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鄉村“人文美”

溫州鄉村“人文美”

溫州鄉村“人文美”

◆ 吳旭穎

扛著鋤頭坐電梯,是溫州居住在高檔公寓樓裡農民的生活寫照;手握刻刀創作木雕,登上舞臺演“村晚”,又是溫州村民文化生活的另一幅畫卷。改革開放以來,溫州的經濟建設碩果累累,然而對富裕起來的溫州人來說,精神文化與之同步繁榮,更是大家翹首以盼的“美事”。

一手保護

一手建立

走過一趟溫州的鄉村,會發現,這片經濟改革的熱土,從不缺少歷史和文化的根基。如今這些文化遺產,更漸漸綻放出新時代的光彩。

踏進溫州市平陽縣騰蛟鎮騰帶村,村口立有一座特殊的碑:“平面與立體軌跡引論”,鐫刻在上面的是一組數學公式。再往前走,翠綠的田邊,一座顯眼的建築——富有現代都市設計感的兩層高樓,緊鄰著村子裡的民居,非常與眾不同。這棟建築就是蘇步青勵志教育館。該館於2012年9月19日正式開工建設,歷時3年多落成開館,這是平陽幾代人尊崇學術名家的人文理念,也是平陽人民對“老鄉”蘇步青先生深厚情感的再現。

說起數學家蘇步青,村民們顯露出自豪的神情:“他是從我們村出去的!”年紀長些的村民說,在勵志館落成以前,村裡很少能見到外來的遊客,“全國人民只知道蘇步青是數學大師,復旦大學的校長,卻不知道他曾是溫州臥牛山下的放牛娃。”而年輕些的小輩則坦言,小時候沒有廣泛的宣傳,都不知道村裡出過這樣的大學者:“原來數學家就在我們身邊,他走過的路就是我們正在走的路,他喝過的水就是我們正在喝的水,村裡的年輕人有什麼理由不以他為榜樣奮鬥呢?”

緊挨著嶄新的勵志教育館,是頗有年代感的蘇步青故居。一手保護,一手建立,在溫州市的歷史文化景點處,總能看到保存完好的舊址故居與造型現代的紀念館相鄰矗立。溫州市平陽縣鳳臥鎮冠尖村,曾是1939年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所在地。據村民們回憶,中共浙江省“一大”陳列館在冠尖山頭落成時,整個村莊張燈結綵,鑼鼓喧天,慶賀“紅色文化”的點燃。“一大”的舊址就在幾步以外的兩層木樓裡,一張主席臺、幾條長板凳,老會場唯一的裝飾便是牆上掛著的一面黨旗,窗戶緊緊閉著,簡陋的大堂只靠著一盞煤油燈點亮,重現了當年緊張局勢下,26名代表頂著壓力召開會議的場景。看著昏暗會場裡的那一抹“星星之火”,就足以讓人為信仰的燎原之勢而熱血沸騰。

自農家始

到鄉間去

歷史文化資源在溫州市、區、縣各級政府的計劃下被有效地開發,日常鄉間的詩情畫意卻是村民們一點一點親手打造而成。轉過樂清、平陽,所見的每一個村子,都散發著濃濃的文化氛圍。

厚垟村整個村被一灣河水環繞,粉牆黛瓦,好似畫中的江南水鄉。漫步村中,隨處可見牆上的幾筆花鳥、幾句詩文。“一頭白髮催將去,萬兩黃金買不回。”一處農宅的門前貼著這樣一句話,告誡人們珍惜時光,有所作為。據介紹,這是這戶人家的家訓。吟詩作畫是厚垟村居民共同的愛好,近幾年,村裡集合大家的力量,為每家制作一個統一的家訓木牌懸掛在門前,成為了這裡的獨特的人文景觀。

溫州人不忘本,在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同時,不少人仍然惦記著家鄉的鄉土人情。51歲的萬炳齊就是其中之一。37年前,還是個少年的他便和同鄉結伴去西藏做木匠。不久後,他開始獨自闖蕩世界。接觸過各行各業的工作後,始終還是對家鄉千年傳承的木雕技藝念念不忘。當他參與西藏公路建設時,看見被挖出遺棄甚至焚燒掉的名貴樹根,腦海中一下子便蹦出了“浙江三雕”之一的黃楊木雕。“不能讓老手藝隨著時間流逝而漸漸消亡。”萬炳齊毅然放棄了在外的生意,回到溫州,建起了木雕藝術館。他跑遍了大小鄉村,將仍在堅持的黃楊木雕師傅蒐羅起來,收購了在西藏修路挖出的上千株樹根作為原材料,開始了木雕藝術品的創作工程。在他的助力之下,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黃楊木雕越來越為大家所熟知。去年,第一屆村級木雕藝術大賽舉行,全國頂尖的木雕手藝人都匯聚而來,互相比拼、交流技法,幾乎把溫州變成了中國的“木雕之都”。

萬炳齊不是個案,只是溫州鄉間無數非遺傳承者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這些古老技藝在更多現代手工藝人的堅持下被保護和發揚,溫州發展出了活字印刷、細紋刻紙等5個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19個省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上百市級非遺。非遺文化碩果累累的背後,是溫州人對於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的堅定和匠心。

溫州鄉村“人文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