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是不是应该感谢吴三桂?

品明鉴清


是的,满清是应该感谢吴三桂的,如果不是吴三桂,满清就不会有那么顺利地入主中原,甚至能不能统治中国。

崇桢殉国后还有四股势力,南明、李自成、后金、吴三桂,真正有实力能笑到最后的,不是李自成便是满清。吴三桂便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另一方的成败。首先,继续效忠大明是不太现实的了,南明在南,中有李自成大顺军隔断,他不被后金吃掉也会被李自成灭了。我们假设他归顺了李自成,李自成就会派几十万大顺军和吴三桂一起防范满清,最后鹿死谁手很难预料。但历史没有假设,吴三桂偏要引狼入室,甘当汉奸,带领满清一路入关,进入北京。

今早在头条看到篇文章,当年的孔有德、耿精忠攻下广州屠城七十万,可见这些汉奸、带路党,对待自己的同胞比起满清来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吴三桂则更是对大明赶尽杀绝,追杀故主永历帝至缅甸,押回昆明处死,

满清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赖吴三桂等一班汉奸、带路党的。如果没有他们,满清还真说不定只能在关外放羊牧马了。


三农新视界



在谈到明清史的时候,经常有人会说,假如吴三桂不投降满清,咱们汉人的天下也不至于让满鞑子夺去,尤其是晚清时期动辄就被西方列强欺凌,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简直就是一部屈辱史,所以,有人发出了“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的愤然疾呼。于是吴三桂更是招人恨,汉奸、卖国贼的标签算是给他实实在在的贴上了。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历史会按如此假设演绎吗?依我个人来看,未必!


1644年春,李闯的农民军攻占北京,蜂涌入城,大明朝彻底玩完了。为千疮百孔的王朝当了一辈子的裱糊匠的崇桢帝,再也不用为酬饷两手空空而发愁抑郁了,一路跌跌撞撞地爬到煤山寻了短见。这时候吴三桂还在辽东镇守山海关与满淸的军队对峙。后来发生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强行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园园,才演绎了一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英雄救美的历史剧。

现在咱们假如吴三桂没有投降满清,凭他的几万关宁铁骑直奔北京,能够了却这夺妻之恨吗?我觉的应该没有胜算的可能性。农民军的几十万大军碾压关宁铁骑虽然不是件轻松事儿,然而也是百战之师,其实力不容小觑。何况满清觊觎中原已久,如山海关空虚,满清大军必会趁机压境,抄了吴三桂的后路,然后再与农民军对阵一搏,同样入主中原。


再假如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死守山海关,是不是就可以挡住满清大军的兵锋所指了,我认为也不可能。因为崇祯之前,那时满清还称后金,控制的势力范围仅限于辽东吉林区域,只是山海关、宁远、锦州一带与明朝的边界相邻,山海关当时堪称扼径咽喉之地,后金政权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可到了崇祯年间,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随着后金政权的不断扩张,广褒的漠南已纳入后金版图。这时双方的拄壤区域已从最初的辽西地区扩展到甘肃嘉峪关,万里长城的任何一个关口都会成为满淸入关的突破点。


历史的真相是,农民军攻占北京时,满清入关脚步已悄然加快,计划从京津一带的长城喜峰口入关,但走到辽西阜新一带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函,这才直奔山海关。

再假如吴三桂凭自己的力量死磕李闯农民军,满清按计划从喜峰口入关,也不会遇到太大阻力。那时,李自成正率全部精锐部队直扑山海关,北京城正是空虚之机,趁势攻占北京指日可待。

所以,不论吴三桂是否投降,也改变不了满清入关的历史走向。因为满清在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多尔衮父子的苦心经营下,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农民军和吴三桂联手也难占上风,只是吴三桂的骂名没有这么让人恨罢了。


一缕清风会宾朋


这么说吧,松锦大战之后,明朝仅剩的精锐部队被清军消灭殆尽,此时清朝入关只是时间问题。那么清军有没有能力入关呢?

