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是不是應該感謝吳三桂?

品明鑑清


是的,滿清是應該感謝吳三桂的,如果不是吳三桂,滿清就不會有那麼順利地入主中原,甚至能不能統治中國。

崇楨殉國後還有四股勢力,南明、李自成、後金、吳三桂,真正有實力能笑到最後的,不是李自成便是滿清。吳三桂便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選擇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另一方的成敗。首先,繼續效忠大明是不太現實的了,南明在南,中有李自成大順軍隔斷,他不被後金吃掉也會被李自成滅了。我們假設他歸順了李自成,李自成就會派幾十萬大順軍和吳三桂一起防範滿清,最後鹿死誰手很難預料。但歷史沒有假設,吳三桂偏要引狼入室,甘當漢奸,帶領滿清一路入關,進入北京。

今早在頭條看到篇文章,當年的孔有德、耿精忠攻下廣州屠城七十萬,可見這些漢奸、帶路黨,對待自己的同胞比起滿清來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吳三桂則更是對大明趕盡殺絕,追殺故主永曆帝至緬甸,押回昆明處死,

滿清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有賴吳三桂等一班漢奸、帶路黨的。如果沒有他們,滿清還真說不定只能在關外放羊牧馬了。


三農新視界



在談到明清史的時候,經常有人會說,假如吳三桂不投降滿清,咱們漢人的天下也不至於讓滿韃子奪去,尤其是晚清時期動輒就被西方列強欺凌,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簡直就是一部屈辱史,所以,有人發出了“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的憤然疾呼。於是吳三桂更是招人恨,漢奸、賣國賊的標籤算是給他實實在在的貼上了。如果事情真的是這樣的,歷史會按如此假設演繹嗎?依我個人來看,未必!


1644年春,李闖的農民軍攻佔北京,蜂湧入城,大明朝徹底玩完了。為千瘡百孔的王朝當了一輩子的裱糊匠的崇楨帝,再也不用為酬餉兩手空空而發愁抑鬱了,一路跌跌撞撞地爬到煤山尋了短見。這時候吳三桂還在遼東鎮守山海關與滿淸的軍隊對峙。後來發生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強行霸佔了他的愛妾陳園園,才演繹了一出“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英雄救美的歷史劇。

現在咱們假如吳三桂沒有投降滿清,憑他的幾萬關寧鐵騎直奔北京,能夠了卻這奪妻之恨嗎?我覺的應該沒有勝算的可能性。農民軍的幾十萬大軍碾壓關寧鐵騎雖然不是件輕鬆事兒,然而也是百戰之師,其實力不容小覷。何況滿清覬覦中原已久,如山海關空虛,滿清大軍必會趁機壓境,抄了吳三桂的後路,然後再與農民軍對陣一搏,同樣入主中原。


再假如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死守山海關,是不是就可以擋住滿清大軍的兵鋒所指了,我認為也不可能。因為崇禎之前,那時滿清還稱後金,控制的勢力範圍僅限於遼東吉林區域,只是山海關、寧遠、錦州一帶與明朝的邊界相鄰,山海關當時堪稱扼徑咽喉之地,後金政權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可到了崇禎年間,情況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隨著後金政權的不斷擴張,廣褒的漠南已納入後金版圖。這時雙方的拄壤區域已從最初的遼西地區擴展到甘肅嘉峪關,萬里長城的任何一個關口都會成為滿淸入關的突破點。


歷史的真相是,農民軍攻佔北京時,滿清入關腳步已悄然加快,計劃從京津一帶的長城喜峰口入關,但走到遼西阜新一帶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函,這才直奔山海關。

再假如吳三桂憑自己的力量死磕李闖農民軍,滿清按計劃從喜峰口入關,也不會遇到太大阻力。那時,李自成正率全部精銳部隊直撲山海關,北京城正是空虛之機,趁勢攻佔北京指日可待。

所以,不論吳三桂是否投降,也改變不了滿清入關的歷史走向。因為滿清在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多爾袞父子的苦心經營下,實力早已今非昔比,農民軍和吳三桂聯手也難佔上風,只是吳三桂的罵名沒有這麼讓人恨罷了。


一縷清風會賓朋


這麼說吧,松錦大戰之後,明朝僅剩的精銳部隊被清軍消滅殆盡,此時清朝入關只是時間問題。那麼清軍有沒有能力入關呢?

