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詩界,有人說「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對這種現狀,您怎麼看?

安安老許


當今詩壇,許多老詩人故去,青年才後顧城,海子也絕望之餘,迷選擇了放棄生命,自殺身亡!詩歌沉寂,詩人銳減!詩刊度日如年,詩人轉行!還有多少人在寫詩?還有多少詩人在堅持寫詩?很少很少了!詩與遠方是詩人的嚮往,但詩歌養不活自己!在一切向錢看的潮流衝擊下,純文學只能默默地躲在金字塔下的一個角落,偶爾發起一聲嘆息!現在誰還在賣詩集,誰還在訂三等刊,訂星星?寫詩的人還在,他們在寒風中堅持,在風雨中等候,在孤獨中吶喊,在安祥中守望,在堅持中傳承,寫作,寫詩……一個五千多年文化歷史悠久的民族,怎能無詩呢?現在不是寫詩的多,讀詩的少,而是兩者都少!無論舊體詩,還是現代詩,繁華落盡,蕭條冷落。跌入谷底!詩還在,但詩已經沒有了激情澎湃,沒有了火焰,偶爾在空寂的夜空,劃過一道短暫的孤線!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詩歌是潛伏在我們心底的文化基因,當金錢的誘惑在降低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更需要文化,更渴望詩歌,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夢,在遠方,詩歌創作的春天終於開始出現!我們需要一個龐大的詩歌群體,讀詩的人,寫詩的人!有詩的人生才是永恆!


用戶167695504


1.隨著人類的發展,這個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是社會結構發生了革命性轉變——從精英社會轉變平民社會;二是民族文化融合深度前所未有——商業文明無孔不入;三是文化載體層出不窮——文學文化視頻化、綜合化日益顯著。因此,全世界範圍內包括詩歌在內的純文學創作的社會功能大幅度下降,影響力日衰是不爭的事實。

2.中國新詩是在西方文明強勢入侵的形勢下誕生的,在精神上更多學習模仿了西方現代詩歌,與中國古典詩詞在價值取向、審美思想、語言體系上都有天壤之別。在其發展過程始終面臨著與傳統文化融合和被傳統文化認同的雙重問題。但是,中國新詩走了一條決否傳統的道路,五四新詩否定了舊體詩詞,建國後的政治詩歌否定了學習西方詩歌的道路,朦朧詩又否定了政治詩歌,第三代詩歌又否定入朦朧詩創作。這樣,當代詩歌進入到一個缺乏審美標準、極端強調個人體驗的時代。就連高考作文都不敢出詩歌體裁,因為沒有任何可評判的標準。

3.中國新詩百年多次充當時代最強音,出現許多偉大的詩人,如:北島、西川、于堅、顧城、海子、艾青、翟永明、舒婷、昌耀等,他們的作品照耀著歷史。但是,由於詩歌的過分自我化,也出現了趙麗華觀象爭議,羊羔體、烏青體以及徐鄉愁等崇低詩歌,被公眾視為笑柄。而公眾性強好的詩人,如汪國真卻被詩人圈所鄙視。

但是,儒客非儒客真的希望詩歌重振她的青春,雖然詩歌不是糧食,也不是武器,還不是珠寶,但她卻是最美的光、最潤的瓷——美麗而易碎!


儒客非儒客


為什麼寫詩的比讀詩的多

寫詩的比讀詩的多。

不只是中國,全世界都是這樣吧?

問題出在哪裡?

世界正在失去詩意。

還記得《詩經》裡的《伐檀》嗎?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

河水清且漣猗

——

空空空地砍檀樹呀

砍倒放在河岸上呀

河水清澈起漣漪

滿懷怨氣的笨重的勞動唱出來竟也有詩意,除了人的淳樸,還在於資源的富足與環境的優美,現在還有那麼多樹嗎?還有那樣清澈的河嗎?

資源透支與自然環境的惡化讓世界失去了詩意,此原因之一。

我不止一百次引用意象派詩歌領軍詩人埃茲拉·龐德先生的名言:“中國人的道德,是基於審美的道德”,“中國的《詩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歌”。

中國人是淳樸的,是勤勞節儉、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這裡面自有詩意。功利的、邏輯思維的外國人,科學發達,法律嚴明,但對於詩歌,並不自信。科學和法律,與審美無關,都是著眼於形而下的物質利益的創造與分配的,而中國人注重的,是人情。

