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小龍、四小虎分別有哪些地區?韓國為何會被剔除?

liudongxiao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殖民主義在全球的統治土崩瓦解,很多殖民地區紛紛獨立。國際秩序開始慢慢建立,國際社會也慢慢趨於穩定。戰後的亞洲,特別是飽受日本侵略戰爭的東亞、東南亞地區,開啟了以民生為主的經濟建設的探索之路。而在這條探索之路上,走得最成功的就是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的港臺地區。



日本不用說了,這個發動侵略戰爭,給亞洲人民、特別是東亞、東南亞地區人民帶來深痛苦難的國家,自己也是戰爭的受害者。戰後的日本,經過原子彈的教訓,也是滿目瘡痍,經濟嚴重倒退。但是,由於日本觀念先進,有一定的工業與經濟基礎,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經濟迅速復甦,經過數十年的經濟建設,日本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經濟強國。

另外就是新加坡與韓國,在建國後不久的上個世紀70年代,開啟了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道路,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新加坡與韓國人均GDP都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準。而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中國的臺灣地區也經歷了與新韓一樣的發展軌跡,經過數十年經濟的高增長,到90年代初,也發達了中等富裕程度。而香港地區,作為一個自由貿易港,藉助地區經濟發展的東風,乘風而已,也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一時間,新加坡、韓國、中國港臺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被外界稱為亞洲現象。因此,此兩國兩區被並稱為“亞洲四小龍”。而當時的日本,已經是“大龍”了。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新加坡、韓國、中國港臺地區經濟迅速崛起之後,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開始發力,經濟迅速發展,連續多年實現高增長,勢有趕超“亞洲四小龍”之勢,這又一亞洲經濟現象的四國製造者,被並稱為“亞洲四小虎”。正所謂龍虎之勢,似乎亞洲東部的全面崛起要追趕西歐了。只是,“亞洲四小虎”的經濟發展之路並沒有“亞洲四小龍”走得那麼順,正當意氣風發,奮勇向前時,突然遭遇了亞洲歷史上最強的金融風暴,也就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此次金融風暴的中心位置就是東南亞,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泰銖崩盤。因此,東南亞以泰國為代表的“亞洲四小虎”遭受了毀滅性打擊,至今還走在發展中國家的道路上。
“亞洲大龍”日本率先登場後,“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中國港臺又齊齊亮相,隨後又是“亞洲四小虎”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上臺,整個亞洲經濟好不熱鬧。當“四小虎”遭受亞洲金融風暴的致命一擊後,“四小龍”與“大龍”緩步向前時,東方一聲巨響,“亞洲巨龍”中國大陸強勢登場,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大陸地區力壓日本,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發展之迅速,令全球驚歎不已。中國,已經成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引擎之一。


那詩那遠方


韓國依然是是亞洲四小龍,並沒有被剔除。

二戰以來70年的時間,亞洲東部大量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起步,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或者中等偏上收入行列。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就是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現代化轉型的代表。(出口導向型經濟戰略是亞洲東部國家和地區成功的關鍵)

“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以上四個國家和地區,目前都進入了高收入行列。它們的2017年人均GDP分別是:新加坡5.8萬美元、香港4.6萬美元、韓國3萬美元、臺灣2.7萬美元,均遠遠超過了世界銀行對高收入行列的標準(12736美元)。(亞洲四小龍分佈)

緊隨亞洲四小龍而來的四個國家被稱為亞洲四小虎,他們分別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這四個國家目前經濟水平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四國人均GDP分別是:泰國6593美元、印尼9944美元、馬來西亞3846美元、菲律賓2988美元。

這四個國家的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都像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可惜的是,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這四小虎未能像四小龍一樣有穩健的經濟基礎。危機之後,經濟發展水平倒退了很多年,經濟增速斷崖式下降,至今都未能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亞洲四小虎分佈)

亞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有明顯的“雁陣效應”——先是日本經濟起飛,緊接著是亞洲“四小龍”,之後又是亞洲“四小虎”,90年代還是就是體量巨大的我國大陸地區。現在,越南、柬埔寨等國經濟開始加速了。其中,由於體量龐大,人口眾多,中國的崛起不僅對亞洲,對全球都有巨大的影響。

亞洲東部地區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市場最具活力的區域。目前,東亞的中國(包含港澳臺)、日本、韓國GDP合計為19.6萬億美元,佔亞洲的比重接近2/3,全球的1/4。10+3(東盟10國+中日韓)GDP合計超過了20萬億美元,總量超過了歐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