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現在給孩子報興趣班以成為一種常態,但是報班新的問題也層出不窮:

特別是那種試聽的時候還挺喜歡,可正式上課沒幾天就嚷著“我不喜歡”“我不想去”了的孩子,真的讓人頭大!

逼他吧,看他哭得那叫一個悲壯絕望,擔心給他壓力太大,給小小心靈留下陰影。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不逼他吧,眼瞅著鄰居孩子不停地考級,自家“白花花銀子扔進去連個響聲都沒有”。況且總不能每次都遂了孩子的願吧!習慣了放棄以後怎麼辦?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對於家長的糾結和擔心,常爸深表理解。可常爸也不得不說一句:雖然操心常常是一種慣性,但家長既能少操心,孩子的興趣班上著效果還好的方子想不想聽?

咱們先講講別人家孩子的故事,聽完了故事,相信你有的不只是羨慕,還有對父母之道的感悟。

我要講的“別人家的孩子”,是美國紀錄片《起點》里正在備戰的芭蕾舞學員們。影片是以美國著名芭蕾舞比賽(Youth America Grand Prix)為背景的。

這個一年一度的國際青少年芭蕾舞大賽是全世界9-19歲芭蕾舞演員的終極夢想,因為一旦入圍,他們將得到世界一流的芭蕾舞學院獎學金和世界各地優秀的芭蕾舞劇院工作機會。

特別是對於家境普通的孩子來說,這無異於“鯉魚躍龍門”,將來的學習和工作都不用發愁。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正因為如此,競爭非常殘酷。每人在舞臺上的表現時間只有5分鐘,用來PK掉上萬人進入紐約總決賽,再從5000人中脫穎而出,成為萬里挑一的幸運兒。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這殘酷程度絲毫不亞於高考,但花銷卻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一套純手工舞裙價格高達上萬元RMB,每次比賽穿的裙子還不一樣。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一次編舞費用也要上萬元(人民幣)。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舞鞋五六百元一雙,穿一天就廢掉了。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還有昂貴的私教、場地費、報名費、日用交通……足夠供孩子上所大學。

除了花錢,父母還得花時間、費精力。有的媽媽辭職,全天陪伴孩子,有的父親不惜換工作,搬家,也要支持孩子。

這股子“雞娃”的勁兒,可不比國內差一星半點!

但不同的是,國內好多父母在抱怨“剃頭挑子一頭熱”時,人家的孩子卻比父母還拼!

12歲的小女孩MIKO,老爸是開公司的老闆,已經比我們普通人都要努力,可是女兒比他還要拼。每天爸爸上班的時候MIKO去練功,爸爸下班她還沒回來。週末爸爸休息,她還照樣去練功。

看爸爸表情,滿臉大寫的驕傲、佩服。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這哪是父母帶著孩子上興趣班,這分明是女孩兒在帶著全家人拼啊!

相信大家不禁要問,為啥人家的孩子就有這麼大的勁頭,能堅持到底呢?


“我真的很想拼下去”——興趣,永遠是第一內驅力

這些孩子能堅持到現在,無一不是因為感興趣。

12歲MIKO說芭蕾舞讓她變得開朗和快樂,“我感覺自己就像剛出籠的小鳥。”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16歲的哥倫比亞男孩強,每每想要放棄時,總會有“奇妙的感覺”鼓勵他繼續拼下去。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著天性中有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著一種處在原始狀態中的天才的閃光。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興趣是天生的動力,遇見喜歡的東西Ta眼睛裡會有光。尊重孩子的興趣,其實就是在延展他們的天分,發揚孩子的長處。

但可惜,很多孩子上興趣班根本就不是因為興趣,深究下去好像家長的動機都不太“單純”:

“我家兒子太內向,所以我給他報了口才班。”

“我家孩子大運動不行,我趕緊給他報了籃球班。”

“我家娃五音不全,我給他報個鋼琴班,看能不能提高一下音樂素養。”

……

這種“為孩子好”的執念不能說是錯,但是把“興趣班”硬生生地變成了“補習班”,孩子能愛上嗎?

