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關羽沒有失荊州,劉備是否會統一天下?

萊茵河上的王爺




假如關羽沒有失荊州,那麼劉備統一天下的幾率是很高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關羽是蜀國敗落的起點,關羽不死,劉、張難死,蜀國難亡



無論是《三國演義》也好,還是《三國志》也罷,關羽失荊州,都是蜀國的一個分水嶺。

如果關羽不失荊州,張飛就不會急著報仇,劉備也就不會起七十萬大軍攻打孫吳。

如果劉備不急著攻打孫吳,那麼七十萬大軍就不會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也就不會早早上了黃泉道路。

那麼,如此下去,蜀國日漸強盛,很難出現魏國一家獨大,最後就會順理成章收了蜀國。

關羽不失荊州,蜀漢就不會漸漸沒落,天下民心所向



三國間,只有蜀漢打得是“漢朝”這個牌,這張牌在全國粉絲有很多。

如果關羽不死,蜀漢不會漸漸凋零,會繼續擴大,全國大量的“漢”粉會給予大量的支持。

也就是說,蜀漢奪取天下是民心所向。魏國是篡權得來,東吳是偏安一隅的小諸侯,只有蜀漢是扛著“匡扶漢室,統一天下”的旗幟往前走的。

所以,關羽不死,荊州不丟,蜀漢會贏得更多民心,統一天下也會阻礙少很多。

關羽不失荊州,蜀漢的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了,有奪取天下的地理條件了



關羽不失荊州,蜀漢就會佔據及其有利的地理位置。

首先,荊州就是戰略要地,作為蜀漢的門戶之一,進可攻,退可守,既能阻擋魏國的擴張,也能牽制住東吳。

但是,荊州丟了後,蜀漢彷彿丟了一道大門,從荊州圖天下,就沒有了機會,想圖天下,只有走漢中才能達到。

從此,諸葛亮只有北伐,最後殞落在了五丈原。





所以說,如果關羽不失荊州,那麼最後一統天下的可能就是蜀漢了。


藍風破曉


如果當年關羽沒有失荊州,劉備是否能得天下?

果斷的講劉備不會得天下,更奇怪的回答是劉備不能得天下,下面分兩段破析。

(一)從劉備請諸葛亮以前被打得到處東躲西藏,到處投靠,頂著虛擬的皇叔身份,為自己的皇帝夢奔走拼命,打了敗仗連老婆孩子都不要,這種虛偽的偽君子無道德底線,不配做皇上,而諸葛亮幫劉備做的隆中對也是三分天下,乘漢朝混亂之時,弄個地方做土皇帝,國家是連年戰亂,苦的是老百姓,無論是哪個朝代,又有誰喜歡把一個國家弄得四分五裂的呢?

關羽失荊州應該是國與國的戰爭,如劉備知道了不派兵策應,或根本派不出兵力,那這個仗就打不得,劉備就有讓關羽死的主意。

如關羽發動面對強大的魏國,東吳,劉備不知道那是眼裡沒有劉備,這個國家就是股份制,中央政權沒凝聚力,所以劉備無能統一國家,蜀國的農民過什麼日子,剩下不到一百萬人口,孤兒寡母中的十一要負擔一個大兵這是什麼概念。

(二)曹操在北方初步穩定後,就屯田安民,煮酒論英雄時有心留劉備等一齊謀求天下,本可軟禁或殺之,曹操沒這樣做,是何等胸懷,曹操奉天子而令天下,完全可以費掉獻帝自己做皇帝,但曹操雖然臣權大於皇權,但自己還是臣子,集中央政權才是他的目的,而劉備在益州不顧國家安危,在諸葛亮的力勸下竟做起皇帝來,緊急著惡耗連連,關羽失荊州,戰死沙場,張飛,等沒了,夷陵大敗,就憑這麼個德行,哪能統一國家。

(三)為什麼說荊州不失劉備也得不到天下,一來諸葛亮的隆中對本身就不完美,少量的兵還分三處,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軍事大家,政治家有過評論》不再多講,而關羽剛愎自用,驕傲自大,連孔明也不放在眼內,跟東吳很不友好,不懂政治,他的關鍵任務是死守荊州,等待《天下有變時》再謀求發展,關羽破壞了整個蜀國國策,隆中對泡湯,蜀國中央集團沒有統一全國的能力,即時荊州在也不可能統一,人是決定勝利的第一要素,再見!




