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和刘伯温曾是生死之交,为何后代却成了“世仇”?

不要菜


这个问题分几点来看。

首先看看徐达和刘伯温的关系。

朱元璋与他的文武大臣之间,有亲疏的分别。徐达、汤和等人是最早的追随者,然后是李善长、冯胜兄弟、邓愈兄弟等人。至正十五年渡江之前,常遇春、廖永安兄弟等人前来投奔。这些人都算是元老级别的。

五年之后,刘基才投靠朱元璋。刘基是元朝的进士,做过官,与朱元璋、徐达这些社会底层的草莽英雄根本就不是一路人。连李善长、胡惟庸这些曾经的小吏,他也没看在眼里。而且他和宋漮、杨宪、汪广洋等人都是外乡人,他能得到一个诚意伯,相当不容易。

刘基曾经提出许多重要的建议,帮助朱元璋决策,算是他的谋士,后来主要负责御史台工作。所以他和大将军徐达之间,没有多少交集。

更重要的是,徐达、刘基做事都很谨慎,都很了解朱元璋的为人,所以互相之间肯定不会有密切的交往,不会是生死之交,也没有这个必要。

第二,两家后代的地位差别巨大。

徐达的后代除了大儿子徐辉祖被夺爵,基本上长享富贵,而且一门两公,定国公一枝在北京,魏国公一枝在南京,直到明末。

相比之下,刘基的后代就差得太远了,大儿子被胡惟庸害死,二儿子在朱棣时代自缢而死。刘基的孙子刘畾继承了诚意伯的爵位,他死在永乐年间,死后爵位停袭。

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嘉靖年间,刘基被供进太庙,九世孙刘瑜再次继承了诚意伯的爵位。

第三,徐刘两家的一段交集。

刘瑜住在南京,死后由孙子刘世延继承爵位,负责管理右军都督府事,很不老实。

此时的魏国公名叫徐鹏举,掌管中军都督府,与刘世延关系不错。后来在南京兵部尚书张鏊一事中,他看不惯刘世延的做法,批评他做假。明世宗夺去刘世延的爵位,免去军职,直到明穆宗时代才恢复。

徐鹏举没有嫡子,想让自己宠爱的小妾的儿子继承爵位,刘世延帮助张罗此事,引起礼部官员的不满。事情闹到了北京,徐鹏举被罚禄米,许多官员被撤职,刘世延回籍听勘。

此后刘世延开始胡闹,从明穆宗时代一直闹到明神宗时代,越来越放肆。万历二十四年,因为私造兵器、聚众杀人、妖言惑众等罪名,明神宗夺去他的爵位,押回原籍看管。但刘世延继续作死,终于被关入牢狱并死在那里,他的孙子继承了爵位。

尽管如此,徐、刘两家也不算是世仇。


于左


这个问题却是很值得推敲。刘伯温和徐达,一文一武,和睦相处。但如果抛开民间传言和电视剧的虚构夸张成份,在史料当中去找寻蛛丝马迹,到也不难发现,刘伯温与徐达,并没有传言当中特别好的关系。



第一,刘伯温其人。

拒明史刘伯温传记载,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而且他是在朱元璋几次邀请之下,等朱元璋彻底没了耐心的时候,才答应跟着朱元璋干。所以这也奠定了他压根就得不到朱元璋的器重,虽然我们看表面上朱元璋对刘伯温言听计从,但是实际上他对刘伯温从心底里是非常鄙视的,况且他是元朝旧人。

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在建明之后,他是大封功臣,而徐达被封了魏国公,刘伯温只被封了一个诚意伯。刘伯温居然连一个活都没有落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其实他在朱元璋那儿的地位,在朱元璋心里,他压根儿就是一个给自己打工的下人,并没有把他当做自己真正的臣属对待。



我们翻开明史也可以发现在李善长之后,朱元璋召集刘伯温商议新任丞相的人选之时,朱元璋说了汪广洋杨宪胡惟庸这三个候选人,但是就是就没有说他刘伯温。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刘伯温的地位。也可以理解为它是对刘伯温的一种保护但是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对比一下李善长的俸禄是5000石而刘伯温不足500石。