父母有沒有仔細想過,讓孩子上“興趣班”,到底是因為自己的“興趣”還是孩子的“興趣”?你認為的好處,他能體會到嗎?

我們還是應該回歸興趣班的本義——孩子的興趣,而不是父母的興趣。從本義出發,父母就不會盲從。不會看到興趣班宣傳就隨意心動,不會看見誰拿獎就焦慮。

更重要的是,上興趣班不能一味“補短”,要更注重“揚長”,讓孩子做自己更擅長的、更有天賦的事,才能有自信,覺得有樂趣。若天天想著補短,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孩子自信心能不受打擊嗎?這種天天受打擊的“興趣班”,換你你也不愛上啊!


將大難題分解為小目標,讓孩子“勝任感”十足

發現了孩子的興趣,接下來就是堅持下去的問題。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L. Deci與Richard Ryan總結過,人如果持續有動機做一件事情,必須滿足的一種心理訴求就是“勝任感”

因為天生體型健碩,米凱拉跳芭蕾舞時很容易“剛硬”。為此,老師把一段舞蹈分解成無數個小動作,再挨個糾正每個小動作的細節。

先定一個小目標,就是為了讓米凱拉容易完成,找到“勝任感”。

“抬起腿不要立刻滑下去,在最高點定一下。對,這就是評委評分的關鍵。天哪!真棒!”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每次米凱拉有進步,都會被老師“狠狠”表揚一番。及時的誇獎是對孩子“勝任感”的一種強化,米凱拉就是因此清晰地感覺到自己在一點點“勝任”這段舞蹈,所以學得特別紮實。

不過,父母想要培養孩子在“勝任感”,就要“誇”到點子上;而父母如果想能誇到“點”上,最後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為了能專業評析MIKO的舞姿,媽媽買了一整書櫃的芭蕾專業書籍,甚至人體結構、營養學都有。陪孩子跳舞自己坐旁邊玩手機?不存在的。

常爸最近也在反思帶小小常過程中發現的各種問題,其中一個,就是他做事常常會出現畏難情緒。但是,在英語閱讀這件事上,他不但不畏難,而且往往我說“這本書太難了,換一本吧”的時候,他會強烈反對:不難不難,就要這本,我還可以讀更難的!

後來我想明白了,因為我在幼兒英語啟蒙方法上鑽研了很長時間,而且每天跟小小常讀書,對他每個時期能達到什麼樣的水平可以說了如指掌,所以平時親子共讀的時候,不自覺得

把目標細化到孩子“跳一跳能夠著”的地步。而當孩子真的“跳一跳夠著了”,我那種發自內心的欣喜,讓他感到了在英語學習上的“勝任感”。這種“勝任感”,給了他迎難而上的信心與動力。而在其他一些我沒有深入瞭解的項目上,我做不到目標細化,量體裁衣,有時不自覺地顯示出了“你怎麼還不會啊”的急躁,沒有給到孩子“勝任感”,所以他在這些項目上,就很容易出現畏難的情緒。

所以,我們說,在孩子上興趣班的時候,家長要跟著學習,不是說你要把那些才藝自己全學會,而是說你要有基礎的理念並掌握孩子的發展狀況,要有能力幫TA把大難題分解為小目標,給他“勝任感”,這才是孩子把“興趣班”堅持下去的持久動力。


父母是你最堅強的後盾,不是你的監工

成長教育家蘭海老師曾經觀察過,中途放棄的孩子看似是失去了興趣,其實是因為在活動中感覺不被接納。

不被接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感覺“我和大家不一樣”。老師的一句否定,同學的一句嘲笑或者抱怨,甚至某次上課大家都會而自己不會,都會讓孩子內心感覺被孤立。

14歲的米凱拉是非洲戰亂國的孤兒,從小因為白斑病被人孤立,黑皮膚在一眾白人芭蕾舞學員中更是格格不入,幸運的是她遇上了一個智慧的媽媽。

6歲的時候,米凱拉問媽媽:“你坐在觀眾席能看見我的白斑嗎?”

