之前,巴基斯坦本来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地区的人和其他地区的印度人产生了宗教冲突,所以他们就从印度独立出来了❕


而后两国为了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爆发了三次战争,印度还妄想颠覆巴基斯坦政权,因为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坚决支持才作罢❕

(印巴战争)


(印巴冲突)

到现在,双方仍围绕克什米尔问题争论不休,就和中印边境问题一样,一旦中国或巴基斯坦有一方和印度为此开战,另一方绝不会坐视不管❕

所以说,他们之间的冲突既有宗教冲突,又有领土争端,也可以算是世仇了❕



四都火鸡


印巴世仇,这个不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是绵延数百年的宗教冲突。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纪开始一直到12世纪的穆斯林征服印度,起初是阿拉伯人对印度西北部的入侵,随后是突厥人的入侵,而最终便是莫卧儿帝国的建立。要说的是,伊斯兰教入侵的第一个牺牲品,是印度的佛教,就此消亡。而婆罗门教则因其本土特性明显,顽强地生存下来。后来便成了印度教。

但宗教问题并不是印巴冲突唯一的问题,请注意,历史上印度本身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很多地域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南部高原,完全是三个不同的世界。如果不是英国人的入侵,这三个地域完全可以成为不同的至少三个国度。

但后来英国人又撤了,在撤离之前他们将南亚分治。有人说这是英国人在制造矛盾,似乎你可以这样想。但实际上英国人的分治还是太不彻底,倘若再细分些,我们就省心很多了。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做尺度,英国人若是将南亚大陆十等分,搞出十个国家来,也许他们到现在还是和睦友好。但实际上英国人却来了个两分,一对一的干事,立马就让这两个国家结仇。为什么?你知道的,两兄弟分家产,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分得不均,就很容易反目成仇。

事实上就是如此,在英国人撤离之后,印巴两家迅速开打,连殴三场。1948年在克什米尔开打,印度占去五分之三,巴基斯坦只得五分之二。1956年第二次开战,巴基斯坦略有优势,但总体变化不大。70年代第三次大战,巴基斯坦真正吃了大亏,印度来了个西守东攻,悬在东边的东巴基斯坦最终分离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

所以有这么些前因后果,巴基斯坦很难与印度有友好可言,称其为世仇,几乎难以真正化解。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之间的矛盾和仇恨由来已久,铭苏先生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

印巴分治,独立建国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由于印巴分治,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分成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印巴纷争根源

在印巴分治时,印度各土邦是按照自愿的原则选择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结果是大部分邦加入了印度,而少部分邦加入了巴基斯坦。然而有的土邦却犹豫不决是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这个土邦就是克什米尔。克什米尔成为印巴战争的导火索,从此以后,印度就没有消停过。

三次大战,仇恨加深

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47年印巴分治建国以来纷争不断,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战争。第一次是1947年双方争夺克什米尔控制权,结果是印度占领了争议地区的60%,巴基斯坦占领了争议地区的40%;第二次是在1965年,双方由哨所级争夺发展到战役级对抗,结局是双方在国际斡旋下实现停火撤军;第三次发生于I971年,印度支持当时的东巴基斯坦独立并派兵占领了东巴基斯坦,结局是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成立孟加拉国。除上述战争外,印巴之间的小规模零星冲突几十年间从未断绝。

战争往往不是解决纷争的最好方式,战争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导致仇恨的加深。印巴三次大战之后所结下的仇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而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被印度肢解为两个国家,成为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对于这样的耻辱,巴基斯坦肯定难以接受。

所以,印巴如果不放下过去的仇恨,那么两国必将长期对抗下去。放下过去,心存善念,和平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争端,这才是化解印巴仇恨最好的方式。


铭苏先生


巴基斯坦也与印度发生摩擦,并产生实质交火,双方均造成人员伤亡。

巴基斯坦与印度这两个邻国关系一直极其不稳定,似乎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局部战争。

那么这两个国家缘何有如此强大的世仇呢?

首先说两个国家的信仰上,巴基斯坦主要是穆斯林,而印度主要是印度教。

1757年后,巴基斯坦和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分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冲突加剧。


二战结束后,印度再次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省的“蒙巴顿方案”。


1947年6月,印巴根据《蒙巴顿方案》实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一个自治省,包括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

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

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然而,1965年6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印巴战争。

1971年12月,在因东巴基斯坦(即后来的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

总体来说,英国在印巴两国冲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国主要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上多年解决不了。克什米尔地区人民多是穆斯林,人民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是克什米尔的土邦王却亲近印度,印度也以此认为克什米尔应归印度。

就像当年的溥仪,难道溥仪一个人亲日,就可以代表整个东北的中国人将东北划归日本么?这显然是一个野心国家的不正当,不合法的入侵行径。


爱影视坛


印巴矛盾由来已久,主要原因归结起来是宗教、领土还有政治分歧。众所周知,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体,也就是“英属印度”殖民地。但在印度脱离英国独立的时候,其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不愿意接受印度教人口的统治,于是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按宗教分治的方案。在1947年,英属印度的主干分裂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两部分。


