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是如何善後的?

china-xxf


玄武門之變後的善後行動,只不過是秦王府危機預言的實操過程。

玄武門之變的邏輯起點是李建成的那杯毒酒。李建成讓李世民喝了毒酒,虧得李神通把吐血的李世民揹回秦王府,否則李世民已經完蛋了。從這時起,兄弟二人再沒有迴旋餘地,只能有一個活著。

經過毒酒事件,房玄齡和長孫無忌跟李世民挑明瞭:李建成和李元吉早就跟你撕破臉了,你如果再不下定決心,我們就得離開了。這二人的說法並不是危言聳聽,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早就開始暗中收買秦王府的人,不能收買的要麼降職貶黜,要麼藉口殺掉。當時秦王府上下人人自危,如果李世民再不下決心,他們就得逃命了。

因為毒酒而大口吐血的李世民終於下定了決心,開始組織策劃整個玄武門行動。這個行動佈置周密,一環套一環,顯示出了極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第一,收集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的罪證,直擊李淵痛點,以此確定李建成和李元吉會同時被召入宮,保證一網打盡。

第二,買通玄武門守將敬君弘,如果李建成的部曲攻打內宮,守將可以抵擋敵軍,贏得斬首作戰的時間。

第三,保證尉遲敬德、程知節和秦叔寶等金牌打手跟隨自己,確保一定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第四,提前打點好蕭瑀等李淵身邊近臣的關係,以便第五點的實施。

第五,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後,派全副武裝的尉遲敬德火速趕到李淵身邊,控制皇帝的一舉一動,再由蕭瑀和裴寂等勸說李淵不要反抗,順其自然即可。

第六,局勢稍微穩定,立刻斬草除根,滅光李建成和李元吉勢力。

第七,等待局勢稍定,逼迫李淵退位,李世民正式登基。

整個玄武門之變其實是秦王府策劃的一整套危機預案的實施,核心人物就是房玄齡、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雖然計劃在實施的過程中有一些小波折,但總體都在秦王府智囊寫好的劇本中,堪稱謀嫡之戰的模板。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小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李淵在嫡長子建成和功高蓋世的李世民之間左右為難,做了很多事緩和關係,甚至曾有把大唐一分為二讓兄弟倆分治的想法,但始終無法消除太子的不安和秦王的野心,兩大集團依然明爭暗鬥不休。


626年,齊王元吉將帶領李世民原部下北上抵禦突厥,激化了矛盾,六月初三,李世民面奏彈劾太子穢亂後宮,李淵表示將嚴肅查究,第二日,李淵將裴寂、蕭瑀、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準備查驗這件事情。(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建成元吉得知消息,不去朝堂而直接到皇宮要面見李淵辯解,行至玄武門,中了李世民集團的埋伏,太子齊王雙雙被殺,然後李世民分三步善後。

一,先正名份

在玄武門事件發生時,唐高祖正與眾人在宮內的湖面上划船。這時,尉遲敬德全副武裝來到,向李淵奏說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李淵詢問周邊大臣後,對李世民此舉表示肯定,秦王府的兵馬與建成元吉的親信交戰還沒有停止,尉遲恭請求頒下敕令,要各軍一律接受秦王的處置,李淵一一聽從。三天後,秦王被立為太子。二個月後,李世民登基為帝。


二,斬草除根

大報復開始了,李世民把建成兒子李承道五人,元吉兒子李承業五人不分長幼全部誅殺,又把他們的女人納入後宮,據說弟媳楊氏還為李世民生下十四子曹王李明,齊王府也賜給尉遲恭。本來還要誅殺建成元吉親信,尉遲恭力阻才罷,於是頒佈詔書大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給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其他人一概不問。(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三,拉攏賞賜

玄武門之變後,原太子齊王手下紛紛出來向李世民請罪,李世民一一撫慰,太子鐵桿薛萬徹不至,經過多次派人開導,薛萬徹也表示歸順,比較知名的是原太子洗馬魏徵,李世民讓他擔任詹事主薄,後來成為諫官錚臣,上演一出君臣際會傳奇。


又對原班人馬進行大封賞,任命政變功臣長孫無忌和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與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恭授左衛率,程知節授右衛率等等,既論功行賞,又控制了朝內外,眾臣各得其所,笑逐顏開。


