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篡位後,為何曹操遺留下來的“元老”不站出來,背後原因很現實

說到三國最大的贏家,很多人都替曹操感到不值,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這樣被司馬懿給“搶了”,可是曹操手下的將領眾多,為何司馬懿反曹時都坐視不管呢?如果這些老部下加入這場鬥爭,司馬懿能那麼順利的拿下曹魏嗎?

司馬懿篡位後,為何曹操遺留下來的“元老”不站出來,背後原因很現實

當時司馬懿進行政變的時候,雖然曹操已經逝世29年之久,可是在軍隊當中依舊有不少老部下,如高柔、王觀、蔣濟、王凌、郭淮等!可是為何他們看著曹氏家族的江山被奪取呢?其中有2點是他們坐視不管的原因。

其一,曹操的這些老部下,並沒有因為自己是老臣而得到重用

曹睿死後,他的兒子曹芳,只有八歲,曹睿的輔政大臣就只有兩位,曹爽和司馬懿。此時的司馬懿已經算是三朝老臣了,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

司馬懿篡位後,為何曹操遺留下來的“元老”不站出來,背後原因很現實

而曹爽是有些才能的,通過各種手段,架空了司馬懿,使得司馬懿不敢直接面對曹爽。由於皇帝太小,所以司馬懿和曹爽不管哪一方勝利,都將成為權臣。

曹爽執政後,為了獨攬大權,進行了所謂的改革,排擠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政治資本的士族高門集團,而以夏侯玄等當時以清談著稱的名士們代替之。其中比較典型的便是對司馬懿的排擠,以夏侯玄為徵西將軍,駐守關中,司馬懿稱病不朝,閉門不出,以求避禍。

這些老將當然就慢慢的退了下來,導致朝中其他勢力對他都是極其不滿,但奈何曹爽手握重兵,各位也只能隱忍不發。

其二,士族的利益

司馬懿篡位後,為何曹操遺留下來的“元老”不站出來,背後原因很現實

曹操還在世時,大量提拔寒門子弟,曹操是支持寒門子弟的(沒錢沒勢),採用的是“唯才是舉”的政策,但這必然是會有損士族(小地主)的利益。士族在官場上,無法掌握多少的話語權,基本都處於劣勢,而曹操這些老部下,大多都是士族。這些元老們在支持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他們是把司馬懿視為他們這種“元老”的“代表”。反對曹爽專政,所以他們支持司馬懿通過政變奪回權力。

但他們顯然沒有意識到,司馬懿的目的並不只是自保,而是要在誅殺曹爽之後,完全控制曹魏政權。這顯然超出了元老們的預期。

司馬懿奪回了政權,卻並沒有與元老們分享,而是用他的弟弟、兒子們分別掌握內外大權,元老們也都靠邊站了,地位甚至還不如曹爽執政時期。

司馬懿篡位後,為何曹操遺留下來的“元老”不站出來,背後原因很現實

所以,當初以實際行動支持了司馬懿行動的元老們發現上當之後,也開始聯絡了起來,試圖進行反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淮南三叛的第一叛,王凌之叛。

王凌打出的旗號就是反對司馬懿專政,並計劃在成功之後廢黜齊王芳,另立曹操的兒子楚王彪為帝,結果司馬懿輿疾出征,王凌馬上就投降了,叛亂失敗。事後,司馬懿更是將曹氏宗親一網打盡,禁錮在京城,完全失去反抗能力。

司馬懿篡位後,為何曹操遺留下來的“元老”不站出來,背後原因很現實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平陵之變前後的曹魏政權元老們在政治形勢判斷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誤判,他們的本意是支持司馬懿打倒曹爽,然後由元老們共同掌握政權。但結果是司馬懿比曹爽更加專權,而且下手更毒辣,更加不留餘地。

也就是說,他們的本意是反對曹爽但不反對曹魏,但在客觀結果上,恰恰是打倒了曹爽,同時也就打倒了曹魏的政治基礎。最主要的還是曹爽“架空”了這群元老們,損傷到了他們的利益,元老們不是支持司馬懿就是在一旁默不作聲,最終大魏江山就這樣入了司馬氏一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