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教授對一次作文賽點評說小學生作文“元氣淋漓",中學生反而空洞,您怎麼看?

羅俊華副教授


引論

溫儒敏教授今年6月參考粵港澳大灣區一次作文比賽的終評委工作,他的 @ 溫儒敏教授主頁6-17,11:55發文一一

香港GAPSK(語言推廣機構)組織粵廣澳大灣區(後在網友提醒下回覆校正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生寫作比賽,有二萬人參加。幾輪篩選出60名,分高中初中和高小評出金銀銅獎。我受委託花了一整天時間終評。印象是,小學生元氣淋漓,寫得最真切有趣有味,初中也還不錯,高中則比較空洞,多染上成年社會的做作。整體印象而言,香港學生較關注個體和人生,不掩個性。內地學生視野較開闊,但空話套話也較多,文藝腔嚴重。

溫教授的點評,言簡意賅,形象生動,一矢中的。溫氏的話語風格從來都很有特點,諸如他經常說的“讀書種子”“跳讀”“抓住牛鼻子”等,雖不是專業術語,但接地氣,使人一聽就忘不了;當然,溫教授也有一套套端莊嚴密的學術話語,如他說他最早創出“守正創新”,現在成了熱詞。

溫教授的點評很精彩!但我們只看教授文筆的老辣精彩僅是停留在欣賞層次;我們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得到寶貴的啟示,反思我們的作文教學,醫治各學段學生作文的毛病,保護學生作文的興致,拓展寫作視野,說真話、抒真情、議感想。本文僅談一點得到的啟示。

本論

為什麼小學生作文“元氣淋漓"?我們該如何保護小朋友的童真童趣、讓他們說說“傻話”、寬容他們的“不成熟”?“元氣淋漓”,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如玉璞”(後者為廣東版《新三字經》)的儘性盡情釋放,是最本真最原生態的審美品質。大家不知道有沒有同感:每年春晚的節目,小朋友的表演最叫好!成人表演的節目太多做作,太多“假大空"的內容,吐槽聲音最多。幾乎所有的作家都說他的寫作得益於“童年記憶”。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寫得多好!餘華說他小時候夏天經常睡在醫院太平間冰涼的水泥板床上降溫,因而他能夠寫出《活著》。

對如何挖掘小學生的寫作潛能,我剛好有幾個教學案例,與同行分享共勉、期望批評指正一一

作文教學如何挖掘學生充滿“童真童趣”並且“靈氣閃爍”的創新表達能力?

指導寫作,尤其是小學、初中的寫作,做到充滿童真童趣和“靈氣閃爍”的創新表達,是一個較高的要求和理想的境界。如何去挖掘孩子的這些表達能力呢?我主要是從下面兩大方面入手的。

第一,鼓勵孩子寫自己的生活,大膽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特別是自己的感受。

童真童趣,大多數孩子原本就天生俱有,並不缺乏,有不少孩子的思維還偶有靈氣閃爍,我們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受。那麼,原本就有的童真童趣,孩子們為什麼不會或很少在作文中表現出來呢?那是我們的作文教學,為了所謂的迎合或應付考試,為了所謂的“四平八穩”或“立竿見影”,往往是陷入一種教條式的、格式化的、套路化的教學。這樣就限制了孩子們的思維,不利於自由發揮。

這種做法,最典型的就是作文的開頭,很多老師都教學生“學習”用什麼比喻句呀、排比句呀等等比較固定的模式去開頭,結果大多數學生要麼是生搬硬套,要麼是寫一堆“狗屁不通”的廢話。須知作文開頭的寫法,雖有“開篇點題和引出下文”的基本要求,卻無什麼固定模式之說;須知運用比喻句或排比句開頭雖好,但其是一種較高的要求,孩子們大多是不能一下子達到。所以,在遵循寫開頭的基本要求之下,鼓勵孩子儘量寫出一個“簡潔、與別人不盡相同”的開頭即可。