9紫氣東來


在《三國演義》裡面,最令人痛心的一個情節就是關羽兵敗麥城。大多數讀者一方面痛心的是一代戰神就這樣與世長辭,另一方面痛心的是作為作者推崇的正統的蜀漢政權失去了荊州這一根據地,劉備一統天下、恢復漢室的雄心壯志也在荊州丟掉的那一刻化為烏有。

歷史本沒有假設,這裡不妨假設一下。倘若關羽沒有失去荊州,那麼劉備是否有機會恢復漢室呢?

其實荊州不丟,劉備能否恢復漢室,諸葛亮在第一次與劉備見面之時,已經作出了回答。據《三國志·孔明傳·隆中對》載:“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諸葛亮看來劉備要想恢復漢室,需要做到擁荊、益兩州,交好四方,廣納人才,只有這一才能夠發展壯大自己。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沒有辦法恢復漢室。所謂天時地利與人和,諸葛亮已經明確指出了,要想恢復漢室需要一個最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天下有變”。

在三分天下的情況下,各方勢力都勢均力敵,“天下有變”說來容易,等待起來確實個漫長無比的過程。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當中,劉備陣營卻是在不斷削弱的過程。假設關羽沒有兵敗麥城,而是僥倖守住了荊州,也無法擺脫歲月的侵蝕。要知道,關羽敗走麥城的那一年,他已經是59歲了,都快到了現在退休的年齡。如此高齡的關羽還能帶幾次兵,打幾次仗呢?

在看看當時蜀漢政權的其他將領的年齡。作為領導者的劉備此時也是59歲,張飛54歲,黃忠自然不必多說,投降劉備之時已經是一員老將了。馬超雖然年輕,卻不被重用,趙雲也算年輕,卻沒有統帥的才能。

年近花甲的劉、關、張如何經得起歲月的流逝,說不定天下尚未突變,這兄弟三人就已經老去。蜀漢政權再一次恢復到了現實歷史當中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多次北伐也沒辦法取得成效的現狀當中。

當然這是基於“天時、人和”的角度來分析。荊州未丟的話,蜀漢政權就擁有了有利的“地利”優勢。但是這個優勢只不過是相對於失去荊州的蜀漢政權而言的,是縱向的“地利”佔優。

橫向的比較的話,蜀漢的“地利”與曹魏、孫吳相比都不佔優。假設蜀漢政權仍然擁有荊州,其實力依舊比不上強大的曹魏政權。畢竟在人口南遷之前,江南、荊楚一帶尚且屬於未開發的蠻夷之地,工農業落後,人口稀少。於此相反的是,坐擁中原之地的曹魏政權,工農業發達、人口相對而言也比南方多。

在“天時地利與人和”都不佔優的情況下,劉備一統天下、恢復漢室簡直是痴人說夢。


古今事


劉備風頭最盛的那兩個月,實力仍是三方勢力中最弱的,雖說凡事無絕對,依然非常難,概率也是三家最低的。

並沒有所謂的因為比魏強所以吳國才動的事情,曹操說遷都只是演戲給孫權看的,能自己不出力讓對手敗掉誰不樂意?

孫權自然也是明白這點的,為什麼動手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取荊州的最佳時機,人家江東打劉表打了那麼多年,死爹死大將圖個啥,說到底是地盤和人口。在劉備入川到關羽兵敗,本身雙方就扯過很多回,劉備還沒拿下漢中時孫權又鬧了,不就是想趁火打劫麼。

雖說人不為已天誅地滅,但最無信義是江東。

至於有人說張飛贏張合,劉備贏漢中,真的贏了麼?