南方鵬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及其智囊團精心策劃的“陰謀”。

↑“玄武門之變”是一場高超的政治陰謀↑

李世民能夠贏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其實有點僥倖。假如李建成聽從李元吉的建議,按兵不動,不入宮,只派人去打聽宮中形勢的話,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就無法成功。

因為,李世民帶著親信九人和極少數的士兵在玄武門設伏,他拖不起,一旦李建成不出現,李世民運氣好的話,只能倉皇撤兵,另想其他辦法,運氣不好,會被別人發現,走漏風聲,別說對抗李淵了,就憑李建成太子府的兵力,鎮壓李世民都綽綽有餘。

可惜,李建成過於盲目的自信,覺得宮中都是他(或者李淵)的力量,李世民鬧不出什麼事情來,最終導致慘死。

↑玄武門之變是一場殘酷的政治鬥爭↑

如何收場,李世民及其智囊團早就籌謀好了,並且堅決的執行了原先的計劃,具體如下:

1、如何對待皇帝李淵

派尉遲恭率領衛兵把李淵變向軟禁起來,當尉遲恭穿著一身是血的鎧甲(李世民親手射殺李建成,尉遲恭親手砍下了李建成的腦袋),率領殺氣騰騰的士兵走到李淵面前時,李淵及其重臣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乖乖束手就範。

李世民當然不會和李淵撕破臉,他還要利用李淵的政治能量。六月初七,唐高祖李淵正式冊立李世民為太子。待李世民政治佈局完畢,八月初九,李淵實行禪讓,退居幕後,成為太上皇,李世民得到了皇位。

2、輿論準備

宮闈秘史真相是什麼,就要看勝利者怎麼編造書寫了,尉遲恭把玄武門之變解釋為——秦王因太子和齊王叛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現在派我來保護你們。

李淵怎麼會信,太子造反那不是腦子進水了?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這時候太子府的部隊還在和秦王府的部隊廝殺,尉遲恭請李淵下旨,命令各軍聽從秦王處置。

如此一來,輿論和政治環境迅速緩和穩定下來,太子府部隊完全失去了鬥志,放下武器投降了,李世民佔據了絕對主導位置。

當然,為了把戲做足,李世民待形勢穩定後找到李淵,上演了一出哭戲。

3、處置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人

後世許多人都指責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殺戮太狠,主要是指李世民把李建成的六個兒子,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全部殺死,哪怕其中年幼的才兩三歲。

可他們要是對比其他皇權之爭,會發現李世民已經算是儘可能心慈手軟了,李世民斬草除根,徹底消滅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代翻盤的可能,但卻沒有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兒。

↑李世民極為寵愛李元吉的王妃楊氏↑

李建成的次女李婉順、五女和李元吉的四個女兒在以後都獲得了縣主的封號,並且大都嫁給了名門大族或功臣之後,李元吉的女兒文安縣主甚至得以陪葬昭陵。

李元吉的王妃楊氏還被李世民納入宮中,並給李世民生下了皇十四子曹王李明,並且,曹王李明還被過繼到了李元吉的後嗣,可以看出李世民內心愧疚和補償的心意。

除此之外,楊氏還和李元吉庶女歸仁縣主的生母一起撫養歸仁縣主。可見,李世民對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家人是在絕對政治理性下,非常剋制的進行了殺戮,當然,李世民這麼做依然是殘忍的,但相比歷史上無數次滿門滅族的悲劇來說,李世民的做法仍然是了不起的。

4、處置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勢力集團

武德九年七月初十丙申日(8月7日),世民頒佈太子令:“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以前與東宮和齊王府有牽連的人、六月十七日以前與李瑗謀反有牽連的人,一概不允許相互告發,對違反規定的人以誣告罪論處。”

這說明,李世民對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下屬,基本上都是抱著包容的胸懷,紛紛予以重任的。