因此,第二個原因,愚以為是物質對人性的征服與貶低。

空調隔絕了四時八節,吟風弄月的詩歌顯得虛假做作;高科技的加速度開發,產生享樂主義的生活以及一些犯罪式的生存。

第三,真正的詩人是人類中最敏感,感情最豐富的人,數量並不大。

餘秀華那樣轟動,是因為她能夠寫出她的敏感,而很多人是無感覺的重複和抄襲,或者內容空洞徒具形式,他們對於二十一世紀,是麻木的。

至於功名利祿之輩寫詩,他們的詩,恐怕自己也不看。



大悔憶智冰


美詩在遠方……大多數喜歡寫二句的愛好者,暢想心境舒發情感而己,人都有美好激情靈光那一刻,對普通愛好者大多數沒學過寫詩,什麼舊體詩,新韻律詩,現代詩!甚至有的標明七絕,看看也沒啥特別明堂,其至有的怪字老體字也帶上,不知道是彰顯什麼,還是為標新怪異?


偶爾來一首隻是上來感覺心情,屬於愛好衝動一下罷了,沒學過什麼平日也很少看詩,對於寫詩真沒想達到什麼境界,只是偶爾來潮痴狂一把,在悟空上回答寫過的詩,偶爾也去看看別人回答寫的詩怎麼樣!再就是欣賞一下友們的才情詩畫!

對於自已偶爾來一首表達一下心情感覺和痴狂,自娛自樂純屬愛好,也曾有詩詞老師覺的有點潛質?讓拜師學藝再畫龍點晴的提高一下,哈哈,說句實話拉倒吧,我也不是小學生了,寫詩也不是死搬硬套,我只是愛好舒發一下情感心境而已,全憑感覺意境內在,偶爾上來感覺一氣呵成,寫成再看看那句不對再調換修飾一下。現在寫詩各有潛質才情自成一套!自已寫的好壞是一種心情,表達一下自我感覺就充實快樂!

我覺的寫詩要單句考慮,也寫不出什麼名堂的,因為那是沒有感覺的表現,沒有意境感覺衝動,最好是別寫,寫出來也讓人看著彆扭,當然愛好熱愛者各有不同!有人寫的熱鬧甚至大白話,重在參入不論本科文盲的,這又不是科舉考試,也有很講究的人,自覺詩才難入流,你可以去發表詩集去登大雅之堂!天地廣闊什麼鳥都可以展翅飛一飛的,真不必難為自已!

提問者說現在寫詩比讀詩的人還多,頭條大舞臺都可以表達心境暢想一下,人人樂寫也不乏有好詩,重在學習自已敢參入,我覺的原創有衝動有思想有意境的最有味,能讓人看懂能有品味更好,古人寫的好詩也很間單明瞭嘛!總比現在有些奇哩古怪文強百倍!

說也奇怪現在有些人他看不懂別人寫些什麼意思,還跟腚上喊好點贊,看有人寫的詩確實不錯,但點贊評論很少幾乎沒有!個人來說吧,有奇妙感想是你的感覺,上來興致來上幾句表達一下,釋放一下內心情感,有時候吧,寫出的心境別人不一定都理解,但美的東西感受一下還是真不錯的!


肖哥180461167


一,詩詞興起。

在封建社會,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喜歡用字詞格律押韻造文章,頌詩詞在上層貴族飲酒助興時以表文彩,久之成風。但廣大人民群眾卻沾不上邊,甚至一字不懂,無法看讀,只有靠街頭巷尾聽書聽說,潛移默化地造成了詩詞創作的深奧了。八股文也深奧呀,結果被人民群廢眾止了。

二,詩詞中興。

唐宋年代,文學文體進一步演繹簡化,柳體宋體取代魏書,詩詞進一步中興,湧現出一批創作詩詞的文人墨客,山野村夫。今天有選集書本的唐詩三百首、宋詞一百首、元曲一百首,皆家喻戶曉了。詩詞雅興傳承,必須從娃娃培養起,少成若性,習慣成自然。讀完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就是詩詞的發揚廣大的途徑,也是實現群眾文化的初衷。詩詞要反覆推敲寫作,做到語言簡單,意思深切。毛澤東創作的《沁園春》*雪,是一篇現代宏作,抒發一代偉人的政治抱負。

三,詩詞文化與群眾性語言。

詩詞文化必須傳承、普及、提高,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其中,形成群眾性語言文字,不要老是遵古而不化,不多、不多,多乎哉?但初寫詩詞的人也要謙虛謹慎,傾聽群眾意見,寫出群眾喜聞樂見的詩詞來。過去文字只有兩韻平和仄,現在己成十八韻了,詩和詞更有發展空間,大家要大敢發揮創作靈感,有感而發。《東方紅》的作者是一位普通百姓,他有感而發:“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毛澤東……”這是一篇代表群眾性語言的好詞啊!