戰國,秦蜀爭南鄭(漢中)打了一百多年,南鄭反覆易主,直到通過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遠超蜀國,準備滅國時最後拿下南鄭,一併滅了巴蜀。

曹操豈不明白這點?為什麼說雞肋,劉曄司馬懿在拿下漢中後勸曹操一舉滅劉備西川,曹操不幹,既然不幹,那麼漢中在手中的意義是什麼?

漢中於魏 錦上添花; 於蜀 咽喉要道。曹操拿了漢中又不打算滅劉備的話,劉備必然死磕,那曹劉就像秦蜀那樣反覆拉鉅戰,曹操心裡是明白的。後面姜維放魏兵進漢中果然也是一舉滅國。

漢中跟關中隔秦嶺,跟巴蜀隔巴山,由於地形和山勢的原因,往南比往北要容易的多,所以古來西川割據勢力都會要把漢中掌控,但對關中而言,漢中是滅蜀跳板,如果常態執有,成本太高,也不牢靠。

既然曹操不打算一鼓作氣滅劉備,就不必跟他在這為個雞肋死磕,所以在張魯逃巴中時,就派了張合等將分兩路遷巴中人口。漢中之戰前遷漢巴人口往關中,本身就印證了曹操的既定決策。

仗面上張合敗了,但主要任務完成了,這算張飛勝了嗎?

同樣,雖然折了夏候淵,但遷了漢中民,劉備拿了漢中沒人口財貨,到底是誰贏了?

也許,英雄遲暮之年,少了幾分豪氣;

也許,憶當年曾與使君青梅煮酒,而今與君皆已殘年;

也許世人道我奸殘,只君識我心憂;

也許…

曹操為什麼不願滅蜀,只有他自己知道,這許多的也許也只是也許。

當時並無魏蜀吳,為了寫的方便,這樣表述,在此言明。







文說三國


若關羽沒有丟失荊州,劉備是否會統一天下?我們不能說完全不可能【一起皆有可能嘛】只能說可能性不高!

先說荊州,荊州的戰略意義極大:可北上直取宛洛,可沿江東下取江東,可逆江西進取益州【劉備入川之戰,諸葛亮、張飛、趙雲就是走這條路入川與劉備軍相呼應的】

荊州是全局的關鍵,尤其是對東吳來說,荊州不僅是東吳北上的關鍵,更是保衛江東的命脈。

也就是說劉備雖手握荊州,卻不得輕易動兵【因為一旦荊州軍北上,東吳軍必有異動,反之也一樣。更何況劉備並不是全據荊州,只佔領了一部分嘛】所以荊州地區雖讓蜀漢有了一定戰略主動,但不得輕易動兵,那就意義不大了。

但是關羽丟荊州的代價以及連帶反應太大。若關羽沒有丟荊州,蜀漢實力雖也是三國中最弱的,但依舊還是有實力應對接下來的一些軍事行動。

劉備方面穩一點,管理好益州,守好荊州。按諸葛亮隆中對中說的:待天下有變,就可以開始軍事行動了。

天下何時有變?就在襄樊之戰的第二年【曹操死了,曹操是病逝,所以該死還得死。】

曹魏內部處於一個君主交替時期,會亂一陣,這就是劉備的機會。

那時劉備就可以讓諸葛亮坐鎮成都。關羽鎮守荊州以防東吳【荊州位於長江中上游,東吳逆江而上硬打的話並不好打。你看當年孫家打黃祖打了多少年!】最後劉備親率張飛、魏延等出秦川去隴西之地【隴西之地民風強悍且盛產駿馬,以此為根據地加上有“天下糧倉”之稱的益州為後盾,依次向東進軍,一旦出了潼關便是一馬平川,中原便再無險可守】



所以,劉備取天下的幾率,末將斗膽給個百分之十吧。


左將軍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歷史不可假設,這就如同選擇不同的路所經歷的當然也不會相同。

