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如何“另起爐灶”?風險隔離關鍵在於打破剛兌

文章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錄中產階級一站式投資理財平臺——領投大股東(ID: zczjgw)www.dgd.vc/

理財子公司如何“另起爐灶”?風險隔離關鍵在於打破剛兌

資管行業人士正翹首以待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

11月初,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稱《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正式文件將在11月下旬發佈。

而此前動作略為遲緩的國有大行也逐漸適應銀行理財新方向,宣佈籌備設立理財子公司。資管業界的共識是,理財子公司們要想貫徹落實《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與母行風險隔離,另起爐灶,黎明之前還須徹底打破剛兌。

姍姍來遲的國有大行

11月15日,中國銀行發佈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出資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發起設立全資理財子公司中國銀行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註冊地擬為北京。一天之後,建設銀行也發佈公告,擬出資不超150億元人民幣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註冊地擬為深圳。

截至記者發稿,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中,共有18家銀行宣佈設立理財子公司,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仍缺席。

業界普遍認為,銀行資管將向著獨立子公司的方向發展,做到獨立運營和風險隔離,特別是《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釋放諸多利好,比如非標僅有不超理財產品淨資產35%的限制、銷售起點低至1萬元、不強制首次購買面籤、可以直接投資股票、可以發行分級理財產品、可以引入私募作為投資顧問等,讓這塊牌照的價值越發凸顯。國有大行只是稍晚一步。

一位國有大行資管部門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之所以姍姍來遲,不僅是因為組織架構複雜,也由於人員和網點眾多,“全行上下合力將這部分人員和機構剝離出來成立單獨的子公司,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分支機構、網點、人員沒有這麼多,較為輕盈,所以才先行一步。”

上述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從母行的角度看,剝離子公司不是單純的一件事,而是“一盤棋”,“需要綜合考慮剝離後是否會影響整體規模、業務發展和風控。”

無論剝離過程多麼糾結,理財子公司這塊牌照仍兵家必爭之地。此前,部分銀行已設立了資產管理公司,比如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作為債轉股實施機構,專注於解決銀行表內壞賬。也有機構設立聚焦二級市場投資的銀行系基金。

相較於前兩者,理財子公司的業務範圍更廣泛。中信證券研究院副院長明明表示,除了投向債券、存款、貨幣市場工具等標準化資產,也允許投向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同時還可進行權益投資,把握一級市場,承接銀行的表外業務。

剛兌打破前風險隔離存障礙

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初衷之一,是在資管業務上與母行實現風險隔離。風險隔離能否完全落地,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核心在於能否完全打破剛兌。

根據《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的風險隔離條款,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其主要股東或兄弟公司等機構之間,應當建立有效的風險隔離機制,通過隔離資金、業務、管理、人員、系統、營業場所和信息等措施,防範風險傳染、內幕交易、利益衝突和利益輸送,防止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

明明表示,以前在不完全獨立的模式下,理財業務很容易受到干擾,比如將理財業務作為調節資產負債表和監管指標的工具等。理財子公司的成立,使得監管數據更可靠,潛在風險更小,有利於銀行理財業務的長遠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道,資管業務與銀行傳統業務風險不同,理財子公司獨立運作後,避免了資管業務中涉及的金融市場風險向銀行傳統業務蔓延。若資管業務發生風險,作為一個獨立的子公司,銀行理論上只需承擔以其出資額為限的風險,而非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原則。即便子公司倒閉,銀行承擔的風險損失即註冊資本金。

一位華東地區城商行資管部門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理財子公司成立後,按照監管要求,母行和子公司之間互相倒騰資產和資金的難度相當大,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具體的情形可以參照銀行系基金公司與母行之間的關係。銀行系基金公司踩雷的、定增虧的不在少數,但母行墊付和支持的案例鮮見。從這個角度講,獨立法人監管對風險隔離是有效果的。

“但風險隔離不等於業務隔離。”曾剛提醒,包括銀行成立的基金子公司也一樣,都會與母行發生協同效應和聯動,最終實現銀行的綜合化經營,在此過程中只需遵守關聯交易的相關準則、遵守資管新規即可。與基金子公司相比,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存量業務都是從銀行理財業務部門直接轉移過來的,與母行的零售和對公部門需要高度協同,其天然屬性與母行關係更加緊密。

上述華東資管人士也表示,如果一家銀行對其理財子公司的定位是服務母行客戶,而非讓其在市場上單打獨鬥,那麼接下來將會在機制上做一些有利於兩者關聯的安排。

但部分資管人士也存在一些擔憂:“如果市場和監管部門無法徹底解決剛兌問題,組織形式的改變不能徹底解決風險隔離的問題。而相比‘去剛兌’的大命題,董監高的人員安排調整、關聯業務穿透式管理等問題並不複雜。”

“在現實中,銀行考慮到自身名譽風險,如果子公司產品標的出現問題而造成兌付困難,額度可以消化的情況下還是會盡量消化。”一位股份制銀行資管人士表示,現在資管新規呼籲打破剛兌,銀行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但是“去剛兌”進程與投資者教育還存在較大時差。

“剛兌存在一日,風險隔離就不算完全實現。”上述股份行人士認為。

理財子公司如何“另起爐灶”?風險隔離關鍵在於打破剛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