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关羽没有失荆州,刘备是否会统一天下?

莱茵河上的王爷




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那么刘备统一天下的几率是很高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关羽是蜀国败落的起点,关羽不死,刘、张难死,蜀国难亡



无论是《三国演义》也好,还是《三国志》也罢,关羽失荆州,都是蜀国的一个分水岭。

如果关羽不失荆州,张飞就不会急着报仇,刘备也就不会起七十万大军攻打孙吴。

如果刘备不急着攻打孙吴,那么七十万大军就不会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也就不会早早上了黄泉道路。

那么,如此下去,蜀国日渐强盛,很难出现魏国一家独大,最后就会顺理成章收了蜀国。

关羽不失荆州,蜀汉就不会渐渐没落,天下民心所向



三国间,只有蜀汉打得是“汉朝”这个牌,这张牌在全国粉丝有很多。

如果关羽不死,蜀汉不会渐渐凋零,会继续扩大,全国大量的“汉”粉会给予大量的支持。

也就是说,蜀汉夺取天下是民心所向。魏国是篡权得来,东吴是偏安一隅的小诸侯,只有蜀汉是扛着“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旗帜往前走的。

所以,关羽不死,荆州不丢,蜀汉会赢得更多民心,统一天下也会阻碍少很多。

关羽不失荆州,蜀汉的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了,有夺取天下的地理条件了



关羽不失荆州,蜀汉就会占据及其有利的地理位置。

首先,荆州就是战略要地,作为蜀汉的门户之一,进可攻,退可守,既能阻挡魏国的扩张,也能牵制住东吴。

但是,荆州丢了后,蜀汉仿佛丢了一道大门,从荆州图天下,就没有了机会,想图天下,只有走汉中才能达到。

从此,诸葛亮只有北伐,最后殒落在了五丈原。





所以说,如果关羽不失荆州,那么最后一统天下的可能就是蜀汉了。


蓝风破晓


如果当年关羽没有失荆州,刘备是否能得天下?

果断的讲刘备不会得天下,更奇怪的回答是刘备不能得天下,下面分两段破析。

(一)从刘备请诸葛亮以前被打得到处东躲西藏,到处投靠,顶着虚拟的皇叔身份,为自己的皇帝梦奔走拼命,打了败仗连老婆孩子都不要,这种虚伪的伪君子无道德底线,不配做皇上,而诸葛亮帮刘备做的隆中对也是三分天下,乘汉朝混乱之时,弄个地方做土皇帝,国家是连年战乱,苦的是老百姓,无论是哪个朝代,又有谁喜欢把一个国家弄得四分五裂的呢?

关羽失荆州应该是国与国的战争,如刘备知道了不派兵策应,或根本派不出兵力,那这个仗就打不得,刘备就有让关羽死的主意。

如关羽发动面对强大的魏国,东吴,刘备不知道那是眼里没有刘备,这个国家就是股份制,中央政权没凝聚力,所以刘备无能统一国家,蜀国的农民过什么日子,剩下不到一百万人口,孤儿寡母中的十一要负担一个大兵这是什么概念。

(二)曹操在北方初步稳定后,就屯田安民,煮酒论英雄时有心留刘备等一齐谋求天下,本可软禁或杀之,曹操没这样做,是何等胸怀,曹操奉天子而令天下,完全可以费掉献帝自己做皇帝,但曹操虽然臣权大于皇权,但自己还是臣子,集中央政权才是他的目的,而刘备在益州不顾国家安危,在诸葛亮的力劝下竟做起皇帝来,紧急着恶耗连连,关羽失荆州,战死沙场,张飞,等没了,夷陵大败,就凭这么个德行,哪能统一国家。

(三)为什么说荆州不失刘备也得不到天下,一来诸葛亮的隆中对本身就不完美,少量的兵还分三处,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军事大家,政治家有过评论》不再多讲,而关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连孔明也不放在眼内,跟东吴很不友好,不懂政治,他的关键任务是死守荆州,等待《天下有变时》再谋求发展,关羽破坏了整个蜀国国策,隆中对泡汤,蜀国中央集团没有统一全国的能力,即时荆州在也不可能统一,人是决定胜利的第一要素,再见!




9紫气東来


在《三国演义》里面,最令人痛心的一个情节就是关羽兵败麦城。大多数读者一方面痛心的是一代战神就这样与世长辞,另一方面痛心的是作为作者推崇的正统的蜀汉政权失去了荆州这一根据地,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也在荆州丢掉的那一刻化为乌有。

历史本没有假设,这里不妨假设一下。倘若关羽没有失去荆州,那么刘备是否有机会恢复汉室呢?