回到這個問題上,如果關羽不丟荊州蜀漢是有統一全國的可能性,畢竟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據荊州、益州的劉備具備統一天下的能力。

但是這個可能性很低,理由與關羽丟荊州一樣,如果劉備實力變強就會出現孫權、曹操聯合對付劉備的情況,孫權之所以與劉備聯合是建立在“兩狼對一虎”的基礎上,如果劉備的實力在孫權看來上升到了虎,三國的格局轉變為“兩虎對一狼”孫權一定不會同意的,也就是說荊州遲早要丟,關羽打襄樊只是加速了丟的時間簡化了孫權得到的過程而已。

因此,如果關羽不丟荊州其實蜀漢統一全國的可能也是非常低的。




古事今説


劉備在失去徐元直之後,他向劉皇叔推薦了諸葛亮,希望昔日的主公能邀請諸葛孔明出名來輔佐他。在劉備三次邀請諸葛孔明之後,他終於答應出山幫助他打天下,這個時候的劉備還非常的弱小,地盤只有新野一塊小縣城,為了幫劉備實現光復漢室的志向。他就給劉備出了這樣的一條計策,讓他選佔領荊州然後再去攻打蜀中,跟曹孫兩個人一起分天下。劉備採用的諸葛孔明的計策,在赤壁先聯合了東吳,擊敗了強大的曹操,而後就佔領了荊州南部的四個郡,並向東吳借了南郡這個地方,為攻入蜀中作準備。在張魯派人攻打蜀中的時候,劉璋就覺得抵擋不了他就向劉備求助。劉備就這樣名正言順的進入了蜀中,在擊退張魯之後就把益州給佔了。拿下益州之後,劉備勢力對怎麼發展很快就產生了分歧。



這個時候曹操突然把漢中給佔了,漢中對於劉備來說非常的重要,是蜀中的屏障,劉備要想保住蜀中就要把漢中給佔領。為了佔據漢中劉備就對曹操發動了三年之久的漢中爭奪戰,這一戰雖然說是劉備軍團取得勢力,但是劉備並沒有取得什麼成果,在劉備拿下漢中的時候,漢中的人口都已經被曹操給遷移的差不多了,劉備白白損耗了蜀中的許多戰力、花了三年的時間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劉備在這三年的爭奪中並沒有取得什麼實質的好處,但他拿下漢中之後他的升官到了新的一個高度。在曹操稱王之後,劉備開始自稱漢中王,賞賜一直跟隨自己的武將,底下的將領也開始升官。在關羽聽到自己的大哥獲得這麼高的成就後,他也不甘寂寞,覺得自己鎮守荊州沒有什麼功績就想要攻打樊城的曹軍。



219年7月,關羽帶領軍隊北上攻打曹軍,曹軍抵擋不了關羽的攻勢向曹操請求援軍,曹操派了于禁和龐德去支援樊城,在和關羽對峙一段時間之後,關羽趁著天一直下著大雨,就讓人堵了漢水用水淹了于禁他們,于禁的軍隊都是北方人不擅長打水仗,于禁為了救麾下的軍隊就投降了。龐德死都不投降關羽還大罵他,關羽就把他給斬了,隨後關羽的名聲傳遍了整個華夏。東吳因為劉備借了南郡這個地方一直不還,再多次向劉備討要沒有結果之後,就想要攻打荊州奪回南郡。關羽從開始就沒有把東吳放在眼裡,在他沒有防備之下,就被東吳偷襲了荊州,自己也因為沒有突圍成功,被東吳的人給抓了讓孫權給殺了。在劉備失去荊州之後,蜀漢集團就開始走下坡路,一日不如一日。



