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架構調整,胡曉明去哪兒了?

11月26日,阿里巴巴再一次宣佈組織架構升級。第一段話,就是宣佈對阿里雲事業群的調整,其中又以對前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花名“孫權”)的任命更為神秘。只寫了將另有任用,沒有公佈其未來方向。

外界有一部分悲觀情緒。認為胡曉明“下臺”頗為可惜,阿里雲方面甚至發佈了澄清。

阿里巴巴集團表示:“胡曉明在過去四年為阿里雲的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讓阿里雲的技術夢想和商業夢想得到融合和實現。他是阿里雲技術的最早的應用者,帶領並奠定了阿里雲在中國市場的絕對領導地位。他將帶著技術的基因和阿里雲的成功經歷,在未來新的重要崗位上創造新的驚喜。新的任用,我們會第一時間公佈。”

直接否定了這種看法。

2018年之於阿里,是極為特殊的一年。這一年馬雲正式宣佈退休時間表。張勇正式接棒(自2015年5月擔任CEO至今)。阿里CEO張勇發佈的這封組織架構及人事調整內部信,預示著阿里正在進入真正的張勇時代。

胡曉明在2005年加入阿里巴巴以來,帶領阿里雲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從2015年第二季度開始,阿里雲已經連續五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2016財年年度增幅更是達到138%,接棒成為阿里巴巴的新增長極。全球雲計算市場呈現出“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雲Alibaba Cloud”的“3A”競爭格局。

在國內市場中,Forrester發佈《The Forrester Wave: Full-StackPublic Cloud Development Platforms In China, Q3 2018》報告顯示,阿里雲佔據領導位置。

阿里巴巴架构调整,胡晓明去哪儿了?

這四年裡,12306將車票查詢業務部署在阿里雲上,春運高峰分流了75%的流量;阿里雲支撐了2015年“雙11”912億元的交易額,每秒交易創建峰值達14萬筆;城市大腦、工業大腦等相繼發佈,人工智能幫助治理社會問題;去年,首批人工智能國家隊亮相,阿里雲ET城市大腦成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現在,阿里雲已經在各個領域落地,胡曉明功不可沒。

回顧胡曉明的職位,他的任命跟三個人息息相關:阿里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阿里CEO張勇、阿里創始人馬雲。界面新聞記者認為,在這種功績的背景下,胡曉明未來的走向,主要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是去螞蟻金服,這也是外界猜測最多的一種。胡曉明之前有很強的金融背景。2005年,加入阿里集團後,他在阿里內部創業,創建了阿里金融。阿里金融是基於大數據為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服務,被視為國內“互聯網+”金融的早期雛形。

最早以前,他曾任職於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光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公司及個人金融業務、微小企業融資、網絡信用體系等業務方面見長。他本人在金融領域積累頗深。

現在,螞蟻金服的情況是,目前只有井賢棟一個總裁。而螞蟻金服已經是一家估值超過1500億美金的大集團,相當於兩個高盛集團(852億),覆蓋了6.22億用戶,全年的支付交易金額是77萬億、管理著2.2萬億元的財富。

這個成立了四年的企業正處於上市前的關鍵時期,亟需要更為穩健的管理團隊和組織架構,井賢棟也需要合作者。

另一個猜想是,關於“新制造”領域。這是馬雲在2018年杭州雲棲大會上提出的核心觀點。他認為在DT(Data Technology)時代,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將改變傳統制造業,實現按需定製,迎來新制造。

“不是製造業不行,是落後的製造業不行,是你的製造業不行”,馬雲道。他認為在未來的10-15年,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困難將超乎大家的想象,資源消耗型企業面臨的挑戰會越來越大,正如盲人開車,你都不知道誰是你的客戶,客戶到底需要什麼。

按照馬雲的構想,製造業不會消失,只有落後的製造業會消失。新制造將會重新定義製造業,重新定義供應鏈、商業服務、運營等,這是一場思想革命和技術革命。

“新制造”是產業角度的趨勢,“工業互聯網”是技術角度的融合,工業與互聯網結合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少庫存,實現新制造,而新制造的終極目標則是C2B定製。

“新制造”到底是什麼?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但是回顧歷史,現在還在概念中的新制造很像2016年的新零售——接下來的兩年裡,阿里巴巴對傳統零售業的改變鋪天蓋地,不僅提出了“人、貨、場”的新概念、讓零售行業各個品牌參與進來,還誕生出了盒馬鮮生這種的新物種。

直到今天,在阿里內部,新零售已經成立了獨立的事業群,將整合B2B、淘寶、天貓等的技術力量,形成統一策略,為全面實現新零售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撐。

新零售的張勇親自牽頭的項目,如果將“新制造”類比“新零售”,它將產生的能量無可估量。新項目也需要一個有絕對能量的領導者。

與新零售不同的是,“新制造”更加需要藉助雲服務的力量,比如第一步是傳統制造業上雲。它與胡曉明之前的工作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否從原先的業務中剝離出來,要看阿里巴巴內部的對“新制造”的態度,究竟認真幾何。

有分析認為,在這次組織架構調整中,體現出了阿里巴巴多年的“技術”與“市場”之爭。阿里雲雖然近些年不斷的實現了業務增長,但業務本身的變化卻並不明顯。而達摩院的加入成為一大變量,這個被馬雲寄予厚望的阿里未來用技術改變世界的核心機構,在研究、落地方面與雲業務有著越來越不可分割的聯繫,將阿里雲的業務+技術歸於一人,是符合邏輯的。

在接受新浪科技採訪時,胡曉明曾給明年的雲棲大會主題定調,“明年我打算的主題是‘中國經驗’。此前更多經驗來自於美國等發達國家,但在今天,中國公司可以承擔更大的科技責任,我認為,中國已經變成全球在數字經濟的實驗室、樣板間”。現在看來,這個預測不會由他本人實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