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的創建者—青海蒙古親王察罕丹津

說起拉卜楞寺,很多人都知道,而且大多數都認為這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除了信仰以外跟蒙古人似乎牽扯不上什麼大的關係,那麼你可能不太瞭解了,拉卜楞寺的真正創建者是青海蒙古親王-察罕丹津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鼎盛時期,僧侶達到4000餘人,1980年對外開放旅遊。

拉卜楞寺的創建者—青海蒙古親王察罕丹津

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世嘉木樣協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剛)大師應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前首旗黃河南親王察罕丹津的邀請,從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師於當年夏天帶弟子來到扎西灘,看見這裡山川靈秀、瑞雲繚繞,是個建寺的理想所在,由察罕丹津出資在這裡建修拉卜楞寺院。

察罕丹津,(1670 -1735),青海前首旗首任札薩克。號岱青和碩齊。

拉卜楞寺的創建者—青海蒙古親王察罕丹津

娶內吉、巴藏察干、準噶爾公主南傑卓瑪三室。其中,在藏史中多以王妃南傑卓瑪出現。我們看到她雖未曾馳騁沙場,但她以聰慧的天資和不凡的見識,為輔佐親王察罕丹津的政務,走完了普通而又令人欽佩的旅程,被藏蒙人民譽為"雪域第二位瑪噶達聖母" 。

南傑卓瑪,被藏蒙人民譽為"雪域第二位瑪噶達聖母"

拉卜楞寺的創建者—青海蒙古親王察罕丹津

正如史料所載:親王夫婦"生於名門望族,通兩規而目廣,篤信三寶,遵信佛法,氣魄不凡,富比財神,矜持自鑑,忠實十善,憎愛分明,聲威蓋世"。有一子一女。公子:諄多布旺扎勒;公主:更噶熱卜旦。公子"精通藏蒙兩文,英俊威武",曾多次舉兵,征服了絨區匪盜,並開通了青海往藏之道,後來早逝。

南傑卓瑪去世後,丹增旺秀親王遵照王母的遺囑,將王府和佛堂獻給了拉卜楞寺,寺院將王府改作印經院,將王府佛堂改作千手千眼觀音殿。由於南傑卓瑪在迎請嘉木樣協巴,興建拉卜楞寺中所做的努力給廣大僧侶的供養,特別是一世嘉木樣圓寂後,在轉世的問題上作出的特殊貢獻。為了拉卜楞寺的發展壯大作出了特殊貢獻,表現出了他的堅定信念和傑出的領導才能,為了紀念她的功績。

拉卜楞寺的創建者—青海蒙古親王察罕丹津

察罕丹津)襲位時,他的領地只剩下包括甘南和青海黃南等小塊地區"。他繼先父遺業,於1701年遠道入覲,清帝亦僅賜以"多羅貝勒"的封號。雖比弟有所高升,但仍無法改變危難的窘境。為能彌補先人在政治上的失利,挽回康熙帝對父親的看法,他在積極向朝廷靠攏的同時,仍竭力爭得格魯派集團勢力的支持。

繼於1703年,專程赴藏,拜謁並與嘉木樣訂下了供施建寺之同盟。只因這位佛學泰斗身負要職,允而未行。

復於1708年秋冬,再次遣員,嘉木樣這個當時衛藏政教界的風雲人物終於順應時局和施主之請,放棄了先前終身西藏弘法的願望,抵達安多另謀前景。前首旗首領的願望終於實現了。此後,該旗舊業在察罕丹津的經略下漸漸復興。

拉卜楞寺的創建者—青海蒙古親王察罕丹津

察罕丹津嗣位後,在動盪不定的局勢中,以敏捷的頭腦和傑出的政治才幹,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河南蒙旗走上了復興的道路。

1709年6月17日察罕丹津派遣的迎使與嘉木樣師徒一行離開拉薩。數日後由親王派遣的百騎接往轄境,並舉行盛大迎典。迎使敬獻親王夫婦"精緻金鞍一套、三匹駝駝、十匹騎馬、二十頭犛牛,紅氆氌制花帳蓬一頂",給嘉木樣"隨行人員奉贈氆氌九百膀"後漸次由親王夫婦迎至親王府。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籌建了今天格魯派黃教著名寺院--拉卜楞寺,併成為拉寺寺主,他迎請西藏高僧嘉木樣大師主持寺院。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清政府把散居青海的蒙古部族劃為29旗,察罕丹津一族牧居於青海黃河南端,"因牧場優良,較河北各旗富強",清政府將其定為河南首旗,並封察罕丹津為"青海蒙古和碩特黃河南首旗親王"。他們生活的地域被稱為河南蒙旗。

