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是诸葛亮还是周瑜?

夜间情感


赤壁之战,自始至终,都是东吴军队主导的,刘备只是助攻。

乌林之战是赤壁之战的前哨战,曹操与周瑜首度交锋。由于曹操不习水战,首战不利。为了解决北人晕船的现象,曹操把战船相连,首尾相接,这样就如履平地了。

在东吴一方,黄盖针对曹军的布局,提出火攻之战术。但是,要怎么打呢?要焚烧曹操的战船,用火箭是没有用的,火太小,一下子就会被扑灭。势必要使用火船靠近,但是要靠近敌方舰队,显然不容易。于是周瑜与黄盖策划了一个诈降计划。

黄盖炮制出一份诈降书,派人交到对岸曹操手中。曹操看了信后,心中有所怀疑。他决定从信使身上下手,旁敲侧击,详加察问。信使一一回答,滴水不漏,无懈可击。曹操最后认为,双方实力悬殊,敌人前来投降实属正常。

此时黄盖正做火攻的准备。他把蒙冲战船改造为火船,一艘蒙冲战船比一艘火船要大,烧起来更猛;二来要作出投降的样子,当然不可能搭乘火船。经过改造的蒙冲战船有数十艘,船内堆满木柴、干草,灌进膏油,然后用帷幕遮住,以免被曹操窥破,船上还升起牙旗,看上去像是一艘真正的战船,其实只是一艘经过伪装的大火船。每艘大船后面还拖着几艘小船,这是逃生用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三国演义》中,有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毕竟是小说,不能当历史来看。

周瑜确实是要等待东风的出现。所谓的东风,实际上是东南风。中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一般是西北风,而夏季盛行东南风。只是时值农历十月,这是已是冬天,主要风向是西北风,而不是东南风。也就是说,风向对周瑜是非常不利的,偏北风要多于偏南风。倘若在偏北风下发动火攻,那么火势将向南蔓延,不仅不能重挫曹操船队,甚至可能毁了东吴水师。

因此,一旦风向转为东南风,必须坚决、快速地投入战斗,否则谁也不会知识风向什么时候会逆转。可以肯定的是,东南风持续的时间,一定不会很久。

起风了。

东南风。

必须马上行动。

黄盖把数十艘改装为火船的蒙冲战舰集合起来,挂上自己的旗号,向江心奔去。到了江中时,黄盖下令把风帆升起,此时风力正劲,扬帆的蒙冲战舰行进速度更快了。此时黄盖让战船上的众兵士冲着对岸大喊:“我们是来投降的。”一时间,喊声震天。曹操兵营的士兵们听说东吴人来投降了,谁也没做战斗准备,大大纷纷探头观望,指指点点,谈笑风生。谁也没怀疑这将是一场轻松的战争,这不,敌人不战而降了。

蒙冲战船离曹操舰队越来越近,此时黄盖亲率的十艘大船行在最前面,后来还有一二十艘。大约距曹营两里时,黄盖手持火把,把上了膏油的木柴干草点燃,然后迅速撤向小船。很快,数十艘船变成数十座移动的火堆。东吴士兵弃了大船,大船在风力的作用下仍惯性前行,直冲向停泊在北岸的曹操舰队。

那些看热闹的士兵一下子傻了眼了,谁也没想到他们迎来的不是投降的东吴士兵,而是一艘艘如烈焰冲天的火船。明明看到火船漂过来,却怎么闪躲呢?自家的船,左右相贯,首尾相连,根本不可能拔碇而走,只能眼睁睁看着火船撞上来。

曹操亦不禁大叫道:“不好,中计了。”

可是已经迟了,悲剧不可避免了。

所有的战船都是木制的,被熊熊之火一烧便着,加上东南风的助力,一艘接一艘地烧起来。许多士兵被活活烧死,还有许多人跳入冰冷的江中,不是被掩死就是被冻死。不仅如此,火势还蔓延到江岸,把曹军设在江边的大营也烧个精光。大家都知道,在火灾中,很多人不是被烧死的,而是被烟薰死的,所以跑得慢的人,即便没有引火上身,也可能毙命。

周瑜可不会仅仅满足于一把火。

他早已有安排。在火烧曹营的同时,他已经集结了一支精锐部队。曹操的军队是从西向东进军,逃跑时定会向西逃窜。此时曹操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制止军队的溃逃了。周瑜立即出动水师,向西挺进,截击曹军。

