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孝敬父母嗎?美國人與父母是如何相處的?

我是土嚎


作者米叔,資深媒體人,旅美學者,在美日歐生活多年,自媒體“這才是美國”“這才是日本”“這才是歐美”的創辦者


回答這個問題,要看孝順這個詞這麼定義。


如果是按照所謂的“二十四孝”,什麼賣身葬父,或者因為母親要吃魚,而自己趴在冰面上把冰融化再來抓魚給母親吃(懂物理的來說說,可行不?),那美國斷然是沒有的。


不過,可以說說 “啃老”的狀況畢竟這是新時期下子女與父母相處的重要議題(無論你認可與否)。


在以前的回答中提過,美國大學學費昂貴,但不少美國父母還是多多少少為子女提供一點資助。美國孩子大學搬寢室,父母來幫忙的很多。


但是呢,美國父母幫孩子買房,特別是兒子要娶媳婦,需要男方父母來買房(或者至少首付),還沒聽說過(上流社會不差錢的不在此列)。


前不久看房,認識一個美國的房地產經紀人。她說,為了鼓勵她兒子讀書,她給出兩個選項。一個是高中畢業後就出去打工,她就不負責了。另一個是在本地的社區學院再讀兩年,兒子可以住在家裡,並且她會負擔一部分的學費。在美國,多讀幾年書,只要不是太冷門的專業,畢業後的薪水會高一些。


於是我問,那以後你兒子要結婚了呢?她很直接的表示,那是她兒子自己的事。她對中國人父母幫助買房的事表示很驚訝。


目前所在的中西部城市基本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和亞裔多的加州可能在文化上不一樣。所以說,在美國的傳統文化裡,子女和父母比起中國文化更為獨立。很多父母年老以後就搬去養老院了(當然條件不錯)。


總的來說,美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不如中國父母那麼高,而子女對父母的依賴也會相對少一些。


這才是美國


美國人通常不與父母住在一起,各自財務獨立,所以形成美國人家庭親情冷陌的印象。其實,在美國居住久了,對美國人與父母關係有更深層的瞭解,才明白,美國人對父母其實是非常孝敬的。只是方式與中國人有所不同。

通常,美國子女一到成年,就財務獨立,搬出居住,不再依父母,學費也自己繳納或者借貸款。

所以,通常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經濟寬裕,年青子女則要成立家庭,還貸款等,經濟情況不如父母。所以通常子女,不用負擔父母的生活費。即使是醫療費用,也有全民健保,老人也可以住在老人院,由專人照顧。這樣的情況下,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簡單,主要是節假日家庭團聚,互相購買禮物,打電話問候等精神慰籍。美國人都是自己獨立帶上孩子,很少會全部交給父母照顧。這樣,為老人們省出許多時間,外出旅遊及做自己喜歡的事。而美國人也多以生活獨立為人生的最高目標,有些人年紀到了
90多歲,只要能夠獨立開車,也不願意與子女住在一起,而是儘量延長獨立生活的時間。

一些年老體病弱的老人,住進老人院後,由專人照顧,子女會定期前往探視。筆者曾經在一所老人院中瞭解情多,多數人老的子女都是每天前來探視,或者至少一週一次。有一個老太太的女兒,每週一送來老人一週用的服裝,全部是搭配好內外衣與珠寶首飾,每一天都不同。週末會來取走乾洗,再送來新。


美國生活速遞


美國人不如中國人孝順,孩子大了就遠走高飛,父母老了卻孤零零地自己住。這是我們常常在媒體上見到的說法。一位移居美國的華人母親最近撰文,說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像美國孩子那樣,長大了不孝順自己。

作為基督教國家的許多歐美國家,很多人從小就熟讀《聖經》,而孝敬老人又是《聖經》的信條之一,整個社會為什麼會普遍不孝呢?是不是我們的孝順標準與美國不同呢?外國人孝與不孝,應該由他們的父母來判斷。那麼,以不孝順的顯著標準——兒女不與父母住在一起來說,外國老人是怎麼看的呢?

