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只有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何能與世界各國打那麼久?

千里草57299577


有人說德國二戰初期的所向披靡是靠閃電戰,有人說德國能打那麼久,還那麼頑強是靠工業科技的力量,他們都沒有說錯,但是其實德國在二戰初期的優勢巨大,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德國在二戰爆發前採用了切面包的手段,分階段奪取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乃至整個國家。

二戰爆發前、德國進攻波蘭之前,德國的領土實際上已經包括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德國的面積近乎翻倍,也獲得了另外兩個工業大國的製造能力,其中捷克的戰車工廠在二戰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也就是說,在二戰爆發之前,在德國大舉進攻波蘭之前,德國就已經在英法的綏靖政策之下,拿下了大片國土,成為了當時歐洲大陸上,除了蘇聯之外土地最大、人口最多、資源最豐富、工業產值最高、經濟最發達、作戰熱情最高的國家。當時的德國國土包括如今的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以及部分波蘭和法國的領土等,絕非是很多人以為的“兩三個省”的面積。

圖中,德國在進攻法國之前,就已經擁有了包括圖中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等國的領土,當時的德國已經是一個法國根本不能匹敵的超級大國了。


而且,就算是德國最後又打了波蘭,侵佔了波蘭一大半領土,英法等國也還沒有真正參戰,可以說就在二戰已經在歐洲大陸上引爆之後,整個西線依然是靜悄悄的,英法還是綏靖的,還是希望德國和蘇聯先打,當時的德國在還沒有遭到什麼實質性軍事威脅和打擊的情況下,就已經又多出來波蘭的大部分領土。

德國隨後吞併了法國的北部地區,並且在南部建立了一個維希法國政權,作為自己的傀儡,當時的德國又新加入了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土地。


德國當時已經成為一個國土橫跨整個歐洲中部的“超級大國”,而不是一戰剛剛結束時的德國了,這也是希特勒之所以在德國國內當時擁有很高聲望的原因,因為大部分德國任都認為,在那個時代,德國已經獲得了自己想要的大國地位和安全的發展環境,德國幾乎贏得了所有的領土爭端,還有很大的超出,一個罕有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在內的大國儼然出現。

圖中紅色和粉紅色的部分是德國在二戰中佔領的區域,可見,在當時的歐洲,已經基本只剩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蘇聯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了,整個中東歐和蘇聯歐洲部分的廣大土地都落入了德國之手,這樣的國家根本不是再用兩三個省的力量在維持長久作戰,而是以一個超級強國的力量在維持。


這樣的德國,如果算上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他們又在一個月內吞併了法國,那麼他就可以看作是一個難以撼動的超強大國了,根本不是現在我們看見的那麼小的德國,算上蘇德戰爭爆發之前、法國剛剛戰敗時德國新擴充的瑞士、比利時、荷蘭、法國等國的土地,當時的德國確實是一個所向披靡的國家了。

當然,以今天的歐洲版圖來看,德國確實小了很多,比二戰爆發之前還小,但是仍然不失為一個歐陸大國。


因此,切面包,每一次看似不多,實際上都為下一次積累了實力。德國一開始要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英法綏靖了,德國就吞下了;德國藉著這個力量,又對奧地利下手了,英法綏靖,德國吞下奧地利,面積幾乎翻倍;德國又吞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已經不敢動一個整合了德奧力量的德國了,於是德國又切下了一塊麵包,等到德國吞了波蘭,英法已經不敢輕舉妄動了,而當德國吞下法國的時候,歐洲能夠打擊到德國的,也就只有蘇聯了。

這張圖顯示了德國吞併奧地利和蘇臺德區後的範圍,此後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


每一次切下去,都是一片,而不是整個一塊,但是一次一次的切下去,最後德國也就順理成章的稱霸了歐陸。


海事先鋒


戰爭是國家實力體系化的對抗的.回答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點來詳述:

人口:納粹德國在1939年人口就達到7000萬.同時期英國人口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蘇聯人口1.6億.美國人口1.3億.日本人口7800萬.德國絕對算得上人口大國.兵力資源儲備雄厚.一旦全國總動員武裝上千萬軍隊沒有任何問題.且在開戰後納粹德國一路碾壓周邊各國以及吸納了不少僕從國志願兵(例如納粹精銳維京師主要由北歐志願兵組成.其戰鬥力爆表).巔峰時期德國軍隊1700萬.其中一線作戰部隊近1000萬.另外德國人口素質較高.紀律性.戰術素養較好.在進攻和防禦中往往能以少勝多.在蘇德戰場上就有多次戰例.

