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把帝位传赵光义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托马斯屎大颗


我来。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按照“先稳都城、后宁四方”的既定方针施政,新政权很快稳定下来。赵匡胤不愿意新王朝成为五代那样的短命政权,于是虚心纳谏、刷新吏治,孜孜求治。加上五季以来战乱频仍,人心思定,一时间朝野上下气象一新,颇有些新开茅厕三天香的意思。

就在赵匡胤日理万机,忙于国事焦头烂额之际,突然传来母亲杜太后病重的消息。尽管赵匡胤衣不解带侍奉,遣医尝药救治。可是杜太后天年已尽,眼见犹如傍晚的太阳,看不到几抹余晖了。

临咽气,杜太后突然提议要赵匡胤万岁之后,将帝位传给二儿子赵光义。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赵匡胤居然答应了。杜太后生恐赵匡胤出尔反尔,于是诅咒道:“有渝此盟,天必殛之!”白话之,拉钩上吊不许变,否则天打五雷轰。

这就是传说中的“金匮之盟”。《宋史·杜太后传》是这么写的:“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就是说,这封盟书是由赵普写了存档的。相当于刘皇叔托孤诸葛亮,身边是有赵云李严作证的。

杜太后意思,你赵大死得早,儿子没长大,要把位子传给赵二。要不留下孤儿寡母的,让别人也像你对付柴周一样来一出黄袍加身可咋整。

这就是赵匡胤传位赵光义的根本原因。


唐风宋月


五代十国纷乱,朝代更迭频繁,皇位继承人选择不当是个重要原因。对此宋太祖耳闻目睹了许多这样的失败教训,他也亲身经历过陈桥兵变,因而在选择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偏于保守,更倾向于立一个政治成熟有一定统治经验的人来做皇储,赵光义无疑是一个最合适人选。这从他担任的开封府尹这一职务也能说明太祖皇帝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长久以来的刻意培养。

但是人总有自己的私心。随着自己儿子一天天的长大,赵匡胤似乎在皇位继承人上有了些许的犹豫。他和弟弟之间产生了更多的隔阂和猜忌,但是碍于赵光义势力的强大也不敢有更进一步的举动。在这种背景下,烛影斧声这样的诡异事件才会发生,不管当事人赵光义如何自我表白,甚至还搬出母亲杜太后的金匮之盟来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那都是一家之言。


太宗继位后,不但逼死了太祖的几个儿子,还逼死了自己的弟弟,又篡改史书,声称自己在陈桥兵变中立下大功,这无疑是在掩饰自己的心虚,堵天下人之嘴,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最佳写照。

所以,我的看法是,太祖起初的确想立太宗为接班人,但晚年后悔;太宗见机不妙,谋杀了太祖,抢班夺权成功。


泰山7001


对于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的决定,历史上最能够证明这一皇位传承合法性的便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相传赵匡胤生母杜太后颇有政治远见,去世前曾与宋太祖深谈分析五代十国兴亡更替的历史缘由,更将周世宗柴荣死后周恭帝柴宗训“孤儿寡母”无力驾驭武将文臣,主少国疑、君轻臣重的局面导致周朝江山易主的教训反复强调,叮嘱赵匡胤应立年长的君主震慑文官武将、巩固宋朝江山。赵匡胤认同此理,于是在亲信赵普的见证下母子两人定下了“赵光义——赵光美——赵德昭”的金匮之盟“三传约”。由此看来,宋太宗赵光义的即位是合法的。


在金匮之盟的安排下,赵匡胤开始提升弟弟赵光义在宋朝政坛的地位,封其为开封府尹掌管京城重地,等于树立起弟弟“皇储”的名分。与此同时,结束乱世统一天下的赵匡胤开始着手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层面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君臣善终典范;在政治上,宋朝也设定了“重文轻武、虚内守外”的体制格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权重难削的局面。
但从赵匡胤晚年的举动来看,他对金匮之盟应当是后悔的,可当时赵光义的羽翼已丰难以撼动,儿子赵德昭反而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赵匡胤试图用迁都洛阳的手段离开赵光义的势力范围,但在赵光义和党羽的反对下无果而终。


闲铲历史


这个问题后来是有争议的,就是赵匡胤的怎么死的,而且其去世时两个儿子都以成人,奇怪的是还没有定立太子。

按照封建宗法是"父死子继",但赵匡胤死后,“兄死弟及”的这一幕,却成功地上演了,继承他的皇位的不是长子赵德昭,也不是次子赵德芳,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是跟随他哥一起打下来的江山,比他哥小十二岁,也是开国功臣。


这一突发事件后来也导致许多猜测,“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等说也流传至今。据说,赵匡胤去逝时才五十岁,在谁都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死因也成了未解之迷。


