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補課成風,你怎麼看?

灬輝輝


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關心,一兩句說不清楚,讓我們靜心來詳談:教育的事,慢慢來!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個人背景,心理學碩士,出身教育世家,對教育也有一些思考和洞見。

我出身於教育世家,家裡全是做教師的,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都有。

爺爺、舅公、表姐、姐夫、表弟和其他親戚都把汗水灑在了三尺講臺上,為學生磨破了嘴皮操碎了心:每天的付出都能換來收穫,每一滴汗水都是在澆灌生命。 人生,還有什麼比每天看著身邊的孩子成長進步更有意義的?

我是心理學碩士,心理和教育不分家,像手掌和手背一樣。師從著名心理學家莫雷,莫老師是研究教育心理學的專家,前心理學會主席。

現在,在一家互聯網教育機構做運營,這輩子,可能都會在教育這個‘坑’裡摸爬滾打了!

其次,談一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

一句話概括,學校減負,家長焦慮,課外輔導成風。

優質的教育資源扎堆,擠破了頭,也要去985。想考個好大學,就得上個好高中;而想上個好高中,就得上個好初中;依次類推,起跑線上的競爭也異常激烈。

結果自然是課外輔導猖獗,越是大城市,補課越多。農村和小城市,相對來說還好一些。

現在問題來了,補課真有效嗎?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補課,那麼是不是兩級分化更嚴重,成績好的成績更好,成績差的乾脆放棄努力?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補課的效果主要取決於授課老師的水平和課程設計。

Top20學校畢業的老師可能有一整套方法論和實操技能,能教會學生一些知識、方法和野路子。

諷刺的是,有些清華畢業的家長,要請一個二本畢業的家教老師給孩子補課,

當年你贏了的那批人,現在回來了,成了孩子的老師!

考試要看排名,註定了只有部分人贏。當所有人都一窩蜂補習的時候,家長是不是該反思一下,走一條人跡罕至的小路呢?

最後,談一下個人結論,不一定對,歡迎交流探討。

1)有能力的家長可以多陪陪孩子,自己輔導孩子,用心把課本知識學會了學透了。

2)工作忙或者自身素質原因不能輔導孩子的,要多取經,看看學霸是怎麼煉成的;學點心理學,瞭解你的孩子。

3)分享一下個人總結的幾個高效學習秘籍。

著名心理學家Kent彙總了幾百個長時記憶研究的結論,發現有幾條學習策略是開掛級別的:

誰能想到最有效的策略是做題!!

劃重點無效,再讀一遍也沒啥卵用,不如多想想題目的原理(淺層加工 vs精細加工)。

學習單一學科的時間不要過長:分散學習,1天學1小時,連續8天,效果好於1天學8小時(分散學習);交叉學習,做幾道化學題,解幾道物理,背16個單詞,同一學習時間段,做幾種學科,有利於克服思維的惰性打開腦洞。

以上。

作者簡介:不錯網,數據服務教育,讓學習更高效!

ps:最有效的學習策略是做題,錯題又是題目中不會的,錯題本里有黃金,用心挖掘吧!可惜的不是輸,而是輸了原本能贏的比賽!


不錯網


小學生補課成風,這樣說有失偏頗。在藍老師所在的縣城來說,補課學生不多僅僅是一少部分,小學生更少。當然,藍老師今年在外地確實也看到了課外輔導班四處林立,據當地人說好多中小學生假期參加各類輔導班。

首先,藍老師不建議家長報課外輔導班。

1、小學生完全沒有必要報輔導班。小學知識是各個學段中最簡單的,小學以培養學習習慣和長身體為主,學生壓力已經夠大了,不要再額外增加負擔。

2、適當的興趣愛好班可以報。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如果孩子有鋼琴、書法、舞蹈之類的愛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考慮報其中的一門,但是千萬不要強求孩子不愛的興趣班

其次,家長互相攀比之心在作怪。有很多家長互相吹噓自己的孩子,就連有沒有上輔導班都在朋友圈曬一下,這種無聊的攀比,盲目的跟風使家長對課外輔導班樂此不疲。

再次,社會輔導班的誇大宣傳,讓家長信以為真。社會上的輔導班以賺錢為目的,花樣不斷翻新。什麼零基礎學鋼琴,零基礎10天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30天由差生成為尖子生等等,逐日此類的宣傳讓家長堅信不疑。

最後,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認為小學階段必須打好基礎。


藍老師看教育


補課這事因人而異。

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首先需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比如,上課認真聽講,回家趕緊寫作業,老師留的唸書背書的作業及時完成等等。

