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愛新覺羅野豬皮


所謂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屬於是一些包衣們的片面無恥言論,當不得真。

封建王朝的滅亡是歷史規律,不是說憑著開明聖君就能延續下去的,除非他們能接受新的格局。

包衣們的論證方法是,清朝無昏君等於清朝全明君。事實上,無昏君不等於全明君,如果按照昏君的定義對清明兩朝進行評判的話,恐怕都沒有昏君。

但是沒有昏君有的都是什麼呢?滿清一朝,除了一個幹實事的雍正之外,其他都是雖然被狂熱吹捧,但實際上卻是庸庸碌碌之人,就拿所謂的千古一帝來說,為了抓權囚功臣,為了分贓逼反三藩(如果不是三藩野心不大隻想劃江而治,恐怕千古一帝早就回老家了)五千人圍攻沙俄三流軍隊打了兩年最後送出大片土地,十萬人打三萬葛爾丹部族,戰死了大學士還是人家自己死亡才拿到勝利。收臺灣是和荷蘭殖民者一起幹的一票,這位在位期間,窮兵黷武,國庫空的能跑馬,貪汙腐敗橫行,百姓們吃糠喝稀,若不是他的好兒子給他續命,滿清恐怕就亡在他手裡了。這些所謂的聖君們,打了敗仗吹噓為大功績,甚至到後來去叛國叛族,也好意思拿出來吹?

至於明朝,雖然也不太理想,但開國明太祖和成祖都是大帝級的人物,仁宣之治也比所謂的康乾盛世要強的多,明孝宗也算是個明君,其餘的諸位這就算建樹平平了,不過就算是建樹平平的不上朝的也能發動個三大徵,這可比一些什麼不懂瞎指揮的清朝明君又強多了。





關河南望


講真的,這個明朝都是昏君可不是清朝說的,是一個現代的美國人高曉松說的,就是那個望之不似人的傢伙說的。

對明朝最美化的就是清朝了,只是大多數明粉不知道這件事,清朝皇帝對明朝皇帝的吹捧已經是今天明粉的祖宗了,清朝皇帝對明朝皇帝的評價比如什麼:隆治唐宋,遠邁漢唐(雖然這句話天天被明粉掛在嘴上,但是他們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是清朝皇帝親口說的)

總之在清朝皇帝的眼裡,明朝皇帝是偉大的,是牛逼的,錯誤都是大臣犯下的,和明朝皇帝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比如土木堡大敗,清朝皇帝把鍋都推給太監,比如殺于謙,清朝皇帝把鍋都甩給大臣,比如朱元璋恢復活人殉葬,並且給自己的妃子都給活埋了,清朝皇帝一筆帶過,壓根不提,只用個篾字敷衍了事,在比如今天明粉吹的朱厚照,明朝人自己寫的是朱厚照只殺了幾個蒙古人而已,到了清朝這裡,大筆一揮,殺蒙古軍官十數人,北虜不敢南下(有人會說了,誰說韃靼人不敢來了?人家不是年年過來打草谷嗎?。。。這個你別和我說,清朝皇帝就是這麼說的,北虜不敢南下,就是朱厚照給打的不敢南下的)

在比如那個登基一個月左右就磕藥自嗨死的那個明光宗,按理說這個皇帝實在是沒辦法吹了吧,沒關係,在清朝皇帝這裡,這都不是問題,清朝皇帝說了,天下百姓都翹首以盼皇帝來領導他們,但是呢,天妒英才啊,明光宗掛了,嗚呼哀哉😂,

所以說,說清朝汙衊明朝皇帝?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反叛者的盾牌


先談一下明朝為什麼能支撐270多年

明朝之前是元朝統治,元朝的統治可以說是殘暴的不能再殘暴了,百姓也是受盡了磨難。漢人的地位極低。到了明朝,成了漢人的天下,也不會欺壓漢人了,中華名族,畢竟是漢人比較多,所以漢人也不會去推翻漢人的朝廷了,造反的勢力不多。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把兵權開始收攏,不讓有能力的外姓人掌握兵權,朝廷的兵力也都掌握在自己的子代手裡。綜上,明朝可以支撐290年也是理所應當的。

