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組織、未來,三大戰略讓阿里成為“造風者”

天貓雙11僅僅過去兩週,阿里巴巴就做出了一次至關重要的組織升級。

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花名逍遙子)發出全員公開信,宣佈集團組織體系的最新升級和調整。其中包括,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天貓自我升級和裂變為大天貓;成立新零售技術事業群。

新的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由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CTO)張建鋒(花名行癲)兼任總裁,原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花名孫權)另有任用。這個事業群將構建基於雲計算的智能化技術基礎設施,向全社會開放。

新零售技術事業群將整合B2B、淘寶、天貓等的技術力量,原天貓技術部負責人吳澤明(花名範禹)出任總裁。

高速增長的天貓,則升級為“大天貓”,形成天貓事業群、天貓超市事業群、天貓進出口事業部。原天貓事業群總裁靖捷繼續擔任天貓事業群總裁;原天貓進出口事業部總經理劉鵬(花名奧文)繼續擔任天貓進出口事業部總經理;原阿里巴巴集團CEO助理李永和(花名老鼎)出任天貓超市事業群總裁。

同時,菜鳥網絡將成立超市物流團隊和天貓進出口物流團隊。超市物流團隊向天貓超市事業群總裁李永和及菜鳥總裁萬霖雙實線彙報;天貓進出口物流團隊向天貓進出口事業部總經理劉鵬及萬霖雙實線彙報。

其他人事變動還包括:陳麗娟(花名淺雪)帶領的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進入阿里巴巴集團創新業務事業群;張憶芬(花名趙敏)出任阿里媽媽總裁;樊路遠(花名木華黎)擔任阿里大文娛事業群新一屆的輪值總裁。

這次組織升級的背後,是阿里巴巴正在全力打造的“阿里商業操作系統”。在今年9月的阿里巴巴全球投資者大會上,張勇提出了這一概念:在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中,包括購物、娛樂、本地生活等多元化的商業場景及其形成的數據資產,與正在高速推進的雲計算結合,共同形成獨特的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並幫助全球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

人才、組織、未來,三大戰略讓阿里成為“造風者”

大天貓

“大天貓”堪稱阿里商業操作系統的基座和底盤。

天貓是全球品牌的聚集地,將“推動品牌數字化轉型”。天貓不僅在線上保持高速增長,也在幫助品牌探索線下的數字化轉型。這個雙11,天貓就與各大品牌在線下打造了20萬家新零售智慧門店和超過100個智慧商圈。比如,天貓最新的零售系統,讓店鋪動線、消費者拿起衣服的時長、甚至對某件衣服猶豫的時間,都能夠實時數據化,為零售決策提供參考。

新設立的天貓超市事業群,則將整合原有的天貓超市與淘鮮達業務,並且與大潤發、歐尚超市、三江購物等合作伙伴,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商超新零售。

如今,哪怕在偏遠的西南小縣城,你也能看到帶有“天貓超市”標識的送貨車。而天貓超市已在全國主要城市實現次日送達,並從2017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杭州等21個城市開通“一小時達”服務。2018年11月,天貓超市“一小時達”又接入餓了麼,覆蓋更多區域。

在線下,阿里也在不斷探索商超新零售模式。2016年,阿里孵化出新零售樣本盒馬;2017年11月,阿里入股高鑫零售間。包括大潤發、歐尚、三江購物、新華都、中百超市、旺中旺、星力超市在內的13個連鎖商超旗下近500家門店,已經接入淘鮮達,實現了門店數字化改造和數據整合。消費者通過手機淘寶下單,附近超市的商品最快半小時就能送到。

人才、組織、未來,三大戰略讓阿里成為“造風者”

未來,天貓超市事業群會繼續深入推進新零售模式在超市業態的落地,並將其能力輸出到更多超市,最終實現“天貓超市、天下超市”的理想。

而天貓進出口事業部將負責履行阿里在進口博覽會上做出的未來5年2000億美元進口額承諾,也是阿里實現“全球買、全球賣”的戰略基礎。

天貓進出口包括天貓國際與天貓出海兩大業務。其中,天貓國際平臺已引入1.9萬個海外品牌。天貓海外則在2017年橫空出世,攜手天貓淘寶商家將超過12億款商品和服務帶到全球。天貓還會與Lazada、速賣通等電商平臺聯動。

雲智能

今年9月30日,騰訊在其史上第三次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之中,終於提出打造技術中臺。而阿里巴巴早在2015年12月就創造性地設立中臺事業群,讓組織結構從“樹狀”變為更靈動的“大中臺、小前臺”的網狀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避免了不同業務對應不同基礎能力的重複建設,也為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

“中臺”這個詞聽起來可能不好懂,不過,消費者和商家其實已經有所感受。例如,阿里系不同產品之間有了順滑對接,出現了88VIP卡、基於LBS的各類生活服務等跨界服務。

現在,阿里又在將中臺的智能化能力與阿里雲全面結合,組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這實際上是阿里巴巴集團中臺戰略的延伸和發展。張勇在信中寫道:“集團過去幾年在實施中臺戰略過程中構建的智能化能力,包括機器智能的計算平臺、算法能力、數據庫、基礎技術架構平臺、調度平臺等核心能力,將全面和阿里雲相結合,向全社會開放,為全社會服務。”

人才戰略

在阿里巴巴這輪自我升級中,人才、組織、未來再次成為核心關鍵詞。

人才、組織、未來,三大戰略讓阿里成為“造風者”

2015年5月,70後張勇出任阿里巴巴集團CEO,給阿里帶來一系列關鍵性變革。3年後的現在,張勇將更多重要職責交由70後80後共同擔綱。此次組織架構升級中涉及到的張建鋒、靖捷、樊路遠、萬霖等管理者都是70後。而2017年12月上任的淘寶總裁蔣凡,以及如今上任的吳澤明和陳麗娟,都是阿里的80後總裁。

阿里已經擁有了多元、年輕的管理和人材梯隊。阿里合夥人中,有兩位80後合夥人,一位是吳澤明,另一位是螞蟻金服副CTO胡喜。截至今年9月,阿里管理幹部和技術骨幹中80後佔到80%,90後管理者超過1400人。此外,在36位合夥人中,女性佔三分之一。

晴天時修屋頂。持續的組織升級,已成為阿里巴巴的常態。過去三年,阿里集團每一次的重大組織升級,也成了很多公司學習甚至模仿的最新案例。

當消費者體驗得到改善,商家運營效率得到提升,“零售業往何處去”的問題也得到了初步解答。“別人是看見了才相信,阿里是面向未來佈局,相信了就去創造,讓所有人看見”。

如今的阿里巴巴早已不是等風來,也不是迎風走,而是主動創造變化。在張勇看來,阿里商業操作系統獨一無二,它會令阿里和合作夥伴成為時代的“造風者”。

附: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致員工信


人才、組織、未來,三大戰略讓阿里成為“造風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