老人們說:“我們有我們的生活,孩子們有他們的生活,各自的生活習慣也不一樣,如果住在一起,讓誰去遷就誰呢?我們不願意孩子為了我們委屈自己,同樣,我們也沒有必要為了孩子改變自己一生的習慣。”

原來孩子不與父母同住,是父母也想有獨立空間。

外國人“不孝”的另一表現是父母有病不接到自己家照顧,而是送到養老院。老人如果住兒女家,兒女正當中年,不可能辭職專職照顧自己,兒女一上班自己多孤獨,即便有個保姆,也就那一個人在眼前晃來晃去。養老院就不同了,一大群同齡人,下棋聊天打撲克,還有護士照顧,自己開心,兒女也放心。而且,自己仍然是獨立的,沒有成為子女的累贅。這可是外國老人很珍視、很自豪的一點,這也正是很多歐美國家的老人選擇養老院的原因。

由此看來,孝順不孝順,並不在於常住在一起。每逢聖誕節或感恩節,兒女們就遠道而來看望父母,通常會住上幾天,三代人十幾口,親親熱熱,熱熱鬧鬧。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淡化,老人們靠退休金可以自立,至少在城市地區已經是這樣了。隨著設施齊備、文化生活豐富的養老院的建立,願意去那裡的老人會越來越多,但不能因此就說中國的不孝子孫也多了。


我愛迪拉瑞香水


我的學生A來美國近60年了,她最近賣了房子搬到女兒家去了,女兒是在美國岀生的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嫁給一位白人先生,已經有兩兒一女都己上大學,我的學生本來想自己渡過晩年,她最不願意麻煩自己的女兒,於是她到過很多城市的養老院,親身體驗各地養老院的設備和服務品質,在她遍尋未果的時候,不得不接受女兒女婿早己伸開雙手的懷抱,她的女兒女婿太孝順了:電話費由女兒付,車子隨時都會被女婿加滿油.女兒女婿還為她加蓋了祖母屋.她現在享受著天倫之樂:美國人的兒女非常孝順父母.


如霞劉


凡是大力宣傳的,一定是社會所欠缺的。


比如,很少宣揚做母親的應該好好愛兒女的,但是宣傳子女應該順從,尊敬,供養父母的宣傳,從古至今,鋪天蓋地。這是一種對遺棄的恐懼,對人性的不自信,對親情的褻瀆,這種病態的觀念,被稱作“孝”。


美國人則是一個超級樂觀超級自信的民族。他們拼命花錢,相信明天會更好。同樣也不擔心對孩子付出的精力和金錢血本無歸。所以,子女應該如何順從和照顧父母,從來不是宣傳主題。


但是,這就意味著美國人親子關係冷淡,子女不照顧父母嗎?

並不是。


其實,在父母能夠自理,有經濟能力和勞動能力的時候,成年子女與父母的關係,往往是建立在子女對父母索取的基礎上的。我們中國人所謂的盡孝,就是你給我出錢買房找工作,你給我做家務帶孩子,你付出的這些交換來的就是可以干涉我和我配偶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父母活得好好的,你給買點腦白金金項鍊,這都是旁支末節,最嚴峻的時刻在於父母生病,失去勞動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時候。


在美國,一百年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60%與孩子住在一起,到現在,這個比例已經不到10%。而這是建立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的,老年人有財產,有社會生活能力,很多人90歲還在駕車,獨自居住是一種自由。在中國也是同樣的情形,自理能力越強的老人,越樂於獨自居住,而自理能力不僅僅指的是吃飯穿衣,還包括能獨立去銀行,去醫院,買火車票,使用數碼產品。

而失能之後,美國老年人受到照顧的程度與其擁有女兒的數量相關。很多子女還是選擇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共同居住。如果無法提供老人需要的24小時的照料時,會考慮把老人送到養老機構。這個決策和實踐,通常都是兒女來完成的。


美國的養老機構費用非常昂貴,往往每月5000到10000美元左右,老人如果沒有足夠積蓄,往往就要變賣房產。房產都花完了,就要申請政府的medicare。不過medicare有嚴苛的條件,地方政府往往財政也緊張,也不是吃素的,不想承擔負擔,於是也有可能去要求子女承擔。有一個Filial responsibility laws,就是要求成年子女或近親屬承擔養老開支的,這項法律在美國的28個州實行。也就是美國人即使在法律上,也同樣有供養老人的義務。反過來想想,在中國,如果老人把財產變賣,去住高價養老院,錢花完了要子女添上,有多少子女能做到呢


王丫米


美國人成年後出去住得多,但現在和父母一起住的也不在少數,因為省錢。

孝道這東西是中華文明的產物,西方人對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看法是在未成年的時候,父母有養育和教育子女的權利和義務,成年之後,雙方就是平等的成年人關係了,有親情但沒有法定的義務,子女有能力的或承擔贍養和照顧父母的義務。