答案很明顯,清朝完全可以入關,畢竟長城都快被清軍打成篩子了。第五次破關清軍連破明軍57陣,下3府18州88縣,掠獲人畜數十萬,為羞辱明朝,故意俱豔飾乘騎,奏樂凱歸,還把大樹的樹皮砍掉,寫上各官免送用來羞辱明軍。
所以,對於清軍來說,沒必要非得走山海關入關,完全可以依照原先的路線從喜峰口以及古北口入關。

至於吳三桂投降清軍,給清軍提供了一條最為便捷的入關路線,當然這一點清朝是承認的,但是不存在吳三桂不投降清朝就不能入關的說法。山海關他主要是對關外的防禦,但是如果清軍繼續原路破關,山海關就喪失了其價值。再者清軍此時在火力上早已壓過明朝,只要將歷史門上百門紅衣大炮排開猛轟山海關,山海關也早晚會被清軍攻破,這招清軍在歷史上多次上演,而且屢試不爽。
所以,清軍沒有正面攻破的山海關,就成了明吹的遮羞布。

另外吳三桂投降清朝,並非其自願,而是逼不得已。他和李自成決裂之後,在李自成部的攻擊下已經不支,所以山海關早晚不保,畢竟是從後面打嘛。

所以對於吳三桂來說,他只能向多爾袞投降,因為投李自成,他什麼都不是了;投降清軍,他還可以憑藉這一投名狀而繼續當軍閥。

說到底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不管是吳三桂還是多爾袞都是心知肚明。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實質上就是支持這樣一種觀點:清朝憑藉自身的力量根本沒有辦法攻破山海關,進而也沒有可能入主中原。然而,這個觀點中無論是事實陳述,還是因果關係,都是錯誤的。


先說事實陳述,清軍真的攻不下山海關嗎?山海關之所以能夠承擔抵禦東北方面入寢的任務,並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多麼堅固,而是依託山海關可以構築一套防禦體系,來阻擋清軍。這個體系就是所謂的寧錦防線。然而,在1640-1642年之間發生的松錦之戰中,清軍一舉殲滅明軍在東北的所有有生力量,寧錦防線被徹底摧毀,大將祖大壽,洪承疇被俘投降,吳三桂帶領三萬殘兵敗將逃回山海關。此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被徹底肅清。

山海關三萬人,作為一座孤島,加之整個防禦體系的崩塌,根本就擋不住清軍。更何況,清軍攻城,靠的不是騎兵,而是大炮,在松錦之戰中,清軍的火力已經可以壓制明軍,可見其火器之強大。


清軍為什麼沒有進一步行動?因為1643年皇太極去世,內部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拖慢了進一步行動的速度。

另外,清軍不突破山海關就無法入關,這其中的因果關係也是不成立的。袁崇煥的最後一戰是在哪裡打的?北京城下。清軍怎麼進來的?從北方,越過長城。實際上,清軍在崇禎年間曾經五次突破長城殺入關內,最遠到達濟南。可見,清軍完全有能力不通過山海關突破而進入關內。更何況,李自成因為是從西向東一路出擊擊敗明朝,這間接幫助清軍拔掉了明朝在北方的防禦體系,此時從北方殺入,比之前更加容易。


所以,吳三桂的存在,只不過是提前了清軍入關的進程,對於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毫無改變。實際上,指望一座孤城攔住強敵,本身就很可笑,只是因為清軍沒有直接攻陷山海關,所以山海關成為了明朝最後一塊遮羞布。清軍連長江都能突破,一個山海關,真的能擋住嗎?