其实荆州不丢,刘备能否恢复汉室,诸葛亮在第一次与刘备见面之时,已经作出了回答。据《三国志·孔明传·隆中对》载:“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诸葛亮看来刘备要想恢复汉室,需要做到拥荆、益两州,交好四方,广纳人才,只有这一才能够发展壮大自己。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没有办法恢复汉室。所谓天时地利与人和,诸葛亮已经明确指出了,要想恢复汉室需要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天下有变”。

在三分天下的情况下,各方势力都势均力敌,“天下有变”说来容易,等待起来确实个漫长无比的过程。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刘备阵营却是在不断削弱的过程。假设关羽没有兵败麦城,而是侥幸守住了荆州,也无法摆脱岁月的侵蚀。要知道,关羽败走麦城的那一年,他已经是59岁了,都快到了现在退休的年龄。如此高龄的关羽还能带几次兵,打几次仗呢?

在看看当时蜀汉政权的其他将领的年龄。作为领导者的刘备此时也是59岁,张飞54岁,黄忠自然不必多说,投降刘备之时已经是一员老将了。马超虽然年轻,却不被重用,赵云也算年轻,却没有统帅的才能。

年近花甲的刘、关、张如何经得起岁月的流逝,说不定天下尚未突变,这兄弟三人就已经老去。蜀汉政权再一次恢复到了现实历史当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多次北伐也没办法取得成效的现状当中。

当然这是基于“天时、人和”的角度来分析。荆州未丢的话,蜀汉政权就拥有了有利的“地利”优势。但是这个优势只不过是相对于失去荆州的蜀汉政权而言的,是纵向的“地利”占优。

横向的比较的话,蜀汉的“地利”与曹魏、孙吴相比都不占优。假设蜀汉政权仍然拥有荆州,其实力依旧比不上强大的曹魏政权。毕竟在人口南迁之前,江南、荆楚一带尚且属于未开发的蛮夷之地,工农业落后,人口稀少。于此相反的是,坐拥中原之地的曹魏政权,工农业发达、人口相对而言也比南方多。

在“天时地利与人和”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室简直是痴人说梦。


古今事


刘备风头最盛的那两个月,实力仍是三方势力中最弱的,虽说凡事无绝对,依然非常难,概率也是三家最低的。

并没有所谓的因为比魏强所以吴国才动的事情,曹操说迁都只是演戏给孙权看的,能自己不出力让对手败掉谁不乐意?

孙权自然也是明白这点的,为什么动手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取荆州的最佳时机,人家江东打刘表打了那么多年,死爹死大将图个啥,说到底是地盘和人口。在刘备入川到关羽兵败,本身双方就扯过很多回,刘备还没拿下汉中时孙权又闹了,不就是想趁火打劫么。

虽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但最无信义是江东。

至于有人说张飞赢张合,刘备赢汉中,真的赢了么?

战国,秦蜀争南郑(汉中)打了一百多年,南郑反复易主,直到通过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远超蜀国,准备灭国时最后拿下南郑,一并灭了巴蜀。

曹操岂不明白这点?为什么说鸡肋,刘晔司马懿在拿下汉中后劝曹操一举灭刘备西川,曹操不干,既然不干,那么汉中在手中的意义是什么?

汉中于魏 锦上添花; 于蜀 咽喉要道。曹操拿了汉中又不打算灭刘备的话,刘备必然死磕,那曹刘就像秦蜀那样反复拉钜战,曹操心里是明白的。后面姜维放魏兵进汉中果然也是一举灭国。

汉中跟关中隔秦岭,跟巴蜀隔巴山,由于地形和山势的原因,往南比往北要容易的多,所以古来西川割据势力都会要把汉中掌控,但对关中而言,汉中是灭蜀跳板,如果常态执有,成本太高,也不牢靠。

既然曹操不打算一鼓作气灭刘备,就不必跟他在这为个鸡肋死磕,所以在张鲁逃巴中时,就派了张合等将分两路迁巴中人口。汉中之战前迁汉巴人口往关中,本身就印证了曹操的既定决策。

仗面上张合败了,但主要任务完成了,这算张飞胜了吗?

同样,虽然折了夏候渊,但迁了汉中民,刘备拿了汉中没人口财货,到底是谁赢了?