美國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並沒有中國人想象的那樣冷冰冰的,很多家庭親情還是滿滿的,關鍵在於能夠擺正關係,相互理解和溝通,代溝是永遠存在的,時代也是在變化的,父母和子女雙方都要不斷地調整心態,相互磨合,這一點對於全天下的父母和子女是一樣的。

這麼多年來,我周圍的美國人有不少承擔著長期照顧父母的事情,有的父母退休後,就搬到子女附近,這樣可以相互幫忙,父母可以幫助帶孫輩,子女也能夠照顧父母;還有的父母中的一方去世後,子女就把另一方接來養老送終;還有兩位同事一直和母親住在一起,直到母親去世。也有同事家裡幾個孩子,有錢有錢,有力出力。

大部分我認識的美國人是承擔著撫養老人的義務的,當然老人往往有自己的退休金,子女所承擔的主要是老人生病後的照料,這其實是很沉重的,有的同事業餘時間都花在這上面了。也有一些子女和父母關係不好的,甚至不相往來的,主要原因是從小和父母關係不好,長大成人後就來往很少了。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注意搞好和孩子的關係。

孝道的說法糟粕多於正面的東西,中國人在子女小的時候只注重孩子的學習,在子女的教育上的參與和投入少,到了老年後對於成年子女的生活幹預過多,要求子女聽話,這種孝道是不可取的。


京虎子


美國人家庭價值觀 美國人繼承歐洲的文化傳統,受歐洲傳統宗教尤其是新教思想的薰陶,加上他們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他們既沒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模式,也沒有中國傳統的孝順思想,同時又形成了一種不同於歐洲人的家庭價值觀.概括來講,美國人家庭價值觀可總結為:個人獨立、個人權利、自由平等這12個字.

  美國十大孝順標準。

  孝順父母,應該做哪些事?最近,美國“十大排行榜”網站刊文登出,子女最該為父母做的10件事。

  1.提供情感支持。這是父母最需要的幫助,他們希望孩子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應向父母詢問他們是否遇到了來自任何人或事的困難和障礙。如果父母不慎做錯事情,子女不應生氣指責,而要安慰,讓老人不必再擔心;如果子女做錯事情,要及時向老人道歉,避免他們生氣。

  2.呵護父母的健康。如果父母身體一直不好,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子女應從正規的勞務公司聘請護理人員負責老人的日常起居。在家中配備各種急救藥品和設施,讓父母在發生緊急情況時能夠呼叫到自己,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到達父母身旁。

  3.保證父母財務狀況穩定。有些情況下,父母在遇到財務緊張時不希望煩擾孩子,也不敢尋求幫助。作為子女,應當定期檢查父母的養老金是否及時到賬;並做出保證:如果需要幫助,請毫不猶豫地幫忙。

  4.給老人建個回憶錄。老年人經常會遇到短期記憶力問題,聲情並茂的回憶會起到幫助作用。為父母準備一本剪貼本,裡面貼上熟人朋友的照片,並標註名字和地點,和過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果子女時間充裕,可以和老人一起製作剪貼本,向他們解釋每件事的細節。此外,還可以給老人制作一份日程安排表,提醒父母別忘記一些重要的事情,如服藥、就醫和體檢,並用明顯的顏色進行標註。


  美國十大孝順標準。

  5.經常打電話。如果你的住所距離父母的住所較遠,一定要經常打電話問候;知道父母在做些什麼,健康狀況如何,有什麼打算,並在電話聊天過程中安排確定的時間去看望老人。

  6.要有耐心。父母上了年紀後容易忘事,想不起東西放在哪兒,做事有點慢;此時子女萬不可有嫌棄心理,因為這是體現你對父母耐心的時候了。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要接受他們的生活習慣,體驗他們的喜惡,尊重他們做出的選擇;因為這些習慣是他們多年習得的,很難再改掉了。

  7.為父母安排與其他家庭成員的聚會。如果你不是父母的獨生子,要定期安排他們與其他子女見面;父母也希望多和自己平輩或長輩的親戚聚會,這種聚會讓父母感到喜悅。在安排父母與孫輩見面時,子女要向孫輩講述長輩過去的故事,並培養孫輩的愛老扶老意識。

  8.安排老人參與社區活動。有時候,老年人會希望與其他同齡人分享想法,所以要讓他們經常參加社區的老年人活動;為他們創造結識同齡人的機會,如安排午餐聚會和公園裡的文體活動。這會讓老年人在同齡人群中感到精神煥發和興趣盎然。