換一個角度看,宋朝在沒有燕雲十六週的情況下,還能與強敵周旋,反倒是有了燕雲十六州之後,兩年內就被金國滅掉,所以,吹得再厲害的城池,也不能保障一個政權的安穩。


庭州行者


把標題改一下:滿清之所以能打下江山,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吳三桂之類漢奸!

明末清初,清兵雖然驍勇善戰,但由於滿族人口少,兵員少,清兵滿打滿算也不過八萬!但漢族的大明卻是有著當漢奸的傳統,不僅吳三桂,還有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等,漢奸不勝枚舉,偽軍(漢八旗)能過二十萬!“以漢攻漢”,終得天下!

上世紀的“七七事變”,日寇全面侵華,中國軍隊也是各種投降,偽軍多如牛毛,漢奸遍地,不論華北華東華中,更有甚者,在南京成立汪精衛的汪偽政府,以政府的名義鎮壓屠殺抗日軍民!日本侵略者謂之“以華治華”也!

“漢奸”這個詞,起早指“漢族的叛徒”,而後又泛指“中國的叛徒”,但願這個詞,早一天從漢語詞典中抹去!


先人性後理性


就這個問題,我覺得清朝之所以能建立一個大統一的中國,吳三桂有著巨大的貢獻,但是談不上感謝,他們之間最多是彼此利用的關係,才有了後面吳三桂主導的“三藩之亂”。

第一,滿族入關是大勢所趨。明末時期社會已經非常動亂,即使滿族不入關,明朝崇禎帝也支撐不了幾年了。而且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和多爾袞的努力,明朝的北方防線早已被打成篩子,一個吳三桂不可能阻擋得了滿族大軍,更不用說拯救蒼生黎民了。

第二,吳三桂的降清是一個過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吳三桂最開始與多爾袞協議的是“劃江而治”,而且他內心最開始是反對與南明政權敵對的,只是後來發現勢頭不對,清軍一路摧枯拉朽的把各種反抗勢力打的七零八落,這才為了自己的勢力徹底投靠清朝,稱呼明崇禎帝為“舊主”,最後還擒殺桂王,也就是最後的南明政權。

第三,吳三桂和清朝統治者一直是互相利用的關係。從一片石戰役時的“劃江而治”,再到後來康熙削三藩就“揭竿而起”,吳三桂一直沒有像很多當時無良的漢人一般跪地稱奴,他把自己視為可以與清朝統治者平起平坐的勢力,並不認可當時清君的統治。

從歷史上看,吳三桂的一生是悲劇的,他的投機雖然讓他名赫一時,但無論是在一片石的投靠多爾袞還是最後對南明政權的痛下殺手,他都一步步走向了罪惡的深淵。而對形勢的錯判和受限於自身的見地,讓他最後的反亂也成為一生最大的敗筆,以至於被康熙挫骨揚灰...


談史話歷


當然應該感謝吳三桂這個大功臣了!

吳三桂幫滿清做了兩件大事,一、放滿清入關,清軍幾十年的夙願一夜春風,二、吳三桂充當了滿清的打手,李自成、南明政權等都被他圍剿殆盡。

我們在聊這個問題時,應該分析當時的情況。崇禎死了李自成就成了北京的主人,如果這時候吳三桂與李自成結成同盟,清軍在短時間內不會有作為。

一、李自成完全可以守住北京,整軍備戰

大順軍進攻北京時,北京城防備空虛,城內的守軍幾乎都跑光了。城頭上只有幾個半死不活的太監,而這些太監只會給大順軍開城門。曾經在崇禎面前信誓旦旦的說要和大順軍巷戰到底的大臣們也不見了蹤影。所以,李自成進北京不費吹灰之力,同時,老百姓把“歡迎新皇帝”的標語貼的到處都是。

