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病醫生一眼就能看出來,還要給病人做那麼多檢查?

百歲漁


這個主要是醫患雙方對疾病的理解不同,醫生做一系列檢查的目的主要有:1、疾病確診的依據輔助檢查2、排除疾病的檢查3、病情風險評估的檢查。

首先,人體的疾病並非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麼簡單,同樣一個症狀表現,可能是由很多疾病引起的,即使是經驗很豐富的醫生,也不敢只憑問診就確診疾病,否則很可能出現誤診後漏診的情況。現在大家看病選擇的多是西醫,正規醫院的看病有自己的診治流程,臨床科室都有自己的疾病診治臨床路徑,疾病的診斷需要病史+陽性體徵+實驗室輔助檢查,大多數情況下不能只單純靠簡單的問診就確診,這不符合診療常規及質控的要求。比如一個胸痛的患者,來醫院就診,醫生根據活動後心前區壓榨樣痛的病史,很可能做出冠心病的擬診,這時候需要查心電圖、心肌酶等相關檢查進一步明確,沒有一個醫生敢不做心電圖直接就給吃藥的。

其次,做檢查還有排除其他疾病的需要。比如這個胸痛的患者,可能會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等上百種疾病引起,如果症狀不太典型,醫生還需要做肺CT等其他相關檢查,危及生命的胸痛不止有心梗,還有肺栓塞、主動脈夾層!

最後,做檢查還有疾病風險評估的需要。再比如這個胸痛的患者,即使已經確診為心絞痛,但還是要做心肌酶、心電圖等相關檢查,評估心絞痛的危險分層,而不是簡單的開藥。一個心肌酶升高和心肌酶不升高的心絞痛患者危險分層是不一樣的,應對策略也不一樣。

如果是住院病人,檢查項目更多,即使是已經確診的患者,一般常規都要進行血尿糞常規、心電圖、胸片及疾病的相關檢查。如果是正規醫院,會按照疾病的臨床路徑進行相關檢查。

人的生命是寶貴的,醫院的現實是不允許醫生出錯,即使99次是對的,一次是錯的後果也很嚴重,在舉證倒置的年代,哪個醫生敢以身試法呢?


醫患家


我一眼就能看出來我面前的小姑娘是肚子痛,因為她彎腰捂著肚子,臉都扭曲了,額頭上還佈滿細密的汗珠。小姑娘媽媽告訴我,自己女兒是痛經,麻煩開點止痛藥。

我問小姑娘:有男朋友嗎?月經正常嗎?

答曰:沒有,正常。

我問:絕對不可能懷孕嗎?月經每個月都來嗎

答曰:不可能!月經這個月推遲了幾天,以前都正常。

我再問:真的卻是沒有男朋友嗎?

媽媽不耐煩地說:沒有啊!她還是學生呢!給我們開點痛經藥物就行了!

我開了尿液hcg 檢查和b 超,媽媽不樂意地嘀咕說,一眼就能看出來的病,為啥還做那麼多檢查?

結果出來,宮外孕破裂出血!小姑娘哭了,媽媽也不再不耐煩了!

所以,題主你說,為什麼要做檢查?我如果直接開了痛經藥,回家小姑娘吃了大出血休克死亡,家屬會來找誰鬧呢?


婦產科女司機


臨床上的確是存在一些疾病,醫生可以通過初步的檢查,就給出初步高度懷疑的疾病診斷,最終檢查完了以後也發現和開始醫生懷疑的診斷一致。於是,很多患者就覺得,這不是一開始就能看明白嗎!白白讓我做了這麼多檢查。

其實,真實情況真的可能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這些看似無用的檢查其實還真的可能有用。打個比方,一個受了涼之後發燒的患者就診,初步考慮不是細菌感染就是病毒感染。經過體格檢查,看嗓子發現患者扁桃體腫大和化膿,這樣一來就基本上可以初步診斷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了,但是這個時候還是需要做一張血常規,看看患者血象的基本情況如何。這對於後期指導治療也有很大的好處和用處。

同時,如果患者後期複查血常規,和最初的血常規做比對,也可以提示治療效果和疾病轉歸,還可以提示抗生素是否使用得當。所以,有些即使可以明確診斷的疾病,做一點檢查也是必要的。當然,有些沒有必要的多餘檢查完全可以規避掉,這樣也可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張之瀛大夫


說來話長,我儘量從客觀和現實的角度講一講,為啥?