  9.對家中的佈置進行重新調整。根據父母的健康狀況和喜好對家中的佈置進行必要的調整。如果父母的關節不好,就應當讓他們住在樓下的房間裡,避免跌傷。如果他們喜歡寬敞的房間,就不要擺設過多的傢俱。如果他們單獨居住,就要常回家看看,為他們修理破損的物件。

  10.評估父母需要護理的需求程度。如果父母過於年邁,辦一些跑腿的事情存在困難;子女這時應當積極出力效勞,如取報紙、到醫院開藥和買菜等。如果子女能為老人做好這些小事,老人會心存感激,讓他們充滿了愉悅之情,提高了晚年的生活質量。


安青非


美國人當然孝敬父母!

而且,美國人孝敬父母相對來說比中國人孝敬父母孝敬得更理智、更科學、更合理!

首先,美國人8、90%的人信上帝!

而上帝在《聖經》裡的十誡中,有一誡就是:“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基督徒不可能不遵行上帝的旨意、誡命!

美國能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如果孝敬父母孝敬得不好,不會有那麼好的福分的!


用戶52559924322


兩個世界對孝的理解差異,中國孝的最高境界是四室同堂、兒孫圍繞。甚至請安候旨!但有回報便有付出,就目前看來,付出沉重、回報甚微!又無奈,因為人終有失去基本自理功能那一天,政府沒考慮普通大眾的養老收入,永遠進不去養老院的現實,還不說廣泛的人性服務難達標問題。換句話說,國家還未徹底解決養老這最終問題。

美國撫養孩子成人後,即分成多個家庭,互相以獨立家庭相處,實際看到仍老人帶孩子普遍,只是沒大包大攬那樣,週末節日大家庭的歡樂聚會一樣熱鬧溫馨。生病住院是不需家屬留守照顧,理由是外行不如專業護理,包括飲食。我認為是對的。老了無法自理,國家有不同收費、形式多樣化免費的養老機構。兒女只是去探望而己。這就是政府解決了這人生最後一步問題,讓千家萬戶可以獨立、讓依賴兒女、啃老不那麼理直氣壯。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最完美,有得即有失。願我們國家學習西方的優點,取長補短,能夠讓我們搭上這趟車。


水中一波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兩個概念,一個是親情,一個是孝道,在我們的文化中,二者有交叉甚至完全疊合,在美國不是。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對長輩的孝順、服從,是對權威推崇在家庭裡、親情中的反映。


美國以及整個西方文化的價值觀是平等自由博愛,這也體現在親子關係上,就是對親子間互相尊重,給對方空間,而不是一味地順服、服從。


在我們的孝順文化中,父母為子女包辦了一切,從生養到上大學、找工作、結婚、付首付、到看孫子-----。這樣的付出似乎也給了中國父母特權,不尊重孩子的選擇,干涉孩子的生活太多,綁架孩子的生活,也培養了太多的巨嬰。


君不見,新聞中屢屢出現的成年子女餓死、殺死父母的情形,根源多是巨嬰、完全服從、被綁架的親子關係所致。


美國的父母則不同,生養到十八歲後,孩子就可以是獨立的個體。健康的親子關係,首先是互相尊重,但這不代表著沒有親情,看到很多美國家庭,父子、母女更像是好朋友,無話不談,而在我們,尤其是傳統家庭中,典型的是嚴父慈母。


在一些華人看來,美國親子間缺少人情味,不帶孫子,孩子十八歲就不讓住家裡,老人也不跟孩子們住一起。 這其實也是文化衝突。


除了文化,也有客觀原因,美國的老人社會保障較好,老年人不需要孩子照顧,但這一不代表不需要親情。我的美國朋友中,大家庭過節團聚,帶年長的父母一起度假很普遍。


和我們的文化相比,美國的親情更加純粹。不像一些親子,只生不養,或者就像理財投資,我為你付出了,你不得不養我。聽到一些朋友抱怨,我和父母只有義務,沒有愛。


美國人很講獨立,都要自己的生活,但在孩子需要時,也有老人住在兒女家附近,幫忙帶孫兒,年老時由兒女照料,一些則是住養老院,週末兒孫們前往看望。


兩種親情觀,各有利弊,沒有對錯,就看你選擇、適應哪一種。事實上,現在在國內大城市,也有一些親子關係和美國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