當時李自成帶入北京的兵力至少不下十萬,清軍根本不敢輕舉妄動。

二、李自成不會腹背受敵,一敗塗地

如果不是吳三桂把李自成引向山海關,清軍很難找到消滅李自成的機會。正當清軍一籌莫展的時候,吳三桂主動送上門兒來解圍。當時,清軍的總兵力不過十萬左右,而李自成和吳三桂的總兵力遠超清軍。另外,雙方的軍事裝備也沒有太大的差別,皇太極活著的時候就開始鑄造紅衣大炮,但這些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李自成和吳三桂都不缺。如果多爾袞用火炮攻城,吳三桂在山海關城牆上完全可以發揮居高臨下的優勢,痛擊清軍,北京城亦如此。

三、清軍繞道山海關難有做為,李自成絕地反擊

清軍不止一次繞過山海關進入關內搶掠,從來就是搶完了就跑,因為他們等於孤軍深入,暴露後方。崇禎皇帝捉襟見肘才會讓清軍屢次得手,換了以逸待勞的李自成還會讓他們來去自如嗎?顯然不會,光是採用伏擊戰,就能甕中捉鱉。而李自成和吳三桂也可以尋找合適的時機反擊清軍。


所以,歷史有時候就是讓人捉摸不透,當幸運之神向你招手的時候,你的成功就會變的唾手可得。滿清入主中原,就是因為吳三桂賜予了良機。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只能說吳三桂和他的軍隊在這次歷史事件中起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了就算沒有吳三桂清軍也可以有N種方法N條路進入中原復地、但是以後的事會非常棘手 吳三桂作為根紅苗正前朝名將在加上他那支戰力尚可的明朝最後之精銳、想象一下如果他振臂一呼號召天下反清甚至不惜與李自成張獻忠等和解組成聯合力量、再加上當時中原混亂吳和李張就是北方實際的最高統治者 在沒有任何制約的情況下只要他們在戰略上不犯錯誤 意識形態不發生衝突的話 我想這股力量將是比較可怕的 更可怕是這種關寧軍這支“大明最後一脈”的號召力!反之則相反 歷史也已經證明了、所以吳三桂降清的結果是很有可能是導致大批明軍也跟著投降的主要原因~北部不戰而降南方也就自然士氣大落 全無戰心 形成了多米諾效應、可惜半壁江山硬是給化整為零最後讓清軍個個擊破 如果吳三桂一開始就號召反清的話北方應該會出現一個很強的反清勢力 估計南方的小朝廷跟著也會一致對外用仇敵愷 這樣的話失去了漢族軍閥和士大夫的支持的清軍僅僅想靠他自己那十幾萬人馬席捲中原基本是是不肯能的