周瑜以轻型战船从水陆追击,而刘备也把关羽的精锐部队投入战斗。原来已经混乱不堪的曹操大军,完全失去战斗力,一路弃尸累累。这时曹操的舰队已经覆没,他已经不能沿长江北岸撤退,否则只有被周瑜追着打的份。他挑选了一条狭窄难行之路以摆脱追兵,这条通道就是华容道。

当然,历史上的华容道不曾发生过关羽释曹操的故事。

但华容道还是成为曹操的心头之痛。

这条华容道不仅狭窄,还有大片沼泽地,泥泞难行。十余万大军进了这里,几乎没办法通行。更糟的是,天公不作美,竟然狂风大作。莫非一代枭雄曹操就要被困死在这荒郊野岭么?曹操自然不肯束手待毙,无论代价多大,都要想法子突围才行。他下了一命狠命令,以老弱残兵开路,让这些人背着薪草填平沼泽,为后续部队铺路。这些战士本来就体力不支,不小心就陷在沼泽中,更惨的是,在他们后面骑兵们的马匹几乎失去控制,一旦落入沼泽中,便胡乱踩踏,造成大量的伤亡。

而周瑜与刘备的追兵还要不停地骚扰、追杀。曹操且战且退,兵败如山倒,一直撤到南郡,方才依城固守,总算可喘一口气了。

在赤壁之战整个过程中,曹操军队被烧死、淹死、杀死以及饿死、病死、被踩踏死者,人数超过一半。曹操自称有八十万人马,而周瑜的估计是二十三、四万。保守算来,曹操军队死亡人数超过十二万人。这在曹操军事生涯中,是从未有过的大败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会战,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所以经典,在于对手是伟大的曹操。有伟大的对手,才有伟大的传奇。这一战也成就周瑜一代名将的美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此役打破了曹操一统天下的美梦,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在此之前,曹操横行北方,摧强折锐,所向无敌。他挟中原雄兵猛将、驱荆州降兵,以雷霆霹雳之势,直取江夏、进窥东吴,但却遭当头一棒,扩张也嘎然而止步。


君山话史


正史里面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毫无疑问的是周郎。说是诸葛亮的,只能说是连演义都没有看明白。



在《三国演义》里面,虽然写赤壁之战前后一共用了八回的浓墨重彩,但是有一点还是比较写实的。那就是在真正战役层面来看,诸葛亮是靠边站的,站在船头指挥部队往前冲的,只有周瑜。他是军队的总指挥,而诸葛亮更像是刘备方面派过来援助的高参而已。无论是借东风还是借箭,都只是为周瑜指挥作战提供便利而已,真正仗怎么打,那还是周瑜的事情。



那么正史里面呢?《三国志》中,孙权接见诸葛亮是有的,诸葛亮跟周瑜备陈厉害是有的,但是草船借箭什么的,那是都没有的!实际上,在整个作战层面上的,《三国志》都没有一句有关诸葛亮涉足的记载。那么,又怎么能说是诸葛亮指挥了这场战争呢?



另外说一句,虽说是“孙刘联军”,但根据现有的史料,和曹操打的基本上都是东吴的部队,刘备这边基本没人上。你让诸葛亮去指挥周瑜的部队,就算周瑜没意见,就他手下的人干吗?



青言论史


赤壁之战的总指挥当然不是诸葛亮,赤壁之战是以孙吴为主导的,刘备集团在战役中也是属于从属的地位,而赤壁之战的胜利的关键也是周瑜率领的三万水军以火攻成功击溃曹操水军主力,再加之疫病的盛行,迫使曹操烧毁剩余战船,率军北归。


而诸葛亮对于战争最大的贡献是在刘备被曹操逼得无路可走时,成功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击曹操,促成了双方的军事联合,为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而之后的具体战事,诸葛亮是参与的极少的,其实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都没有什么独自领兵作战的机会,唯一的一次也只有庞统身死后,与张飞分兵入川,不过都没遇到什么大的阻力。

而且即使在把诸葛塑造成妖孽般人物的《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总指挥仍然是周瑜,诸葛亮只是客居于周瑜的军中,虽然被塑造得智计百出,但罗贯中也没让诸葛取代了周瑜的总指挥的位置。所以,这个问题是毋容置疑的,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笑谈文史


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总司令长是孙权,总参谋长是周瑜!这两位是赤壁之战胜利最主要最关键的因素!

恕在下直言,和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等没有太大的关系! 相对的正史是这样记载,不信的可以自己查查啦!