工業能力:二戰德國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巔峰時期佔比世界經濟20%.1939-1945鋼鐵產量(工業基礎)德國1億9000萬噸.蘇聯9500萬噸.英國1億2000萬噸.日本5000萬噸.1939-1945煤炭產量(工業原料)德國35億噸.蘇聯9.5億噸.美國40億噸.英國15億噸.日本4.5億噸.1939-1945石油產量(工業血液)德國4800萬噸.蘇聯2億噸.美國16億噸.英國1億噸.日本2200萬噸.1939-1945發電量德國4140億千瓦時.蘇聯2820億千瓦時.美國16780億千瓦時.英國3150億千瓦時.日本2420億千瓦時.可見德國除了石油其他並無短板.美國更是BUG級的存在.

武器裝備:整個二戰德國生產飛機113514架(明星產品Me109.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以及噴氣式戰鬥機)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車5萬餘輛(明星產品虎式.豹式.虎王.德國軍馬4型坦克)37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5.9萬門(明星產品88炮.巴黎大炮)車輛120萬輛(德國步兵師裝備卡車也達到400-500輛.其機械化能力我軍直到80年代才能匹敵)艦艇4565艘.其中潛艇1188艘(明星產品俾斯麥戰列艦.5輪齊射干翻英國胡德.急得皇家海軍滿大西洋追著報仇.U型潛艇.只有德國潛艇叫U-boat.其他國家都叫潛艇).另外還有V型導彈.最優秀的機槍MG-42.98K步槍(玩吃雞都懂得)MP40衝鋒槍就不再多說了.納粹德國極其強大的工業設計能力和製造工藝無疑給德軍超強戰鬥力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指揮體系:二戰德國有全世界最優秀的參謀總部.進攻法國的曼斯坦因方案和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方案因出其不意計劃縝密都堪稱經典.予對手重大打擊.另外德國名將輩出.除了號稱三大名將的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外.還有極善防禦戰的莫德爾元帥.狼群戰術的發明者鄧尼茨海軍元帥等.德國軍官戰場指揮能力明顯高出所有對手.


Raymond_Ji


德國能夠跟世界各國打那麼久,實際上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德國軍事和工業能力強大,在二戰爆發前德國除了石油存在短板,在工業能力上已經超過了除了美國以外的其他西方國家。在軍事和科技實力上,德國更是強悍無匹,眾所周知,戰後美蘇的導彈、原子彈、航空航天等技術成就,就是瓜分德國科技力量之後的結果。

其二是德國國土面積廣袤和人口眾多,雖然按照今天的疆域圖看,德國的領土不比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多多多少。但是在二戰前夕,德國先發制人,佔領了世界第二軍工廠蘇臺德地區,還先後佔領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等部分領土,成為當之無愧的大帝國。在人口上,不算僕從國,德國的人口就達到了7000萬,幾乎相當於英法之和,所以德國能夠維持1400萬規模的軍隊,這一點很關鍵。

其三主要是英法各國的綏靖政策和美國的前期的“門羅主義”、“光榮孤立”,讓德國得以坐大。而且希特勒也好、隆美爾也好、戈培爾也好、戈林也好,當時的德國可謂將星閃耀,能人輩出,這也是德國能夠持久作戰的重要原因。


青年史學家


大家都說的很好,我就從人力上說一說。德國當時人口大概才六七千萬,但是,不在國內還有不少人口,都是一戰被劃出去的人口。所以德國在發動二戰前,在拼命的回收人口。包括匈牙利的部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回收的是土地,那就連帶外國人口也收回來了。

然後是很猛的德奧合併。這個厲害了,要知道,奧地利曾經是龐大的帝國。德奧合併不止是兩個國家的事情,是整個日耳曼名族的合併。日耳曼包含斯堪的納維亞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蘭人和德意志人、奧地利人、東普魯士人等等,再加上小鬍子的種族主義,等於收穫了N多人的人心。在德國橫掃歐洲的時候,這些人都能成為可用的人力資源。