再說一下清朝怎麼滅亡的

清朝的滅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清朝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一直認為是我泱泱大國,地大物博,但是西方國家在清朝的同時期,經濟,工業的技術的兇猛發展,使的清朝成了世界的落後國家。所以,是整個世界的兇猛發展,清朝更不上時代的腳步,才導致的滅亡。

還是要感謝偉大的毛爺爺,帶領我們的祖祖輩輩進入了新社會,從此不再受欺負。


簡單說歷史


這個問題明顯貶明褒清。

明朝皇帝確實幹了很多奇葩事,作為皇帝確實不合格,但他們也沒有幹勞民傷財的事啊。就一個明武宗去江南遊玩了一次,回來後還被滿朝文武說了個狗血噴頭,最後下了個“罪己詔”才平息眾怒。

反觀清朝,滿族這個民族有“奢侈揮霍”的傳統。

比如,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

再比如,乾隆皇帝打著考查民生的名義,六下江南遊山玩水,還有八旗子弟...褒義奴才、慈禧...例子真的不要太多。

還有 康熙、道光、咸豐、同治、宣統這幾個都不是明君啊。

清朝明君只有一個,那就是“雍正”。


就決定是你了76348712


為啥感覺這個問題提的這麼褒明貶清呢?就算是明朝撐了276年(其實應該是294年,1662年明朝才正式滅亡),但清朝也是存在了275年,並不比明朝短多少,而且清承明制,所以說是清朝沒有那麼爛,明朝也沒你想象的那麼好。當然了,你說大明都是昏君大清都是明君就很過分了。

說實話,明朝的皇帝確實是混蛋居多,所謂明君,也就是真正能辦實事的也就是洪武、永樂、洪熙、宣德、景泰、弘治和隆慶,其他的說實話大多是混日子。嘉靖、萬曆和崇禎有心做一代明君,卻也是往獨裁者的方向前進,這就使得朝廷黨爭不斷,文人和皇權的鬥爭一波又一波進行著。而且也確實明朝自嘉靖開始由盛轉衰,自萬曆開始由衰轉亡,自崇禎開始大明就愈發的破敗了。像英宗、憲宗、僖宗這類就屬於極品了,基本天天不務正業,或者說壓根就對正業不感興趣,尤其是僖宗,一心只想做木匠,這種對藝術的追求,怕是隻有宋徽宗才能比擬了。武宗也是一個另類,超級愛玩,也曾讓司禮監混蛋了一波,然後在宮裡搞大規模“模擬人生”遊戲,修豹房等各種娛樂設施,可以說能貼上昏君的標籤了。但是武宗卻有領兵打仗的才能,在應州大捷大敗韃靼軍,立下了一戰功。在應州一戰中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而且武宗朝賢臣很多,明武宗也是對他們給予重用,這又是一副明君做派,可以說武宗是個超級有個性的皇帝了。因此這麼一看,明代的帝王只能說是好壞參半。



再說清朝,不可否認從皇太極到雍正,大清的前四代帝王都是明君,這也是大清能夠走向強盛的原因。乾隆嘛,其實跟正德很像,都是好大喜功,精明有頭腦,善於用人和玩弄權術,卻又喜歡玩,到處旅遊。可以說因為乾隆活的長,所以有了“飢餓的盛世”。如果明武宗也能統治60年,估計大明差不多也一樣了(當然,嘉靖可以說補全了正德的御術風格)。嘉慶、道光、咸豐可以說是衰敗帝國中掙扎的庸軍,治國能力不夠強,在面對列強入侵和內部起義方面多少有些手忙腳亂。同治時期被稱為大清的中興,卻也是在慈禧、慈安和奕昕的操作下實現的,本身跟同治沒啥關係。光緒就是空有一腔熱血,卻看不到事情的本質,很容易被別人帶跑偏了(翁同龢和康有為),也算不上明君。所以大清總的來說,也是優良參半。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言論出來可能是因為受明朝嘉靖萬曆不上朝、司禮監太監專權,而清朝皇帝辦公兢兢業業這個說法造成的。事實上從宣德開始,明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皇帝為了方便辦公,基本上將大小事宜都交由內閣票擬後在批閱。隨後又提高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並培養他們的文化修養,來給自己幫忙。所以這個票擬和批紅權力就被暫放到了內外臣子的手裡,基本上一般的事務皇帝就可以放手了。只要有內閣和司禮監在,朝廷就能運作下去。而清朝就不一樣了,為了防止司禮監專權,大清的太監只負責內務,別的啥也幹不了。內閣被架空,大學士只是個好噱頭。真正幫皇帝處理政務的是雍正後設立的軍機處,軍機大臣有票擬權,卻不能駁回上議,可以說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產物。



