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总共就杀了15万人,但之后匈奴就一蹶不振了,为什么?

岩石龙


匈奴并未在汉武帝时一蹶不振,汉武帝以后一直祸祸中国到了西元90年。匈奴作为一个族群,从中国历史中消失,是在东汉和帝年间。东汉期间有几件事值得特别说说:

一是勒石燕然。所幸班固亲笔书写的原文碑刻,刚刚在外蒙一块石头山包上找到,2000年过去,依然铭记着我们祖先的辉煌。主将是窦宪,为了脱罪请兵挂帅去打匈奴,胜利是充话费送的。然而这样性质的一次作战,竟然是汉人与匈奴之间爆发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实在让人感觉槽点满满又不知道从哪儿吐好: 姐姐,饶了我吧,我去打匈奴一顿,给朝廷立功……日子没法过了,我稍微来骚扰骚扰你就惹出这么大阵仗,人都快被汉军砍光了,惹不起,惹不起,我跑远点,跑到你找不着的地方吧……哎呦,我怎么稍微打打你就跑没影了?诶诶,别跑啊,你跑了我再犯错了找谁背锅啊……皇帝外甥: 你还是去死吧。

二是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和班固,一文一武,加上卫青霍去病,真是外戚的优秀代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又是一个典故,孤身一人,只带三十六从人,在异国杀掉匈奴使节,断了这国左右逢源的后路,让他只能从汉。之后就这样经营西域,多给他兵都不要,天天光杆司令带着一群联合国小弟们打匈奴,直到建立起西域都护府,扬威万里之外,派出使臣出使罗马(被中亚人坑了,没走到)。

三是拯救大兵耿恭。东汉重置西域都护府后,西元75年春,校尉耿恭带数百士兵,被两万匈奴围困在疏勒城。虽然派出了范羌赴敦煌求援,可倒霉的是,正好赶上皇帝驾崩,可以做决策的人挂了,要等远在万里之外洛阳的新领导宣誓就职……

于是就发生了一个可能大家最熟悉但未必知道是典故的典故: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耿恭部被围到断粮,煮盔甲和弓弦吃。匈奴在下面劝降,耿恭说: 你说什么,我没带眼镜听不清,你派人上来说。



匈奴就派出使者,耿恭见到使者就把他砍了,把尸体在城头上烧烤吃了,烤吃了,吃了。所以,岳飞是用典,耿恭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的那位。

时间就这样从春天拖延到冬天,朝廷里发生的一切也让人不由得仰头自豪我们之所以为汉。新皇帝面前讨论要不要救,有人觉得,咱们知道的太晚了,就算去救,等军队到,也只能给人收尸了,还未必有,有这个必要吗?这时有人站出来了,司徒鲍昱慷慨陈词: 朝廷把他们送到危难之地,发生紧急情况了就抛弃他们。对外涨了敌人志气,对内寒了将士们的心。咱们现在不救他们,以后匈奴再打过来了,陛下你用谁能带队伍打仗?汉章帝一听: 可不是嘛!结果不重要,态度很重要。救,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朝廷集结了7000援军,前往解围。

76年正月,范羌终于率领着援军一部2000人赶到了疏勒城,等见到耿恭,守军一共还剩余26人,随后撤退,三月回到玉门关时,26人还剩13人。时人评价: 单兵守孤城,不为大汉耻!被牢记于史册。



那是一个至今读起来,也与有荣焉,深深为之自豪的时代,强汉这两个字不是吹出来的,是两汉500年打出来的。对抗匈奴的不只是汉武帝,是整个民族前赴后继对外征战,穷追猛打300年,直到把侵略者彻底赶出视线范围,不再敢与汉军接壤。蒙古和新疆,也一直都是中国固有领土,抵抗侵略拼回来的。



匈奴的下落。我简单点说吧,一部分进入了中原,被称为南匈奴,慢慢的融入了中华民族。一部分脱离了与汉朝的接触,被称为北匈奴,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在现在乌兹别克,哈萨克斯坦一带休养生息,偶尔回头骚扰下汉朝,毫无例外被暴揍回来,然后就一直向西迁徙了。有趣的是,汉匈战争的结局,竟然导致了从未与中国有过直接官方交往的千年帝国罗马灭亡。捋一捋啊: 我们赶跑了匈奴人,匈奴人跑到西北亚,东欧,赶跑了本来在那儿的日耳曼人和哥特人,然后日耳曼人和哥特人就跑到了北欧,西欧,对上了罗马。西罗马被匈奴人,日耳曼人,哥特人轮番折腾,千年帝国灭亡。