再看閃電戰策略,減少人力消耗。從坦克到飛機,都是精簡人員,能少放一個人就少放一個人。

徵兵有鄉土防衛隊,希特勒少年團,動員能力超強。再看看其對手們,幾乎都是戰後才開始動員,人力上就差一大截。

所以回看二戰,德國至少在人力上就蓄謀已久,有備打無備,焉有不勝之理。

再看後期,和蘇聯槓上。蘇聯本來就是一個人口爆炸的國家,再加上死守,巷戰。人力就不夠用了。後期連大學生和科學家都送上戰場了。失敗也就理所當然了。


歷史臆想愛好者劉宇


這就是德國在二戰的時期令人感到佩服的其中一點,德國在中國頂多數上2個省的整體面積綜合,但是德國在二戰時期的人口就高達8千萬左右接近於9千萬,雖然人口多但是德國早已在二戰時期實現社會小區規模化,就是平均一棟房子在4層到6層左右,一個房子住著5個人,這樣算下來結合了德國國土面積,還有多餘的土地處於荒廢狀態,可以建造廠區和兵營。並且由於人口小居民實現收入均衡化就相對容易,從而德國在二戰前期,經濟水平一直是歐洲最好的一個國家,假如當時法國破產了,德國還可以維持一陣。

那麼二戰前期的德國的錢是從來裡那裡來的呢,德國人就業率來自於哪裡呢,這就跟當時德國的納粹政策有關,德國當時把境內所有高等收入的猶太人群體進行壓迫,把他們財產全部充公,並且把他們趕進了集中營,猶太人之前的工作崗位和土地全部被本土日耳曼民族和德意志民族的德國人佔為己有,這是當時德國突然崛起的關鍵的一步驟,在加上德國人自身的努力,在1935年就開始為準備戰爭而進行全國性工廠武器建造,他們建造子彈,火炮零件,飛機零件等,並在1936年形成一個條完整工業鏈,當時德國人的一半收入都來自工廠收入,假如德國不在1939年開始打仗,那麼這泡沫經濟也不可能維持多久,但是德國人發動了戰爭繼而用戰爭再一次化解了過國內矛盾和暫時經濟危機,用戰爭去爭取德國國民更好生活,德國在拿下波蘭之後,掠奪波蘭無數個猶太人家庭的財富,拿去補貼國庫,然後拿著些掠奪來錢在去發動一場更大戰爭。

1940年德國拿下法國之後,法國當時整體居民的收入被德國人拿去發動戰爭,以當時法國的國力,完全可以支撐起德國向蘇聯開戰,戰爭就像是利滾利永無盡頭,當時德國人吃的每一口飯其實追究根源會讓感到非常噁心,都是跟戰爭有關,假如有一點德國人在戰場失敗,就意味著德國民眾也跟著失敗,所以二戰時期德國士兵才會力挽狂瀾奮力衝殺,因為當時的德國從發動閃電戰入侵蘇聯的那一刻起,德國人就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要麼吃雞稱霸歐洲大陸,要麼從戰爭中徹底滅亡。德國和日本一樣,其實每一天做了每一件事每一場戰鬥都是在賭國運,小國發動世界性的戰爭,他們別無選擇除了賭國運,傾全國之力外,剩下只有看天意,雖然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表面看似非常風光,其實他們每時每刻都是在恐懼與壓力中度過的,除了女人孩子不懂外。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說二戰必先說一戰,因為一戰的很多遺漏促成了二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百年紀念日剛過,它的的性質我們也都懂:在一次大戰前英國壟斷全球原材料市場、大英帝國佔有世界1/4的人口;美國有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而實行貿易保護。因此德國和日本國為了發展,必須進行貿易擴張,即從舊殖民國家那裡搶奪殖民地。

首先,德國在一戰前(1914)的發達程度是這樣的:

一、科學方面

以國內很多人喜歡拿來說事的諾貝爾獎為例

德國在20世紀最初的14年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這完全可以體現出這個國家在一戰前的科學研究之興盛。這是大力發展有關產業實際應用(無論是軍工還是民用)的理論基礎。

而一戰前的美國呢?