所以說評價一個朝代的帝王,不能一棍子都打死,得慢慢的去看他們每個人的作風,然後在得出自己的結論,看人物就比較客觀了。


火器工坊


向敬之

但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這是過於絕對的說法,並不靠譜。

然而,可以說明帝多懶惰而清帝多勤政。

明朝並無真正的昏君,即便明光宗只做了一月天子,但亦有廢除礦監和稅監、簡拔良臣的歷史貢獻。而其長子明熹宗,即著名木匠天啟帝,曾將政務交與大太監魏忠賢,但他也在即位之初清醒過,保護和重用帝師孫承宗。

但是,從宣宗伊始,明朝皇帝日益嬉樂怠政,導致內廷出現宦官集團,外朝出現文官集團,黨爭不斷,宦官干政、內閣擅權,嚴重侵害了皇權。皇帝如同傀儡。但是,明朝制度保住了朱家天下,即便出現了兩個曾長達三十多年不視常朝的皇帝:嘉靖帝和萬曆帝。他們長期躲在深宮,但始終將皇權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像嘉靖年間出現了權臣嚴嵩擅權現象,但嘉靖帝一旦決意將其連根拔起,也是很快奏效。

清朝以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權成為大一統的中央政權,以少數民族滿人統治包括漢人在內的多民族,除了後期權力被操控在慈禧太后及其安排的隆裕太后手中外,同治之前的皇帝,皆為親政之君,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雍正帝。

可以說,清朝的勤政帝,皆不昏庸,都在勵精圖治,造就了中國王朝歷史上皇權集中和強化的頂峰——康雍乾盛世。乾隆後期盛極而衰,但嘉慶帝不無才幹,道光和咸豐也有想作為,但時運不濟,西方世界已進入資本主義繁榮發展時期,都盯上以天朝上國自許的東方古國。在西人堅船利炮和國內起義雲湧的內憂外患之下,清朝覆亡的命運是不可逆轉的。

若以朝代壽命而論,明朝堅持了276年,並不比清朝長(296年,1616—1912)。


以禮觀書


有一點我有點不理解,什麼叫昏君?什麼叫明君?取關按照政績來算的話,明末崇禎皇帝也是夙興夜寐,誅殺魏忠賢,剿滅閹黨之禍,搭理朝政也是兢兢業業,而且省吃儉用,這算昏君麼?再往前明武宗被士族成為昏庸無道之軍,親近閹黨劉瑾之流。但是明武宗卻能真正的實現天子守國門,一戰擊潰蒙古小王子,擊敗韃靼人的入侵。至於清朝順治帝小時候在多爾袞輔助下入關,親政之後熱愛美人,後來又信佛教,剃度出家,這也算明君?再有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在位60年,禪讓之後又訓政數年!給兒子嘉慶留了一個爛攤子,自以為養肥了和珅可以給兒子留著殺和珅立威,結果終嘉慶一朝貪汙不僅沒處理好,反而更嚴重了!貪汙腐化始於乾隆,盛於乾隆,不過乾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的皇帝也算明君?開玩笑,所謂的明君和昏君不過是後來人自說自唱罷了,歷史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事實證明,大清朝的昏君恐怕比大明還多,否則為什麼國運還不如大明?這是事實,無可辯駁!