對於沒有好習慣的孩子,單憑補課,也不一定能提高成績。而且如果違反孩子的年齡生長規律,一味填鴨式補課,甚至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厭學棄學。

口說無憑,舉例為證。

先來個正面的。鄰居孩子的幼兒園朋友,游泳館經常能碰到。上幼兒園的時候開始學習英語。四年級開始考慮升學,又分別在巨人學校補習數學和語文。最終以連續三年三好生、四到六年級單元成績95分以上,考入清華附中朝陽學校。

再來個反面的。我媽老伴的親孫子,家裡經過望京、來廣營兩次拆遷,不知道有多少錢。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奧數。他媽一心望子成龍,後來又分別報了英語、語文、寫作等補習班。每週末除了週日下午沒課,用來寫作業,其他時間都在補習班學習或是在去往下一個補習班的路上。寒暑假也不閒著,一般只有十天左右的實際休息時間,其餘全在上補習班。考初中時,成績一塌糊塗。孩子爹在朝陽區政府辦公室主任,託關係上了初中。孩子厭學,上課不聽講,跟老師對罵,三天兩頭請家長。

有錢就是好。最後,放棄中考。目前在加拿大上高中,僅學費、寄養費兩項每年八十餘萬。據他自己說,加拿大的學習太簡單,高中數學課程才相當於小學五六年的課程,白玩。每天早早放學,沒人催著學習,很開心。

補習班這事需要掌握個度,千萬別造成孩子逆反不學。

據兩位上重點初中的孩子說,初中階段,上補習班還是需要的,否則跟不上老師講課的節奏。尤其英語,不上補習班,完全聽不懂。詞彙量僅靠書本上的涵蓋不住。

是否上補習班,看家長對現行的素質教育的理解,和孩子自身的學習情況。孩子的天性是玩,違背自然生長規律的補習不可取。有一次兒子去試課,學習英文編程。老師是位四十多歲海歸,聊天得知不差錢在國外壓力太大,跟朋友合夥開的青少培訓。這個班我完全負擔不起。一起學的另一位小朋友,家庭條件優渥,上的每月七八千的國際幼兒園,劃片白家莊小學。但是,他媽吐槽國際幼兒園蒙式教育,孩子沒受過約束,小學老師找家長問孩子自制力差是否多動症。去醫院檢查並沒有,老師又懷疑他智力發育遲緩,建議推遲上學。

孩子說喜歡這課,他媽當場繳費,一週六千學費。等他們走了,我明確跟老師聊,負擔不起。老師挺好,說,我娃邏輯思維比較強、理解力好,學這個適合。英文編程還可以學習英語,中文的也有。那個孩子有點太鬧騰,上課的時候根本不聽老師講,滿屋溜達,教他夠費勁的。

如果這樣的娃,還是適合蒙式教育,上再多的補習班,也不見得對書本學習有多少幫助。


扎西老媽


小學生補課!這不算中學時代的名詞嘛!如今這些老師為了謀求利益,想盡一切辦法,從家長身上撈錢,又抓住家長對孩子捨得花錢的軟肋,老師錢得了!家長也覺得值了,可是孩子學到了什麼?

教育是為著孩子利益最大化而去,給他們小肩膀上放這麼重的單子,完全沒有空閒時間,是大人們都會覺得累吧!為什麼又忍心讓小孩子去承受了!說句實話,小學就是讓孩子玩的地方,在中學前,給他們先適應人多的環境,頂多背點單詞、乘法口訣、知道有個未知數是x就夠了!再加一個課外活動,像學跳舞、武術、畫畫、鋼琴這些選擇一個孩子自己感興趣的就是完美的,為什麼要讓孩子在童年沒有歡聲笑語了?難道給她學了這麼多,她真的變的無敵了嘛?要是家長都反對,老師想也做不了!

更黑心的是學校老師硬是天天組織什麼活動,要求每個孩子都要參與,家長忙就算了,但是錢不能少,還說著“別的家長都參加了哦”這樣讓人尷尬的話,我只想說,小學生可以玩,但是不是用錢來玩,這樣做,他們都知道有錢與沒錢的是什麼區別,這不會影響學生嘛?