也许,英雄迟暮之年,少了几分豪气;

也许,忆当年曾与使君青梅煮酒,而今与君皆已残年;

也许世人道我奸残,只君识我心忧;

也许…

曹操为什么不愿灭蜀,只有他自己知道,这许多的也许也只是也许。

当时并无魏蜀吴,为了写的方便,这样表述,在此言明。







文说三国


若关羽没有丢失荆州,刘备是否会统一天下?我们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一起皆有可能嘛】只能说可能性不高!

先说荆州,荆州的战略意义极大:可北上直取宛洛,可沿江东下取江东,可逆江西进取益州【刘备入川之战,诸葛亮、张飞、赵云就是走这条路入川与刘备军相呼应的】

荆州是全局的关键,尤其是对东吴来说,荆州不仅是东吴北上的关键,更是保卫江东的命脉。

也就是说刘备虽手握荆州,却不得轻易动兵【因为一旦荆州军北上,东吴军必有异动,反之也一样。更何况刘备并不是全据荆州,只占领了一部分嘛】所以荆州地区虽让蜀汉有了一定战略主动,但不得轻易动兵,那就意义不大了。

但是关羽丢荆州的代价以及连带反应太大。若关羽没有丢荆州,蜀汉实力虽也是三国中最弱的,但依旧还是有实力应对接下来的一些军事行动。

刘备方面稳一点,管理好益州,守好荆州。按诸葛亮隆中对中说的:待天下有变,就可以开始军事行动了。

天下何时有变?就在襄樊之战的第二年【曹操死了,曹操是病逝,所以该死还得死。】

曹魏内部处于一个君主交替时期,会乱一阵,这就是刘备的机会。

那时刘备就可以让诸葛亮坐镇成都。关羽镇守荆州以防东吴【荆州位于长江中上游,东吴逆江而上硬打的话并不好打。你看当年孙家打黄祖打了多少年!】最后刘备亲率张飞、魏延等出秦川去陇西之地【陇西之地民风强悍且盛产骏马,以此为根据地加上有“天下粮仓”之称的益州为后盾,依次向东进军,一旦出了潼关便是一马平川,中原便再无险可守】



所以,刘备取天下的几率,末将斗胆给个百分之十吧。


左将军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历史不可假设,这就如同选择不同的路所经历的当然也不会相同。

回到这个问题上,如果关羽不丢荆州蜀汉是有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毕竟根据诸葛亮的“隆中对”据荆州、益州的刘备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

但是这个可能性很低,理由与关羽丢荆州一样,如果刘备实力变强就会出现孙权、曹操联合对付刘备的情况,孙权之所以与刘备联合是建立在“两狼对一虎”的基础上,如果刘备的实力在孙权看来上升到了虎,三国的格局转变为“两虎对一狼”孙权一定不会同意的,也就是说荆州迟早要丢,关羽打襄樊只是加速了丢的时间简化了孙权得到的过程而已。

因此,如果关羽不丢荆州其实蜀汉统一全国的可能也是非常低的。




古事今説


刘备在失去徐元直之后,他向刘皇叔推荐了诸葛亮,希望昔日的主公能邀请诸葛孔明出名来辅佐他。在刘备三次邀请诸葛孔明之后,他终于答应出山帮助他打天下,这个时候的刘备还非常的弱小,地盘只有新野一块小县城,为了帮刘备实现光复汉室的志向。他就给刘备出了这样的一条计策,让他选占领荆州然后再去攻打蜀中,跟曹孙两个人一起分天下。刘备采用的诸葛孔明的计策,在赤壁先联合了东吴,击败了强大的曹操,而后就占领了荆州南部的四个郡,并向东吴借了南郡这个地方,为攻入蜀中作准备。在张鲁派人攻打蜀中的时候,刘璋就觉得抵挡不了他就向刘备求助。刘备就这样名正言顺的进入了蜀中,在击退张鲁之后就把益州给占了。拿下益州之后,刘备势力对怎么发展很快就产生了分歧。



这个时候曹操突然把汉中给占了,汉中对于刘备来说非常的重要,是蜀中的屏障,刘备要想保住蜀中就要把汉中给占领。为了占据汉中刘备就对曹操发动了三年之久的汉中争夺战,这一战虽然说是刘备军团取得势力,但是刘备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在刘备拿下汉中的时候,汉中的人口都已经被曹操给迁移的差不多了,刘备白白损耗了蜀中的许多战力、花了三年的时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刘备在这三年的争夺中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的好处,但他拿下汉中之后他的升官到了新的一个高度。在曹操称王之后,刘备开始自称汉中王,赏赐一直跟随自己的武将,底下的将领也开始升官。在关羽听到自己的大哥获得这么高的成就后,他也不甘寂寞,觉得自己镇守荆州没有什么功绩就想要攻打樊城的曹军。