我是查理就姓查


在汉武帝时代对匈战争中,匈奴的损失远远大于15万,除了被杀的之外,还要把被俘、投降的人数也算进去。

就说几个大战役吧:漠北之战,匈奴损失了9万人;两次河西之战,损失了约4万人;浑邪王与休屠王率部众投降,共计5万人(其中复叛被杀8000余人);漠南之战,损失1.5万人;卫青指挥的其他几次战役,大约歼敌2万。光这些加起来,匈奴就损失就超过20万了。

以上几大战役,还只是汉匈战争的第一期战斗。到了汉武帝后期,汉匈重新开战,汉军多次北伐匈奴,虽然战绩不如卫霍时代,也给予匈奴人颇多杀伤。譬如李陵以五千敌八万,歼敌一万多人。所以,在整个汉武帝时代,我估计匈奴的损失在30万左右。

题主说匈奴一蹶不振,这个是不对的。在汉武帝时代,匈奴尽管在卫青、霍去病的持续打击下,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一度远遁漠北。经过十六年的休养,渐渐恢复元气。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汉匈战争烽火重燃。在第二期作战中,汉军连遭败绩。赵破奴兵团全军覆没,李陵兵团全军覆没,最后李广利兵团也全军覆没。

匈奴真正的衰败,是在汉宣帝时。匈奴在短短几年里,连遭四大灾难:1、与乌孙的战争中大败,死四万人;2、匈奴单于率数万精兵进攻乌孙,这支精锐部队90%的士兵被大风雪冻死;3、丁令、乌桓、乌孙等国乘机进攻匈奴,匈奴人疲于应战,又损失数万名骑兵。4、两场空前的大饥荒,匈奴损失四分之三的人口与牲畜。

在连遭厄运后,匈奴政局混乱,一时间出现五个单于,内斗不休。内战到最后,剩下郅支与呼韩邪两兄弟内斗,呼韩邪单于向大汉帝国臣服,郅支单于被迫远遁中亚,最后被陈汤万里远征,砍下脑袋。从呼韩邪单于始,一直到西汉结束,汉匈边境烽燧不惊,一派和平景象。


君山话史


匈奴虽然号称"四十万控弦",但是其本部精壮男子可能在二十万至四十万之间,其余的都是老弱妇孺。并且跟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大汉帝国不同的是,匈奴帝国更像是一个联盟,匈奴本部势力最为强大,匈奴别部服从于匈奴本部,所以这二十万到四十万的本部精壮男子是匈奴的命,其余的人死再多匈奴也不心疼。

并且匈奴还得防备着别的部落,防止以及衰落而被其他部落取而代之。如果匈奴被杀的这十几万人都是它本部的青壮男子,那么大概相当于大汉被灭掉了一半的军队,这个损失已经动摇帝国的根基了。




未来3区科技


匈奴虽然有数百万人口,可能够控弦的也就40万,这数据都是16至45岁的主力人口,囊括了几乎全部能够拉弓的男丁。

想一想,丁壮人口损失40%是什么概念?

大体就是三分之一的家庭失去主要丁口,父母妻儿誰来养活?

这样的巨大损失,需要匈奴不发动一次战争完整修养十年以上才能弥补回来,可惜汉军会给你这个机会?以前被武力压服的其他部落会继续臣服于匈奴?


四川達州


一蹶不振夸张了,只是整体实力下降得厉害,根本没有实力跟汉朝打持久战。后面匈奴人实力恢复了照样不断劫掠汉朝边境,这是匈奴农业落后必须靠劫掠才能生存的属性决定的,只是再也不敢轻易深入中原内部。再往后,匈奴人发生分化,一部分向西迁移,一部分人被汉朝划归本土,匈奴的名声渐渐也就弱了


古史文化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人口增长率也不高!15万人都是作战人员,换句话来说就精壮男子!对于总人口都不算太多的匈奴来说保守也是过半的部族精锐了,何况总人口里老弱妇孺至少占据一半以上!所以15万青壮年的损失对于一个游牧民族来说是巨大的,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恢复……


喂喂影坊


杀了不到5万,匈奴也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奸灭了李夫人弟々率领的西汉军团


yunhua69


匈奴赶上天灾,国力大衰,同时又有汉朝大军不停进攻,内忧外患之下统治集团分裂,相互杀伐。最终北匈奴归附汉朝,南匈奴西迁,后来就有了匈牙利。


浪里小刀


15万是士兵啊!游牧民族本来人就不多,而且分散,被重伤了。


秋之叶沙之风


游牧民族本身人口就少,而被杀士兵是壮年劳动力,后果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