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把帝位傳趙光義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

托馬斯屎大顆


我來。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按照“先穩都城、後寧四方”的既定方針施政,新政權很快穩定下來。趙匡胤不願意新王朝成為五代那樣的短命政權,於是虛心納諫、刷新吏治,孜孜求治。加上五季以來戰亂頻仍,人心思定,一時間朝野上下氣象一新,頗有些新開茅廁三天香的意思。

就在趙匡胤日理萬機,忙於國事焦頭爛額之際,突然傳來母親杜太后病重的消息。儘管趙匡胤衣不解帶侍奉,遣醫嘗藥救治。可是杜太后天年已盡,眼見猶如傍晚的太陽,看不到幾抹餘暉了。

臨嚥氣,杜太后突然提議要趙匡胤萬歲之後,將帝位傳給二兒子趙光義。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趙匡胤居然答應了。杜太后生恐趙匡胤出爾反爾,於是詛咒道:“有渝此盟,天必殛之!”白話之,拉鉤上吊不許變,否則天打五雷轟。

這就是傳說中的“金匱之盟”。《宋史·杜太后傳》是這麼寫的:“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就是說,這封盟書是由趙普寫了存檔的。相當於劉皇叔託孤諸葛亮,身邊是有趙雲李嚴作證的。

杜太后意思,你趙大死得早,兒子沒長大,要把位子傳給趙二。要不留下孤兒寡母的,讓別人也像你對付柴週一樣來一出黃袍加身可咋整。

這就是趙匡胤傳位趙光義的根本原因。


唐風宋月


五代十國紛亂,朝代更迭頻繁,皇位繼承人選擇不當是個重要原因。對此宋太祖耳聞目睹了許多這樣的失敗教訓,他也親身經歷過陳橋兵變,因而在選擇皇位繼承人問題上偏於保守,更傾向於立一個政治成熟有一定統治經驗的人來做皇儲,趙光義無疑是一個最合適人選。這從他擔任的開封府尹這一職務也能說明太祖皇帝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長久以來的刻意培養。

但是人總有自己的私心。隨著自己兒子一天天的長大,趙匡胤似乎在皇位繼承人上有了些許的猶豫。他和弟弟之間產生了更多的隔閡和猜忌,但是礙於趙光義勢力的強大也不敢有更進一步的舉動。在這種背景下,燭影斧聲這樣的詭異事件才會發生,不管當事人趙光義如何自我表白,甚至還搬出母親杜太后的金匱之盟來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那都是一家之言。


太宗繼位後,不但逼死了太祖的幾個兒子,還逼死了自己的弟弟,又篡改史書,聲稱自己在陳橋兵變中立下大功,這無疑是在掩飾自己的心虛,堵天下人之嘴,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最佳寫照。

所以,我的看法是,太祖起初的確想立太宗為接班人,但晚年後悔;太宗見機不妙,謀殺了太祖,搶班奪權成功。


泰山7001


對於宋太祖趙匡胤傳位給弟弟宋太宗趙光義的決定,歷史上最能夠證明這一皇位傳承合法性的便是著名的——“金匱之盟”。

相傳趙匡胤生母杜太后頗有政治遠見,去世前曾與宋太祖深談分析五代十國興亡更替的歷史緣由,更將周世宗柴榮死後周恭帝柴宗訓“孤兒寡母”無力駕馭武將文臣,主少國疑、君輕臣重的局面導致周朝江山易主的教訓反覆強調,叮囑趙匡胤應立年長的君主震懾文官武將、鞏固宋朝江山。趙匡胤認同此理,於是在親信趙普的見證下母子兩人定下了“趙光義——趙光美——趙德昭”的金匱之盟“三傳約”。由此看來,宋太宗趙光義的即位是合法的。