以上蓮下午聊隨,僅作個人解讀。

2018,08,05.中午。


江遠欽2018


不知道題主說的詩,是舊體詩詞,還是現代詩。現代詩拋開不講。

舊體詩詞的話,寫詩的人一定首先是個讀詩的人,否則不會寫得好的。現在寫舊體詩詞的,也有一部分人寫得好的,只是大眾不知道罷了。

大家平時能看到的,更多是各種格律不通、語意不通、生拼硬湊、毫無亮點甚至都不會押韻的東西,就以為如今寫詩的都是這樣。

可是,真正的好詩擺在大家面前,也沒有幾個人知道怎麼欣賞。大部分人說唐詩宋詞好,只是因為歷史幫忙淘汰了不好的,留下來的好的大家都說好,他才知道好,可是好在哪,卻不一定真懂。

如果沒有多人的交口稱許,對於好詩,大眾反而會失之交臂,進而繼續去讀那些寫得狗屁不通、但卻能讀懂那麼一兩句,也能說上一兩句嘴的東西了。

詩詞成了小眾人的愛好,也挺好的。



夏不懶


當今,寫詩的人確實比讀詩的人還多。這是事實,不用迴避。說句不中聽的話,這是詩歌的悲哀,更是詩之國的悲哀。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歌創作的泱泱大國。自孔夫子前的〈詩經〉開始,每個朝代都湧現出了數不勝數的優秀詩人和優秀詩詞。唐詩宋詞元曲,就是由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陸游、李清照、王實甫等詩詞大家創造的世界詩歌史千年不敗的神話。即便是到了上世紀,中國的新體詩歌仍與舊體詩詞交相輝映,光彩奪目。可能是受到世界格局的影響,如今的中國詩歌才隨之一落千丈,淪落到“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的可悲境地。不過感嘆之餘,好的現象已經出現轉機,去年中央電視臺開始重視傳統詩詞的普及工作,舉辦了〈中國詩詞大會〉和〈經典詠流傳〉等大型節目,挖掘了詩人新秀,這是值得大大點讚的。


王榮聯1


在正規出版物上能寫詩、發表詩者並不是很多,而在自媒體如"頭條"上寫詩者確實不少,自媒體對詩(文章)沒有基本的把關評審機制,寫詩者都是自寫自編自發,自以為是湊熱鬧者多,詩的質量是良莠不齊很難保證,詩在自媒體確實是一片氾濫,似乎形成了人人都能寫詩的局面。其實這是一種相互的追逐、攀比,光有熱情沒有質量,缺乏自知之明的泛華表象,也是由"中國詩歌大會"引發和掀起了當下的詩詞熱所致,是一種曇花一現的應時的表面群眾文藝現象而已。從詩的形式上說,寫詩者大都是學習、摹仿寫所謂的古典詩詞者居多,而寫現代詩(自由詩)者卻少。


如一尊者


我沒聽說過,但肯定有這種說法,至於看法只能憑揣測來進行。詩言志,歌詠言,詩和歌表現形式都有言簡意賅的特點。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感悟和感嘆,總有想表露一下的衝動,因此短小精悍的律詩,絕句,現代詩和歌就應運而生了。這好象是一種時尚,又好象有這種趨勢。但發表詩歌的人水平參差不齊,所以被一些內行人調侃,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明顯有不屑之嫌。

首先我認為詩歌是中華瑰寶,這麼好的體裁我們應該發揚光大,有關部門和有識之士應當舉辦一些講座,培訓之內的節目,引領潮流,讓廣大詩歌愛好者迅速提高水平,寫出更多更有營養的作品,尤其是詩歌有趨於時尚發展的現在。其次我認為,社會在進步,詩歌也在發展,既不能完全照搬老式的格局,因為那門檻很高,也不能一點音韻都不講,失去詩歌的音樂美,更不能無病呻吟,讀得讓人滿身雞皮疙瘩。””



看待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造成這種現象的是由於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網絡,做自媒體的眾多,為了賺取閱讀量,為了博人眼球,對於詩歌的發表持隨意的態度,作為讀者一看:這樣的也能發表?還不如我寫的好呢!從而形成了讀詩不如寫詩的人多的現象。

自古以來,詩以言志,對人和物,情與景,時局與現狀,突發靈感,利用言簡意駭的格律,寫出不巧的詩篇!

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同在,只要寫出意境,宣揚正能量,貴在選字時應多選通俗易懂的常用字,配以格、韻律形式,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耳目一新,同時能讓讀者產生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