对于他的病情、死情谈论最多的是《湘山野录》,其中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有观点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而据说这个“金匮之盟”是后来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六年揭示出来的,有人认为是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而这些恰恰都与“兄死弟及”相关联。



不仅如此,后来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其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德芳(仅26岁)也陆续身亡。,据载一个是自杀,另一个是睡觉后没醒过来,不能不说奇怪。


史说新传


古代帝王家,皇位的传承一般情况下是子承父位,也就是父亲传给儿子,然而宋太祖赵匡胤却传给了他的三弟赵光义。

这件事引起的争议比较大,因为赵匡胤死的时候,除了两个早亡的儿子,他的二儿子赵德昭已经26岁,四儿子赵德芳已经17岁,按说都可以做皇帝了,但他却把皇位传给了38岁的弟弟赵光义。

所以关于此事,正史野史中都有不同的记载。

1.正史《金匮之盟》

《宋史》记载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并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顺序是这样的,赵匡胤传位于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于弟弟赵廷美,而赵廷美再传位于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

为什么会这么个顺序呢?赵匡胤为何会同意呢?

这就引出了赵匡胤得到皇帝位置的方法不正。

赵匡胤看当时后周的皇帝年纪小,孤儿寡母的,没什么实力,于是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

而此时赵匡胤儿子尚小,为防止同样的事情发生,他害怕别人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篡夺他的帝国,况且他的弟弟赵光义在他夺取的帝位过程中,功劳很大,于是他便同意了这样的方案。

从他日后没有将儿子立太子,任由弟弟发展势力可以看出这份盟约确实是存在的。

但是其具体内容,有没有经过篡改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此份盟约的首发时间很值得玩味,在赵光义已经做了六年皇帝的时候,他忽然正式公开了这份盟约,来证明自己皇位的权威依据。

但是其时间出现太晚,并非是在赵匡胤死前出现,而且其原文从未公开,所以引发了一些争议。

2.野史《湘山野录》

这是一位僧人文莹所写,时间是在赵光义的玄孙在位期间。

他首次提出了赵匡胤是被弟弟赵光义谋杀篡位。

文中所写,赵匡胤召弟弟进宫,皇宫的太监们远远看到二人的影子,赵匡胤拿出了玉斧,并有斧子砍下的声音,第二天清晨,赵匡胤死了,赵光义即位。

杀死哥哥谋得皇位,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就是杀死哥哥李建成,逼宫父亲,自己做了皇帝。

这份野史讲得绘声绘色,就像声在其中一样。而且此书作者文莹与朝中很多高官相识,所以写下了这本言辞闪烁的野史。

然而可惜的是,这份野史出现的时候更晚,此时离此事发生已经100年了,所以此事真实性有待考证。虽然大部分史学家并不认同此事,然而却也将此事记录在案,留待查证。

3.司马光《涑水纪闻》

司马光曾在此书中写道,赵匡胤去世之后,他的皇后曾经派宦官召来赵匡胤的四儿子,赵德芳,但这个太监却直接找了赵光义过来,出卖了皇后。直到赵光义进宫,宋皇后孤身一人,只能承认赵光义的地位。而此后,赵光义对这位宋皇后确实不怎么好,也可以印证确实宋皇后当时并不想让赵光义做皇帝。

所有的记载纷繁复杂,但是从所有的记载综合来看,可能性最大的是,赵匡胤确实答应过让弟弟即位,否则也不会不立太子,而任由弟弟一人发展势力坐大,然而,随着赵匡胤的儿子越来越大,他肯定会有传位给儿子的想法,因此与弟弟的矛盾日益激化。但是赵匡胤此人为人还算比较厚道,所以一直没有违背诺言,所以赵光义杀哥哥的动机也不太充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赵光义此人,远没有哥哥做事厚道。

他当上皇帝之后,以各种方法将盟约中以后要继位的弟弟赵廷美,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先后逼死,从而让自己的儿子以后可以继承皇帝之位。

然而,赵光义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后来他的后代无能,北宋王朝灭亡,赵构建立了南宋之后,由于无子,不得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后人那一支,所以说历史的发展有些巧合,还是很让人吃惊的。

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历史红颜说。


历史红颜说


历史上关于赵匡胤的猝然离世和赵光义的突然继位,众说纷芸,由于自宋太宗赵光义之后,赵宋政权牢牢撑握在赵光义的后代子孙手里,因此正史对这段记录莫讳如深。后世研究者只能试图通过野史记载加以推敲,根据野史记载,大概有那么几种说法。

一、宋朝和尚文莹在他的《湘山野录》中提到赵匡胤的死与“烛影斧声”时,是这样说的:赵匡胤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就连夜召见赵光义入宫安排后事。兄弟二人把所有太监和宫女都轰出去,喝酒到深夜,赵匡胤还用一把玉斧在雪地上乱戮。赵光义就留在宫中暂住,天亮时赵匡胤就突然死了,赵光义接受遗诏,在灵前继位。