在金匱之盟的安排下,趙匡胤開始提升弟弟趙光義在宋朝政壇的地位,封其為開封府尹掌管京城重地,等於樹立起弟弟“皇儲”的名分。與此同時,結束亂世統一天下的趙匡胤開始著手加強中央集權,在軍事層面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君臣善終典範;在政治上,宋朝也設定了“重文輕武、虛內守外”的體制格局,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權重難削的局面。
但從趙匡胤晚年的舉動來看,他對金匱之盟應當是後悔的,可當時趙光義的羽翼已豐難以撼動,兒子趙德昭反而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趙匡胤試圖用遷都洛陽的手段離開趙光義的勢力範圍,但在趙光義和黨羽的反對下無果而終。


閒鏟歷史


這個問題後來是有爭議的,就是趙匡胤的怎麼死的,而且其去世時兩個兒子都以成人,奇怪的是還沒有定立太子。

按照封建宗法是"父死子繼",但趙匡胤死後,“兄死弟及”的這一幕,卻成功地上演了,繼承他的皇位的不是長子趙德昭,也不是次子趙德芳,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趙光義是跟隨他哥一起打下來的江山,比他哥小十二歲,也是開國功臣。


這一突發事件後來也導致許多猜測,“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等說也流傳至今。據說,趙匡胤去逝時才五十歲,在誰都沒有預料到的情況下,死因也成了未解之迷。


對於他的病情、死情談論最多的是《湘山野錄》,其中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有觀點認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而據說這個“金匱之盟”是後來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六年揭示出來的,有人認為是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一說,說趙匡胤生前承諾母親杜太后,日後將帝位傳給光義,而這些恰恰都與“兄死弟及”相關聯。



不僅如此,後來趙匡胤的長子德昭(其時已30歲),趙匡胤幼子德芳(僅26歲)也陸續身亡。,據載一個是自殺,另一個是睡覺後沒醒過來,不能不說奇怪。


史說新傳


古代帝王家,皇位的傳承一般情況下是子承父位,也就是父親傳給兒子,然而宋太祖趙匡胤卻傳給了他的三弟趙光義。

這件事引起的爭議比較大,因為趙匡胤死的時候,除了兩個早亡的兒子,他的二兒子趙德昭已經26歲,四兒子趙德芳已經17歲,按說都可以做皇帝了,但他卻把皇位傳給了38歲的弟弟趙光義。

所以關於此事,正史野史中都有不同的記載。

1.正史《金匱之盟》

《宋史》記載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並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順序是這樣的,趙匡胤傳位於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再傳位於弟弟趙廷美,而趙廷美再傳位於趙匡胤的二兒子趙德昭。

為什麼會這麼個順序呢?趙匡胤為何會同意呢?

這就引出了趙匡胤得到皇帝位置的方法不正。

趙匡胤看當時後周的皇帝年紀小,孤兒寡母的,沒什麼實力,於是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

而此時趙匡胤兒子尚小,為防止同樣的事情發生,他害怕別人也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篡奪他的帝國,況且他的弟弟趙光義在他奪取的帝位過程中,功勞很大,於是他便同意了這樣的方案。

從他日後沒有將兒子立太子,任由弟弟發展勢力可以看出這份盟約確實是存在的。

但是其具體內容,有沒有經過篡改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此份盟約的首發時間很值得玩味,在趙光義已經做了六年皇帝的時候,他忽然正式公開了這份盟約,來證明自己皇位的權威依據。

但是其時間出現太晚,並非是在趙匡胤死前出現,而且其原文從未公開,所以引發了一些爭議。

2.野史《湘山野錄》

這是一位僧人文瑩所寫,時間是在趙光義的玄孫在位期間。

他首次提出了趙匡胤是被弟弟趙光義謀殺篡位。

文中所寫,趙匡胤召弟弟進宮,皇宮的太監們遠遠看到二人的影子,趙匡胤拿出了玉斧,並有斧子砍下的聲音,第二天清晨,趙匡胤死了,趙光義即位。

殺死哥哥謀得皇位,在歷史上並非沒有先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就是殺死哥哥李建成,逼宮父親,自己做了皇帝。

