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鲁迅写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会成为名句,而不是病句呢?

游走在机械的线条里


首先纠正一下啊,鲁迅原文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说实话,咱们撇开了名人不名人,大作家之类的。如果你的作文中写了一句:我家养有两只动物,一只是猪,另一只还是猪。咱们的语文老师,至少是教过我的语文老师,会给我划一个大叉子,评语会写到:此句为病句,描写重复。

如果是鲁迅发表到了《语丝》周刊,被语文老师看到,老师肯定拿到课堂,说:哎呀呀...这句话写的,简直是高啊!作者以此写出的句子,读起来就能感觉到一种孤独,当你读到一株是枣树时,肯定会幻想还有什么,另一株是什么,没成想,一看,还是枣树。肯定会想,这后园什么也没了吗?自然会形成一种孤单。比说自己有多孤独,要有意境。

是的,更有意境。但你写的那两只动物,就写不出来了。

除了人家周先生是大家,作品不得不说自带光芒,在当时的社会中,也需要这样任务的存在。

还有一种情况,叫作“通假字”,不多赘述,与此略同。大师写,除了怎是个错别字,可能还有人家别有用心的意思吧。可能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

在有一个例子,那就是现在作家韩寒。他老人家第一次使用微博时,发了一个字“喂”。

对,你没看错,就这一个字。下边评论一大堆,也上了新闻,当时好像还没有“热搜”一说吧,也算上了热搜。说韩寒发“喂”这个字,是怕说话,因为“喂”字分作“口”与“畏”,意思是畏惧说话,不敢说话,只能先说这一个字。还有其他的,说韩寒怎么怎么样,舆论毕竟是舆论,等韩寒看到这些评价,说,我只是没玩过微博,想试试发微博是什么感觉。不知道发什么,随便写了个什么字,具体什么字我也忘了。也是看到网友评论才大吃一惊,自己随便发了个字,居然都被人当作阅读理解来理解了。

可笑吗?

所以,有时作者别有用意,这叫意境,有时,作者还真没想到那一层。


历史那些事儿History




这是病句吗?来分析一下:

1、非病句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单看这一句,以通常的眼光来看有点啰嗦。但是,当你看完全文就可以理解了它非病句。

2、文章的主题

这篇文章是《秋夜》,文的主题是描写高怪寒冷的夜里的枣树。夜晚光线不好,发现一棵枣树又发现一棵枣树,从逻辑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枣树是本文重点,所以文章开头也由枣树展开。

3、深层含义

文中的枣树含义是什么?一是,一棵枣树指作者自己;二是另一棵枣树指和自己有一样目标的人。所以在鲁迅看来,两棵枣树是有区别的。

4、时代不同

现代人单看这句确有病句的嫌疑。想象当时的社会,鲁迅这篇文是写给谁看的。当然是看懂他文的人,尤其是和鲁迅有同样思想的人。

所以说,“明白人”都能看懂这句话。他们不仅不会把它看成病句,反而看成妙句。这大概也是它变成名句的原因吧。



作者用《秋夜》当武器,用冷峻峭拔的语言,着力渲染萧瑟森然、幽远清寂的秋夜氛围。在这冷寂深邃的意境中,既蕴藉又强烈地表达了一个既彷徨又执著的孤独的求索者的心绪。

枣树的枝杈“死命的”刺向寒冷高怪的鬼魅秋夜,寒月吓的苍白,鬼魅的寒夜瑟瑟发抖。


表现了作者与“志同道合的人”的坚定和不畏艰难的满腔热血。

在此,深深地感谢这些勇敢的人。因为你们,我们才有美好的生活环境。


紫藤讲故事


我是写代码的,有一些写代码的经验可以先分享一下。

一般来说,为了实现某种功能,都会有一些通解,例如要求你得出从1加到100的和,并且显示出来,这时候会有哪些做法呢?一个通解是写循环,我用伪代码写一下:

数字等于1

如果 数字小于等于100

那么 和等于和加数字

数字加一

输出和

这是一个会循环一百次的条件判断,是一个无可挑剔的解法,不仅可以算从1加到100,从1加到10000也是可以算的,任何一个有代码基础的人都能写出来,这是一个通解。

但是,如果用高斯算法,这个问题就有另一种解法

数字等于100

和等于(数字+1)*(数字/2)

输出 和

没有循环,只需要做几次计算便可得出结论,省时省力,我们把这看作为一个妙解

在某些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这么写

输出5050

这样一来,程序都不用做任何计算,都可以直接输出通常情况下至少需要很多步计算的结果,虽然这样的写法会有很多问题,例如如果要求你求从1到1000的和,就完全错了,而另外两个却可以得出正确结果。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在要求的情况下,它是得出了需要的结果的,我们把这种事实上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某种情况之下的权宜之计,叫做hack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没有语病的句子是通解,颇有文采的句子是妙解,而鲁迅的这句话,是hack的句子