219年7月,关羽带领军队北上攻打曹军,曹军抵挡不了关羽的攻势向曹操请求援军,曹操派了于禁和庞德去支援樊城,在和关羽对峙一段时间之后,关羽趁着天一直下着大雨,就让人堵了汉水用水淹了于禁他们,于禁的军队都是北方人不擅长打水仗,于禁为了救麾下的军队就投降了。庞德死都不投降关羽还大骂他,关羽就把他给斩了,随后关羽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华夏。东吴因为刘备借了南郡这个地方一直不还,再多次向刘备讨要没有结果之后,就想要攻打荆州夺回南郡。关羽从开始就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在他没有防备之下,就被东吴偷袭了荆州,自己也因为没有突围成功,被东吴的人给抓了让孙权给杀了。在刘备失去荆州之后,蜀汉集团就开始走下坡路,一日不如一日。



很多人都觉得关羽这次自己自己带兵攻打曹操是一个冲动的行为,在没有通知自己的大哥情况下,私自出兵导致了东吴偷袭荆州成功,蜀汉的衰败关羽是有很大的责任任的。这根本就符合刘备和诸葛孔明在出山的时候定下的计策。但是也有人说,这次关羽攻打曹操,差点就打到许都,曹操也因为关羽曾经考虑过要迁都,怎么可能是一个冲动的行为呢?如果没有东吴在背后偷袭的话,刘皇叔光复汉室的理想就可以成功了。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关云长攻打曹操是自己私自做主的行为,他只是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认为大哥都能攻下汉中,自己替大哥防守荆州却没有一点成就,就想攻打曹操。对于刘备来说想要北伐成功只从一个地方进攻是不行的,还要从多处一起进攻,才能达到效果。关羽这次一个人出兵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曹军虽然说经历了汉中的失败,但是对于强大的曹操来说根本就损失不大,相反刘备在攻打汉中的时候,打了三年的时间之久,益州根本就没有能力可以北伐,还要帮助汉中恢复生产。



从军队的数量上来看,就算曹操损失了一个七军,就能马上补上很多个七军,根本就不关羽所能比的,再说当时关羽为了北伐荆州的粮草根本就供应不上,关羽根本就没有去考虑过这个问题,还认为是后方的官员不作为,故意不给他发粮草。手下的人都很不满关羽,导致了东吴攻打荆州的时候很多人就直接投降了,这也是造成荆州失守的一个原因。关羽之所以会丢失荆州最主要的还是他的性格原因,当时手下马良曾经劝过他让他不要去打曹操但是他不听。自大的性格让他丢失了荆州,而不是因为大意丢的。


AAA喵先生


历史已经产生,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都败了。在关羽丢失荆州之前蜀国虽然是三个国家中最弱的,但国内的发展还是一片欣欣向荣。

如果当年关羽没有失荆州,刘备是有机会统一天下的。

在历史上,东汉荆州原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 陵郡、长沙郡。东汉末年,从南阳郡、南郡分出一部分县,设置襄阳、章陵二郡, 于是荆州共辖九郡,这就是后世称“荆襄九郡”的来历。赤壁之战后,曹、刘、孙 三家共分荆州:曹操占据南阳、襄阳、南郡三郡,刘备占据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 、武陵、长沙四郡,孙权则占据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败曹仁 ,夺得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 年(210年),周瑜死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己所据部分“借”给刘备,于 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

三国中后期制约蜀国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点:人才稀缺和地理版图的限制。在当时“荆襄九郡”加起来的占地面积差不多有4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有百万之众。如果关羽守住荆州,三国后期的人才来源和地理版图就都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而蜀国也可以徐徐图之,慢慢发展,也是有可能完成三国霸业的。


康康先生


关羽不失荆州,刘备也绝对不能统一天下!


刘备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这样的人能统一吗?

诸葛亮有一定能力,但是他只能维持在三国鼎立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他性格的缺陷,使他永远不会成功。他如果弃刘保曹,也会留下一世英名。

曹操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文能武、心胸宽广、处事果断这样的人能不成事吗?