分享分聽


首先,我們要知道補課是什麼。補課是一種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之外的一種教育活動。補課有很多種類型:補弱型,提前搶學型,興趣型,強化型。

「補弱型」,這是一種針對知識技能薄弱環節的補充性課程,其目的在於通過「練習效應」來提高分數,參加此類課程的學生大多有某門課程的薄弱,直觀反映是分數低,沒興趣。對於他們的薄弱科目,因為各種原因,他們沒有形成知識的應用,構建知識體系,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此類課程多希望通過短期集訓,可以將他們的分數提升上去,效果也呈現短期內有效,長期甚微的現象。因為學生沒有通過「補弱型」課程獲得對該課程的興趣,只有有限的散裝的知識技能,也因為學生無法通過這些散裝的知識來認知該課程的培養能力和價值觀,比如「補弱型數學課程」,他們無法通過該課程去體會邏輯之美,更沒機會用這裡學到的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割裂的知識與應用自然沒有發生化學反應的可能了。那麼「補弱型」課程有用嗎?有用。對於每一個教育階段開始的孩子來說,其存在學習適應和過渡階段,他們的學習進度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落於人後,補弱型課程對於他們是很好的,這裡的「補弱」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支持」(supportive)。此外,對於成績差的學生,補弱型也有一定作用,但有限。一定要警惕家長對於孩子學習成績的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如果因為這個原因報班,效果可能適得其反。要報班補充落下的知識技能,自然沒問題。但也要在報班的同時找一找其他的原因,因為這些其他原因才是應該得以改善,真正幫助到孩子提升成績的關鍵。

「提前搶學型」,這是一種針對學校教育中還沒有學習的知識技能的延伸類課程。該課程現在在中國大陸越來越普遍,因父母開始大幅度重視教育。這種課程的好處在於先學了知識,這對於還在學校學習中獲得自信心有好處。這種自信對於初學有一定難度課程的孩子來說,有較大好處。然而,這種自信是虛妄而不持久的,也會造成學生在學校課堂內無所事事,因為該學的提前都學了,這樣就變成了補課為主,學校教育為輔的措置。「提前搶學型」課程有用嗎?有用。對於部分課程,比如「英語」或其他第二語言課程,這樣的課程應鼓勵孩子勇於表達,那就要幫他們樹立自信心,也要鼓勵其去探索背後的文化線索,產生興趣和好奇心。但要警惕,過分依賴提前搶學型課程,強度太大時,會引起疲勞效應,也會造成孩子對於學校生活的倦怠。

「興趣型」,這是一種以興趣為導向的拓展延伸類課程,該課程可能越來越出現在低年齡段孩子中。這種課程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最終往往演變為「提前搶學型」類課程的替身。其實興趣型課程是值得鼓勵與發展的。我始終主張補課應以興趣情感目標為主,知識技能為輔。至於「興趣性」課程的選擇,那就要多嘗試,多與孩子商量,強度由孩子掌控,父母參與大方向的決策即可。此處父母的心態要千萬擺正:不是說要多學多少知識,而是說要學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強化型」,這是一種以強化為目的課程,這種類型的課程廣義上可以包括「補弱型」和部分的「提前搶學型」。很多有自主學習習慣的孩子在優秀的課程(老師)引導下獲得更高層次的知識技能,並以此延伸出了探索的興趣,這是其最好的願景。然而我們要注意這些前提,這些前提缺一不可。

再來說說補課這種現象。補課這種現象其實在全世界範圍內普遍增多,並不只有中國才有。當今世界的發展處於相對寬鬆,國內的經濟情況普遍發展良好,這樣的寬鬆環境給予每個家庭更多的經濟資源,而教育是支配經濟資源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寬鬆的環境下,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方面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成長型需求,比如他們的個人成長與意義探尋,而不是之前經濟資源有限時的安全型培養策略。這種策略在國內外發展都一樣,我國大陸可能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可觀。那麼發展速度快的有什麼問題嗎?有。你看,學生家長越來越焦慮,而這種焦慮必定投射在他們的下一代上,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於教育的重視也帶來了對於教育的過度重視。其實,只需要按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即可。而理念的轉變更應該現行。換句話說,補課補不補應放在整個家庭的教育支出中去綜合考量,再配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去調整。

補課,應被視為一種教育資源的「外包」:父母都很忙,父母不可能去輔導每一個細節,那麼就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請注意,這裡說的並不是父母不需要陪伴,而是父母去做孩子的輔助,你需要去問及孩子對於「補課」的感受,你需要去關心孩子補課的進度並且實時的與其溝通,做出調整。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家務活的外包——請鐘點工或買掃地機器人的本質是一樣的。

