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儀之天地,練兩儀平衡人體陰陽

兩儀在古典哲學中指"陰陽"。關於"兩儀",綜合歷代易學家的理論,計有八說:一說為陰陽,一說為天地,一說為奇偶,一說為剛柔,一說為玄黃,一說為乾坤,一說為春秋,一說為不變與變。但通常都是指陰陽。天地萬物,世間萬事,古人概之為:陰陽。陰陽也是天地出分之時,清氣向上為天。濁氣向下為地。天為陽,地為陰。

兩儀之天地,練兩儀平衡人體陰陽

一、兩儀文化即兩儀拳靈魂的內在核心

《淮南子·天文訓》講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認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後,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凝結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可見,陰陽是物質存在的兩種基本狀態,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相互轉化,古人認為陰陽二氣是宏觀物質形成的基礎。

兩儀拳譜:“無極天地母,生化皇太極,陰陽兩氣合,真能丹田聚,有意無意見,降龍而無虞……皇極者,皇明太陽也,其純剛純陽,山崩裂缺,無堅不摧;太極者,月亮太陰也,其至陰至柔,若行雲流水,潤雨細無聲”。兩儀拳的核心靈魂即是陰陽,穴位既可以點,又可以解,一點一解之中極究陰陽之道。

兩儀之天地,練兩儀平衡人體陰陽

二、習練兩儀拳是體勢中正穩態的鍛鍊

由於地心引力的作用,通過人體重心的垂直線落在一個均衡的位置上,否則人就會摔倒,均衡點掌握得越好,則體勢越穩,如果人體重心的垂直線恰好落在兩腳之間,無過不及,不過前,不過後,不過左,不過右,則挺立如青松,根深入地,氣勢凜然。如果在靜態下,保持這種穩態可能比較容易,如果在體勢不斷變動的情況下,身體各組成部分變換虛實,要求始終保持體勢穩態則很難,必須長年累月的修煉才能做到。

兩儀功夫”取法“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學精髓。兩儀拳,兩者二數也,二者均衡也,儀者神也,神者儀態萬千之謂,即過氣點穴之意也。兩儀即陰陽,象徵著兩股相對峙、相平衡、相吸收、相發展的生命大流。行練兩儀拳講究"立身須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之謂也。安舒者,自然放鬆,至柔不用力是也。套路時忌身體重心不正、歪斜,點穴功夫實戰中兩手不離中門,行拳站樁中視"立身中正"為身法的第一要素,這是因為它是拳式姿勢之準則,是人體運動時下盤穩固的基本條件之一。

兩儀之天地,練兩儀平衡人體陰陽

三、習練兩儀拳是生理平衡充盈的鍛鍊

《黃帝內經》把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看作是健康的基礎,一旦平衡被打破,健康也就被破壞了。因此,古代養生學主張通過動靜結合、內外結合、煉養結合、形神結合的各種方法,實現陰陽平衡和精氣神的充盈。

“氣”被視為武學的本根,武學的種種外在形態和神韻,均是“氣”的演化與體現;兩儀拳的一招一式,均以“陰陽氣”為核心,通過兩儀拳調通經絡、流暢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從而使內臟趨於陰陽平衡,最終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延緩各系統器官的衰老,達到“有病治病、無病防身”的健康目的,讓身體恢復到自然健康的狀態。

兩儀拳養生功法動作緩慢柔和,以呼吸、意念相結合,充分展示著形與神的完美結合,意與氣的統一,以及內心世界對自然的體悟與和諧。達到超越招式的束縛,形和神的雙重煉化,以武養生,以武健體為目的,倡導天人合一、觀照整體、陰陽五行、治以未病、理氣化生,全面改善生理、心理的機能。

兩儀之天地,練兩儀平衡人體陰陽

總之,養氣煉氣是武術養生的重要方法,武術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修煉,認為人是個小宇宙,天地自然是個大宇宙,人與宇宙自然是同構的。在練功實踐中以攻防動作為結構,以剛柔、動靜、虛實、開合等為運動規律,以人身小天地來體察、探索世界之究竟,實現人體自我身心、內外和諧與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兩儀功夫”取法“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學精髓,源於天體陰陽五行,是遵循宇宙和人體自然法則的武學養生功夫;集中體現了中華武學“武醫同源”之精髓,踐行了中華文明中道家文化“中和辯證”之哲學思想。既是防身護衛之法,又是養生保健之術,時時刻刻創造著中醫經絡學的神奇。

兩儀拳,非物質文化遺產,榮獲“中國一絕”稱號,源於天體陰陽五行,是遵循宇宙和人體自然法則的武學養生功夫;它是集力學、中醫經絡學、養生學、易經八卦、哲學、美學、陰陽學、平衡學等為一體多學科的一門武學,它融合道家的自然、釋家的禪心、儒家的中庸於一體,集中體現了中華武學“武醫同源”之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