衣食住行and吃喝玩樂


明朝是出了三個奇葩皇帝,但這三位皇帝在位時也並沒有完全不理朝政,他們三位在位時也還是有貢獻的,並沒有完全誤國,而其他幾位皇帝是沒有問題的,這就堆翻了明朝全是昏君的論調,而現在冒出來這種學說的源頭是一位移民跑到美國去的叫高曉松的人,其實這個現象很容易搞清楚,核查一下那個叫高嘵松的資料就明白了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的目地是什麼,那樣真象就大白了,問題也就一清二楚了。


與風互語


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這話本身就是發癔症,咱們先來比較一下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再來說為什麼明朝為什麼比清朝支撐的時間長。

首先咱們來比較兩朝皇帝,看看誰是明君誰是昏君

明朝從太祖朱元璋到成祖朱棣,可以算是開創基業時代,東征西討,打得四夷賓服,鄭和七下西洋,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了非洲,當時大明帝國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而從努爾哈赤到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也平三番滅鰲拜收臺澎拒沙俄,打出了天朝上國的威風,雍正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極大地減輕了農民負擔,使人口呈現了幾何數級的增長。

在明代中期,仁宗宣宗兩位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仁宣之治,而後面的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一敗塗地,嘉靖萬曆不上朝習慣成自然,辛虧他們放權給文官甚至太監,大明帝國才沒有提前破產崩盤。明中期發展只有兩個亮點:經濟高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對外戰爭打一場贏一場,也沒出現過大規模農民起義。而清中期,要是隻算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個皇帝,其中的嘉慶皇帝還有一點勤政愛民的意思,至於乾隆,就是從他開始,被歐美趕超又遠遠地甩在了後邊,堅船利炮被他蔑視為“奇技淫巧”,但就是他瞧不起奇技淫巧打得他的子孫抱頭鼠竄,而他尊崇的孔孟之道雖然堂堂正正,但既不能救國,也不能富民。於是抱著子曰詩云的咸豐道光只能領著一群飽學鴻儒天天捱揍。

而到了王朝末日,基本上大同小異了:天啟崇禎趕上了“小冰河”,屬於天災;同治光緒趕上了列強入侵,屬於天災人禍。總而言之是王朝末日,大廈將傾,即使朱元璋與努爾哈赤復生,也已經無力迴天。

最後再來說說對外戰爭。明代很少有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朱棣平定安南、嘉靖東南沿海抗倭、萬曆抗倭援朝,在明朝統治者眼裡都不算什麼大戰役,被日韓大書特書的“壬辰倭亂”,在萬曆朝也不過是三次較大戰爭之一。打倭寇,就跟打西北的小部落頭領和東南的小土司一樣。

而清朝就比較倒黴了,僅在後期簽訂的有名的不平等條約就有三十八個,最多的賠款十億兩白銀(李鴻章簽訂,辛丑條約,後來兌現了60%),還有一次賠了二億兩(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土地最多的一次是六十萬平方公里(奕山簽訂,璦琿條約),還有一次是四十四萬平方公里(奕訢主持,明誼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四十萬平方公里(奕訢簽訂,北京條約)、七萬平方公里(曾紀澤簽訂,伊犁條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

至於被殺害了多少無辜百姓,似乎歷史學家們都不太關心,所以記錄都語焉不詳,似乎死個幾千萬平頭老百姓,跟滿清皇室、朝廷大佬乃至文人騷客沒啥關係,他們關心的是山河破碎而自己不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至於“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他們理都懶得理,以至於現在拍電影電視,都要避免揚州嘉定字眼,而更願意看“宮鬥”,更喜歡聽一群辮子熱淚盈眶高呼“皇上聖明”。如果有人說一兩句清朝不好,還會被口水淹沒。

為前朝修史可能要進行一下必要的抹黑,但是白紙黑字的條約誰也更改不了,即使天朝的史學家想篡改,但是“洋大人”手裡也有一份原件,這個造不了假。

接下來咱們再回答為什麼明朝比清朝支撐的時間長

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且“清承明制”,治國理念和官僚體系都驚人地相似,特別是廢除宰相而實行內閣制,簡直是一模一樣。

大明王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如果算上四帝一監國的三十九年,比清朝的二百六十八年長了四十多年。原因只有一個,這個原因即使是在清人抹黑明朝的《明史》和遺老遺少編纂的《清史稿》中也能找到——大明出名臣,大清多奴才。

而造成大明出名臣大清多奴才的根源,還在於皇帝本身——同樣是封建制度下,但是執行起來卻大相徑庭。

要說明代大大臣們權力有多大,從幾個事例就能看出來。

即使是殺得滿朝文武大臣每天都心驚肉跳的朱元璋時代,他也不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比如有一天他晚上想聽點音樂,就找人到宮裡進行商演,可是那個民間藝術團被巡街御史(類似今天的城管)給堵在了宮門口,即使是朱元璋“承認錯誤取消商演合同”都不行,非得朱老爺子親自穿上制服(龍袍)出來作檢討,並表揚了城管隊長才算罷休。