比如《我和作文的故事》,有個孩子寫道:“說起作文,我和它之間的故事還真不少。這不,眼看假期就快要結束了,可老師佈置的兩篇作文,我還沒有寫呢。”這種談話式的,並且有點調侃式的開頭,我就認為不錯。

再比如《共享單車?氣人單車》,有孩子這樣寫:“不都說共享單車很方便嗎?共享共享,共同享受,多好啊! 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每當憶起那一次騎共享單車的經歷,怎麼想都心塞。”這種質疑式的開頭,也很好。

還有一篇學生閱讀故事徵文這樣開頭一一從小到大,我總是被叫做"書呆子",但我只是一笑置之,反正他們說的也沒錯。這個開頭看似平淡無奇,但老師卻從“書呆子”和“一笑置之”之中發現了新意,然後就指導學生再次修改為——從小到大,若總是被叫做"書呆子",你一定會很生氣吧。但我卻偏偏喜歡"書呆子"這個稱呼,是我腦子不好使嗎?這種在對比中製造反差和懸念的開頭,就是一種創新表達,也不錯。

上述要求都很基本,不算高,學生只要勤動腦,一般都能做到。而且,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們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寫出來的,往往也是獨一無二的,這也就基本達到了“創新表達”的要求。

第二,幫助孩子們學會發現和挖掘自己在寫作文的過程中的“靈光一閃”,並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孩子們的作文中,若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孩子們是不缺“靈光一閃”的東西的,他們缺乏的是一雙發現的眼睛,往往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又或者是缺乏一種創新的概括、提煉和表達能力。

比如有個孩子寫一次做作業的經歷:因為作業多,心煩氣躁,然後一度把寫了一半的數學作業撕下來並捏成紙團丟進垃圾桶;發洩完畢後,又想到老師那邊檢查作業的壓力,終於乖乖地從垃圾桶撿起之前扔的紙團,並重新抄好寫完;最後還寫道——“我撿起來的不僅僅是作業,還是知識。”

這裡就有學生的“靈光一閃”,她已經發現了作業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並且也表達出來了。只不過是還是不夠完美。於是我也作了進一步指導,最後改為——“我撿起來的紙團,與其說是一份作業,不如說是一種態度”。“對的,態度決定一切!老師不是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嗎?”其中最後的“撿起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就是很好的創新表達,就是“靈氣閃爍”的表達啊。

再比如,有個孩子寫《一次難忘的大掃除》。這個題目,這個材料,還能寫出新意嗎?且看——

掃完地就應該到拖地了。拖地呀,是一件苦差事,但這樣的差事,我願意自討苦吃呀。大人們不是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嗎?不知什麼時候,大廳突然飛來了一隻小鳥,在還我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它就繞著屋子飛了一圈,還一邊飛一邊做壞事——拉屎!這可把我給氣壞了。這個可惡的小傢伙!正當我想拿掃把追打它的時候,耳邊忽然似乎有一個聲音告訴我:不可以喲,那可是一個可愛的小生命啊!我於是不由自主地放棄了行動。“愛護小生命,世界更美好!”忽然又想起了這句話來,那不是主題班會上老師說過的話嗎?

掃地“掃出”生活道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總比說愛勞動更新穎更深刻吧。趕鳥趕出生命情懷:“愛護小生命,世界更美好!”這,多好啊!既有童真童趣,又有“靈氣閃爍”。上述兩處表達,都是自然流露的真實情感的表達,值得孩子們學習與借鑑。

還有一篇學生作文《關於“坐姿”的想象》,不但有童真童趣,而且還充滿哲理思考,且看——

坐姿端正有哪些好處呢?……“小然,你在想什麼呢?你來說說坐姿端正的好處有哪些,好嗎?”正當我還沉醉在自我的世界裡的時候,老師的一句話把我拉回了課堂。“我——剛才——嗯——額——”這時我的大腦忽然一片空白,吱吱唔唔的,傻傻地站在那裡,說不出一句話來。“哈哈哈——嘻嘻嘻——”耳邊響起了同學們的一陣歡笑聲……

唉,我什麼時候才能改掉這個上課的壞毛病呢?改掉毛病有什麼好的方法呢?噢,不是的。這是一個壞毛病嗎?……

剛被老師叫坐下,我又開始“天馬行空”起來。看來我真是“沒救了”!