這份野史講得繪聲繪色,就像聲在其中一樣。而且此書作者文瑩與朝中很多高官相識,所以寫下了這本言辭閃爍的野史。

然而可惜的是,這份野史出現的時候更晚,此時離此事發生已經100年了,所以此事真實性有待考證。雖然大部分史學家並不認同此事,然而卻也將此事記錄在案,留待查證。

3.司馬光《涑水紀聞》

司馬光曾在此書中寫道,趙匡胤去世之後,他的皇后曾經派宦官召來趙匡胤的四兒子,趙德芳,但這個太監卻直接找了趙光義過來,出賣了皇后。直到趙光義進宮,宋皇后孤身一人,只能承認趙光義的地位。而此後,趙光義對這位宋皇后確實不怎麼好,也可以印證確實宋皇后當時並不想讓趙光義做皇帝。

所有的記載紛繁複雜,但是從所有的記載綜合來看,可能性最大的是,趙匡胤確實答應過讓弟弟即位,否則也不會不立太子,而任由弟弟一人發展勢力坐大,然而,隨著趙匡胤的兒子越來越大,他肯定會有傳位給兒子的想法,因此與弟弟的矛盾日益激化。但是趙匡胤此人為人還算比較厚道,所以一直沒有違背諾言,所以趙光義殺哥哥的動機也不太充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趙光義此人,遠沒有哥哥做事厚道。

他當上皇帝之後,以各種方法將盟約中以後要繼位的弟弟趙廷美,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先後逼死,從而讓自己的兒子以後可以繼承皇帝之位。

然而,趙光義沒有想到的是,由於後來他的後代無能,北宋王朝滅亡,趙構建立了南宋之後,由於無子,不得不把皇位傳給趙匡胤的後人那一支,所以說歷史的發展有些巧合,還是很讓人吃驚的。

更多歷史故事,請關注歷史紅顏說。


歷史紅顏說


歷史上關於趙匡胤的猝然離世和趙光義的突然繼位,眾說紛芸,由於自宋太宗趙光義之後,趙宋政權牢牢撐握在趙光義的後代子孫手裡,因此正史對這段記錄莫諱如深。後世研究者只能試圖通過野史記載加以推敲,根據野史記載,大概有那麼幾種說法。

一、宋朝和尚文瑩在他的《湘山野錄》中提到趙匡胤的死與“燭影斧聲”時,是這樣說的:趙匡胤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就連夜召見趙光義入宮安排後事。兄弟二人把所有太監和宮女都轟出去,喝酒到深夜,趙匡胤還用一把玉斧在雪地上亂戮。趙光義就留在宮中暫住,天亮時趙匡胤就突然死了,趙光義接受遺詔,在靈前繼位。

二、《燼餘錄》一書對“燭影斧聲”的說法又是另外一個版本:趙光義垂涎花蕊夫人的美色已久,這天逮著機會,趁趙匡胤酒後昏睡之機,就調戲起花蕊夫人。驚醒後的趙匡胤怒不可遏,順手抄起一把玉斧就想剁了趙光義,趙光義見事情敗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搶過斧子來個弒兄篡位 ,把江山美人都收到進囊中。


三、《涑水記聞》裡則記載:太祖去世前,宋皇后叫太監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找來安排後事。心懷鬼胎的王繼恩卻違背旨意,找來了趙光義,在這風雲突變的關口,宋皇后除了哭已經是毫無辦法了:“我母子的性命就託付給你了。”

還有一種說法:趙匡胤把皇位傳給趙光義是母親杜太后的意思。趙匡胤坐上皇位後,杜太后就對趙匡胤說:“兒啊,為了保證咱趙家江山千秋萬代,只有將皇位傳給你弟弟光義,才是社稷的根本啊!”作為大孝子的趙匡胤竟然答應了母親的提議,讓宰相趙普起草了誓詞,封存於一個金匣子裡,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金匱之盟”。


可是後世人對以上說法都不認可:一、按照宋朝的宮廷禮儀,趙光義根本不可能在宮中留宿,而且太監、宮女也不敢擅離職守;二、一個太監如果沒有人在背後撐腰,給他十個膽也不敢違抗聖旨;三、“金匱之盟”疑點重重,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當時也是十幾歲的半大小夥子了,杜太后沒有理由詛咒或者盼望自己的兒子早死。更加令人生疑的是,趙匡胤駕崩時,根本沒人提到過什麼“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當了五年皇帝之後才冒出來的。