二、《烬余录》一书对“烛影斧声”的说法又是另外一个版本:赵光义垂涎花蕊夫人的美色已久,这天逮着机会,趁赵匡胤酒后昏睡之机,就调戏起花蕊夫人。惊醒后的赵匡胤怒不可遏,顺手抄起一把玉斧就想剁了赵光义,赵光义见事情败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抢过斧子来个弑兄篡位 ,把江山美人都收到进囊中。


三、《涑水记闻》里则记载:太祖去世前,宋皇后叫太监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找来安排后事。心怀鬼胎的王继恩却违背旨意,找来了赵光义,在这风云突变的关口,宋皇后除了哭已经是毫无办法了:“我母子的性命就托付给你了。”

还有一种说法:赵匡胤把皇位传给赵光义是母亲杜太后的意思。赵匡胤坐上皇位后,杜太后就对赵匡胤说:“儿啊,为了保证咱赵家江山千秋万代,只有将皇位传给你弟弟光义,才是社稷的根本啊!”作为大孝子的赵匡胤竟然答应了母亲的提议,让宰相赵普起草了誓词,封存于一个金匣子里,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


可是后世人对以上说法都不认可:一、按照宋朝的宫廷礼仪,赵光义根本不可能在宫中留宿,而且太监、宫女也不敢擅离职守;二、一个太监如果没有人在背后撑腰,给他十个胆也不敢违抗圣旨;三、“金匮之盟”疑点重重,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当时也是十几岁的半大小伙子了,杜太后没有理由诅咒或者盼望自己的儿子早死。更加令人生疑的是,赵匡胤驾崩时,根本没人提到过什么“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当了五年皇帝之后才冒出来的。

因此,史学们分析,赵光义的皇位来得不是很光明正大,说白了就是弑兄篡位。赵光义自认为跟随哥哥东征西讨,没有功劳有苦劳,赵匡胤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光义心中当然忿忿不平。


赵光义有称帝的野心,又有杀人的动机,再加上赵匡胤死得蹊跷,给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而所谓的“金匮之盟”,只不过是赵光义为证明的合法地位,欲盖弥彰而玩弄的一套把戏。

这从赵光义当上皇帝后的做法,也可以看出端倪,按照惯例,一般新皇帝即位都要到第二年才改用新年号,而赵光义却迫不及待地在当年还差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更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元年;之后更是不择手段地逼死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这明显是为自己铲除后患。


高山流水品历史


烛影斧声也应说一下,据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临去世前,专门把赵光义喊到皇宫,并让所有下人退下,在外下人只能看到烛影,最后又听到一声斧声,听到宋太祖说“好做,好做”。等赵光义走后,人再进去,赵匡胤已经去世。



赵光义后来逼死了赵匡胤大儿子,又整死了自己的三弟,种种事件表明,他皇位不是赵匡胤传的,而是他从赵德昭手里抢的。


河边蓑客


宋朝得国不正,属于篡逆,赵匡胤以殿前都检点之职,率兵抵御北汉,却陈桥兵变,自己当了皇帝,其后又杯酒释兵权,可见从建立,到统治,宋朝就充满了阴谋诡计,权谋制衡。

这也注定了,宋朝的发展脉络,充满了匪夷所思的奇怪政治现象,这个朝代,出产最多的内斗,最多的贪官污吏,最多的阳奉阴违。

那么,赵匡胤当皇帝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又把自己得力干将都架空,偌大的国家靠谁来帮衬,自然自己的兄弟是最大的帮手。

而且赵匡胤实行文官政治,打压武将,说过一百个文官都贪污,也抵不过一个武将的叛乱,这就决定了,赵家天下,维持皇权第一,其他的贪污腐败,民怨沸腾都不在考虑之中。

而武将被限制统兵,兵权必然是皇室掌握,赵光义自然是首选,如果赵匡胤出现意外,赵光义要想继承皇位,天下谁敢说不?


