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需要信仰

區塊鏈需要信仰。

在區塊鏈信仰出現以前,早就存在世界知名的公鏈,只是大家沒有往這個方面想過而已。

儒學這條公鏈能夠立足,一方面是大學中庸孟子這種流傳下來的開源著作,今人覺得註解繁多,但不妨礙當時的分叉,把整個東亞都納入統一共識圈。

另一方面,每隔段時間就會出現像孔孟、董仲舒、朱熹這樣的超級節點,用迭代傳播的方式、平民庶人都能理解的套路,將大家的信仰上鍊,解決了人為什麼要活著這個終極問題,塑造了一套整飭的共識機制,發展了最大基數的社員,擴大了群眾基礎。

更棒的是它的Token設計機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是不是光想想都覺得熱血沸騰。

所以你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公鏈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群眾路線,如何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只要能夠解決群眾切實的問題,哪怕這些問題是唯心角度的,也是有價值的公鏈。

我們今天總看到說EOS社群做得好,共識機制發展得多棒,少年,你們還是太年輕啊,史上最牛逼的社群不有現成的例子可以覆盤參考、提煉經驗麼,何必捨近求遠?

我們今天強調區塊鏈最重要的資產就是社群,但是社群怎麼做、共識怎麼形成,大家都莫衷一是。

既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社群如何走向,那麼不妨總結一下以前這個人類歷史上存在過、至今依舊存在的龐大社群是如何維持共識的。

幣少有個觀點:許多文化問題的本質,是可以從金融角度認知的。

東亞最大的社群共識是儒家文化。

文化是什麼?

可以簡單理解為因經濟需要而內生的某種隱形合同

為什麼是內生?

因為當外部經融市場不發達的時候,家庭或者宗族必然就會成為內部金融市場,調配個人的資源,所以不是選擇內生,而是隻能內生。

區塊鏈需要信仰

構建儒家這個超級社區的共識,有兩個:忠與孝。

為什麼儒家社區要把孝順強調到這麼高的地步,你想過沒有?

因為當時外部市場的匱乏,如果人類要實現老有所依的目標,必須通過撫養下一代來實現。

所以孝順作為當時社區的最高共識被強調,其本質在於必須通過某種情緒來執行兩代人之間的隱形契約——

內疚感。

依靠下一代的內疚感來執行對上一代的經濟回報保障,父母必須從小訓練孩子,讓他們對每一次違逆父母的意願而產生內疚感,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那麼等到孩子長大父母就不用擔心自己付出的投資權益受到損害了。

社區中光情緒調動往往是不夠的,因為情緒是很容易波動的,必須還要另一種形式的社區共識凝,那就是Token。

Token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流通性,一旦Token被鎖死,那麼它也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在儒家社區中,Token所代表的含義,不光光是代幣,而是某種權益。

一個頗具規模的宗族,總會調撥相當部分的公孥,興辦公學,讓族中所有適齡男童來學習。

每個男童經過考試後,都可能成為童生、舉人、進士,這不就是用Token作為權益證明進行ICO的實例麼?

這種通證是可流通的,可以進行良性循環的,一個男童考出頭,成為官宦的後備役,接著他會繼續追加投資進入公學,等待下一個ICO項目的出現,如此往復。

有人描述說通證的本質是資產的證券化,幣少非常同意這一點,只是限於當時的金融市場,儒家社區無法形成證券化,所以只能以模糊的人格化形式存在。

因而我們今天論證社區通證的時候,也同樣需要以外部的經濟市場為出發點。

區塊鏈需要信仰

我們必須看到目前市場的核心痛點是效率。

也就是說區塊鏈的驅動方向應該是朝著“如何讓更少的人花更少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進行交易,同時減少信任成本”。

高效地流通、低成本地運營,才會成為區塊鏈社區的共識,也才是未來的方向。

上個月馬雲站臺了港版支付寶AlipayHK的發佈會,這個由螞蟻金服牽頭的應用號稱“全球首個區塊鏈跨境匯款服務”,說白了就是用區塊鏈解決傳統跨境匯款的滯後、匯款遺失的問題。

區塊鏈需要信仰

你看,大佬們已經開始用腳投票了,你還愣著幹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