因此,史學們分析,趙光義的皇位來得不是很光明正大,說白了就是弒兄篡位。趙光義自認為跟隨哥哥東征西討,沒有功勞有苦勞,趙匡胤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趙光義心中當然忿忿不平。


趙光義有稱帝的野心,又有殺人的動機,再加上趙匡胤死得蹊蹺,給後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謎案,而所謂的“金匱之盟”,只不過是趙光義為證明的合法地位,欲蓋彌彰而玩弄的一套把戲。

這從趙光義當上皇帝后的做法,也可以看出端倪,按照慣例,一般新皇帝即位都要到第二年才改用新年號,而趙光義卻迫不及待地在當年還差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更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元年;之後更是不擇手段地逼死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這明顯是為自己剷除後患。


高山流水品歷史


燭影斧聲也應說一下,據史書記載,宋太祖趙匡胤臨去世前,專門把趙光義喊到皇宮,並讓所有下人退下,在外下人只能看到燭影,最後又聽到一聲斧聲,聽到宋太祖說“好做,好做”。等趙光義走後,人再進去,趙匡胤已經去世。



趙光義後來逼死了趙匡胤大兒子,又整死了自己的三弟,種種事件表明,他皇位不是趙匡胤傳的,而是他從趙德昭手裡搶的。


河邊蓑客


宋朝得國不正,屬於篡逆,趙匡胤以殿前都檢點之職,率兵抵禦北漢,卻陳橋兵變,自己當了皇帝,其後又杯酒釋兵權,可見從建立,到統治,宋朝就充滿了陰謀詭計,權謀制衡。

這也註定了,宋朝的發展脈絡,充滿了匪夷所思的奇怪政治現象,這個朝代,出產最多的內鬥,最多的貪官汙吏,最多的陽奉陰違。

那麼,趙匡胤當皇帝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又把自己得力干將都架空,偌大的國家靠誰來幫襯,自然自己的兄弟是最大的幫手。

而且趙匡胤實行文官政治,打壓武將,說過一百個文官都貪汙,也抵不過一個武將的叛亂,這就決定了,趙家天下,維持皇權第一,其他的貪汙腐敗,民怨沸騰都不在考慮之中。

而武將被限制統兵,兵權必然是皇室掌握,趙光義自然是首選,如果趙匡胤出現意外,趙光義要想繼承皇位,天下誰敢說不?


小花喜鵲


在中國古代史有文字記載以來,把皇位主動傳給兄弟的即“兄終弟及”者,很稀罕。宋太祖趙匡胤就是個另類。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而是兄弟呢?原因大致有二:

原因一: 趙匡胤與老媽有個生死“約定”,兌現承諾。

宋太祖趙匡胤是個大孝子,史書上記載很多。他對母親的話是言聽計從。太后在病重期間,曾將趙匡胤叫至榻前,當著宰相趙普的面,要匡胤百年之後明確將皇位傳於兄弟趙光義。趙普不敢奉懿旨記錄。匡胤同志是當著母親的面握看老媽顫抖的手鄭重許下諾言的,只欠發重誓許宏願了。天子一言九鼎,趙匡胤最後兌現了給母親的承諾。許多史書上都把這段歷史抹的很烏黑,“斧光燭影”說就暢銷了上千年。至於太后為何要做出這個反常舉動?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說趙匡胤的長子趙德芳智商較差,總是入不了奶奶的法眼。二是趙光義的老丈人(當年趙家的救命恩人)極力“運作”的結果。但無論怎樣,傳位於弟,趙匡胤生前肯定是深思熟慮的。安排趙光義做開封府尹就是準太子式的歷煉培養。趙光義繼位後,朝局非常穩定,包括“政敵”趙普等啞口無言心服口服,正從側而可佐證之。