此外我们也可以发现刘伯温其实非常的聪明,有小诸葛亮之称,绝不是偶然的。在刚投靠朱元璋时,就为朱元璋解决了一次重大的军事危机。



而在之后有一次会战当中朱元璋手底下大部分的人都是主张撤退或者投降,而刘伯温义愤填膺的说,主张撤退和投降的人都应该杀了,同时他为朱元璋解决了这一次危机。

第二,徐达其人。

徐达,这个人我们知道他是朱元璋的生死兄弟。当时徐达常遇冲是朱元璋打仗的先锋官,两个最重要的将领那地位可不是简简单单用两个字恩宠来描绘的。



作战勇猛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而且他自始至终是对朱元璋是非常的尊敬,始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朱元璋想把自己的吴王潜邸给徐达修府邸,我们知道他是坚决拒绝的。

在反观朱元璋所有的工程当中在湖北用档案蓝玉案空印案等的一系列案件当中,还有一个郭桓案,他杀了许多功臣,但是留下了这一位汤和和徐达,因为汤和他是有明哲保身的能耐。



而这位徐达呢,他是深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压根儿就没有对她起是什么杀心,就算是有,恐怕也没有来得及。因为人徐达是出征春天出去,秋天就奉诏而回回来就把兵符军权交还朱元璋。

第三,二人交际。

我们知道封建王朝里面皇帝最忌讳的一个是朋党,一个是权臣,还有就是文官和武官来往过密,地方官和中央管交情太深,尤其是内功与外朝相勾连。这五点是封建王朝皇帝非常忌讳的,而刚建国的时候最最忌讳的就是文臣和武将有联系。



从以上这两点我们就能发现,刘伯温和徐达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他们深深知道皇帝最忌讳什么,所以他们不会去明目张胆的挑衅皇帝朱元璋,所以刘伯温和徐达都是聪明人,他们不会去明目张胆的表现,他们关系有多好,不会去作死。

而且翻遍明史我们也很难发现有徐达和刘伯温来往过密或者交情很好的记载。一方面没有史料依据,另一方面他们来往过密这根本就不和他们二人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况。



第四,后人千秋。

我们都知道,名人都有拜家后人。从汉朝的汉宣帝之后的汉光宗,再到大唐名,相狄仁杰的儿子狄景晖,我们都会发现虎父基本上都是有犬子的。更何况像徐达和刘伯温他们的隔代后人。

没有前辈那样的真知灼见,也没有先人那样的高瞻远瞩,他们从小就没有经历过什么,只是继承前人的爵位,去享福为官之道所以他们经常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去斤斤计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比他们各自的家庭出身。



像徐达后人徐鹏举一样,对于刘伯温的后人刘瑜,他通常都以为刘伯温只是一个诚意伯,而自己的先祖是一个公爵,比他等级高了两级,所以这种公子哥对刘伯温的后人,他会有好的脸色吗?而刘伯温的后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两家公子哥撞在一起,那关系肯定好不到哪去。


王朝通史


我们就假设两位真如题主所言的那样属“生死之交”,则表明两位都属真君子也。

再假设他们的后代也确实成了“世仇”,这其实也不必惊奇。

为了理清这个问题的解答思路,我们尽量将问题简化,复杂了看的朋友们会一头雾水的。这里我们权且认为两家后人都遗传了他们父辈和先人的优良基因——也是具有“真君子”特质的。

那么下面我们来分析看看:

头段说了徐刘皆君子,那么他们之间的交往(即便是“生死之交”)也是淡如水的。既然是水,则时间搁长了不用不流动的话就会越来越淡以至腐败变质。更何况水还有一特质——既可载舟,也可覆舟。也就是说不可能长久保持一个态势的,到了一定时间后就会慢慢转变为另一种态势了。

明白了以上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两家后代为啥成了“世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