  1. Theodore Roosevelt, Jr.,1906年和平獎,成功調停日俄戰爭
  2. Albert Abraham Michelson(德裔移民),1907年物理學獎,用精密光學儀器進行的光譜和計量學研究
  3. 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1914年化學獎,對多種化學元素原子量的精確測定

沒了

德國以所謂彈丸之地,達成了美國近五倍的科研成就。即使對比其他歐洲列強(法國16個,荷蘭6個,英國5個,瑞士4個,意大利4個,西班牙2個)也這就是一戰前的德國。

二、經濟方面

1860年德意志邦聯剛建立的時候經濟總量只佔世界的4.9%,而1880-1900年的“(德國)第一次經濟奇蹟”期間德國已經在工業國中排名第三位,到1913年,德國經濟佔世界14.8%,已經超過英國(13.6%),僅次於美國(32%);貿易上,德國已經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英國,領先於美國。在德意志帝國期間,工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轉變。受益於前文所提到的大量理論研究成果,19世紀90年代後德國建立了包括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和大規模化學在內的很多關鍵部門。

在鋼鐵行業,由於新的生產工藝能的普及(比如托馬斯法與平爐),生產率提升了25倍。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軋機生產就佔全世界該部門總產量的44%左右。

化學工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化工公司大量招聘受過大學教育的化學家。 1914年,僅勒沃庫森的拜耳公司(著名醫藥化工企業,至今仍是世界五百強)就僱傭了600多名化學家。 在這一時期,德國化學品出口佔世界的28%,而英國僅佔佔16%。

受益於大規模工業化,德國的人口也同樣蓬勃發展,從1871年的四千一百萬增長到1910年的六千四百萬。

三、政治方面

直至十九世紀中葉,德意志地區仍是一個由十數個日耳曼人小邦國組成的“日耳曼邦聯”,公國林立造成德國國內市場經濟無法發展(各邦關卡、課稅重重,商品在德意志境內都不能做到自由流通),在歐洲大陸也無法與其他列強鼎立。

即使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依然擁有26個自由邦,但權力已經不及之前

為了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普魯士誘使法國發動戰爭(即普法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大敗,御駕親征的法皇拿破崙三世被俘。法國被逼簽下俾斯麥所開出條件非常苛刻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普軍在收齊賠款前,可駐軍於法國。此後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於法國的凡爾賽宮舉行,這大大羞辱了法國,挑起德法兩國之仇恨。此後法國復仇主義盛行,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潛在因素。


這幅油畫相信大家都見過,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建立德意志帝國


此外,1905-1911年期間德法兩次在北非國家摩洛哥發生利益衝突(兩次摩洛哥危機),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裡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作為比較:

科研上

在一戰結束後至二戰前的三十年裡,德國人又獲得了24個諾貝爾獎,相比之下美國20個,英國19個,法國11個,荷蘭3個,意大利3個,德國一戰後在理論研究方面依然強到碾壓。

經濟上

德國因割讓東部領土給波蘭而失去了重要的煤礦與生鐵產地。 阿爾薩斯洛林迴歸法國意味著德國礦石開採量減少了70%。此外,德國還需交付大量生產運輸設備和戰前規模世界第二的遠洋商船給勝利方作為補償。而德國的殖民地由於本就過於偏僻因此損失相比之下不值一提。新建立的魏瑪共和政府難以承受《凡爾賽條約》約定的鉅額賠款,由此不得不大量印刷鈔票以償還賠款和戰爭債務,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國內物價飛漲、經濟混亂。1923年1月德國政府未能完成全部償還款項,法國為此出兵佔領魯爾工業區,造成德國的經濟進一步惡化,內亂也因此而持續擴大。

1932年柏林反《凡爾賽條約》的集會,圖源:聯邦檔案館被當作筆記本的一百萬德國馬克紙幣

德國的工業生產在戰後回落到1888年的水平,戰後年代的特點是從戰爭經濟向和平生產過渡,最重要的是復員士兵重新融入經濟進程,由此所帶來的低勞動力成本使德國產品以傾銷價格出口到國外。因此德國躲過了全球戰後蕭條,但也直到1927年德國工業生產才再次達到1913年的程度。

此時德國的電氣化和工業大規模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進展。西門子和柏林的AEG能夠重新獲得他們在1914年之前已經達到的世界市場地位。隨著20世紀20年代機動化和公路運輸的增加,汽車工業變得更加重要。從1922年到1928年,汽車和卡車的庫存從125,000增加到約470,000。

