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道20號」妙法禪寺裡的“四件寶”

妙法禪寺又俗稱“呂祖廟”,位於東河區北梁西端,始建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是內蒙古西部地區最大的漢佛寺。妙法禪寺主要建築依中心線為山門、天王殿、呂祖殿、大雄寶殿、配殿為觀音殿、地藏殿、祖師殿,天王殿北側為玉皇殿、南側為城隍殿,南院為念佛堂,北院為五百羅漢堂,建築宏偉,佛像雕塑精美。後院有藏靜樓和方丈室等建築,寺院很獨特的一個地方就是佛道合一,每年吸引眾多的遊客及信徒。在寺院北牆附近,擺放了幾件珍貴文物,這幾件文物對於研究寺院的發展史以、老包頭歷史文化以及打造旅遊文化精品有著重要意義。

四件寶皆有歷史

「烏蘭道20號」妙法禪寺裡的“四件寶”

▲石獅

第一件是矗立在妙法寺外山門的石獅,這對石獅,昂首怒吼、氣吞山河、身姿挺拔、氣勢逼人,是目前留存的包頭石獅中的精品。石獅底座刻有“同治十二年公行敬八月穀旦立,侯石局”。“侯石局”屬老包頭九行十六社魯班社,是老包頭最負盛名的老商號。

「烏蘭道20號」妙法禪寺裡的“四件寶”

▲敬紙爐

第二件是位於妙法寺唸佛堂前的敬紙爐,爐高近三米,形似像一座藏傳佛教常見小型的白塔,中間鑄有“敬惜字紙”四個大字。右邊鑄有“頭品頂戴提督軍門總統淮練馬步各軍山西大同總鎮額騰額巴圖魯張樹屏、代統樹軍總理營務處記名總前直隸務門路參府贊勇巴圖魯林成興”字樣;左邊鑄“總理淮練各軍嵇查處即捕協鎮徐仕海、總理淮練各軍文案處山東即捕清軍府王象清”字樣,落款是“光緒十年仲夏謹造,福順爐成造”。這短短的文字透露出的信息卻很是豐富,其中有四位鎮守包頭城的將軍,鑄爐的字號叫“福順爐”,屬老包頭九行十六社中的金爐社。

「烏蘭道20號」妙法禪寺裡的“四件寶”

▲八卦鍾

第三件是位於羅漢堂前的一口八卦鍾,上鑄“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唵伽羅帝朋娑婆呵,聲聞於天”文字,落款是“定邑南藍口皈依三寶弟子賀恆國,法名覺明,永盛爐,金火匠賀潤月、賈萬亨造,光緒五年閏三月鑄成”,距今已經有140多年的歷史,“永盛爐”亦屬老包頭金爐社。讓人驚奇的是這口鐘鐘身喇叭口處鑄有八卦圖形,沿口是波浪紋,八卦圖上方是動物圖形。圖上方是四幅佛祖、菩薩圖案,佛祖端坐淨壇好像正在講經說法,背後光環繚繞,袈裟飄逸、十分傳神。普賢菩薩坐下聖象體態端莊。最值得研究的是四幅佛祖、菩薩圖案上方,是六幅反映老包頭市井生活的圖案,其中一幅是一個老漢牽著兩頭馱著貨物的駱駝,老漢嘴裡叼著長長的菸袋,悠閒地走在草地上,前頭的駱駝回頭好像在招呼後面的同伴,整個畫面趣味盎然,反映的正是老包頭走草地拉駱駝的場景,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有可能這幅圖反映的正是捐獻鍾人祖上來包頭從事的職業----旅蒙商。旅蒙商在包頭商業界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做蒙古生意為中心,在九行十六社中居重要地位。

「烏蘭道20號」妙法禪寺裡的“四件寶”