答案很明显,清朝完全可以入关,毕竟长城都快被清军打成筛子了。第五次破关清军连破明军57阵,下3府18州88县,掠获人畜数十万,为羞辱明朝,故意俱艳饰乘骑,奏乐凯归,还把大树的树皮砍掉,写上各官免送用来羞辱明军。
所以,对于清军来说,没必要非得走山海关入关,完全可以依照原先的路线从喜峰口以及古北口入关。

至于吴三桂投降清军,给清军提供了一条最为便捷的入关路线,当然这一点清朝是承认的,但是不存在吴三桂不投降清朝就不能入关的说法。山海关他主要是对关外的防御,但是如果清军继续原路破关,山海关就丧失了其价值。再者清军此时在火力上早已压过明朝,只要将历史门上百门红衣大炮排开猛轰山海关,山海关也早晚会被清军攻破,这招清军在历史上多次上演,而且屡试不爽。
所以,清军没有正面攻破的山海关,就成了明吹的遮羞布。

另外吴三桂投降清朝,并非其自愿,而是逼不得已。他和李自成决裂之后,在李自成部的攻击下已经不支,所以山海关早晚不保,毕竟是从后面打嘛。

所以对于吴三桂来说,他只能向多尔衮投降,因为投李自成,他什么都不是了;投降清军,他还可以凭借这一投名状而继续当军阀。

说到底就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不管是吴三桂还是多尔衮都是心知肚明。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支持这样一种观点:清朝凭借自身的力量根本没有办法攻破山海关,进而也没有可能入主中原。然而,这个观点中无论是事实陈述,还是因果关系,都是错误的。


先说事实陈述,清军真的攻不下山海关吗?山海关之所以能够承担抵御东北方面入寝的任务,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么坚固,而是依托山海关可以构筑一套防御体系,来阻挡清军。这个体系就是所谓的宁锦防线。然而,在1640-1642年之间发生的松锦之战中,清军一举歼灭明军在东北的所有有生力量,宁锦防线被彻底摧毁,大将祖大寿,洪承畴被俘投降,吴三桂带领三万残兵败将逃回山海关。此时,明朝在关外的势力被彻底肃清。

山海关三万人,作为一座孤岛,加之整个防御体系的崩塌,根本就挡不住清军。更何况,清军攻城,靠的不是骑兵,而是大炮,在松锦之战中,清军的火力已经可以压制明军,可见其火器之强大。


清军为什么没有进一步行动?因为1643年皇太极去世,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拖慢了进一步行动的速度。

另外,清军不突破山海关就无法入关,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也是不成立的。袁崇焕的最后一战是在哪里打的?北京城下。清军怎么进来的?从北方,越过长城。实际上,清军在崇祯年间曾经五次突破长城杀入关内,最远到达济南。可见,清军完全有能力不通过山海关突破而进入关内。更何况,李自成因为是从西向东一路出击击败明朝,这间接帮助清军拔掉了明朝在北方的防御体系,此时从北方杀入,比之前更加容易。


所以,吴三桂的存在,只不过是提前了清军入关的进程,对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毫无改变。实际上,指望一座孤城拦住强敌,本身就很可笑,只是因为清军没有直接攻陷山海关,所以山海关成为了明朝最后一块遮羞布。清军连长江都能突破,一个山海关,真的能挡住吗?

换一个角度看,宋朝在没有燕云十六周的情况下,还能与强敌周旋,反倒是有了燕云十六州之后,两年内就被金国灭掉,所以,吹得再厉害的城池,也不能保障一个政权的安稳。


庭州行者


把标题改一下:满清之所以能打下江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吴三桂之类汉奸!

明末清初,清兵虽然骁勇善战,但由于满族人口少,兵员少,清兵满打满算也不过八万!但汉族的大明却是有着当汉奸的传统,不仅吴三桂,还有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等,汉奸不胜枚举,伪军(汉八旗)能过二十万!“以汉攻汉”,终得天下!

上世纪的“七七事变”,日寇全面侵华,中国军队也是各种投降,伪军多如牛毛,汉奸遍地,不论华北华东华中,更有甚者,在南京成立汪精卫的汪伪政府,以政府的名义镇压屠杀抗日军民!日本侵略者谓之“以华治华”也!

“汉奸”这个词,起早指“汉族的叛徒”,而后又泛指“中国的叛徒”,但愿这个词,早一天从汉语词典中抹去!