啊——嗯——隆——咚——

這裡寫的是一次上課“胡思亂想”的經歷,通篇趣味盎然,其中最後一段的四個擬聲詞“啊——嗯——隆——咚——”最為明顯,讀來讓人忍俊不禁;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一句——噢,不是的。這(指胡思亂想)是一個壞毛病嗎?。這句話其實還閃爍著哲理思考呢!

教學中,在學生的寫作訓練中,學生是不缺“靈光一閃”的,缺乏的是一種創新的概括、提煉和表達。這時候就要我們的語文老師加以必要的指導,並且在長期的作為思維訓練當中去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這樣去做,你會發現許多驚喜。如果是寫想象類的作文,那就更加是這樣了。

結論

教學中,若加強思維訓練,就能夠提高孩子們的作文能力,尤其是充滿童真童趣的“靈氣閃爍”的創新表達能力。

作文,其實不難寫!清未思想家、詩人黃遵憲早就說過“我手寫我口,豈敢能拘牽。”教師、家長,不要嘲笑小孩“幼稚”“盡說傻話”,這就保住了小孩敢說敢寫的“根”!


殷勇教育聊齋


羅教授受到您的邀請,我有誠惶誠恐的感覺,為了表示對您的尊重,只好班門弄斧了。下面我談下自己的認識:

一、應試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

幼兒園老師在黑板上畫個圈,問孩子像什麼?孩子可能會回答像太陽、像月亮、像吃飯的小碗、像小車輪子等。您若問初中的學生可能只回答是“零”。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我想還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問題。我們班額較大,一班幾十個學生,老師為了達到教學的預期目標,要求學生坐端正、不允許亂說話、認真聽講。您想年復一年孩子都像木偶似得坐著,他們的思維能力是否被控制?創造力是否被扼殺?



李鐵安老師在《美國教育啟思錄》一書介紹了美國的小學生課堂,學生在課堂上比較自由,可以坐著聽講、也可以躺著聽講。或許這就是中國學生後勁發展不如美國學生的原因。


二、讀書量不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閱讀量不低於145萬字;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可我們現在的學生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老師、家長推薦的習題一本又一本,可憐城區的學生沒時間讀書;農村的學生沒書讀。

“讀書破萬卷,下筆易如神。”好詞佳句積累的少,怎麼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好作文呢?當有人問溫儒敏教授“聽說讀寫”哪個環節最重要?溫教授回答“讀”最重要。可以說沒有“讀“就沒有“寫”。另外,他還強調“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


三、缺乏生活體驗

“生活是作文之源。“現在學生生活面狹窄,走讀生“家—學校”兩點一線;寄宿生每天“只看到高牆上四角的天空”。對大自然、對社會接觸的少,積累素材少;即使在星期天、寒暑假能出去走走 ,可又缺乏觀察體驗,對生活中的素材往往“熟視“而“無睹“;缺乏情感體驗,現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裡,對長輩的呵護、父母的關愛,他們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沒有愛的體驗,當然也寫不出“情景交融“的語句來。


我覺得學生寫不出有靈性、內容充實、語言優美的作文是由以上幾種原因造成的。不妥之處,請指正!


一生孺子牛


不管是作文賽還是平時的作文,小學生作文“元氣淋漓”,中學生反而內容空洞,可以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溫教授的話可信。為什麼呢?

