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宗室王分封浅谈

西晋建立初就确立了“分封”制,“八王之乱”事件被认为是西晋统治从内部瓦解的标志,而且被看作是导致西晋乱亡的主要因素。“八王之乱”事件的主要人物是宗室诸王, 所以研究西晋宗室王问题首先应注目“八王之乱”,研究宗室王有必要关注西晋“分封”制,而且应倾向于把二者直接联系起来探讨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西晋“分封”制的确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文 帝建“五等爵制”开始。司马昭在元帝(曹魏)咸熙元年七月“始建五等爵”,受封之人不分宗室与否。这时的五等分封是以曹魏的名义进行分封。文帝司马昭为晋王,其他人都在公侯以下。武帝受禅后,爵位才都有相应的提升。因此受封人员的构成就不是很纯粹,不但要封司马氏宗室,也要封对司马氏有功之人,同时也对那些有资望而不与司马氏完全对立的人优宠。

西晋建国初,武帝要考虑的是长治久安,因而“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宗室,明显目的是要以诸王为“国之屏藩”。武帝初期将“分封”限制在同姓宗族范围内,其他功臣只能封公侯以下,不可封王,因此西晋只有同姓王而没有异姓王。

晋武帝晚年为防止出现其他力量威胁到皇权,大封皇子为王,设法提高皇子地位。并赋予“统方州军事”的权力。而惠帝即位之初权力己经不在已手,贾后专权时期引用的宗室诸王都不是皇子王。武帝的意图在此时己出现了偏差。

西晋宗室王分封浅谈

西晋皇室谱系略表(蓝色字体为皇帝,红色字体为八王之乱中的八王)

西晋宗室王的分封是西晋衰亡的一个潜在原因。西晋分封制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又是直接导致西晋衰亡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八王之乱”的因素。分封导致众多宗室王产生, “八王之乱”是西晋分封制逐渐发展演变的后果。

惠帝即位,杨骏和贾后先后执掌朝权并相互斗争,“八王”中的汝南王亮和楚王玮的活动也是自此开始,其他诸王的活动则在贾后被诛之后。其中赵王伦事件是一个明显的转折。此前宗 室成员的活动以围绕朝廷中的主导势力展开,之后宗室诸王成为权力之争的主角。这标志着西晋衰亡的过程进入到了一 个新的阶段。西晋初年的权力之争由对朝廷控制权的争夺转向直接对皇位的攫取,其影响也从中央扩及地方。

西晋初晋武帝精心设计针对宗室成员的“分封”制,并根据形势的需要任命宗室封王有能力者出任一方军事。但是武帝时期朝廷完全有能力控制全局而不致宗王生变。到了武帝晚年,为维护皇权,平衡朝廷中存在的势力,晋武帝开始提升皇子王的地位,并有意安排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但后党外戚和宗室诸王此时却逐步地干涉皇权。

西晋宗室内乱是西晋世族势力恶性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凶恶、残忍、毒辣、腐朽等本性的暴露。这些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参战诸王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西晋宗室内乱爆发,使生产遭到破坏,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从此,大河南北就成为匈奴和鲜卑贵族统治的世界。“八王之乱”不久就爆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西晋王朝也就很快走向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