小花喜鹊


在中国古代史有文字记载以来,把皇位主动传给兄弟的即“兄终弟及”者,很稀罕。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个另类。为什么不传位给儿子而是兄弟呢?原因大致有二:

原因一: 赵匡胤与老妈有个生死“约定”,兑现承诺。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大孝子,史书上记载很多。他对母亲的话是言听计从。太后在病重期间,曾将赵匡胤叫至榻前,当着宰相赵普的面,要匡胤百年之后明确将皇位传于兄弟赵光义。赵普不敢奉懿旨记录。匡胤同志是当着母亲的面握看老妈颤抖的手郑重许下诺言的,只欠发重誓许宏愿了。天子一言九鼎,赵匡胤最后兑现了给母亲的承诺。许多史书上都把这段历史抹的很乌黑,“斧光烛影”说就畅销了上千年。至于太后为何要做出这个反常举动?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说赵匡胤的长子赵德芳智商较差,总是入不了奶奶的法眼。二是赵光义的老丈人(当年赵家的救命恩人)极力“运作”的结果。但无论怎样,传位于弟,赵匡胤生前肯定是深思熟虑的。安排赵光义做开封府尹就是准太子式的历炼培养。赵光义继位后,朝局非常稳定,包括“政敌”赵普等哑口无言心服口服,正从侧而可佐证之。



原因二: 赵匡胤乃性情中人欠兄弟一笔“天债”,死前尝还。

赵匡胤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众所周知“陈桥兵变”!可这一切的一切是谁策划运作的呢?当然是赵光义。如果没有光义等人的制造舆论周密部署精心策划,赵匡胤肯定与皇帝八杆子沾不上边,而且当时后周朝中已有奸人污陷他心怀不臣,他境况十分地不妙,性命有虞。所以,是赵光义救他兄长救了赵家。在兵变前夜,在陈桥驿帅帐,面对皇帝赏赐的试探性御酒,赵光义眼都不眨抢先替哥喝下,假设酒里有毒?替哥而死是肯定的,这个义举不是导演的也不是可装的。这一刻赵匡胤万分感念铭刻于心。他欠赵光义一笔天帐。而且大宋建立后,赵光义兢兢业业辅佐,南征北战建功。在赵匡胤去逝时,天下尚未一统,北方南方有些小国尚未归宋,大宋任重道远,而大儿子赵德芳年龄尚轻,很难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所以为了大宋百年大计,大局出发,通盘考虑,传位于赵光义是正确的不二选择。


我本狂草人


不请自来!(微笑)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把帝位传赵光义,历来疑点重重,众说纷纭。我以前看过一点这方面的资料,和大家做个简单的分享。

第一种说法:赵光义“弑兄篡位”。这里就要讲到那个“烛影斧声”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北宋僧文莹的《续湘山野录》等书中。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召他的弟弟赵光义进宫议事,具体说的什么事情,大家都不知道。因为他们谈话的时候屏退了左右。但是在外面侍奉的人,突然看见屋子里人影闪动,像是晋王赵光义在闪躲什么东西。紧接着,屋里就传来玉斧坠地的声音,同时还伴随着太祖的怒吼:“你自己看着办吧!”(史书记载:好为之!)

不久,赵匡胤死,赵光义继位。

因此,有人说,在那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夜晚,赵光义用斧子砍死了自己的哥哥,窃取了皇位。

然而据考证,“烛影斧声”中的斧,其实并不是一种武器,而是一种礼器,一种只有皇帝才可把玩的小玩意儿。而且,这种小玩意儿也并不一定是斧头的形状,材质是玉做的,所以称为“玉斧”。总之,用来杀人是不太可能的。

第二种说法,是杜老太太(杜太后,赵匡胤兄弟的生母)的意思。这里又要介绍一个成语了,叫“金匮之盟”。

事情是这样的,杜老太太病重的时候,赵匡胤在旁边侍奉。老太太要下遗嘱,事关皇位继承的重大问题,因此召集宰相赵普过来做个见证。杜老太太的意思是希望赵匡胤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理由是,自五代十国以来,因为皇帝年幼而被权臣篡夺了江山的,不在少数,包括他们老赵家也是这样夺了柴家的江山的。前车之鉴,不得不防。这份遗嘱被藏在金匮(也就是金柜)中,又称“金匮之盟”。

关于这件事,也有三个疑点:

其一、订立“金匮之盟”的时候,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已经成年,所以就不存在传位“幼主”,守不住国家的说法。

其二、“金匮之盟”这件事情,并不是赵普主动告诉太宗赵光义的。而是赵光义皇位已经做了六年,已经失势的赵普说出来,太宗派人去后宫找出来的。试问,如果真有其事,赵普为什么不在太宗刚刚登基,质疑声最大的时候说出来呢?也算是挺了领导一把!领导的位置已经稳了,再来“献宝”怕有些晚了吧。

其三、“金匮之盟”的内容,也有两种说法,“独传约”和“三传约”。“独传约”是这样预定的:皇位由赵匡胤传给赵光。北宋官方文献中《实录》、《国史》等所记录和承认的"金匮之约" 都只是"独传约"。而“三传约”是说:“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赵廷美是赵光义的弟弟,赵德昭是赵匡胤的儿子。这种说法被纪录在《宋史·魏王廷美传》等书中。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对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有较大争议,多数学者支持三传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