很多人都覺得關羽這次自己自己帶兵攻打曹操是一個衝動的行為,在沒有通知自己的大哥情況下,私自出兵導致了東吳偷襲荊州成功,蜀漢的衰敗關羽是有很大的責任任的。這根本就符合劉備和諸葛孔明在出山的時候定下的計策。但是也有人說,這次關羽攻打曹操,差點就打到許都,曹操也因為關羽曾經考慮過要遷都,怎麼可能是一個衝動的行為呢?如果沒有東吳在背後偷襲的話,劉皇叔光復漢室的理想就可以成功了。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關雲長攻打曹操是自己私自做主的行為,他只是想滿足自己的慾望,認為大哥都能攻下漢中,自己替大哥防守荊州卻沒有一點成就,就想攻打曹操。對於劉備來說想要北伐成功只從一個地方進攻是不行的,還要從多處一起進攻,才能達到效果。關羽這次一個人出兵並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曹軍雖然說經歷了漢中的失敗,但是對於強大的曹操來說根本就損失不大,相反劉備在攻打漢中的時候,打了三年的時間之久,益州根本就沒有能力可以北伐,還要幫助漢中恢復生產。



從軍隊的數量上來看,就算曹操損失了一個七軍,就能馬上補上很多個七軍,根本就不關羽所能比的,再說當時關羽為了北伐荊州的糧草根本就供應不上,關羽根本就沒有去考慮過這個問題,還認為是後方的官員不作為,故意不給他發糧草。手下的人都很不滿關羽,導致了東吳攻打荊州的時候很多人就直接投降了,這也是造成荊州失守的一個原因。關羽之所以會丟失荊州最主要的還是他的性格原因,當時手下馬良曾經勸過他讓他不要去打曹操但是他不聽。自大的性格讓他丟失了荊州,而不是因為大意丟的。


AAA喵先生


歷史已經產生,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都敗了。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前蜀國雖然是三個國家中最弱的,但國內的發展還是一片欣欣向榮。

如果當年關羽沒有失荊州,劉備是有機會統一天下的。

在歷史上,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 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 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赤壁之戰後,曹、劉、孫 三家共分荊州:曹操佔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佔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佔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 ,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 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借”給劉備,於 是劉備佔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

三國中後期制約蜀國發展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兩點:人才稀缺和地理版圖的限制。在當時“荊襄九郡”加起來的佔地面積差不多有4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有百萬之眾。如果關羽守住荊州,三國後期的人才來源和地理版圖就都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辦法。而蜀國也可以徐徐圖之,慢慢發展,也是有可能完成三國霸業的。


康康先生


關羽不失荊州,劉備也絕對不能統一天下!


劉備假仁假義的偽君子,這樣的人能統一嗎?

諸葛亮有一定能力,但是他只能維持在三國鼎立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他性格的缺陷,使他永遠不會成功。他如果棄劉保曹,也會留下一世英名。

曹操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文能武、心胸寬廣、處事果斷這樣的人能不成事嗎?


狼哥161507250


關於這個問題,本人在頭條號發佈的《隆中對成功後,天下就能一統嗎?》一文中,有過比較詳細的分析,可以回答題主的疑問。


我個人的意見是——難說。


首先,我們可以假設,即便諸葛隆中對所需的條件都備齊了,關羽不失荊州,然後荊益兩路北伐,孫權的反覆性與不確定性我們也不計,像個NPC一樣,一直與劉備盟好,不背後插刀,配合從淮南徐州等地北上伐魏,這樣確實可以給曹魏以重大的打擊,除非有重大的偶然性因素,天下格局必會從此一變。


但是,一旦曹魏做出了某項決定,它並不會完全滅亡,而且蜀漢雖然能得到極大的增強,但接下來的路便更不好走了,三國的局勢仍會僵持。


這項決定就是—曹魏收縮勢力,北渡黃河。

中原守不住了,但曹魏的大後方還有黃河天塹,它完全可以凝聚剩餘的力量,北上冀州,憑黃河而守,只要雄霸冀幽並三州,依然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如果還能保留一些青州的地方,宛如當年的袁紹,則更是土豪依舊。


