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紀事丨三羅大地清溪水 白石“龍泉潤三縣”

三羅大地清溪水 白石“龍泉潤三縣”

——雲安區白石鎮水利建設史蹟探尋

白石鎮位於雲安區西北部,東與鎮安鎮交界,西與鬱南縣河口鎮相鄰,南與羅定市蘋塘鎮接壤,北臨鬱南縣宋桂鎮,東北與雲安區高村鎮接壤,地理位置較為偏僻,是典型的內陸丘陵、山坡地域。歷史上是粵西有名的“苦旱之地”,但喀斯特地貌特徵明顯,眾多大小不一的石山與田園村落、低矮山野叢林相交織映襯,自然風光生態盎然、旖旎動人。自1949年底當地人民翻身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迅速掀起了建設熱潮,尤其是大力建設東圳、西圳、雲磴、石底四大主幹渠重點工程,成為粵西三羅地區我黨領導人民翻身解放的“經典傑作”。

三江紀事丨三羅大地清溪水 白石“龍泉潤三縣”

1949年10月29日,雲羅鬱邊區人民武裝解放白石圩鎮,白石鎮人民掀起了建設新生活的創舉,其中以一批中共黨員、老游擊隊員(梁福軒、江英才等)帶頭、全民總動員模式組織的大舉修建“幸福渠”水利工程的群眾性行動,並以其成功的業績,成為當時轟動粵西、兩廣地區“抗旱”的歷史性故事並載入史冊。

三江紀事丨三羅大地清溪水 白石“龍泉潤三縣”

解放前的白石鎮正如其名“白石”般蒼白潔淨,是有史蹟記載以來粵西、兩廣的苦旱區域,傳統的農耕方式只能靠天吃飯,人民群眾生活極為艱苦。但由於處於三羅地區(雲浮、羅定、鬱南)三縣交界中心位置,雖處內陸而山地丘壑阻隔,在古代亦可安身以避四周戰亂之世,所以白石鎮早已經在明代前後就有大批民眾陸續進入,以一小山城之局勢而聚八方人丁,正如古語“局不在於大而在於聚”,在歷史歲月的相對平靜中,民眾足以頑強堅韌的生存發展。然而大面積苦旱的白石鎮內,也有著“三羅龍泉”——石底村“一泉潤三縣”的自然地理奇觀,奔騰湧出的“龍泉水”潤育著“羅定蘋塘不及我,鬱南河口放歸邊”的傳奇故事,讓“三羅”大地的雲山秀水沾染著奇異神采。

早在公元1946年,粵西三羅就出現大旱天氣,史載“白石猶甚旱焉”“田地皆不可下稻及旱作”,造成白石鎮內因飢餓致死者800多人、被迫逃荒外地流浪謀生者600多人、因饑荒而賣兒女者500多戶(人),苦旱悲極震撼三羅人心。而白石苦旱以民福一地尤為明顯。古諺哀唱:“民福水,貴如油,窮人苦水沒處流!縱有千斤好力氣,苦難依然沒盡頭!”

【第一次會戰】新生歲月激情澎湃

完成“三羅龍泉水”與“河渠水”勝利“匯聚”

1949年底,隨著新中國成立後地方各級人民政權的鞏固,萬業待興。1956年,白石公社黨委動員當地人民群眾掀起了“修水利、戰苦旱”的群眾性運動,7年來,在沒有上級更多物質支援、主要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團結奮勇共謀智慧的艱難條件下,共投入45萬個勞動日,完成土方46萬多方、石方7萬方;投入資金37萬多元,其中自籌31萬多元,國家投資6萬多元;初步興建較大規模的引水工程3宗、蓄水山塘53口、配套開溝167條,工程全長大、小引水渠25000多米。“七載奮戰功初成,黨群奮力譜新篇。從此白石苦旱史,重編紅色新華章”。這是解放後粵西地方黨組織領導人民群眾建設新社會的經典傑作。7年團結奮發圖強的成果是:初步解決了白石公社內域5000多畝農田的灌溉用水;由延伸到鄰縣鬱南縣的灌溉渠引水,同樣惠及農田面積達5000多畝。地面上人工修建的“河渠水”與白石石底村天然“三羅龍泉水”完成了歷史性的“勝利匯聚”。

三江紀事丨三羅大地清溪水 白石“龍泉潤三縣”

【第二次會戰】乘勝奮起齊努力

“四大主幹渠” 譜新篇

1962年春節期間,當年的老游擊戰士梁福軒、江英才(江山九)等地方黨支部領導,為繼續解決因多座天然石山阻擋、大批半山坡旱地無法變成水田、人均耕地面積遠遠落後而制約農業整體發展難題,大年初一便組織各自然村骨幹群眾代表,到白石“宜信坑”和雲磴、西圳、東圳、石底等鄉村沿線附近的石山群、黃泥山坡嶺山崗,實地測量山體坡度、高度、長度等數據,再次動員組織當年群眾共商共謀,籌劃雲蹬段全長10多公里的鑿山穿洞水利長渠。1963年,雲磴新主幹渠段正式開工,以當年白石公社雲蹬大隊群眾為主力,全員參與投工投勞,掀起了又一輪修建水利工程新熱潮;1964年至1968年間,白石人民公社再次組織一萬多人次的水利建設大軍,實施“大兵團作戰”方式,重點突破“穿鑿石山隧洞”“懸崖石壁鑿渠”修渠攻堅難題,共開鑿了41萬土方、23萬石方,人工鑿通5個共602米長的“石山隧洞”、鑿建數十處懸崖石壁渠道,最終完成了西圳主幹渠、雲蹬主幹渠、石底主幹渠和白石渠東圳渠部分段、總長84公里“四大主幹渠”和大批支渠形成的“網絡狀” 水利系統工程。直到今天,“四大主幹渠”的大部分渠段仍然發揮著農業生產、人畜用水的重要作用,承擔著白石鎮全鎮7成以上農田灌溉任務。