如今的小學生補課成風,說白了就是首先是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極度上升,可以說是因為當物質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在培養下一代的目標和需求發生了從安全型需求到成長型需求的轉變。而極度上升的重視程度則會帶來過度重視。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快快成才,他們的焦慮往往外化投射到了孩子的課業上。他們往往也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就進行了各種程度的拔苗助長。我們要回答的這個問題中,補課成風這個詞語就體現了某種程度的焦慮:別家的孩子都去補課了,我要不要也給我們家孩子去報個班呢?也可以只是興趣班,但是總得讓他/她先學著,不然總感覺就落後人家一大步了。當補課成為一種風氣,你在任何情況下的堅持有時候會被視為異類。拋開所有的別人的說法,那麼目標群體,小學生,究竟可以不可以補課呢?答案是可以,但你要明白我在這個答案中提到的幾個策略和認識:

1.家長是輔助,補課讓老師補,家長輔助補課,關注孩子的成長型需求,對於小學生來說,別求成績,看見成長;

2.以家庭經濟資源配置為主,孩子興趣為輔,量力而行,任何形式的補課門數最好不要超過3門;

3.要意識到孩子靠經驗和感覺學習,而不是邏輯和理性。提供一切可以幫助他的資料從延展他的感官經驗出發。積極型言語,影像化資料,拓展型教養環境,可以有效幫助年幼的小學生維持興趣,保持注意力,這對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有極大好處;

4.給孩子學習時間和空間。要陪伴,但不是時刻陪伴。孩子在看書,你也可以在一旁看書而不是玩手機。不要忽視榜樣的作用。孩子總是會有意無意去模仿環境中長期相處的對象。

5.當別人的家長對你誘惑要補課時,不斷默唸以上的策略,對補課有時刻清醒的認識,對於孩子的學習進度和自己的教養方式 有著時刻的反省和改進。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是你而不是別人的家長,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是你的教養方式和策略。

PS:很多人說國外學生很輕鬆的。我來說說澳大利亞的情況,是,他們是很輕鬆,即使是高中,下午三點也放學了。但是他們可能三點後要去參加好多「補課」:游泳,樂器,語言,數學,編程。而他們學的都是自己喜歡的,雖然一點也不輕鬆,可能回到家也六七點了。而且有一個現象,越是家庭富有的孩子,他們對於「補課」的重視程度越高。澳大利亞的孩子並不會別很多大陸的孩子輕鬆,他們同樣也有一考定終身的 HSC(高考),所幸,他們可以在一定限度內選擇並學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及他們在這種嘗試很多「補課」後發展出來的觀念: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出選擇,並且承擔做出選擇的後果。

以上。希望對您有幫助。


教育怪談


根據個人需要,小孩實際情況,可做好小孩工作,適當參與補課,有的孩子補課收益很大,那就補,自己也會輕鬆,有的孩子上課不認真,光憑補課能有什麼作用,這時就要另想辦法。我這每年都有孩子只有通過補課成績一科上去,其它科接著也能上。也有朋友孩子,補課沒有什麼成效,這讓科任老師很沒意思。


為什麼總是想當然


我是建議補課的!以前我也不同意補課,我以前想孩子要有快樂的童年,錯過這個年齡段,不會再有了!但是,現在社會競爭那麼激烈,小學補課,交給專業人士,有助於考重點初中,才可能進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很俗氣了,對不對?!沒有辦法,社會就是這麼現實。為了孩子以後生存壓力小,那現在只能這樣課外多吃點。但是,要給孩子玩的空間,家長有空要多陪陪孩子,親子互動。

假如億萬富翁,請忽視。


殘酷是本來面目


其實根本不需要買什麼學區房,一個普通學校,再找一個好的教育機構就行了,現在有幾個不在課外加餐的,指望學校,呵呵,考的全是教育機構才講的題目,人家優秀的學生都在加餐,你普通的孩子能不加餐嗎


蟲娘28411686


小學生正式上課,課堂紀律儘管很嚴謹,但是學習成績不盡理想。補課期間紀律比較鬆散,豈不是更沒用。其實大部分的家長會認為就當看孩子吧,免得他們到處亂跑,發生什麼事。政府部門呢也認為這樣把孩子們約束起來,社會上更是安寧。建議國家還是堅持計劃生育吧。


Li林遠


補課決不能跟風。請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

小學生,正是生長髮育的階段,一直坐著學習,不僅效率不好,摧毀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對孩子的成長髮育也是不利的。

一個小學的課程,只要智力正常的孩子,課堂的時間足夠用了。課堂的學習時間都是最科學的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高中,學習時間就會增加。為什麼小學生沒有晚自習?因為真的沒有必要。所以只有攀比的家長,受苦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