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中醫,看哪些書好?

世界一點魂


回答過一次、如果是鐵了心想學中醫、必須要下苦功、死記硬背、開始時別問治什麼病、怎麼治、、象兒童背唐詩一樣、第一本書應首選汪昂的湯頭歌訣、裡面分十九種劑型、各選有代表性的背、不懂的選用法不同的背、約一百六十方、、在背時注意不要串、汪昂的歌訣有病名、有治法、有變通、、難一時、受益一生、、然後是藥性賦、脈訣、舌診、藥性賦選珍珠囊、脈訣選瀕湖脈學、可背七言訣、也可背四言訣、舌診選吳坤安的、還有十八反、十九畏、孕婦禁忌、各引經藥、十問歌、小兒診法、這些都是基礎的基礎、必須背熟、、然後才是基礎理論、基礎理論裡有內經、內經裡必須背熟病機十九條、湯頭歌訣裡有傷寒論、、基礎打牢了可以以管窺面、知一而反三、以不變而應萬變、、話都說了、只看你奈不奈得了十個六月、九個冬了、、另外有一條要注意、學基礎理論時、中醫的理論只是符號、不要與西醫的臟腑去串、更不能劃等號、如果非要往西醫那裡去拉、只會越拉越迷糊、、按中醫的理論去理解、去分析會越學越明瞭、


老樹新枝17


我從十四歲開始自學中醫,家裡也沒有人是做中醫的,就是從愛好開始。想學中醫,我覺得還是要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想學中醫的話,有必看書和參考書。比看書如中醫基礎陰陽五行臟腑經絡這些是必讀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中醫基礎》是必看的。然後開始看中醫的診斷,即中醫的面診、舌診、脈診、望診等。這就需要看《中醫診斷》了。再看中醫的辨證。中醫的辨證很多,比如三焦辨證、六經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等。個人經驗以臟腑辨證為根本。再看《中醫中藥》、《中醫方劑》、《中醫內科》、《中醫針灸》、《中醫婦科》等。

其他如中醫的聖典之書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這些也是必看之書。我建議看中醫聖典書籍,以原文為主,不要看註釋。雖然很難理解,但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其他如《景嶽全書》、《醫林改錯》、《中醫三才醫學論》、《三才正醫論》、《本草綱目》、《時方》等都可以作為參考書來讀。


三才中醫呂即來


我想應該首先大致瀏覽一下《黃帝內經》,最好有白話文翻譯那種版本的,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病,病的根源,人體自身環境與外界環境與病的作用關係,如何辨證對待疾病的發生、機理、發展、經過,如何辨證診治,這是最基本的理解要求,再深一點,就要弄明白人與天地(宇宙)的關係,陰陽五行的涵義,人體機理的整體觀,治病的總體觀與局部觀,治未病的重要意義,氣血、腑臟、骨骼、肌肉的相互關聯,身體機能的動態與靜態影響變化,情緒、飲食、勞作、起居對身心的健康的切實影響,從總體上對疾病作出辨證論述,及如何治療疾病,如何調節身體機能平衡丶如何適應人體規律與宇宙規律去防病(治未病),具有總綱領的指導意義,闡明瞭防病治病的大方向,引領防病治病的觀念走向與實踐方法,所以我推薦首先看一看《黃帝內經》,先明大義,再究細節,與同時,又要學習最基本的中醫知識,如:中藥的概念與命名、中藥材的鑑別、中藥的性能與應用、中藥的用法(配伍丶禁忌、用量丶煎煮)丶中藥的調劑,此外最好還應瞭解一下中藥的產地丶採收和加工炮製貯藏等知識,對中藥的運用會更加深入靈活。辨證診治由望聞問切起,先由有經驗的醫生帶領,邊觀察邊實習,待經驗豐富與判斷水平提高,自行實踐。這是對應中醫典籍的實踐運用,是治病的應用過程,很有必要。待實踐水平與經驗能力提高,就要學習張仲景的《傷寒論》這類具有實踐指導的典籍,以提高實踐水平,還有《難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這類經驗總結的中醫著作,也是必須要學習研究的,還可以參考一下《肘後備急方》,另外還要研究一下近代和現代著名的中醫師的行醫經驗總結、體會心得著述,這些對提高中醫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具有很大益處,因為年代相近,人體的生理結構與疾病發生機理更接近於現代,參考更具有準確性與貼合性。以上幾點,個人淺見,望有識之士批評指正,不吝賜教🙏🙏


阿亮168787877


還不全明白中醫的陰陽五行,先讀《圓運動的古中醫》,由民國彭子益編寫。有基礎後直接讀《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傷寒金匱》,《針灸大成》,讀懂讀完後,你就是真正的中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