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一场维权背后的满地鸡毛

今天与您分享作家张夏关于中

篇小说《社区公敌》的创作谈。《 社区公敌》,原发《 清明》2018年第5期,《小说月报》2018年第11期选载。

张夏:一场维权背后的满地鸡毛

张夏,本名张春欢,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作品见于《小说月报·原创版》《湖南文学》《江南》《长江文艺》《北京文学》等。出版有中篇小说集《绿灯记》及长篇小说三部。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一场维权背后的满地鸡毛

——《社区公敌》创作谈

文│张夏

我目前所住的社区,规模挺大,有三万多人。它有两大特点,一是老人小孩多,二是集会多。刚搬来时,经常见到各种横幅、标语、旗帜,铺天盖地,有气壮山河的即视感,仿佛重回某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宣传发动业主投票组建业主委员会;反对附近建变电站、垃圾回收站……可谓名目繁多。无论是什么主题的活动,一律红旗飘飘,气氛热烈。此外,小区还有业主群,群内每天都充斥着各种抱怨。每一次抱怨都上纲上线,总想煽动别人跟自己并肩作战。

这些活动大部分是退休老人唱主角。年轻人或起早摸黑忙生计,或沉迷网络不管窗外事,他们父母这一辈——跳广场舞、打太极、集会,活得风生水起。喧嚣静止下来时,他们其实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大爷大妈,各有各的命运和生活,城市里邻里之间的疏离和隔阂从没有因共同集会共同奋斗而有所减轻。

每当看到一群老年人慷慨激昂、“革命意志”无比坚定的样子,我不禁有些惶惑,又有些哭笑不得。社区维权是这个时代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从福田区搬到布吉,就亲身经历并参与过好多次类似的维权活动。有时是主动的,但更多时候是被动的,被一种热烘烘的场面裹挟而行,目睹大家用高音喇叭唱歌、喊口号,忙得不亦乐乎。但身处在人群中的我,从没有真正沉迷其中,因为我始终藏着另一双眼睛,本能地进行观察和反思。

我原本只想做一个旁观的记录者,写一篇关于成立业委会进程的立场客观的非虚构。但是社区大妈们的激情澎湃以及网络上的各种群体狂欢,让我突然有了警惕之心,关注事件表面下的躁动,画外音以及各种缘起缘灭。这让我想到,目前网络上的各种批评公共事件的言论,都是显得义愤填膺,喜欢上纲上线,未审先判,给与自己立场相反的人戴各种大帽子或者挖根挖底罗织罪名。这是人性的真实吗?

当然,社区的志愿者们各种无私付出,不计回报的尽心尽力,历经很多曲折险阻,才成立业委会,我是看在眼里的。但我写作的目的不是记录这个过程,而只是以筹建业委会为故事背景,揭示出我想表达的某个主题。作为一个小说作者,不会看到山就仅仅写山。

这篇小说曾在深圳睦邻文学大赛中获得年度第二,在此借用一下常驻评委费新乾先生的点评:“看似一本正经,实则诙谐荒诞;看似一派热闹,实则一地鸡毛。主人公的个人英雄主义,遇上大妈大爷的群体狂欢,合拍时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合拍时那是‘墙倒众人推’。从社区英雄到社区公敌,是盲从对个体的颠覆,是时代的反讽。”

小说《社区公敌》记录的不过是一场维权背后的满地鸡毛,但愿读者能从中悟到一点什么。

张夏:一场维权背后的满地鸡毛

中篇小说

裘山山失 控

选自《作家》2018年第9期

林 森海里岸上

选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9期

张学东阿基米德定律

选自《当代》2018年第5期

林那北蓝 衫

选自《芳草》2018年第5期

张 夏社区公敌

选自《清明》2018年第5期

短篇小说

乔 叶随机而动

选自《青年文学》2018年第9期

张惠雯沉默的母亲

选自《江南》2018年第5期

张 楚夜 鸟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8期

林秀赫一个干净明亮的厨房

选自《上海文学》2018年第8期

禹 风面 试

选自《天涯》2018年第5期

小 白离 岸

选自《小说界》2018年第5期

封二

作家现在时:尹学芸

作家现在时

张夏:一场维权背后的满地鸡毛

作家现在时·尹学芸

张夏:一场维权背后的满地鸡毛

敬告读者:2019年期刊征订全新开启。《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大字版》2019年起将扩容,以更丰富的内容服务读者,定价调整为每期15元。《小说月报》中长篇专号,每年4期,每期推荐一至二部文坛最具话题性长篇新作、五至八篇名家新锐精彩中篇,2019年起调整为每期25元。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小说,就是小声地说小说月报微信 刊物最新动态,作品精彩文字,作家创作感言,读者阅读心得,文坛潮流脉动,随时随地向您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