▲三塊石碑

第四件是靠北牆而立的三通石碑,由於其他兩塊字跡漶滅,難以看清。只有大清同治十二年《新建妙法禪寺碑記》還可辨認。碑文曰:“妙法禪寺基系保郡吉士王公純德號之善區也。自得此區,嘗欲修建廟宇,妝塑古佛韋馱、孚佑帝君,以妥神靈,以成盛地。奈相去窵遠,難以經辦,所以事有未遂。迨至咸豐季年,方託施於儒善巨川等數人。該善人自承命受託,非不著意營謀,無如善緣難逢,遇合有期。延及同治五年間,比丘續洲及其徒比丘本立、修煉在包,繼有包鎮封人朱公,輕財好施。欲留善果,推王公之志,囑比丘經辦。比丘仔肩不解,善人助力不懈,繼而助力者不乏,施資者孔多,數月之間,已成平原洞府,不帝巗山仙居。鄉之人有求必應,有感則靈,迄今廟貌輝煌,神光普照,禪堂清淨,山門完好。體王公之心,表闕芳名,並貴尊銜、奉著永久,囑餘為文,餘不能不文,不過將新建來歷做事鋪敘,垂不朽業焉云爾。 賞戴五品軍功頂戴太學生梁汝範撰並書,大清同治十二年季春立。”碑文大意為,捐地人王純德,因為信仰呂祖,所以他希望在廟宇內修建呂洞賓的像。但是由於財力和其他能力所限,多年來未能達成願望。後來在許多善者的捐助下,直到續洲和尚來到包頭修煉,王純德老人的願望才有了實現的可能,於是他便將銀兩和土地捐出,託續洲和尚完成他的志願。後來在另一名善士朱公的幫助下,廟宇建成,由於王純德有供奉呂祖的遺願,所以廟內立就起了呂洞賓的塑像。

「烏蘭道20號」妙法禪寺裡的“四件寶”

▲上世紀50年代的妙法寺

古建築歷經風雨

清代駐包大同總兵馬升、張樹屏、林成興三任官員,都對妙法禪寺的建設傾注於心。原妙法禪寺寺名為馬升所題,磚刻,鑲於舊山門額,現已不復存在。張樹屏、林成興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聯名同鑄“敬惜字紙”焚紙爐贈給妙法禪寺。同年,林成興題“調御丈夫”石匾,筆力十分遒勁,這個石匾曾經依然存在寺院內。張樹屏還題詩:“草地苦寒磽,幾時跨鶴重遊,好點金丹活鴻雁。柳營依古剎,自願屠龍有願,敢求寶劍伏鯨鯢。”歷屆主持更是為此寺的建設殫精竭慮,奔波一生。

現在妙法寺外立有一塊指示牌:上寫:包頭市文物保護單位妙法寺--呂祖殿 ,細心的人會問,為什麼要單單突出“呂祖殿”。原來只有“呂祖殿”才是清代遺存的建築 ,其他建築都是近年來建成的。筆者最早遊覽妙法寺是在1980年,那時的妙法寺大多還是以前清代的建築,199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拆除重建,從文物保護的角度看,實實在在是一種遺憾。

那時妙法寺淹沒在一片低低矮矮的平房區,出西閣外沿鄔寶巷曲曲彎彎的石板路,走好長時間就到了呂祖廟街,遠遠看到是寺院山門高高的六角形的二層挑角樓,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十分精美,兩側有鐘鼓樓,石獅一對。山門對面原有戲臺。寺廟的山門正中上方磚上刻有“妙法禪寺”,南北兩跨門上鑲嵌石匾,左邊為“無作”,右邊為“無相”。山門外八字形磚牆上各刻有四個大字,左邊為“來人唸佛”,右邊為“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改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進了山門前院,正中有呂祖殿三間,兩者之間用一座拱形的小橋連接,橋上有欄杆。這座精緻的小橋早已不復存在了。從呂祖殿兩側的月宮門進去就是中院,建有大雄寶殿,外形是一座用石塊券成的圓形門洞,俗稱三佛洞,兩側建有禪房。大雄寶殿往北是後院,有佛殿,也是石券而成的三個洞,上方有一石匾寫有“調御丈夫”,石匾現存寺院內。佛洞的南北兩旁都券有小門,北門上刻有“菩提”二字,南門上刻有“般若”二字。從南北兩個小門進去,是小院,各建有同一樣式的三室窯洞,在洞門上方刻有“方丈室” 。在後院的兩廂,北邊是觀音殿、功德堂,南邊是地藏殿、祖師堂,外形都是磚券圓洞。

寺廟的主要建築均為無樑殿宇,磚石券頂,別具一格,風格古樸,如果全部保留下來,對於研究老包頭甚至是內蒙古西北地區古建築發展史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可惜的是這些古建築都被拆除了。2008年妙法寺失火使多座殿宇化為灰燼,經過十年的建設妙法寺更加恢宏雄偉,熠熠生輝。

走出妙法寺,層層疊疊的殿宇在藍天映襯下顯得金碧輝煌,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它依然煥發出絢麗的光彩,吸引著無數的遊人前來參觀。它見證了老包頭從水旱碼頭到草原鋼城的嬗變,也成為老包頭人揮之不去的憑弔思古之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