這事我們可以從一次主任查房講起:

大學期間一次實習課,老主任帶教腹部查體,最後的結論,這位患者肚子裡有大便!

新主任總結了一下:這就是你們年輕醫生和老主任的差距,不用做檢查,一個無痛不花錢的查體就可以弄清楚有沒有大便!

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驚歎萬分,臨床技能的重要性!

但是當了臨床一線大夫之後,我發現查體僅僅是一部分,千萬不要盲目自信,第一你很年輕沒有什麼經驗,第二,查體得到的體徵僅僅是疾病的一小部分。所以有時候實驗室的檢查,也很重要!這個不是錢的問題,生命是第一位,特別是當我們面對胸痛等急症,比如要命的心梗,食管穿孔!!!

還有一次“轉科的經歷”讓我很不爽,一個護士長竟然怨我少開了個檢查,“你讓我們喝西北風呢?”尼瑪,還有這樣的人,真感到噁心之極呀!!!第一時間離開了那個醫院。。。


陳舟醫生


其實,這更像是一個社會問題。

醫療圈有一條半開玩笑半當真的俗語:”可治可不治的,不治;可查可不查的,查!“

什麼意思?一個重症病人,在沒有把握或風險較高的情況下,醫生會選擇不治,會讓患者轉院治療;有些疾病,通過經驗基本就能確定下來,檢查是可查可不查的,怎麼辦,醫生會選擇“查”。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句話,醫療風險。

中國有句俗話,“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醫生每天都會接診大量的不同病情的患者,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在這些逐漸累積的患者中,絕大多數都無特殊,某些檢查不用做也不會出現差錯,但是,隨著經治患者的積累,總有一天會出現個別現象,出現一個特例,但就是這一個特例,醫生就有可能面臨一場無休無止的醫療糾紛,甚至是災難。

曾經有一個因肺癌住院的中年患者,卻意外發生了嘔血(胃出血),需要緊急輸血,醫護人員趕緊詢問家屬患者的血型是什麼,以方便輸血科緊急備血 。 沒想到這件事情引起了家屬的強烈質疑及不滿,為什麼住院這麼長時間沒有給我們查血型?出了問題查還來得及嗎?從而無休無止的吵鬧。

雖然血型並非住院患者必要的化驗項目,但這件事情帶來的後果就是:從此以後,每個初次住院的患者,不管你是什麼疾病,都被要求查血型。

一個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的中年患者,並不嚴重,醫生只是做了常規的化驗檢查,開藥後離院。因反覆不愈,一個月後患者在另一家醫院做了CT檢查,竟意外發現肺部腫物,考慮肺癌。隨後患者家屬以首診醫院未做CT、延誤病情為由,將醫生告到了糾紛辦。

這件事情的後果是:中年人、患有咳嗽,不管是什麼原因一律做胸部CT檢查。

很多不必要的檢查,因為某些特例出現,會導致一個患者的群體受累,最終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及患者群體的負擔加重。

醫生查了,沒有發現問題,這個沒有錯誤;醫生沒有檢查,萬里有一,有了一個特殊情況沒有發現,這就叫醫療糾紛。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有些也是醫生的無奈之舉。醫療上的事情,如果沒有相互的理解和體諒,最終受傷的不止是醫務人員,更是廣大的患者群體。


深藍醫生


這個問題,似乎代表了現實生活中一小部分人的內心想法。實際上,如果把自己代入到醫生的角色,即如果那個看病的醫生是你,就會明白其實原因非常簡單。

其實,並不是說,醫生一眼就看出了什麼病,而是醫生懷疑,或高度懷疑是什麼病。

不僅高度懷疑是什麼病,還高度懷疑這個病目前處於什麼程度,可能需要什麼樣的治療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甚至性價比。但是,請注意,這一切都是主觀的懷疑和猜測。儘管經驗越多看的越多,懷疑猜測正確的概率越高,但都不是100%,甚至很多連51%都不到。而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客觀的證據來支持。