有的人可能不太明白,我用程序做比喻所想讲的意思,在这里再解释一下,写一句话,不管这句话写得好不好,都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那么,只要把意思表达出来了,不管这句话是如何表达的,都可以看作是达到目标了,而在不同的情况下,某种特定的方法,是最好的,却不一定是理论正确的


超级王登科


作家刘震云在得了茅盾文学奖之后接受采访,提到他特别喜欢这两句。

大意是,刘震云的母亲是位基层劳动者,文学水平也不高,有一天母亲突然问刘震云:鲁迅这个人水平怎么样,是不是你们这行比较厉害的。刘震云说是啊,母亲接着问他是不是写过一句我家门前……,刘震云说对啊,这是鲁迅的名句。

接着母亲说,那要是这样,我也会写“我们供销社门口有两口缸,一口是醋,另一口也是醋”,我的水平和鲁迅差不多。刘震云听了之后说:对,妈妈,这两句话确实是鲁迅的名句,因为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生活的真实和内涵。

另外,法国人说:世界上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的是天才,之后的都是碌碌无为的模仿者或附庸风雅者。

最后说一句,前些年有个梨花体诗人 作品都是大白话,很多人不理解怎么就火了,其实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如何用新的语言形式表达人的感受和对事务的理解。


头条青岛


“东边一颗大柳树,西边一颗大柳树,南边一颗大柳树,北边一颗大柳树。”这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写的一首诗的前半段,读起来俗不可耐,但是看了这后半段后你可能会拍手叫绝。“任尔东西南北,千丝万缕,总系不得兰舟住。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


前半段,完全是十分平淡的几句话,甚至可以用一句来代替,但是加上后半段,这种奇特的化学反应让人觉得读起来十分爽快。不但能呈现出一派情真意切的送别场景,更能体现出诗人巧妙的构思。

鲁迅,作为历史上一个十分正直的作家,他的笔就是枪,他说学医医不好中国人,而他的笔就是医治病入膏肓的国人思想。一棵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给人莫名的压抑感,这样更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黑暗。



如果单纯的说:“我家门前有两棵枣树”,则显得过于平庸,毫无新意,鲁迅的这种表现手法是一种十分讨巧的形式,显得十分文雅,又能体现出作者的心境,引起读者共鸣,还能多赚些稿费。高,实在是高!


历史密探


分享我读这句话的心路历程!

课文记得好像是在高二的语文读本上看到的。

当时我一脚懵逼,作者为什么要写: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当时我一脸懵逼,这不是病句?!

但一想,嗯,不对,鲁迅这么牛掰的人怎么可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不可能!那一定是有深意。但这深意有是什么呢?!

不知道。



不久后,翻书看别人点评,一顿分析,这是反映了某某的黑暗现状,渲染了某某气氛。

然后我一看他的履历。卧槽,点评的这人是作家、思想家以及诗人等等,总之各种名号头衔一大堆。

你看,连这种人都这么说,肯定要深意,嗯,肯定错不了。



于是,某年某天,某青年读到这篇文章,看到这么一段话竟然愤懑丢书而起,啥玩意。有人见次情况便好心提醒,这是鲁迅的文章。

啊,原来鲁迅老师,失敬失敬。遂重新拾起次书仔细端详。开玩笑,这么有名的人,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于是咬尽脑汁一想,嗯,这一定是揭露了某某现象,渲染了某某气氛。你看,其他名家都是这么点评的,看来以后还的多多点醒后代谨记呀!

遂无尽流传下来。



再看与之相对的另一部作品。不同领域的。

就是大话西游。

本来简简单单的一部电影,没有受到某些人喜爱很正常嘛!可是,北大的学生看到了,搞笑、无厘头,以及悟到人生的责任与无奈,很喜欢也很正常嘛!

因为我也是这么解读的。



可是,后来大家又解读到什么后现代主义,什么哲理思想啊。简直什么都可以套用进去。这就厉害了。

其实,我不是否认这部电影,包括爱情以及其他哲理思考。只是因为其信息量太丰富了,为多意阐释提供了可能性。难怪导演本人都要跳出来说,大家过度解读了。

回到鲁迅的枣树。



想起高中读书时,看到一篇有趣的报道,韩寒说他有篇文章被选入某中学考试试题。然后他就找到了这张卷子来做,完后看参考答案,结果这道阅读理解题全特么错了。

所以,笔者只想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看到的也就不同,除了知人论世外,也不必用其他名人的点评来做标准答案,毕竟,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你说呢?

最后引用余华的观点作结,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也讲述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美家手记


首先,我就一直想不通,语文这个东西怎么会有标准答案?尤其是阅读理解,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想法,而且有时候作者写的文章到最后的问题他也不一定知道。唯名人效应可以解释吧!