這等於在問“我和大家一樣嗎”,於是媽媽撒謊:“完全看不見!”米凱拉相信了媽媽美麗的謊言,就釋然了,在舞臺上恢復了自信。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米凱拉的膚色也一度受歧視,芭蕾舞中很少有黑人舞者,連裁縫都不動聲色地給米凱拉舞裙用白人的膚色內襯。為了讓芭蕾舞裙的內襯適合她黑色的膚色,媽媽花一晚上時間自己給布料染色再縫上去。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我接納你的樣子,我幫助你可以被整個環境所接納,這不是一句空話,這個媽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到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上興趣班的過程中,只是充當監工的角色,天天大呼小叫,孩子並沒有感到父母在自己學習過程中的陪伴作用,也沒有感到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有個堅實的後盾,這讓他們如何能堅持下去?最後,“興趣班”往往變成了“慎刑司”,不被強迫,根本不想踏足半步。


利弊都講清楚,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就別後悔

鼓勵孩子進興趣班的時候,大部分父母都是挑好的說,這可以算作一種引導。但當孩子認真地想要繼續下去時,父母就需要給孩子說說“不好的事兒”了。

MIKO的媽媽就很聰明地先給女兒打了預防針:“如果你認為芭蕾是你最重要的事情,那一切都要以不影響跳舞為前提。”

於是,知道跳芭蕾舞要瘦,MIKO就心甘情願地每天吃水煮的胡蘿蔔、西蘭花、沒有香味的脫脂酸奶。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知道短時間突擊練習,就能大幅度提高水平。MIKO就選擇暫時休學,在家練習。

當別人惋惜她沒有童年的時候,她笑眯眯地說“我覺得我的童年和芭蕾剛剛好。”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了!”—如何讓孩子堅持不放棄?關鍵在這

正因為有了心理預期,面對困難會安慰自己“這個很正常,必然會出現”,MIKO才能在芭蕾舞夢想的道路上堅持下去,甘之如飴。

這啟發了我們,父母們需要讓孩子對未來有客觀的認知,告訴孩子堅持下去的得與失。知道這些“失”會有其他方面的“得”補償,孩子心理是平衡的,吃苦就不會有太多怨言。

再來總結一下吧,當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的時候,比起簡單地回答“好”或者“不能放棄”,父母需要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這個是孩子自己的興趣嗎?

● 我幫孩子把大難題分解成小目標了嗎?我誇到“點”上了嗎?我幫Ta樹立起“勝任感”了嗎?

● 我有在行動上支持Ta嗎?遇到難題時,我是Ta的堅強後盾還是那個火上澆油、落井下石的旁觀者?

很多時候,孩子上興趣班能否堅持,全在於父母能否堅持。不是堅持每天催促、逼迫,而是堅持鼓勵、解決問題。不是簡單地陪伴、照顧,而是剋制玩手機的慾望,堅持陪孩子共同學習。

興趣班學到什麼可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堅持學。不一定要有驚世駭俗的成就,只要能學到一技之長,培養對某件事物的長久興趣,讓他們在紛紛擾擾的世界裡,有一塊心靈的自留地,得到精神上的滋養,這就足夠了。如果我們銘記這個初心,可能家長和孩子,在“興趣班”這件事上,都會少一些痛苦的煎熬吧!

你會如何幫孩子挑選興趣班?如果孩子上興趣班時半途而廢,你會怎麼做呢?歡迎留言分享!在孩子興趣選擇上遇到難題的家長也可以在噹噹和京東上搜索 常爸的新書《小小興趣班裡的大智慧》查詢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