拉卜楞寺的創建者—青海蒙古親王察罕丹津

此後,"在半年長的時間裡,嘉木樣一行一百二十一人的生活費用全部由王府妥善安排"。是年9月25日,系宗喀巴大師圓寂吉日,親王給嘉木樣"敬獻金質曼陀羅及金質花束、寶物和用具、緞料等五百件(匹),牛馬五百頭(匹)、羊四十隻"。廣開財門,大張宴席,朝供拜謁的藏蒙王公頭人及僧俗象雲彩一樣紛湧而至,爭先敬獻金銀綢緞及牛馬羊等財物無量。是年也系宗喀巴創建噶丹寺之年,供施二主為創建寺院體制做了積極的準備工作。翌年四月,供施主一行約數百人,輾轉各地查探擇址,最後確定在瑞祥皆具的大夏河畔扎西奇地方建寺。七月,親王奉獻能容納數百僧眾的氈制四方大帳一頂,暫代經堂,並舉行隆重的建寺奠基儀式和慶典,"獻僧百人","連同跟隨(嘉木樣)的噶然巴們等總計三百餘人,於是月十三日正式建立法會"。

1711年破土動工修建大經堂,親王監管修建工程,命屬部拉運木料並出工建立八十根明柱的經堂。同時,奉則永、拔永和然多的五百戶人家做為拉卜楞寺神民。在親王的竭力資助下,先後建立了大經堂和佛宮,拉寺初具規模。

1716年創立了下續部學院的體制,直至1721年供施二主親密合作,順利地建立了一座顯密雙修,在安多地區有初步影響的格魯派大寺,察罕丹津贏得了安多地區蒙藏人民的忠心擁護。

拉卜楞寺的建成,既迎合了清朝政府"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的政策,又達到了復興屬部的目的。為此,他極力維護格魯派的政教利益,提高和壯大自己的聲譽和勢力。

就在迎請嘉木樣返鄉建寺的同時,在藏王拉藏汗和第巴桑傑嘉措爭奪西藏地方統治權的鬥爭中,勢力強雄的拉藏,殺死桑傑嘉措,奏報清廷廢除了六世達賴,另立博克達地方出生的阿旺益希嘉措為新達賴。此消息傳到青海王公臺吉及藏蒙人民之中後,當即激起了強烈的反響。蒙古王公中的實力人物察罕丹津和羅卜桑丹津得知後,竭力護持早就家喻戶曉並轉生於理塘的呼畢勒罕。

於1715年晉京上奏康熙帝:"理塘地方新出胡必爾汗,實系達賴喇嘛轉世,懇求冊封。其從前班禪呼土克圖及拉藏汗題請安置禪榻之胡必爾汗是假"。奏請被拉藏聞知後,策劃加害對方所主。鑑此,察、羅即刻採取保護措施。同時察罕丹津胞弟根特爾利用與準噶爾的姻親關係,煽動準部舉兵入藏伐拉。致使和碩特內部失和,引發爭端。清廷恐其內部分爭,特遣侍衛赴青召令"將胡必爾汗送至紅山寺居住"。

1718年,察罕丹津入京請安,康熙帝以其"當人心疑懼之時,委身效順,甚屬可喜",另則擁立和保護真達賴有功,特由"多羅貝勒"晉升為"多羅郡王"。

1719年,清廷遣使抵達西寧,詔令察罕丹津等人所立的呼畢勒罕為新達賴,命青海蒙古王公臺吉分別派兵護送入藏坐床。察積極應詔,親自率兵護送。次年十月,正式在布達拉宮登座,是為七世達賴喇嘛。

拉卜楞寺的創建者—青海蒙古親王察罕丹津

自親王做了根本檀越後,竭盡全力,支持拉寺的宗教大業,寺主嘉木樣亦對他寄於種種厚望。拉卜楞寺初創體制後,嘉木樣深感自己年邁體弱,力不從心,就給施主親王夫婦囑託:"您等雖讓我至此的主要意義寺院已經落成,但往後發展寺院的管理如何加強,對我從西藏領來的噶然巴們要很好的獎賞"。正值拉寺穩健發展且有初步影響的時刻,寺主於1723年染疾去世,這對施主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為使拉寺政教權益得到合法繼承,親王以其尊貴的身份,精心竭力,擯棄寺內紛爭,尋訪寺主靈童。由於種種阻隔,寺主道座虛位數年。親王未及如願,便於1735年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