先人性后理性


就这个问题,我觉得清朝之所以能建立一个大统一的中国,吴三桂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谈不上感谢,他们之间最多是彼此利用的关系,才有了后面吴三桂主导的“三藩之乱”。

第一,满族入关是大势所趋。明末时期社会已经非常动乱,即使满族不入关,明朝崇祯帝也支撑不了几年了。而且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努力,明朝的北方防线早已被打成筛子,一个吴三桂不可能阻挡得了满族大军,更不用说拯救苍生黎民了。

第二,吴三桂的降清是一个过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吴三桂最开始与多尔衮协议的是“划江而治”,而且他内心最开始是反对与南明政权敌对的,只是后来发现势头不对,清军一路摧枯拉朽的把各种反抗势力打的七零八落,这才为了自己的势力彻底投靠清朝,称呼明崇祯帝为“旧主”,最后还擒杀桂王,也就是最后的南明政权。

第三,吴三桂和清朝统治者一直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从一片石战役时的“划江而治”,再到后来康熙削三藩就“揭竿而起”,吴三桂一直没有像很多当时无良的汉人一般跪地称奴,他把自己视为可以与清朝统治者平起平坐的势力,并不认可当时清君的统治。

从历史上看,吴三桂的一生是悲剧的,他的投机虽然让他名赫一时,但无论是在一片石的投靠多尔衮还是最后对南明政权的痛下杀手,他都一步步走向了罪恶的深渊。而对形势的错判和受限于自身的见地,让他最后的反乱也成为一生最大的败笔,以至于被康熙挫骨扬灰...


谈史话历


当然应该感谢吴三桂这个大功臣了!

吴三桂帮满清做了两件大事,一、放满清入关,清军几十年的夙愿一夜春风,二、吴三桂充当了满清的打手,李自成、南明政权等都被他围剿殆尽。

我们在聊这个问题时,应该分析当时的情况。崇祯死了李自成就成了北京的主人,如果这时候吴三桂与李自成结成同盟,清军在短时间内不会有作为。

一、李自成完全可以守住北京,整军备战

大顺军进攻北京时,北京城防备空虚,城内的守军几乎都跑光了。城头上只有几个半死不活的太监,而这些太监只会给大顺军开城门。曾经在崇祯面前信誓旦旦的说要和大顺军巷战到底的大臣们也不见了踪影。所以,李自成进北京不费吹灰之力,同时,老百姓把“欢迎新皇帝”的标语贴的到处都是。

当时李自成带入北京的兵力至少不下十万,清军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二、李自成不会腹背受敌,一败涂地

如果不是吴三桂把李自成引向山海关,清军很难找到消灭李自成的机会。正当清军一筹莫展的时候,吴三桂主动送上门儿来解围。当时,清军的总兵力不过十万左右,而李自成和吴三桂的总兵力远超清军。另外,双方的军事装备也没有太大的差别,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就开始铸造红衣大炮,但这些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李自成和吴三桂都不缺。如果多尔衮用火炮攻城,吴三桂在山海关城墙上完全可以发挥居高临下的优势,痛击清军,北京城亦如此。

三、清军绕道山海关难有做为,李自成绝地反击

清军不止一次绕过山海关进入关内抢掠,从来就是抢完了就跑,因为他们等于孤军深入,暴露后方。崇祯皇帝捉襟见肘才会让清军屡次得手,换了以逸待劳的李自成还会让他们来去自如吗?显然不会,光是采用伏击战,就能瓮中捉鳖。而李自成和吴三桂也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反击清军。


所以,历史有时候就是让人捉摸不透,当幸运之神向你招手的时候,你的成功就会变的唾手可得。满清入主中原,就是因为吴三桂赐予了良机。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只能说吴三桂和他的军队在这次历史事件中起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了就算没有吴三桂清军也可以有N种方法N条路进入中原复地、但是以后的事会非常棘手 吴三桂作为根红苗正前朝名将在加上他那支战力尚可的明朝最后之精锐、想象一下如果他振臂一呼号召天下反清甚至不惜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和解组成联合力量、再加上当时中原混乱吴和李张就是北方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在没有任何制约的情况下只要他们在战略上不犯错误 意识形态不发生冲突的话 我想这股力量将是比较可怕的 更可怕是这种关宁军这支“大明最后一脉”的号召力!反之则相反 历史也已经证明了、所以吴三桂降清的结果是很有可能是导致大批明军也跟着投降的主要原因~北部不战而降南方也就自然士气大落 全无战心 形成了多米诺效应、可惜半壁江山硬是给化整为零最后让清军个个击破 如果吴三桂一开始就号召反清的话北方应该会出现一个很强的反清势力 估计南方的小朝廷跟着也会一致对外用仇敌恺 这样的话失去了汉族军阀和士大夫的支持的清军仅仅想靠他自己那十几万人马席卷中原基本是是不肯能的