Mercedes-Lkw Lo 2000 von 1932–1938,圖源:維基百科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德國的經濟上升階段在1929年結束,美國貸款的退出導致了整個德意志帝國的公司崩潰。從1929年到1932年,工業生產下降了40%,並降至1904年的水平。外貿也大幅下滑。 1931年還導致銀行破產,加劇了經濟衰退。結果是大規模失業和貧困突然增加。

政治上

德國民眾依然對戰前的輝煌感到懷念、認為是凡爾賽條約帶給了德國不公。因此納粹黨提出的“廢除《凡爾賽條約》”、“擴展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種族清洗在國家經濟中掌握命脈的猶太人群體”在蕭條時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希特勒及納粹黨在經濟危機期間承諾重振經濟及降低失業率也使得許多選民認為納粹黨能夠幫助恢復國家的秩序、平息社會的混亂,能夠提升德國的國際地位。在1932年7月的德國聯邦選舉後,納粹黨取得230個席次,獲得37.4%的選票,崛起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從而拉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1923年納粹黨的公開集會


需要注意的是,在1939年戰前,德國通過德奧合併和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西部等地,實際上已經恢復了一戰前的全部領土(並獲得領土上的煤鐵礦產)並且還有所擴大,達到了驚人的六十三萬平方公里(德意志帝國也只有五十餘萬平方公里),人口接近七千萬,加之以希特勒對德國社會復仇情緒、雅利安優越性等方面進行了高度渲染,此時的德國就是一部戰爭機器。

二戰後,情況卻有所不同

科研上,大量優秀的德國科學家被轉移到美國,這為美國帶來了一批尖端人才,也促成了美國戰後在科學領域的繁榮。

經濟上,分裂了的兩德各自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最前線,承擔著向對方宣傳本陣營價值和優越性的重要任務(東德因此接受了大量蘇聯援助,被稱為社會主義櫥窗),因此雖然知道讓連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再次復興是危險的,但面對“共產主義的擴張”,馬歇爾計劃依然把西德算了進來。

政治上,美國在德國聯邦政府中大力扶持親美人士,英法美三國駐軍至今還活躍在德國境內,用軍事存在保證德國不會從政府層面再次極端化。

時至今日,德國依然擁有全歐洲最高的GDP,這應該歸功於德國百折不撓的化工與製造業(被反覆拆解又重新建立,依舊承擔著提供工作和稅收的重任)。德國至今以戰前一半的國土(三十五萬平方公里,修正)養活了比戰前更多的人口(八千兩百萬),尤其在發達國家戰後去工業化的浪潮中,德國保留了最多的本地加工業,相比較西班牙意大利等“花瓶國家”動輒15-30%的失業率,德國失業率長期保持在低位,大量的製造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德國現在不會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是德國已經通過歐盟、歐元和歐洲共同市場把歐洲綁到了自己的經濟發展上:法國有一戰悲情史、又是二戰戰勝國、歐盟創始國,在歐盟裡起著臉面的作用,而德國則通過大量投入支持歐盟工作來發揮“裡子”的作用;經濟上,德國利用歐元所帶來的價值低估效益大量出口工業品到其他歐盟國家,與奧地利、西班牙、瑞典、法國、意大利、波蘭各擁有超過80億歐元的出口盈餘。

已經沒有必要通過戰爭這種方式來獲取原料和商品市場了,何樂不為呢。


碼字魯姆


德國的科研能力世界頂尖,而且德國人比較嚴謹,執行力非常好,再加上凡爾賽合約給德國帶來的恥辱,讓德國人萬眾一心,而希特勒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順勢爬上總理的寶座。之後又利用英法害怕全面戰爭,急於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先是突破了陸軍不超過十萬的限制,直接擴軍到六十萬,又進駐了萊茵蘭不設防區,然後又先後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正是英法的綏靖政策,讓希特勒滿足了一個又一個的野心,在德國的威望也空前高漲,最終英法自食其果,德國在攻下波蘭後,卻未繼續攻擊蘇聯,而是調頭攻打法國,僅僅六個星期,就滅掉了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英國困守英倫,被德國空軍炸成一片廢墟,也算是罪有應得。


Andy蘇州


眾所周知德國人就是看到了自己的短板,因為他們知道打一戰的戰術是不可能贏的,他們知道該怎麼樣充份利用自己手上的資源,用我們的話說就是把錢花在刀刃上,所以他們發明了閃電戰,就是快。古人云兵貴神速,以最短的時間贏得最大的勝利是當時德國人該做的,也必須這麼做。