狼哥161507250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在头条号发布的《隆中对成功后,天下就能一统吗?》一文中,有过比较详细的分析,可以回答题主的疑问。


我个人的意见是——难说。


首先,我们可以假设,即便诸葛隆中对所需的条件都备齐了,关羽不失荆州,然后荆益两路北伐,孙权的反复性与不确定性我们也不计,像个NPC一样,一直与刘备盟好,不背后插刀,配合从淮南徐州等地北上伐魏,这样确实可以给曹魏以重大的打击,除非有重大的偶然性因素,天下格局必会从此一变。


但是,一旦曹魏做出了某项决定,它并不会完全灭亡,而且蜀汉虽然能得到极大的增强,但接下来的路便更不好走了,三国的局势仍会僵持。


这项决定就是—曹魏收缩势力,北渡黄河。

中原守不住了,但曹魏的大后方还有黄河天堑,它完全可以凝聚剩余的力量,北上冀州,凭黄河而守,只要雄霸冀幽并三州,依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如果还能保留一些青州的地方,宛如当年的袁绍,则更是土豪依旧。


蜀汉将灭亡时,有大臣说可以往南方逃,也就是南蛮,但当时的南中并不发达,土著居民也未完全开化,别说守了,去了南方,还可能被当地人杀死送给魏国当礼物,就好像公孙康畏惧曹操,斩了二袁的首级送给曹操一般。


当年项羽被逼至乌江,不愿渡江,徐图再起,是他自己失去信心,不愿意苟活下去。而曹魏与上面两例都不一样,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河北也属于开发早,经济、文化水平都较高的地区,不像尚未开化的南中之地,此外,曹魏不可能随便投降,它本是三国最强,即便遭受重创,也还有扳回的可能性,往北方跑肯定是有人想得到的,北方塞外势力当时也被曹操打服了,即便有心南下,趁火打劫,估计也讨不了好。


现在,我们继续分析,一旦曹魏退守河北,天下大局会变成什么样子?


就蜀汉来说,西北,关中将完全划入版图,西线的战果将得到保障,但中原的利益便难说了。孙权不可能一直在看戏,不管它是在汉魏对战的时候北上,还是曹魏败退的时候北上,中原再怎么说也有他的一份,比如徐州、豫州,及青州和兖州的一部分。蜀汉即便拥有荆益,也难以一口气吞掉整个中原。


这么一来,矛盾便产生了。

从唯物历史观的角度来说,抛开其他的不确定因素,一个势力想要长期割据,是需要以一定的地理因素作为条件的,东吴有长江天堑,蜀汉有崇山峻岭,才能在都弱于曹魏的情况下保持割据。所以,除了政治上的因素,比如汉吴结盟之外,地理因素与政权的稳定和疆域,都有着隔不开的关系,也是政权存在的一层重要保障,即便是在交通讯息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更莫说是在古代了。


但是,中原大多为平原,没有长江、黄河之类的大江大流进行分界,也没有高大的山脉形成一个个封闭区,路途平坦,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汉吴两家协商一致,中原的利益分割也仍难以得到稳定的保证。更何况,此时北渡黄河的曹魏失去了一大片中原领土,已经不是最强的了,汉吴弱弱联合以制强的方针失去了基本的客观要求,也没必要继续同盟下去了,三家互相敌视还好说,一旦曹魏联合东吴,共抗蜀汉,又如何?

蜀汉这时打东吴不是,毕竟刚刚经历恶战,需要休养生息,而新得到的州郡也得好好稳定,保证胜利成果,而且曹魏在北,正等着坐收渔翁之利,重新夺回中原,最重要的是,东吴也不是说灭就能灭得了的,中原陆军争斗,还要顾及曹魏。


若说水军,蜀汉水军比不上吴国,也不可能以量取胜,虽说占据上流地形,可上流利于进攻,一旦战事不利想返回,上流反成了不利条件,以前蒋琬想从汉水东下,用水军打魏国上庸,后来就是这一点原因不得施行。此外,水军的强大毕竟是需要时间铸就的,在那之前可能要十年乃至更久的时间,中原的形势却早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了。


但是不打东吴也不是,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两家都有这个想法,如果现在不打,时间一久,吴魏串通一气,将会变得更麻烦。当然了,曹魏也是暂时打不了的,别的不说,一旦攻打河北,孙权又会有所行动,吴国的步骑虽然不够厉害,可一旦利益攸关,在中原插蜀汉几刀,如同在荆州插关羽一刀一样,也是很麻烦的。

总之一句话,到了这步境地,蜀汉虽占有益州、凉州、荆州、中原一半,俨然咸鱼翻身,但若以统一天下为目标的话,走到这里,却也成了万难之局,陷入了发展瓶颈。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谁也不知道真的成了这种局面后,诸葛亮会提出什么新的妙论,历史又会有什么神发展。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浅见,欢迎广大朋友们讨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