原因二: 趙匡胤乃性情中人欠兄弟一筆“天債”,死前嘗還。

趙匡胤是怎麼當上皇帝的?眾所周知“陳橋兵變”!可這一切的一切是誰策劃運作的呢?當然是趙光義。如果沒有光義等人的製造輿論周密部署精心策劃,趙匡胤肯定與皇帝八杆子沾不上邊,而且當時後周朝中已有奸人汙陷他心懷不臣,他境況十分地不妙,性命有虞。所以,是趙光義救他兄長救了趙家。在兵變前夜,在陳橋驛帥帳,面對皇帝賞賜的試探性御酒,趙光義眼都不眨搶先替哥喝下,假設酒裡有毒?替哥而死是肯定的,這個義舉不是導演的也不是可裝的。這一刻趙匡胤萬分感念銘刻於心。他欠趙光義一筆天帳。而且大宋建立後,趙光義兢兢業業輔佐,南征北戰建功。在趙匡胤去逝時,天下尚未一統,北方南方有些小國尚未歸宋,大宋任重道遠,而大兒子趙德芳年齡尚輕,很難擔當起這個歷史重任。所以為了大宋百年大計,大局出發,通盤考慮,傳位於趙光義是正確的不二選擇。


我本狂草人


不請自來!(微笑)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把帝位傳趙光義,歷來疑點重重,眾說紛紜。我以前看過一點這方面的資料,和大家做個簡單的分享。

第一種說法:趙光義“弒兄篡位”。這裡就要講到那個“燭影斧聲”的故事。這個故事記載在南宋史學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和北宋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等書中。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召他的弟弟趙光義進宮議事,具體說的什麼事情,大家都不知道。因為他們談話的時候屏退了左右。但是在外面侍奉的人,突然看見屋子裡人影閃動,像是晉王趙光義在閃躲什麼東西。緊接著,屋裡就傳來玉斧墜地的聲音,同時還伴隨著太祖的怒吼:“你自己看著辦吧!”(史書記載:好為之!)

不久,趙匡胤死,趙光義繼位。

因此,有人說,在那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夜晚,趙光義用斧子砍死了自己的哥哥,竊取了皇位。

然而據考證,“燭影斧聲”中的斧,其實並不是一種武器,而是一種禮器,一種只有皇帝才可把玩的小玩意兒。而且,這種小玩意兒也並不一定是斧頭的形狀,材質是玉做的,所以稱為“玉斧”。總之,用來殺人是不太可能的。

第二種說法,是杜老太太(杜太后,趙匡胤兄弟的生母)的意思。這裡又要介紹一個成語了,叫“金匱之盟”。

事情是這樣的,杜老太太病重的時候,趙匡胤在旁邊侍奉。老太太要下遺囑,事關皇位繼承的重大問題,因此召集宰相趙普過來做個見證。杜老太太的意思是希望趙匡胤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他的弟弟趙光義。理由是,自五代十國以來,因為皇帝年幼而被權臣篡奪了江山的,不在少數,包括他們老趙家也是這樣奪了柴家的江山的。前車之鑑,不得不防。這份遺囑被藏在金匱(也就是金櫃)中,又稱“金匱之盟”。

關於這件事,也有三個疑點:

其一、訂立“金匱之盟”的時候,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已經成年,所以就不存在傳位“幼主”,守不住國家的說法。

其二、“金匱之盟”這件事情,並不是趙普主動告訴太宗趙光義的。而是趙光義皇位已經做了六年,已經失勢的趙普說出來,太宗派人去後宮找出來的。試問,如果真有其事,趙普為什麼不在太宗剛剛登基,質疑聲最大的時候說出來呢?也算是挺了領導一把!領導的位置已經穩了,再來“獻寶”怕有些晚了吧。

其三、“金匱之盟”的內容,也有兩種說法,“獨傳約”和“三傳約”。“獨傳約”是這樣預定的:皇位由趙匡胤傳給趙光。北宋官方文獻中《實錄》、《國史》等所記錄和承認的"金匱之約" 都只是"獨傳約"。而“三傳約”是說:“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趙廷美是趙光義的弟弟,趙德昭是趙匡胤的兒子。這種說法被紀錄在《宋史·魏王廷美傳》等書中。

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到目前為止,學術界普遍認為金匱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對金匱之盟的具體內容有較大爭議,多數學者支持三傳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