現代戰術的雛形就是閃電戰。先是空軍那下制空權,然後戰場支援,當時最出門的飛機有俯衝轟炸機就是德國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和梅塞施密特109戰鬥機,這對德軍前期奪取制空權,和戰場支援起到關鍵作用。

然後裝甲部隊鉗形攻勢包圍分割。最成名的坦克有四號坦克,輕型坦克有豹式,重坦虎式。最後步兵清點。



聖人謀於陰故曰神


前期德國主要挑和他有深仇大恨的揍,靠著閃電戰先拔頭籌。英法綏靖主要是小富而積安,而且一戰的戰火才結束沒多久,一次戰爭就讓西歐老牌的霸主地位動搖了,再來一次,恐怕就要從一流淪為二流,甚至三流了。一戰美國已經開始謀求霸主地位了,就是沒得逞,二戰一打,可不就是人家的了麼。而且打還是在自己家打,損失就怕找不不會來了。一戰後很多國家都不想打了,大戰太耗國力,但德國作為戰敗國老受欺壓和剝削,憋著怒呢。而且欺壓和剝削也不是歐洲國家都輪的上,肯定是大國在瓜分,小國還是一口油都喝不上。你這隻看到了戰爭前期,德國雖然贏了頭彩,但也著實耗不起,在傍上個什麼忙也幫不上的意大利,太倒黴了。歐洲很多國家,國土面積小,人口少,產能不高,德國為了備戰瘋狂生產,量上的優勢已經很大了。


萌眼看娛樂


問題描述有誤,德國在德意志帝國時期領土面積約為七十萬平方公里,到希特勒掌權時有五十萬平方公里,到二戰結束德國的疆土面積才是三十萬平方公里。

一戰結束後,德國割讓有爭議領土阿爾薩斯洛林給法國,並且把魯爾地區的採礦經營權割讓給法國。到希特勒發動戰爭以前,實際控制區域到了萊茵河畔,並且凡爾賽和約裡明確規定萊茵河不允許德國駐軍。

其次是兼併奧地利,那才是希特勒的祖國。奧地利對納粹德國的兼併顯示出歡迎的態勢,凡爾賽和約裡也明確規定了德奧兩國永遠不得合併。這又是希特勒違反合約,且西方各國綏靖政策的又一次膨脹的標誌性事件。

納粹德國隨後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要求割讓蘇臺德地區為德國所控制。這一要求遭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堅決反對,隨後英、法、德、意在慕尼黑簽訂了《慕尼黑協定》,標誌著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這裡面沒有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點主觀思想和要求,完全是被盟友出賣了。希特勒也並未遵守該協定,隨後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達兵工廠是歐洲最著名的軍火生產企業,也隨之落入納粹德國手中。

在這期間與羅馬尼亞結成盟友,羅馬尼亞負責向納粹德國提供石油。進攻北歐以後從挪威攫取鐵礦石,進攻蘇聯的高加索地區,攫取石油。這使得納粹德國在戰略資源的貯備遠勝過開戰以前,並且派出以奉行鄧尼茨元帥發明的狼群戰術的U型潛艇封鎖大西洋,以期望徹底斷絕英國海上補給線。

另一邊,還有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前,與蘇聯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承諾為納粹德國提供棉花、大豆、煤等資源。蘇聯的這個強敵,絕對是斯大林自己養出來的。並且在納粹德國進攻波蘭時,蘇聯根據該條約也出兵吞併波蘭領土。所有人都認為二戰是德國挑起的,其實還真的應該算上蘇聯,斯大林是當之無愧的戰爭犯。

有了這些直接或者間接的援助,納粹德國的實力不斷壯大到膨脹的地步。非如此,希特勒斷然不敢在英國沒有屈服的情況下,向他的忠實盟友斯大林發起全面進攻。希特勒這招臭棋,一方面把自己推向深淵,另一方面把斯大林從戰爭犯拉到了解放者的寶座上。

直到1941年冬天,日本侵略美國珍珠港,美國參加了二戰,整個戰爭局勢才有所轉變。納粹德國並非只有三十萬領土,希特勒控制的實際面積不下於一百三十萬。在蘇德戰爭以前,斯大林還為他提供無償援助。要不是希特勒瞧不起這位蘇聯盟友,整個二戰的勝負還真有可能不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