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之天地,练两仪平衡人体阴阳

两仪在古典哲学中指"阴阳"。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八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一说为不变与变。但通常都是指阴阳。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古人概之为:阴阳。阴阳也是天地出分之时,清气向上为天。浊气向下为地。天为阳,地为阴。

两仪之天地,练两仪平衡人体阴阳

一、两仪文化即两仪拳灵魂的内在核心

《淮南子·天文训》讲天地的起源和演化问题,认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后,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可见,阴阳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相互转化,古人认为阴阳二气是宏观物质形成的基础。

两仪拳谱:“无极天地母,生化皇太极,阴阳两气合,真能丹田聚,有意无意见,降龙而无虞……皇极者,皇明太阳也,其纯刚纯阳,山崩裂缺,无坚不摧;太极者,月亮太阴也,其至阴至柔,若行云流水,润雨细无声”。两仪拳的核心灵魂即是阴阳,穴位既可以点,又可以解,一点一解之中极究阴阳之道。

两仪之天地,练两仪平衡人体阴阳

二、习练两仪拳是体势中正稳态的锻炼

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通过人体重心的垂直线落在一个均衡的位置上,否则人就会摔倒,均衡点掌握得越好,则体势越稳,如果人体重心的垂直线恰好落在两脚之间,无过不及,不过前,不过后,不过左,不过右,则挺立如青松,根深入地,气势凛然。如果在静态下,保持这种稳态可能比较容易,如果在体势不断变动的情况下,身体各组成部分变换虚实,要求始终保持体势稳态则很难,必须长年累月的修炼才能做到。

两仪功夫”取法“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学精髓。两仪拳,两者二数也,二者均衡也,仪者神也,神者仪态万千之谓,即过气点穴之意也。两仪即阴阳,象征着两股相对峙、相平衡、相吸收、相发展的生命大流。行练两仪拳讲究"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之谓也。安舒者,自然放松,至柔不用力是也。套路时忌身体重心不正、歪斜,点穴功夫实战中两手不离中门,行拳站桩中视"立身中正"为身法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它是拳式姿势之准则,是人体运动时下盘稳固的基本条件之一。

两仪之天地,练两仪平衡人体阴阳

三、习练两仪拳是生理平衡充盈的锻炼

《黄帝内经》把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看作是健康的基础,一旦平衡被打破,健康也就被破坏了。因此,古代养生学主张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的各种方法,实现阴阳平衡和精气神的充盈。

“气”被视为武学的本根,武学的种种外在形态和神韵,均是“气”的演化与体现;两仪拳的一招一式,均以“阴阳气”为核心,通过两仪拳调通经络、流畅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从而使内脏趋于阴阳平衡,最终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延缓各系统器官的衰老,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健康目的,让身体恢复到自然健康的状态。

两仪拳养生功法动作缓慢柔和,以呼吸、意念相结合,充分展示着形与神的完美结合,意与气的统一,以及内心世界对自然的体悟与和谐。达到超越招式的束缚,形和神的双重炼化,以武养生,以武健体为目的,倡导天人合一、观照整体、阴阳五行、治以未病、理气化生,全面改善生理、心理的机能。

两仪之天地,练两仪平衡人体阴阳

总之,养气炼气是武术养生的重要方法,武术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修炼,认为人是个小宇宙,天地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与宇宙自然是同构的。在练功实践中以攻防动作为结构,以刚柔、动静、虚实、开合等为运动规律,以人身小天地来体察、探索世界之究竟,实现人体自我身心、内外和谐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两仪功夫”取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学精髓,源于天体阴阳五行,是遵循宇宙和人体自然法则的武学养生功夫;集中体现了中华武学“武医同源”之精髓,践行了中华文明中道家文化“中和辩证”之哲学思想。既是防身护卫之法,又是养生保健之术,时时刻刻创造着中医经络学的神奇。

两仪拳,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中国一绝”称号,源于天体阴阳五行,是遵循宇宙和人体自然法则的武学养生功夫;它是集力学、中医经络学、养生学、易经八卦、哲学、美学、阴阳学、平衡学等为一体多学科的一门武学,它融合道家的自然、释家的禅心、儒家的中庸于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武学“武医同源”之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