蜀漢將滅亡時,有大臣說可以往南方逃,也就是南蠻,但當時的南中並不發達,土著居民也未完全開化,別說守了,去了南方,還可能被當地人殺死送給魏國當禮物,就好像公孫康畏懼曹操,斬了二袁的首級送給曹操一般。


當年項羽被逼至烏江,不願渡江,徐圖再起,是他自己失去信心,不願意苟活下去。而曹魏與上面兩例都不一樣,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河北也屬於開發早,經濟、文化水平都較高的地區,不像尚未開化的南中之地,此外,曹魏不可能隨便投降,它本是三國最強,即便遭受重創,也還有扳回的可能性,往北方跑肯定是有人想得到的,北方塞外勢力當時也被曹操打服了,即便有心南下,趁火打劫,估計也討不了好。


現在,我們繼續分析,一旦曹魏退守河北,天下大局會變成什麼樣子?


就蜀漢來說,西北,關中將完全劃入版圖,西線的戰果將得到保障,但中原的利益便難說了。孫權不可能一直在看戲,不管它是在漢魏對戰的時候北上,還是曹魏敗退的時候北上,中原再怎麼說也有他的一份,比如徐州、豫州,及青州和兗州的一部分。蜀漢即便擁有荊益,也難以一口氣吞掉整個中原。


這麼一來,矛盾便產生了。

從唯物歷史觀的角度來說,拋開其他的不確定因素,一個勢力想要長期割據,是需要以一定的地理因素作為條件的,東吳有長江天塹,蜀漢有崇山峻嶺,才能在都弱於曹魏的情況下保持割據。所以,除了政治上的因素,比如漢吳結盟之外,地理因素與政權的穩定和疆域,都有著隔不開的關係,也是政權存在的一層重要保障,即便是在交通訊息科學技術發達的現代,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更莫說是在古代了。


但是,中原大多為平原,沒有長江、黃河之類的大江大流進行分界,也沒有高大的山脈形成一個個封閉區,路途平坦,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漢吳兩家協商一致,中原的利益分割也仍難以得到穩定的保證。更何況,此時北渡黃河的曹魏失去了一大片中原領土,已經不是最強的了,漢吳弱弱聯合以制強的方針失去了基本的客觀要求,也沒必要繼續同盟下去了,三家互相敵視還好說,一旦曹魏聯合東吳,共抗蜀漢,又如何?

蜀漢這時打東吳不是,畢竟剛剛經歷惡戰,需要休養生息,而新得到的州郡也得好好穩定,保證勝利成果,而且曹魏在北,正等著坐收漁翁之利,重新奪回中原,最重要的是,東吳也不是說滅就能滅得了的,中原陸軍爭鬥,還要顧及曹魏。


若說水軍,蜀漢水軍比不上吳國,也不可能以量取勝,雖說佔據上流地形,可上流利於進攻,一旦戰事不利想返回,上流反成了不利條件,以前蔣琬想從漢水東下,用水軍打魏國上庸,後來就是這一點原因不得施行。此外,水軍的強大畢竟是需要時間鑄就的,在那之前可能要十年乃至更久的時間,中原的形勢卻早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了。


但是不打東吳也不是,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兩家都有這個想法,如果現在不打,時間一久,吳魏串通一氣,將會變得更麻煩。當然了,曹魏也是暫時打不了的,別的不說,一旦攻打河北,孫權又會有所行動,吳國的步騎雖然不夠厲害,可一旦利益攸關,在中原插蜀漢幾刀,如同在荊州插關羽一刀一樣,也是很麻煩的。

總之一句話,到了這步境地,蜀漢雖佔有益州、涼州、荊州、中原一半,儼然鹹魚翻身,但若以統一天下為目標的話,走到這裡,卻也成了萬難之局,陷入了發展瓶頸。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誰也不知道真的成了這種局面後,諸葛亮會提出什麼新的妙論,歷史又會有什麼神發展。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淺見,歡迎廣大朋友們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