↑薛萬徹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卻最終死在長孫無忌之手↑

其中最典型的,一個是薛萬徹,另一個是魏徵。

玄武門之變時,薛萬徹帶領東宮府的士兵反撲秦王府,差點把秦王府拿下,千鈞一髮之際,李世民派人拿著李建成的首級趕來,薛萬徹和手下士兵全無鬥志,逃亡到了終南山。

李世民登基後,不計前嫌,不但重新啟用薛萬徹,還在以後把妹妹丹陽公主嫁給了薛萬徹。薛萬徹以後戰功累累,證實了李世民的用人之明。

至於魏徵,李世民不但不計較他之前屢次勸說李建成早點下手,反而重用魏徵,並贏得了魏徵的忠心。堪稱君臣典範。

總而言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善後措施,殺伐得當,處置極為出色理性,把一場大唐帝國王位繼承之戰的驚天危機化作春風細雨,幾乎沒對大唐帝國產生負面的動盪,堪稱政治才能的巔峰表現。


我見青史多嫵媚


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其實處於劣勢,在斬首行動成功之後,他急切需要安撫三方面的勢力——唐高祖李淵、 太子和齊王的餘部以及己方的論功行賞。

而這三步,李世民走得都相當穩當。

第一步,見李淵 正名分

這一步相當重要,甚至可以說此次政變善後的關鍵一步。

在當時,李淵對於此次政變是懵逼的。李世民需要一個人去告知李淵,政變的結果。他選擇的人,是一身戎甲,殺氣騰騰,曾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人頭,渾身鮮血的尉遲恭。

可以想見,當時還在湖上泛舟的李淵,對於突然闖入的尉遲恭,是怎樣一種膽戰心驚。

當得知政變經過之後,李淵迅速做出來了決定——事已至此,選擇支持李世民(李淵的心裡未嘗沒有嘀咕,如果不答應這殺神難道就不敢弒君嗎?)。要知道這個時候,太子的兵馬正在報復性地猛攻秦王府,這個時候李淵的態度,決定了整個政變後續的走向,廝殺的長安也能迅速安定。

在獲得李淵的認可之後,李世民才來到李淵面前,嚎啕大哭不止。這已經是表面功夫了。除了史書面子上好看一點,沒有任何意義。

第二步 誅親侄 赦重臣

李建成和李元吉死了,他們留下的家屬和文武勢力怎麼辦?李世民的選擇很清楚。

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屬,李世民選擇的是斬草除根,百餘人全部被誅殺,後來還在宗室的名冊上刪除了他們的名字。嗯,還有他們的女眷,全部沒入宮中。

而對於太子和齊王留下的文武勢力,他選擇的是接納。

其中,武以馮立、薛萬徹為首。這兩個人有多牛逼呢?前面說到太子兵馬的報復性攻擊,就是以此兩人為首。當時李建成被殺,他所帶的兵馬逃散,馮立就帶人攻擊玄武門,還殺了敬君弘,這個時候其實他已經知道己方已經大勢已去,所以他在來戰之前才說:“哪有生受(太子)的恩,在他死後就逃走的道理。”而在殺了敬君弘之後,他才說,可以稍微報太子的恩德了。於是,扔下兵器逃入荒野。

另外一個薛萬徹,則更狠,你殺太子,我就殺你李世民全家,看到攻不下玄武門,直接去攻擊秦王府,如果不是這個時候尉遲恭拿著太子和齊王的人頭趕到,薛萬徹手下的人都跑光了,李世民一家我看也討不了好。


就是這樣兩個人,李世民都選擇了接納。薛萬徹知道自己闖的禍大,躲得最久,李世民多次派人安撫。當然還有謝叔方,懶得打字了。

文官就是以魏徵為代表的文官。在後世,很多人都說魏徵敢諫,太宗善納。其實個人認為,他們兩個人都是做了大半輩子的戲。魏徵其實是太子的親信,李世民要他這個牌坊,向世人證明我做的很不錯,我胸懷寬廣。魏徵心裡其實也很明白,所以愣頭青一樣總是跟皇帝作對,是的,他是鏡子,也是鞭子,更是一個虛擬對手。然後兩個人裝著裝著,裝了一輩子就變成了千古君臣。然而,魏徵死後,李世民甚至親自推倒了為魏徵寫的墓碑(侯君集謀反一事另說),可見,這兩個人都知道彼此需要什麼,又都在互相忍讓,只是最後李世民繃不住了而已(打遼東失敗後李世民又把碑豎起來了,人才)。