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把權力都交給了內閣大臣去處理,自己就向戶部提出申請,要借幾兩銀子給老婆們買幾件首飾,戶部不但沒給錢,反而把他猛批一頓,弄得皇帝好幾天沒臉見老婆。

嘉靖皇帝更慘,他剛繼位的時候,大臣們連他的親爹都給換了,他只好在朝廷上開辯論會,這才給自己的親爹一個應有的名分。

大明朝廷上也總是打成一鍋粥,內廷的太監和朝堂上的文官這對烏眼雞從明成祖朱棣的時候就開始掐架,一直掐到明思宗朱由檢才分出高下,文官贏了,大明也就亡了。

不可否認,大明也出奸臣,而且數量還不少,可是除了被清朝保護起來的,沒有一個得善終,死太監王振被武將一錘子砸死了,劉瑾被凌遲三千多刀,魏忠賢上吊自殺;奸臣嚴嵩沿街乞討最後餓死,魏忠賢那些文臣武將乾兒子也是被抓的被抓被殺的被殺。

而“仁宣之治”的三楊、力抗瓦剌的于謙、扳倒嚴嵩的徐階、變革圖強的高拱張居正,管的事情都曾經比皇帝還多,在他們——甚至可以包括嚴嵩魏忠賢管事的時候,不管你皇帝怎麼不務正業,大明王朝的國家機器都能正常運轉,外敵敢惹事,都是毫不客氣地打到你服為止。

歸納起來,明朝皇帝的做法就三個特點:全面放權、重用能人、相互制衡。而能做到這三點,並且能夠輕鬆拍滅任何一個權臣,說明皇帝有能力,大臣有正義感,朝臣和太監們也都肯幹點正事,哪怕幹正事要得罪皇帝也不怕。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誰該幹啥就幹啥,誰會幹啥就幹啥,皇帝絕不一把抓。

這種情況一直到崇禎才發生了改變,他事必躬親,決不信任任何人,走馬燈般換內閣首輔,弄得大家只知道順從他的意志,結果君臣離心離德,大明王朝也就完蛋了——你當個皇帝定個大政方針就行了,具體的事情就該交給各方面的專家,也就是大臣們去幹,皇帝不可能啥都會啥都懂做啥都對,你以為你是北邊的那個年輕的胖子呢?

到了大清王朝,情況就反過來了,沒有皇帝拍板點頭,什麼事你也別想幹。

在兩千年的封建史中,清朝的皇帝是權利最大的,不管他說了多麼荒唐的話做了多麼錯誤的事,大臣們都要跪下來扯著嗓子高呼:“皇上聖明!”一旦對臣子表現出一點關懷,比如說賞給一點自己吃剩下的御膳,那簡直就把吃剩飯的一品大員感動得痛哭流涕——那御膳就著鼻涕眼淚吃,估計會很鹹的。

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清朝不像封建制,而像奴隸社會——國家是皇帝的私有財產,大臣也是,而且能當奴才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絕大多數朝臣都夢寐以求當奴才而不可得。

順治把多爾袞“削爵、撤廟享、罷諡號、黜宗室、籍財產人宮”,康熙把鰲拜囚禁致死,雍正幹掉了年羹堯,乾隆殺了五十多個二品以上大臣,湖廣總督塞楞額就是因為在乾隆老婆死後一百天內剃了頭,就丟了腦袋,清朝前期搞了個“留髮不留頭”,沒想到在乾隆時期亂剃頭也會掉腦袋。

到了慈禧掌權前後,什麼顧命八大臣、戊戌六君子,你想幹事或者比較能幹事,一旦觸動皇權,那都是殺無赦還要株連九族。

在整個清朝,就出了一個滿族狀元,因為“滿不點元漢不掌兵”——滿人即使是文盲也能當內閣大學士(明代進士前幾名並且入選庶吉士是進入內閣的必要條件),而漢人即使孫武吳起再世,也不允許獨自掌握兵權,就連那個已經被“抬籍”成為“名譽滿人”的年羹堯,最後也只有自殺一條路可走。