但是英国人在印巴分治的实施过程中,故意将一些穆斯林的聚居地划给印度,而又将一些印度教徒的聚居地却划给巴基斯坦。结果,造成印巴双方大打出手。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围攻了本国境内的印度教徒,而印度国内的印度教徒则对穆斯林群起而攻之,造成了数十万人伤亡,近900万人沦为难民,双方的宗教矛盾就是这样结下的。

除此之外,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也是牵动印巴矛盾的源头。

当初英国撤离时,并没有将克什米尔地区划明具体的归顺,结果使印巴双方都宣称自己拥有克什米尔的主权。第一次印巴战争过后,克什米尔的西部被巴基斯坦控制,东部被印度接管,阿克赛钦则被我国军队接管。但是印巴双方围绕克什米尔的主权之争一直没有落下帷幕,这也是印巴相互敌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60年代以前,我国同印度的关系相对比较良好,但随着中印战争的爆发,两国关系降至冰点,中巴关系便开始升温。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想借助中国来平衡印巴的实力对比,所以对巴基斯坦进行围追堵截。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实力弱小的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两部分,加深了印巴的仇恨。


因此,印巴两国的矛盾根源错综复杂,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双方在领土争议、民生问题和外交政策上的分歧是引发矛盾的来源。虽然自第三次印巴战争过后,双方没有再进行过大规模战争,但边境一直摩擦不断。时至今日,印巴边境仍是全球最不安定的地区之一。


历史的荒野


第一,祸根在英印时期产生的民族仇恨,英印殖民时期,印度地区(注意那时可没印度国)民族意识觉醒,于是大家联合起来和英国斗争,在联合过程中,印度教徒人多,有意无意的造成了印度地区穆斯林边缘化,权利得不到保障,闹得印度教和伊斯兰信众之间的对立,最终分道扬镳,印巴分治,印度教徒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由此在独立时产生了大量的移民,迁徙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相互屠杀,成村的人遭到灭门,这种仇恨根植在了印巴两个新生的 国家之中。

第二,克什米尔系列领土争斗,分家时不仅产生了民族仇恨,还有很多地方没分清楚,尤其是克什米尔,穆斯林占多数,但由印度教上层统治。双方为此大打出手,数次激战,最终差不多一人一半,当然印度占的更多点。巴基斯坦心中不服,而印度也觉得自己吃了亏。在民族仇恨之外,现实领土纠纷及酿成的战争,更加重了两国的国家仇恨。

第三,巴基斯坦被肢解,印度自视是英殖民者继承者,真把自己当做英国走了之后的南亚霸主了,边上有个巴基斯坦太碍眼,总和自己对着干十分影响自己霸主形象,于是千方百计削弱巴基斯坦,趁着巴基斯坦内乱,顺势手起刀落,从巴基斯坦身上剁了一大块成立了孟加拉国。这种被肢解的仇恨,则又加重了印巴之间的仇恨。

都是世仇了 ,很难一世解决,不弄个几生几世,解决不了的。


北玄武


自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以来,两国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便绵延不绝,迄今已经有70余年。两国因克什米尔冲突,已经俨然成为世仇,并且两国对彼此的敌视和仇恨日益根深蒂固,难解难分。迄今为止,印巴两国已经因克什米尔争端发生了3次大规模冲突。第一次是1947-1949年印巴战争。印巴分治后,克什米尔地区的统治者选择加入印度,第一次印巴战争随即爆发。此后,印度控制了2/3的克什米尔地区,而巴基斯坦控制了余下的1/3的克什米尔地区。其中,印度所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邦(state of Jammu and Kashmir)里超过60%的人口为穆斯林,并不愿意受印度管辖,这为其后几十年印巴围绕克尔米尔的冲突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已经有7万人死于查谟-克什米尔邦穆斯林民众的反叛和印度军队的镇压。印巴两国在1965年、1972年和1999年先后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

自1947年以来,相比巴基斯坦,印度因克什米尔争端而主动挑起的印巴冲突更多一些。并且随着印度国力的提升,其愈来愈对巴基斯坦表现出挑衅和好斗的姿态。2003年印巴两国达成停火协议,但其后双方频繁发生交火。自1990年至2017年3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边界共发生了69820次交火事件,造成14000名平民,5000名印度军人和22000名巴基斯坦军人伤亡。2016年,印度曾有382次违反停火协议向巴基斯坦开火。在2017年印度公然挑衅之姿态尤甚。在去年的1-9月,印度便有超过600次违反停火协议向巴基斯坦开火。

201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大有升级之势。自1月17日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连续数天猛烈交火,各有伤亡。此次印巴交火是首先由印度军方挑起的,导致巴基斯坦2名平民女性死亡。有媒体甚至称近来的印巴冲突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