在把太子和齊王這些文武大臣安撫之後,政局迅速穩定下來。後來他還專門下了一個命令,以前和東宮和齊王府有牽連的人,一律不許告發。


第三步 封眾臣 高祖禪

然後就是對秦王府重臣的封賞, 秦瓊、程知節、尉遲恭都封為大將,高士廉、房玄齡封宰相,長孫無忌和杜如晦為吏部和兵部尚書,還有杜淹、封德彝等人,也得安排在重要職位上,可以說,迅速掌控了軍政大權。


在這之後,就是緊鑼密鼓的禪讓程序了,先是李淵給裴寂寫信,暗示自己要退位,隨後撤銷了李世民的太子(從當太子到被撤銷,攏共也就22天),準備讓他登基。再然後就是喜聞樂見的李世民推辭,高祖不許,在父親“慈祥”的注視下,我們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式登基了。



總結一下吧,曾經看到一個問題,君主為什麼不把權臣殺瞭然後一了百了?其實從李世民的一系列行動可以看出,哪有那麼容易啊?首先你要能迅速獲得認可,平定政局,否則就是自己一家都被殺紅眼的敵方士兵的報復行動給幹掉,想想亂兵是怎麼殺何進的?


其次,殺完人之後不是了局,關鍵是如何迅速安撫權臣留下的政治勢力?他們會擔心會不會政治清洗?你則會擔心他們會不會反叛?拿什麼來保證你們之間能和平共處?軍隊啊!!話說皇帝能迅速掌握軍隊,誰會甘心做傀儡啊?


殺完權臣之後,你有沒有一個完整而強有力的班子去迅速填補權臣死去後的政治空白,否則國家依然會處於動盪之中。


看懂了這些,也就能明白李世民則一路走來,如何的有條不紊、遊刃有餘。


萌萌的糯包子


事實上李世民一輩子都沒有完成善後。

對善後的問題,強烈推薦一本小說《蘭亭序殺局》,腦洞真的很棒,也從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

正經點:

玄武門之變登基,其實埋下了三個隱患:

1. 皇帝還能不能更加喜歡有能力的兒子?對李世民來說,這個問題就不簡單了,九子奪嫡,大家只要能爭取到李世民歡心,就有當皇帝的可能。這在李世民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玄武門之變以後,這件事變成了可能。於是就產生了第二個問題:

2. 嫡長子繼承製度還要不要繼續進行?

既然對李世民可以因為自己的戰功,因為自己更得李淵的喜歡,因為自己的武力謀反就可以成為皇帝。於是太子李承乾肯定坐不住了,他也需要和其他的皇子爭寵。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太子的地位根本不穩。各種皇子虎視眈眈,下套耍陰謀,李承乾怎麼辦呢?後來李承乾就被逼謀反了。

3. 大臣扶持皇子的方式變了。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天策府的那一群人,他們既然可以扶持李世民上位,換個人扶持又會怎麼樣呢?

好像也沒關係對吧?

所以我們看到,李世民的兒子特別喜歡謀反。李泰、李佑、李㑮、李貞……甚至李承乾。

當年凌煙閣的功臣最後也參與了謀反。

所以惡的念頭一旦開啟了,想扶正?基本沒影子的事。

就好像一個人一旦塊錢賺習慣了,想回歸過踏踏實實的生活?

哪涼快哪待著去吧,有寫岸是說上就能上的?


酒騎風


由於李世民最終當上了皇帝,把玄武門之變前後的史料篡改嚴重,好多史料應該與歷史的本來面目不一致了。

簡單了說李世民畢竟是一代英主,是中國封建王朝少有的明君,他為後世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受後人的敬仰,中國人在記錄歷史的時候自主不自主的,就會用春秋筆法來達到到為尊者諱的目的。

但李世民畢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不想為人所知的一面,首先李世民在建立唐朝的前期是有功勞的,但是他到哥哥李建成絕對不會是一事無成,他們的父親李淵肯定不是一個碌碌無為是人,李淵、李建成父子應該在他們起兵前期的主要指揮者和領導人,到了大唐建立以後,李建成被立為太子,肯定不會再幹那種衝鋒陷陣的事了,這些活就由老二李世民來擔當,所以老二李世民的功勞逐漸超過李健錯誤,是有原因的。