東廠領班海大富


個人認為吳三桂身為漢族政權的軍隊統帥,對外族投降,漢奸無疑,當然對滿清統治中國有較大幫助。回到1644年去看待那段歷史,李自成1月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旋即李自成揮師東進兵鋒直指北京城,為了挽回局勢,崇禎命鎮守寧遠的吳三桂放棄寧遠,率軍護衛北京,三月十九李自成破北京城,崇禎自縊身亡,明朝統治的在法理上宣告結束,而此時吳三桂剛剛走到一半,之後李自成招降吳三桂,吳三桂答應歸降大順,如果歷史到此為止,我們不能指責吳三桂什麼,甚至連不忠的名聲他都可以不用擔,因為明朝已經亡了,投降新朝也是順應潮流。可偏偏在此時,農民政權對前明舊臣進行嚴刑拷打追繳軍餉,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在其中,另外小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霸佔,這兩個消息對吳三桂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盛怒之下的吳三桂率軍重返山海關,與大順軍決裂,但他自知勢單力薄,無力對抗李自成,於是吳三桂向多爾袞借兵,注意是借兵,此時他依然沒有降清。他在給多爾袞的信中這樣寫:“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庭,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此時他以明朝舊臣的身份代表明朝與清廷談判,稱清為“北朝”,並且許諾“裂地以酬”,請求清廷出兵滅李,此時他是個精明的政治投機者,但依然不是漢奸。但是多爾袞也不是善茬,他沒有答應借兵,而是藉此要求吳作出更大的讓步。此時李自成率軍討伐吳三桂,存亡之際,吳三桂無奈答應歸順清朝,割讓黃河以北,但同時吳三桂提出“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站在吳三桂的角度,他的降清是無奈之舉,我們無權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要求一個腹背受敵的將軍死戰殉國,他提出讓前明皇子在南京立國的要求也是一個非常精明的政治臺階,若能照著這個諾言去履行,保留漢族政權,南北通好,他吳三桂說不定還是力挽狂瀾的歷史功臣,但是多爾袞的野心和當時滿漢不平等的軍事實力對比註定這個諾言只是泡影。擊敗李自成之後,清軍進入北京,吳三桂徹底成為清廷的鷹犬,再也不提復君父之仇,轉而將劍鋒對準了當時的漢族政權大順大西和南明,平定李自成餘部,剿滅西北抗清義軍,攻打張獻忠餘部,甚至殺死南明的永曆皇帝,光這一條,漢奸之名到死也擺脫不掉。在當時沒有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這種民族概念,效忠於一個外族政權,侵略本族的領土和城池,殘酷剿殺本民族政權和同胞,這就是漢奸。不能因為這個政權腐敗,這個國家百姓生活困苦,就開門揖盜,幫助外族來平定本土,統治本民族。即使民族最終會實現融合,但是站在當時的角度這就是十足的叛國行為。


挑燈看劍吹角連營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大明帝國是自己滅亡的,而不是被大清國推翻的。

其次,正是由於大明帝國執行了錯誤的少數民族政策,才導致了遼東的女真族在曾經的大明帝國的官員努爾哈赤的領導下,實施了遼東的分治割據,建立了後金政權。

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把大金國改名為大清國,跟大明帝國政府分庭抗禮,導致了遼東地區連年的戰亂局面。

在崇禎皇帝繼位以後,皇太極曾經主動申請接受大明帝國政府的招安,勸說大明帝國政府改變敵視女真族的少數民族政策,希望崇禎皇帝能封他為王,只是由於崇禎皇帝受儒家的毒害太深,被國家管理團隊實施了道德綁架,行為偏執,不懂得妥協,才沒有處理好遼東分治的問題。

大明帝國的滅亡,主要是由於大明帝國的國家治理機制本身的缺陷造成的。

實際上,在趙宋,朱明王朝統治期間,華夏農耕文明體系已經腐朽沒落了,國家治理機制已經整體失效了。

由於在宋,明兩朝,儒家思想成為了國家唯一的主導思想,由儒家精英組成的國家管理團隊負責國家的日常管理工作,皇帝已經成為了牌位,由於沒有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政治,選舉制度,政黨任期制度,輪替制度,導致了國家長期被管理團隊的主要派系所控制,他們結黨營私,內鬥不斷,架空皇帝,使得國家治理機制完全失效。

由於大明帝國曾經執行了錯誤的重商抑農政策,而沒有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貨幣制度,稅收制度,海關制度,貿易平衡制度,使得大明帝國在對外貿易過程中,出口過多,進口過少,白銀淨流入,導致了貨幣貶值,通貨膨脹,貧富分化加劇,官商階層這賺得盆滿缽滿,大批農民破產,國家財政枯竭,甚至長期無力撥付軍費,無力應付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大明帝國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大明帝國滅亡以後,國家四分五裂,政權割據,內亂不斷,人民生靈塗炭,最後,來自遼東的大清國建立了全新的國家治理機制,贏得了廣泛的民心,重新統一了國家,建立了由皇帝親自參與國家治理的中央集權制度,才挽救了國家民族人民。

因此,就算是沒有吳三桂,大清國一樣也會重新統一中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