所以,醫生會根據自己懷疑疾病的方向,做針對性的檢查,以達到更高的確定性。畢竟,後期不管是吃藥還是手術,都是有風險的。

此外,

檢查不僅僅是確定【得了什麼病】,更多的還要確定【這個病到了什麼程度】,是【什麼分期或分型】,這樣才能既確定疾病診斷,又確定下一步治療。


疾病是非常複雜的,絕大多數疾病會根據治療的不同,被認為分成不同的期或不同的型。所以,檢查不僅僅是為了確定得了什麼病,也為了讓醫生知道患者到了什麼樣的程度,什麼樣的期,或什麼樣的型。這樣才知道下一步正確的適合的治療方式。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骨折。

是的,腿都折成幾段了,都耷拉了,不檢查也知道腿骨折了。為什麼還要檢查一大堆呢?是不是醫院就為了錢呢?

並不是。

不檢查多個關節的X光片,甚至CT,就不一定能確定骨折線是否累及關節面,以及每一個骨折細節的情況。就不能精確的判斷後期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手術是用鋼板還是髓內釘等等。而不檢查血管彩超甚至血管造影,很多嚴重情況下就無法精準判斷血管是否受損。而不檢查心肺功能,就不知道患者是不是能否承受的了後期的麻醉手術。。。


現代醫學飛速發展到今天,是無數血的教訓教會了醫生們,不要自大的覺得自己主觀判斷永遠是對的,而應該按照醫療規程做詳細檢查,以確保儘可能準確的診斷和儘可能正確的治療。


當然,那些打著醫生名號,實際是騙子的人們,自然不懂這些,也不會做一系列檢查,直接就100%告訴你得了什麼病。但是,他們並不是在給患者省錢,往往是因為他們要把患者的錢留著騙來買他們的神藥呢。。。


更多有趣有用的醫學科普知識,請關注骨科醫生路遙!


骨科醫生路遙


一眼就能看出什麼病,其實不是看出來的,是猜的。既然是猜的的,就需要進一步驗證。

例如你乳腺腫塊,有經驗的外科醫生根據一看二摸三問,就初步診斷你乳腺癌了。記住,這是初步診斷,跟猜差不多。接下來,醫生需要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來進一步確診。影像學檢查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看這個乳腺癌是否有轉移,手術要採用哪個方案。此外血常規凝血肝腎功能檢查也需要在術前拿到結果,才能定你能不能耐受這個手術。

你看,一眼看出你得了什麼病,僅僅是一個猜測。這個猜測最後是不是準,需要一系列檢查檢驗來驗證。明確診斷後的治療,也需要檢查檢驗來看療效、來評估副作用。

能問出這個問題,最大的根源是醫患之間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雖然有患者缺乏醫學常識的因素,也與部分醫院和醫生在診療中濫用大檢查大處方,損害患者利益有關。

現代醫學發展至今,看病不能靠猜,需要藉助現代化的手段,增強我們診斷的精確性,提高治療的效果。但作為醫生,需要始終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某健康和利益,這是醫者本分。


答主:自媒體 急診夜鷹


急診夜鷹


為什麼有的病醫生一眼就能看出來,還要給病人做那麼多檢查?

1 誤診率很高。

確實有很多疾病,有經驗的醫生通過觀察患者的姿勢、動作、表情。再加上詢問病史、以及體格檢查,基本上就能猜個大概。但是這也是基於常見病發病概率的猜測,誤診率其實也是非常高的。

比如發燒的病人,最常見的都是感冒引起,但是也有人是肺炎或者其它疾病。不做胸片等檢查根本就無法發現。

再拿頭痛來說,有人是血壓高引起,也有人是緊張、沒休息好,腦出血的早期也同樣只有頭痛症狀。沒有腦部CT的情況下,你無法拍著胸脯保證肯定沒事。

再舉個腹痛的例子,胃腸炎的患者是最多的。但是胰腺炎、闌尾炎、膽囊炎的早期,症狀可以都非常類似,難以區分。

有數據說,門診病人的誤診率可高達30-40%,這還是在做了各種檢查的基礎上。我不知道這個數據是否可靠。但是無數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不做檢查,誤診的幾率超過50%以上一點都不稀奇。