李世民在統一中國過程中,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所以在大唐初年就形成了以太子李建成為首的一派勢力和以秦王李世民為首的另一派勢力,這麼兩派勢力相互組建就成了競爭關係,一直到水火不容,至於說哪一派更好,我認為都不錯,這個可以從兩派的代表人物就能看得出,太子黨是魏徵,魏徵是什麼人有目共睹,秦王黨是房杜,杜如晦死的早,房玄齡可是千古名相對代表,另外看不屬於這兩派的優秀人物當時的表現,如李靖、李績等他們都不偏不向,也可以看得出太子黨和秦王黨都是得罪不起的。所以說李建成和李世民誰做皇帝都不會很差。

李建成和李世民在爭奪太子之位的時候,李淵的態度很讓人難以琢磨,按理說在封建社會在立儲的問題上一向都是很微妙和危險的事情,太子位置更是最危險的職業,往往老皇帝為了保護自己的儲君能夠平平安安順利接位都會做出一些十分驚人的舉動,例如漢景帝為了讓漢武帝劉徹繼位,採取了一些非常措施,比如打壓廢太子劉榮的勢力,整治桀驁不馴的周勃,留遺詔給竇嬰,這在歷史上都有記載,就算李淵看不到,那麼前朝楊勇和楊廣兩位兄弟之間掙儲也是很慘的,楊堅在廢了楊勇後我,為了保護楊廣,幾乎是把楊勇囚禁起來,最後是活活餓死啊,這件事李淵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李淵不僅沒有打壓李世民一派的勢力,反而加官進爵,命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並授予兵權成立自己的一套人事班子,讓李世民的有直接挑戰李建成的資本,我想李淵可能有一種作為父親的無奈,他的兩個掙儲的兒子都很優秀,手心手背都是肉,無法下手處理一個,只想著父慈子孝,不要讓他們老李家出現前朝老楊家發生的兄弟相殘的悲劇。

但是皇權這個最至高無上的誘惑,簡直是在腐蝕著人心,面對唾手可得的無上權力,李建成一派和李世民一派終於在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激烈火拼了,結果是大家都以知曉,李世民殺太子李建成,尉遲恭殺齊王李元吉,自此悲劇便一發不可收拾,尉遲恭帶兵刃入宮名為保護李淵,實際原因李淵自己心知肚明,無奈李淵忍受巨大悲痛,一月後認命李世民為太子總覽大唐所有事宜,武德九年九月便主動讓位於李世民,李淵就去做了那九年的太上皇去了。

兵敗的隱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家人被屠殺,李世民早已無親情骨肉之心,為了以絕後患,先後殺死了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幼兒都被殘忍殺害,還在宗室的名冊上刪除他們的名字,兩府的女眷全部充沒入宮。

對於兩府的親信和官員,李世民採取了赦免和拉攏的手段,啟用隱太子一黨的魏徵,迅速穩定了國內形勢,隨後李世民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勤於政事、廣開言路、接納人才,通過文治武功,開創了貞觀之治的一代盛世。

但是對於玄武門之變可以說為李世民的後世子孫留下來一個非常惡的先例,那就是“皇權”不僅可以繼承而且是可以爭取來的,後來李世民太子李承乾和他的另外一個兒子魏王李泰,還有吳王李恪都想通過非常手段爭取太子之位,再後來武則天也是通過非常手段奪取大唐的天下,幾乎將太宗後代屠戮殆盡,再後來中宗李顯為了從新上位發動神龍政變,再後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合誅殺緯後,再後來李隆基發動政變殺死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幾乎是軟禁他的父親李旦,再後來太子李亨擅自跑到靈武繼皇帝位,再後來……,恐怕整個大唐王朝在皇位繼承人的選定上都伴隨著血腥和殺戮,我想這是太宗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所沒有預見到的吧!


晴空萬里143673632


脅迫父親立自己為太子。

赦免太子齊王之臣。拉攏父親老臣。平衡幾方勢力。

誅殺太子齊王親屬。

幾個月之後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為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