一、童言無忌,少言有忌

小學生有童真,能說真話,作文原汁原味,自然富有元氣。小學生有童趣,說話有趣味,作文有趣味,自然富有元氣。中學生就不同了,他們已是少年,失去了童真童趣,對家長老師往往不講真話,作文也不寫真話不寫趣話,這怎麼可能寫出有內容的好作文呢?

二、富有靈氣,喪失靈氣

正因為有童真童趣,小學生才顯得有靈氣。另一方面,小學生學習科目相對比較少,作業也相對比較少,愛閱讀的學生能夠探索另外的世界,學以致用,作文自然富有靈氣。中學生在失去童真童趣的同時,也就失去了靈氣。他們學習的文化科目幾乎都有作業,有的科目作業還比較多。在學校有作業,在家有家庭作業,雙休日有作業。各科目的作業讓學生無暇顧及語文的閱讀。在學生所有的作業中,作文是一道最大最難分值最高的題!正是這三“最”,足以讓許多學生畏葸不前!生活閱歷淺,閱讀量少,家校兩點往來,導致了積累不足。像小鳥,中學生被囚禁在作業的牢籠裡,還談什麼靈氣?這樣,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不能用、不會用,語言何以生動形象?課文中學習的表現手法又不會用,又何以把作文構思好表現好?一篇沒有一點兒特色的作文,哪裡來什麼靈氣?更重要的是,他們作文內容失真空泛,無病呻吟,沒有真情實感,哪來什麼靈氣?


徐福記1230下水詩文


還能怎麼看?在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下,中學生的作文,必須得按語文老師教給的套路寫啊!必須得中規中矩地寫啊!!

要知道,在激烈的中考,高考競爭中,提高一分,幹掉千人,作文那麼大的分值,誰會去拿標新立異去冒險呢?誰知道不按套路的立意和文章結構會不會入了判卷老師的法眼呢?誰會和自己的分數過不去呢?

當然放棄中考高考,僅為走個考試過場的除外,已聯繫好出國留學就為過把升學考試癮的除外。他們可以盡展個性,直抒胸臆。

作為非語文學科的老師,為了輔導自己的孩子,我看過很多結集出版的高考作文集。實話實說,除了那些顯而易見的好與壞,有些高分甚至滿分作文和低分作文,我真看不出有什麼區別,都是不走常規路。

可是都是沒按套路來,怎麼有了高分和低分的天壤之別呢?自然有它的標準。可是作為大學文科畢業的我,看不出其中的奧妙啊!

那麼中考高考的學生能否把握駕馭這個標準? 不知道。“文無定法”,語文老師估計也不能完全把握。所以日常就是教會並要求學生一定要按套路,中規中矩的寫,不敢“富貴險中求”,只求穩,只求自己學業水平的正常值。

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在這種日復一日的常規訓練下,中學生作文空洞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試得分,得高分才是硬道理。


三人行有我為師


這個評價非常符合實際,這種現象的出現不是單純某一方面的原因。從教學角度來說,小學的孩子老師上課有足夠的時間可以不斷的去練習寫作,比如描寫你的同學,描寫家裡的各種聲音,等等。孩子可以慢慢通過觀察細節來完成文章,加上孩子小,要求就低,家長和老師都是給予正向鼓勵。從家庭的角度,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學業負擔,尤其是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使得孩子和家長只做跟提升成績有關的事,再也不會讓孩子去積累和發現了,孩子沒有了觀察和構思的時間,也沒有了練筆的機會,唯一存在的就是你必須寫好作文的壓力。最後我要說的一點是,似乎所有人都想當然以為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作文水平就應該提高,卻忽視了作文水平的高低跟眼界的開闊與否,觀察的細緻與否,思考的深刻與否有關。這一切都導致了作文水平越來越差。


Eddy的多樣人生


老師和優秀作文集都給孩子們灌輸作文套路,於是,作文就越來越空洞。


教育怪才615


推倒英語這座帝國主義大山,為漢語全球化而讀書。這是我的誓言,也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