有一些疾病首次誤診了還可以通過第二次、第三次就診來糾正,因為病情變化是需要觀察的。但是也有一些疾病首次誤診了會耽誤最佳治療時機,甚至會要命,這些疾病一定要通過檢查排除才能夠放心。

2 留作證據。

還是舉個例子來說明。

一個腦外傷的病人,症狀不嚴重,首次就診做頭部CT檢查,顯示正常。結果幾個小時以後頭痛嘔吐加重,複查CT顯示為腦出血。這種情況被稱為遲發性腦出血。

如果首診醫生沒有做第一次CT檢查,會不會被認為漏診,耽誤了患者病情呢?在醫療糾紛越來越多的今天,醫方對診療過程被要求提供舉證責任,如果不能舉證,則會敗訴。檢查越來越多,也是當今社會環境下被迫的無奈之舉。

3 檢查方法越多越先進,其實醫生越難做。

有人老覺得現在的醫生離開檢查設備就什麼都不會了,其實正好搞反了。這樣當醫生反而更容易,我說是A病,其它人永遠沒辦法證明我是錯的,這樣“誤診”反而不存在了。但是這樣對病人真的好嗎?

歡迎關注鄭醫生百嗑,一起聊生活,聊健康。


鄭醫生百嗑



我從來沒有見到過一眼就能診斷出疾病的醫生,如果你認識,能夠介紹給我?

毫不客氣的說:能夠提出這麼一個問題的人要麼是思維狹窄三觀不正,要麼便是別有用心。

醫學不僅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也是一門經驗性的科學。

有些醫生在疾病的診治方面確實有別人無可比擬的經驗,這些經驗來自於對大量病人的診治和對大量資料的總結。

不可否認,對於同一種症狀,經驗豐富的醫生能夠更快的考慮到某種疾病。

但,這只是考慮而已,並不是明確診斷。

我是一名急診醫生,每天都會面對很多病人,也包括一些危重的患者,下面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醫生已經看出了問題,卻還要做檢查?

相同的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會有不同的症狀,相似的症狀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能代表著不同的疾病。

同樣是腹痛的患者,同樣是彎著腰,手扶著腰自行步入醫院的年輕人,你考慮什麼病?

有人說:應該第一考慮泌尿繫結石。

理由可能是:年輕人、突發腰痛、手扶著腎區、哼哼唧唧的自己來到醫院。

不錯,我見過很多這樣的患者。

但是,我也見過急性胰腺炎的年輕人,也見過主動脈夾層的年輕人,起初他們的症狀都是這樣!

如果,我僅憑經驗來診斷治療,豈不是害人害己?

同樣是頭痛發熱,你考慮什麼病?

有人說:頭痛發熱,很明顯就是感冒了!

不錯,有人感冒後就是如此。

但是,我曾經多次接診過頭痛感冒的患者,卻是因為腦出血!

不要以為腦出血就一定會有外傷,就一定會出現意識障礙,就一定會出現肢體偏癱!

如果我將這樣的病人當成感冒來治,於殺人有何不同?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現實工作之中還有很多!

疾病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簡單,醫學同樣不是大家想的那麼容易,除非你想害自己或者想害醫生。

如果你將醫生當做神醫,將疾病和醫學當做兒戲,受苦受累的只能是你自己。

可惜的是,我擔心,某一天,你或許連說出後悔兩個字的機會都沒有了。


最後一支多巴胺


一眼就能看出來,為什麼還要做檢查呢,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

第一個,並不完全確定的情況下。

比如說,患者突發劇烈胸痛,大多數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不是心梗了?但是,劇烈胸痛同樣不僅僅見於心梗,還有可能見於重症心肌炎、主動脈夾層。雖然這些疾病的體徵和症狀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但是,沒有一個醫生敢擅自下結論。

於是,這個時候,就必須做一些相關的檢查,心電圖、心肌酶譜、肌鈣蛋白,甚至造影檢查。

第二種情況,對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判斷。

比如,一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因為咳嗽咳痰前來就診,這個時候,很簡單的問診和體檢之後就可以確診。

但是,我們同樣需要給患者做一些檢查,比如胸片和血常規,從而明確一下患者的嚴重程度,有沒有發生肺部感染,有沒有明顯的血象升高,從而指導用藥,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