乐观的三国迷


竟然有人问这种问题吗,,,哎,呜呼哀哉啊,就算通俗演义里也很明白吧,虽然各种黑公瑾歌颂孔明,但依然没有泯灭点周公瑾的雄姿英发,首先遵循历史,,,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确实舌战群儒,一张嘴把东吴以张昭为代表的的一群老臣说的无地自容,足以见得诸葛亮的外交才能,足可以与古之蔺相如相比,有辩才,功劳是促成孙刘联军,不过这里又有点夸张,人家东吴的事情,你说的再明白,也无法左右人家的意志,道理不用讲,所以鲁肃(东吴第二任都督)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时的都督周瑜更是如同官渡时的荀彧郭嘉,有必胜的把握,给足孙权信心。之后就没诸葛亮的事儿了,再说演义,借东风借箭把孔明先生刻画的如妖魔一般,可叹人家一生鞠躬尽瘁,真君子,诸葛一生严谨无奇谋,军事领域治军练兵颇有建树,打仗有点春秋礼战的意思,记得有人说什么为什么刘邦打下天下而刘备没有,韩信是打仗的奇才,而诸葛亮不是,好事者不用拿北伐说事,魏国当时是有两大战场的,演义否定东吴存在,历史不会否定。再就是魏国还有曹氏与士族的内部战争




暖言一句三冬暖


答:根据《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熹救合肥。权闻熹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由此可见,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刘备的一场遭遇战!总指挥是刘备;此时,孙权在合肥方向发起进攻,策应刘备。没完,根据裴松之引东晋历史学家孙盛的《异同评》“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这就说明,所谓的赤壁之战无非就是曹操与刘备之间在赤壁地区发生的一场遭遇战!其规模和影响力小的可怜,根本不能与合肥方向比!以至于虽然合肥之战在后,但是,影响力要超出所谓的赤壁之战多多……故,陈寿都把合肥之战放到了赤壁之战的前面来记载。

至少我们可以知道,赤壁之战是曹操打刘备!什么周瑜、孙权、鲁肃、诸葛应该不会在赤壁。孙盛说:“《江表传》之言,其时吴人欲专美之辞。”更进一步表达了对陈寿引用《江表传》之言并不具备历史的真实性意见。


中行偃1


非要找一个总指挥的话,那是周瑜。不过无论如何没诸葛亮什么事。

(但就算是《三国演义》里,总指挥仍然是周瑜啊,诸葛亮不过是个客座参谋。也不知道某些人咋看的书……)

陈寿写《三国志》,把魏蜀吴三国分开写,这样有一个意外的好处,就是对于同一件事,两个(或者多个)势力的说法未必一致,从中可以窥见各方的态度。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力,又是赢家,因此关于此战的记载最为详细。各种记载,都说是周瑜和程普为都督,率军对抗曹操。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吴主传》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周瑜传》

但周瑜当时的地位高于程普。《江表传》说:

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

既然是“容下”,那程普地位必然低于周瑜。

而且赤壁之战的实际指挥也是周瑜在做,程普传里啥也没有……

那么,就像我一开头说的,要找一个总指挥的话,周瑜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但是且慢,刚才说过,各方看待事物的视角未必相同。《武帝纪》是这么说的: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曹操的对手变成了刘备,这里面没孙吴什么事了。

最可气的是《山阳公载记》:

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

连烧船的功劳都归了刘备了。

蜀汉这边的说法呢,也是周瑜和刘备并力对抗曹操,不过先后次序颠倒了一下,这也很正常。《先主传》写:

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㈡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诸葛亮传》的说法:

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关羽传》又说得好像刘备是主力,周瑜是助手: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

总之综合孙刘两家说法,可见在赤壁之战中,两家都出了力。并且时常提到“并力”,那么两家应该是联军的关系,互相保持独立,不存在一个总指挥。

在孙权方面,周瑜是当然的最高指挥官。但——想当然——他应该指挥不了刘备军队。

至于曹操方的记载,为何说和刘备交战,只能推测。可能因为赤壁之战的缘起,是曹操下荆州,追击刘备,所以才这么写吧。


北门猿


不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没说诸葛亮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力是孙吴,吴国军队指挥权怎么会交给外人?再说真实历史中当时的诸葛亮还是一个未被刘备重用的毛头小子,在刘备手下顶多管管后勤,当个使者什么的!从来没带过兵的人怎么可能让他指挥这么大的战役,要真让他指挥估计连赵括都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