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教育部”的合体

“北大+清华+教育部”的合体

在北京的二环里,安定门内成贤街的路北,有一座明清两代的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

“北大+清华+教育部”的合体

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下图为“辟雍”殿内皇帝的龙椅。

“北大+清华+教育部”的合体

国子监设立祭酒、司业各一人,类比当下,相当于就是校长、副校长的职务。再进行一个有趣的类比,国子监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清华+教育部”的合体。

中国自古有“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国子监也严格按照这种封建礼制建造,因此国子监的东边紧邻孔庙。今天的微信文章主要介绍国子监,但与之相邻的孔庙也很有必要提上一句,因为在孔庙内,有198块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上面镌刻着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起,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止,录取的五万余名进士的名字,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文物。

“北大+清华+教育部”的合体

在这些石碑上,可以找到刘墉、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名人的名字。从国子监到孔庙需要通过一道“持敬门”,所谓“持敬”,就是告诫监生们要怀着崇敬之心进入孔庙。

国子监占地一百余亩,大门外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楼,二门上有“太学”二字匾额,门内有一座琉璃牌坊。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北大+清华+教育部”的合体

牌坊两面分别有乾隆御笔亲书的“圜桥教泽”“学海节观”横额。牌楼下方有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洞只有皇帝和状元可以走。因为皇帝走此门,故得名“龙门”,十年寒窗苦,状元走此门可谓鱼跃龙门。如果您来到国子监,一定要从中间的门洞一跃而过,体验一把鱼跃龙门的感觉。

琉璃牌坊的北面是一座水池环绕的恢弘建筑——辟雍。辟雍是一座正方形殿宇,四周有水池环绕。水池外有汉白玉栏杆围护,四个方向各有一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通往辟雍的四个大门。如果细心观察,还会看到池案四周各有一个喷水的龙头。辟雍的建筑造型象征天圆地方,通达天地。碧水汉白玉环绕,宛如“辟”,水中殿宇谓之“雍”,“辟雍”的名字由此而来。

“北大+清华+教育部”的合体

“辟雍”的美,无法用语言形容,单就建筑正面的匾额边框,其七彩九龙祥云的精美程度在全中国也是极其罕见的。“辟雍”算得上是整个国子监的精髓,其建于清乾隆48年。乾隆建造辟雍就是为了能给国子监的学生提供一个“豪华的教室”。

“北大+清华+教育部”的合体

“辟雍”的修建历时两年,建成的第二年,乾隆邀请全天下最优秀的老师、学生、在京官员、各国使节约四千余人来到辟雍。乾隆面对众人论述自己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临雍讲学”大典。当时参加“临雍讲学”的后排同学是需要传话才能听得清,可见其规模之巨。

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监生所学的课程以儒家的著作为主。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子就是国子监学生上课的教室,这33间教室分别叫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辟雍北面的彝伦堂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在辟雍建成之前,这里是皇帝讲课的地方。国子监毕竟是当时的国家最高学府,因此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国子监内的绳愆厅就是专门惩治违犯学规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地方。惩治的方式有责打、开除、充军、充吏役,甚至杀头。

当年的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如果您来北京游览,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独特建筑、深邃内涵的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