說白了,就是清朝皇帝格局小,對漢臣狐疑,對滿臣蔑視(奴才),什麼事情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皇權就是禁臠,誰敢伸手觸碰,定斬不饒。

我們甚至可以說,在清朝入關之後,就是進入了崇禎時代,之所以沒有幾十年就垮掉,那是因為外國人攝於大明餘威,還比較尊敬“天朝上國”,等到乾隆之後,外國使臣一步步看穿了大清這個紙老虎的真面目,就是頭矮驢子,也敢對著它吼叫幾聲。

於是清朝滅亡了……


半壺老酒半支菸


明朝開國276年(1368年-1644年),清朝開國276年(1636年-1912年),兩朝的開國時間到達到了276年,足見明朝並非昏君當道的朝代,相反的,清朝從仁宗嘉慶皇帝起,昏君是一個接一個。




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身算是歷代開國之君中最貧賤的一個。父母兄長早亡、做過乞丐,當過和尚,比起當過小小沛縣亭長(好歹也是公務員出身)的劉邦,“官二代出身”的司馬炎、趙匡胤來說,歷史上真找不出第二個比朱元璋出身更慘的開國皇帝了。因為早年吃了無數的苦,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很懂得與民休息、輕謠減賦,在位年間嚴治貪汙腐敗,規定凡貪汙20兩以上官員一律處斬刑。為了消滅北元殘餘勢力,穩定明朝北方邊防局勢,朱元璋先後發動8次北伐戰爭,共計消滅20多萬元兵,大大削弱了北元的實力,鞏固了北方邊境的安全。但他在位期間,大肆屠殺開國元勳,分封諸子為王並賦以自領府兵之權(如寧王朱權的朵顏三衛),為後來的燕王朱棣起兵“靖南”埋下了禍根。不過,瑕不掩瑜,朱元璋依然可謂能力出色的開國皇帝,“洪武之治”也得到了後世高度的評價。




明朝十六帝,總體來說素質、能力都不錯。明朝開國之初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幾代國君勤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雖經“土木堡之變”由盛轉衰,但代宗成功的組織了“北京保衛戰”使國家轉危為安。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這大大延續了明朝的國運,使明朝得以享國達到276年。由此可見明朝大部分的皇帝絕非泛泛之輩,絕非庸碌無為的無道昏君。




明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化的朝代,皇帝的皇權從未受到外力的挑戰。有明一代,文臣武將不敢興兵做亂、外戚沒有干政。明朝是繼唐朝之後宦官弄權最為嚴重的朝代,但這些大宦官幾乎無一善終,英宗一朝的大宦官王振在土木堡之變被殺死;武宗一朝的大宦官劉瑾雖一生作惡多端,但一被人彈劾,武宗就毫不留情的對其處以凌遲大刑。熹宗一朝的“千古第一太監”魏忠賢,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殘害忠良,但熹宗一死,這個史上最牛逼的太監命運也到頭了。明朝皇帝的權術之道可謂歷朝歷代的集大成者,像世宗嘉靖皇帝、神宗萬曆皇帝都長期不視朝、不理政,深居後宮數十年而皇權從未旁落過。明朝類似於宋朝比較“重文輕武”,洪武年間廢除“丞相”後,實行內閣制度作為中樞管理機構,以首輔和次輔領銜治理國事,可以說這個制度是頗具前瞻性的,所以整個明朝僅僅出現了一例奸臣專權的案例(嘉靖年間嚴嵩父子專權)。




和清朝中後期懦弱無能割地求和,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不同。終明朝一世,未有割地求和,裂土賠款、簽訂合約之事。明朝皇帝延續了開國之君太祖武皇帝朱元璋的“善武”性格,不僅有洪武、永樂兩代皇帝的13次北伐漠北、還有嘉靖年間的50萬大軍南征安南,萬曆年間的三大徵(寧夏之役、播州之役、援朝抗倭戰爭)。其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都是為了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保護藩屬國的利益安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沒有投降的皇帝,只有身死報國的大義。作為明朝末代皇帝的朱由檢,拼盡一生力挽明朝這座大廈將傾,後人都說崇禎是最不像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他的死,也宣告了漢家天下的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