东厂领班海大富


个人认为吴三桂身为汉族政权的军队统帅,对外族投降,汉奸无疑,当然对满清统治中国有较大帮助。回到1644年去看待那段历史,李自成1月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旋即李自成挥师东进兵锋直指北京城,为了挽回局势,崇祯命镇守宁远的吴三桂放弃宁远,率军护卫北京,三月十九李自成破北京城,崇祯自缢身亡,明朝统治的在法理上宣告结束,而此时吴三桂刚刚走到一半,之后李自成招降吴三桂,吴三桂答应归降大顺,如果历史到此为止,我们不能指责吴三桂什么,甚至连不忠的名声他都可以不用担,因为明朝已经亡了,投降新朝也是顺应潮流。可偏偏在此时,农民政权对前明旧臣进行严刑拷打追缴军饷,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其中,另外小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霸占,这两个消息对吴三桂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盛怒之下的吴三桂率军重返山海关,与大顺军决裂,但他自知势单力薄,无力对抗李自成,于是吴三桂向多尔衮借兵,注意是借兵,此时他依然没有降清。他在给多尔衮的信中这样写:“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此时他以明朝旧臣的身份代表明朝与清廷谈判,称清为“北朝”,并且许诺“裂地以酬”,请求清廷出兵灭李,此时他是个精明的政治投机者,但依然不是汉奸。但是多尔衮也不是善茬,他没有答应借兵,而是借此要求吴作出更大的让步。此时李自成率军讨伐吴三桂,存亡之际,吴三桂无奈答应归顺清朝,割让黄河以北,但同时吴三桂提出“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站在吴三桂的角度,他的降清是无奈之举,我们无权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要求一个腹背受敌的将军死战殉国,他提出让前明皇子在南京立国的要求也是一个非常精明的政治台阶,若能照着这个诺言去履行,保留汉族政权,南北通好,他吴三桂说不定还是力挽狂澜的历史功臣,但是多尔衮的野心和当时满汉不平等的军事实力对比注定这个诺言只是泡影。击败李自成之后,清军进入北京,吴三桂彻底成为清廷的鹰犬,再也不提复君父之仇,转而将剑锋对准了当时的汉族政权大顺大西和南明,平定李自成余部,剿灭西北抗清义军,攻打张献忠余部,甚至杀死南明的永历皇帝,光这一条,汉奸之名到死也摆脱不掉。在当时没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种民族概念,效忠于一个外族政权,侵略本族的领土和城池,残酷剿杀本民族政权和同胞,这就是汉奸。不能因为这个政权腐败,这个国家百姓生活困苦,就开门揖盗,帮助外族来平定本土,统治本民族。即使民族最终会实现融合,但是站在当时的角度这就是十足的叛国行为。


挑灯看剑吹角连营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大明帝国是自己灭亡的,而不是被大清国推翻的。

其次,正是由于大明帝国执行了错误的少数民族政策,才导致了辽东的女真族在曾经的大明帝国的官员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实施了辽东的分治割据,建立了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把大金国改名为大清国,跟大明帝国政府分庭抗礼,导致了辽东地区连年的战乱局面。

在崇祯皇帝继位以后,皇太极曾经主动申请接受大明帝国政府的招安,劝说大明帝国政府改变敌视女真族的少数民族政策,希望崇祯皇帝能封他为王,只是由于崇祯皇帝受儒家的毒害太深,被国家管理团队实施了道德绑架,行为偏执,不懂得妥协,才没有处理好辽东分治的问题。

大明帝国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大明帝国的国家治理机制本身的缺陷造成的。

实际上,在赵宋,朱明王朝统治期间,华夏农耕文明体系已经腐朽没落了,国家治理机制已经整体失效了。

由于在宋,明两朝,儒家思想成为了国家唯一的主导思想,由儒家精英组成的国家管理团队负责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皇帝已经成为了牌位,由于没有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选举制度,政党任期制度,轮替制度,导致了国家长期被管理团队的主要派系所控制,他们结党营私,内斗不断,架空皇帝,使得国家治理机制完全失效。

由于大明帝国曾经执行了错误的重商抑农政策,而没有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制度,税收制度,海关制度,贸易平衡制度,使得大明帝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出口过多,进口过少,白银净流入,导致了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贫富分化加剧,官商阶层这赚得盆满钵满,大批农民破产,国家财政枯竭,甚至长期无力拨付军费,无力应付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大明帝国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大明帝国灭亡以后,国家四分五裂,政权割据,内乱不断,人民生灵涂炭,最后,来自辽东的大清国建立了全新的国家治理机制,赢得了广泛的民心,重新统一了国家,建立了由皇帝亲自参与国家治理的中央集权制度,才挽救了国家民族人民。

因此,就算是没有吴三桂,大清国一样也会重新统一中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