大片的荒地變成了良田美地,整個白石地域稻田面積就擴大了5000多畝;一年兩造稻穀飄香,四季蔬果收穫豐盛;糧食總產量比解放前增加了6倍;農林畜牧業、漁業、各種副業全面飛躍發展新臺階。

在同一時期,粵西地區有人居歷史即傳唱“水貴如油”的民福村,人民群眾集智慧力量,也在“宜信坑” 引水總渠匯合處安裝了“水輪泵”,利用水流的快速旋轉力,使總渠水迴旋轉衝上後山半坡、然後在半山坡崗乾渠奔流“歡唱”,勝利完成對民福村數百畝田地的“翻身式”灌溉。千年苦旱地民福村的群眾歡欣喜悅,在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中小學“鄉土教材”和語文課本中的“幸福水”民謠中唱遍粵西大地:“民福水,日夜流,嘩啦嘩啦上山頭。手捧田水望北京,心向毛主席報豐收!”1970年,中央廣播電臺還播放了白石人民的奮鬥事蹟,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之一。

粵西雲霧山下、南江側畔苦旱地“白石”, 伴隨著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成長曆程,很快成為稻穀豐收、果蔬滿原、林木茂盛的生態新天地。

【第三次會戰】堅韌奮進展宏圖

宜業宜居譜新篇

1970年至1973年間,乘勇奮進的白石人民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第三次掀起“鑿石山、修水渠”的群眾運動,繼續利用“反虹吸”式和“渡槽引水”方式,開鑿完善了白石村片段主幹渠道,從而使白石村片、東圳村片主幹渠及相關灌溉網絡全部聯結通暢。這令整個白石鎮大範圍內的農田、林地引水灌溉水平發揮了更好的作用。在“宜信坑”,還充分利用水力落差發電,於同時期建設了白石水電站,水利建設的效益發揮極致。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白石鎮人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頑強堅韌的團結力、戰鬥力,改寫了粵西苦旱歷史記憶的英雄篇章,邁開了建設美好幸福新家園的堅定步伐。

【新的展望】牢記初心邁新步

萬眾力繪新華章

今天,站在白石鎮“宜信坑”半山坡上,環顧四周穿鑿於四面群山懸崖峭壁上的總引水渠、利用“水輪泵” 式和“反虹吸”式、“渡槽式”等所構織建成的、如蜘蛛網式的“水利立交網格”,人們無不為當地人民群眾的勤勞智慧力量深深驚歎、敬佩!

山風清拂處,群山歸於靜穆;白石鎮“宜信坑”當年“萬人鼎沸修水利”工程的熱鬧場景已經銘刻於歲月史冊之中,可我們仍能在回顧中欣賞到總引水渠和各主分支渠流水奔湧的聲響,讓我們寧靜地感悟漫長曆史歲月中人民群眾先輩的艱辛,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英雄奮進的智慧力量與史無前例的碩果。走進白石鎮村鄉農戶中,我們仍然能夠從當年親身參加過多次“水利翻身大會戰”的群眾中瞭解到,關於白石人修水利的“四大奇蹟”:一是無償投工。絕大部分黨員幹部、群眾自帶糧食奔赴、集結工地,自願投入或“派工” 參加艱苦勞動;為支持個別幹部去上級爭取一些支援,曾經歷過每個自然村級的生產隊各集資一籮幹谷,籌集交通、生活經費;全部四大主幹渠如果用現代技術設備,估算要投入資人民幣3億多元。二是民福渠段懸崖峭壁“跌死貓”處100多米筆直平滑,竟然歷經一個多月硬是開鑿出引水渠道。三是在“銅鼓巖”大石山開鑿隧道時,以“反光鏡原理”,用大玻璃鏡折射太陽光照亮山洞,使石山隧道順利鑿通。四是攻克鑿巖滲水爆破難關。至今這“四大奇蹟”仍然令當地群眾津津樂道。

“民福水,貴如油,窮人苦水日夜流。共產黨領導修大圳,山也歌來水也唱,莊稼一片綠油油。幸福水,日夜流,嘩啦嘩啦上山頭。永遠緊跟共產黨,人民幸福樂無憂”。歲月如歌,春秋蓬勃!新時代團結挺進中的白石鎮人民正煥發出新的智慧力量,把鄉村振興戰略偉大部署努力轉化為實事求是的建設步伐,建設著美麗幸福新家園。


雲浮融媒中心

供稿:陳志龍

值班主任:劉炳華

值班總編:盧利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