其次,看看网友们给出的看法吧:

1 于谦的父亲曾经说过:这个星期下了两场雨,一场三天一场四天!

2 怕字数不够,凑字而己,我小时写作文经常这样,反被老师批评,不公平。

3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儿子,另一个还是儿子;

4 小学时写作文,描写家乡,“我家门前有好多树,左边的是李树,中间的也是李树,右边还是李树”,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5 语言本该就是这样的呀,语言都要放在一定的语境去理解。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里意思可以完全相反。鲁迅写这句话时可能已经成名了,那这一身份就成为了他说这句话的一个语境因素,所以同样一句话不同身份的人说出来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结束语:小学5年级老师让我们写一篇秋游的作文400字 我写了 今天我们去秋游,我们班上有45位同学:小明,小红,小华,小狗…… 车来了,老师一一点名:小明,小红,小华,小狗……点完名老师说:小明,小红,小华……都来了,就小狗没来。小明,小红,小华……你们先上车走吧,不等小狗了。于是我,小明,小红,小华……坐上车子开开心心去秋游了!


游戏大咖王


这句话,鲁迅根本没说过

原话是这样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是病句吗?

你要明白这是写的秋夜。

你站在窗户向外看,诶呀有两颗树,再一看一颗是枣树,再一看哎呀另一颗还是枣树。

这没问题吧!

如果换成我家后园有两颗枣树。

那么我就要问了,有没有杏树?有没有梨树?有没有桃树?

你只说有两颗枣树,没有说没有其他的树对不对?

那么你又要说了,可以改成我家后园只有两颗枣树。

这句话还是有问题,只有两颗枣树,还是不能排除有其他的树。有两颗枣树,两颗梨树,也可以说成是只有两颗枣树。

所以,是我家后园有两颗枣树有问题呢?

还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问题呢?

鲁迅的话明确告诉你,有两颗树,就说明,后园只有两颗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就是告诉你,后园只有两颗枣树。

那么你只能这么改了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两株都是枣树。

马上就失去了原先句子透露出来的单调滋味。

最后要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句最棒呢?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两株都是枣树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另外这句话有没有深意建议看完鲁迅的秋夜再说,别瞎说话,胡扯好不好!


以上

目西


目西


看到鲁迅先生的这”两棵枣树“,我的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曾经,”我就死在这两棵枣树之下“是鲁迅毁了我的美好前程。如果您能听得到,鲁先生我真想对你说:”咱不带这样玩的,好吧?可让你给害苦了!“



记得当年参加高考的时候,有一道题就是考的鲁迅的这句话“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当时记得很清楚,”请你根据时代背景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接到讯息我的大脑开始飞转,搜索语文老师当时讲这篇的情景:依稀记得老师说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过的很清贫,吃上顿没下顿的。于是,我就这样作答了。”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唉!好几天都没吃主食了,天天吃枣都吃腻了,要是另一棵树是桃树或苹果树该多好啊?”



结果,结果你们猜怎么了?就因为这2分没考上北大 !于是,我一气之下读完高中就不念了,出远门到工地打工去。打了52天工,吃了51天土豆,于是我写下一句话给老板看:“一天吃三顿土豆,早上吃的是土豆,中午吃的是土豆,晚上吃的也是土豆。”老板看完回了个纸条,上面赫然写了五个字:“不愿吃滚蛋!”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出了名,随便一句话很多人都会拿来研究,你要不出名,同样一句话只会遭来谩骂。(完)


欧阳大拙


鲁迅这样写,正是体现了他的高明之处!

这是出自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原句是这样: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大家都知道,鲁迅喜欢写讽刺文,而且以他的文学涵养,应该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那么这句话想必是有些含义的。


就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面,他说他因为四周黑洞洞的,经常碰壁,所以把鼻子碰扁了。

但是这并不是真的鼻子触碰墙壁,而是人在社会四处碰壁。

那么这两颗枣树是什么回事呢?

先看看鲁迅创作《秋夜》时候的社会背景,写于1924年9月15日,那就来看看那时候,有什么大事情。


原来9月3日那天,就有一件大事情,浙江军阀发生战争。4日,张作霖发电响应浙江军阀卢永祥,以及责备曹锟和吴佩孚通电。同时向山海关、热河一带增兵。

15日,也就是鲁迅写文章的那天,张作霖致电曹锟,向其发出挑战。

此时,山雨欲来风满楼,得知马上就要打仗了,鲁迅匆忙写下此篇文章。仔细想想,那两颗枣树,不就是代表着直系和奉系的政府嘛!


直系为吴佩孚、孙传芳为代表的军阀,奉系为张作霖为代表的军阀。

果不其然,两日之后,也就是17日,曹锟发布讨伐张作霖令,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

结局是以直系失败而告终,具体细节就不再提。

而鲁迅的这句话,暗指的就是直系与奉系两大军阀,如果直接写两株枣树,那也体现不出来那种感觉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