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五代乱世的关键战役——高平之战: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终结五代乱世的关键战役——高平之战: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全文5892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01

【柴荣继位】

公元954年正月,已经身染重病自知时日无多的后周太祖郭威任命晋王柴荣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即以王判内外兵马事”),同时火速任命户部侍郎王溥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命镇宁军节度使郑仁诲为国防部长(枢密使),以此二人作为柴荣日后亲政的文武首辅。

人事任免安排妥当之后,郭威速诏中央殿前禁军总司令(殿前都指挥使)——外甥李重进入宫,当面向柴荣行跪拜之礼,确定君臣名分,并嘱咐李重进用心辅佐柴荣,共保江山。

当天,郭威于滋德殿驾崩。

柴荣随即在郭威灵柩前继位,是为后周世宗。

刚刚登基的年轻皇帝马上就遇到了一个决定生死存亡的大难题。

后周的世仇—— 北汉主刘崇,乘后周新丧之机,亲率三万汉军,并联合一万辽军,进逼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

潞州古称上党,号称“天下之脊”,是连接山西和中原的重镇。

打个比方,潞州就如同一根扁担,一头挑起山西,一头挑起中原,其位置就如同辽沈战役时的锦州,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这是一场决定后周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

柴荣心里非常清楚此战的意义与影响:成功则天下大定,失败则国灭身死。

作为一直活在养父影子里的人,柴荣急需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树立威望,巩固皇权,于是,柴荣果断决定御驾亲征。

终结五代乱世的关键战役——高平之战: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02

【新皇帝的威望】

皇帝的决定几乎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

大臣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如此重大的战役,皇帝亲临前线,万一有什么不测,国本动摇,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胸怀大志的柴荣却乐观地认为:刘崇目空一切,飞扬跋扈,欺我国新丧而志在必得,必定骄横自满,轻敌冒进,他也一定想不到我柴荣敢于御驾亲征,我若出其不意,亲临前线,必能一战而定,大获全胜。

不过即使世宗这样自信,群臣依然不依不饶地劝阻柴荣亲征,其中最起劲的就是那位神奇的不倒翁——宰相冯道。

作为五代中的官场老油条,冯道侍奉了四个朝代十位皇帝(如果算上耶律德光短短两个月的中原任期,就是5个朝代了),位居宰相高位,始终不倒,称得上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仙人物。

在冯道的官场哲学里,老于世故、精于圆滑似乎就是他的为官之道。

所以,冯道能成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五代中唯一一支坚挺的蓝筹股,是有他的道理的。

可是现在,居然连老油条冯道也敢于忤逆龙鳞,直言犯上了。

这天,冯道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劝止世宗亲征,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载入史册的对话(“道前事九君,未尝谏诤。世宗初即位,刘旻攻上党,……,道乃切谏。”):

柴荣:御驾亲征有何不可?当年唐太宗平定天下,不就是御驾亲征的结果吗?(“吾见唐太宗平定天下,敌无大小皆亲征。”)

冯道一句话就把柴荣噎住了:皇帝,你未必比得上唐太宗。(“陛下未可比唐太宗。”)

柴荣:刘崇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我若御驾亲征,必定像泰山压顶一样,将他碾个粉碎。(“刘旻乌合之众,若遇我师,如山压卵。”)

冯道不慌不忙地来一句:皇帝,你未必就是山啊!(“陛下作得山定否?”)

柴荣:我勒个去!@#%$%%……

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连一向圆滑的冯老油条都敢这样摸老虎屁股,柴荣当时在国内的威望也就可想而知了。

柴荣一怒之下,干脆将冯神仙一撸到底,罢了他的相位,打发他给太祖郭威修陵墓去了(“冯道为大行皇帝山陵使”)。

柴荣决心已下,不容动摇,即刻鸣炮点将,号令三军。

目标潞州,出发!

终结五代乱世的关键战役——高平之战: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03

【高平之战】

刘崇的行动果然在柴荣的预料之中。

由于在坚固的潞州城下没有讨到什么便宜,骄傲自大的刘崇居然置侧后的威胁于不顾,绕过潞州向南直逼京城而来。

骄兵必败,柴荣果然没有看错——猛将兄的眼光就是不一般那!

柴荣率军日夜兼程,终于在三月十九日,赶到了高平郊外的巴公原(今山西高平市巴公镇),与刘崇大军不期而遇。

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战役——高平会战拉开了帷幕。

汉辽联军的四万精锐齐聚巴公原,北汉皇帝刘崇作为主帅领两万禁军居中掠阵,辽将杨衮率一万契丹铁骑以为左翼,北汉第一猛将张元徽率一万汉军以为右翼,军容严整,杀气腾腾。

而此时,柴荣率领的后周军,只是整个北伐大军的先锋部队,总兵力还不到两万人,另一支重要的战略预备队——河阳节度使刘词所率的万余精锐部队正在赶往战场的路上。

因此,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柴荣明显处于下风。

两强相遇勇者胜!

既然退无可退,不如放手一搏!

柴荣很快稳住阵脚,立即做出部署:

滑州义成军节度使白重赞与侍卫禁军总参谋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李重进统领左军,侍卫禁军骑兵司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侍卫禁军步兵司令(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统领右军,内务部长(宣徽使)向训、郑州警备区司令(郑州防御使)史彦超率精锐骑兵居中,柴荣自己则在殿前禁军总司令(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的保护下,亲临督战。

北汉皇帝刘崇在阵前一探头,那个后悔啊!悔得肠子都青了:早知道柴荣这个毛头小子才带这么点兵,我又何必找契丹人来帮忙呢,心疼那白花花的银子啊。

于是,刘崇决定不用契丹铁骑参战,用自个儿的部队就要把柴荣收拾得干干净净,服服帖帖。

辽将杨衮看到后周军队虽然兵少,可是排兵布阵却颇有章法,便好意规劝刘崇不可轻敌,骄傲自大的刘崇摸着胡须,做诸葛亮状,训斥道:机不可失,不要胡说!杨衮气得在一旁吹胡子瞪眼。

此时正值初春,天气还是异常的寒冷,而且北方的春天是出了名的多风季节,当日,正好刮起了凛冽的东北风,处于下风向的后周军队被吹得连眼睛都睁不开,战旗刮得呼呼作响。

一阵尴尬的沉默……

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街霸游戏时,最厉害的招数总是需要积气的,气满了,才能一击毙敌。

渐渐的,风势减小了,可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出现了。

风向变了!

原来的东北风变成了南风,原来顺风的北汉军队变成了逆风。

刚愎自用的刘崇不顾大臣的劝谏,决定逆风发起攻击。

刘崇令旗一挥,汉军左翼在猛将张元徽的率领下向周军的右翼猛冲过来。

统领右军的后周将领樊爱能、何徽措手不及。

这二位刚才一直在打小算盘,他们想着刘崇既然花钱请了打手,当然得先让契丹人上,那么首先开战的就应该是白重赞与李重进那两个倒霉蛋率领的左军,咱哥俩就可以先鼓鼓掌,加加油,有了便宜再出手,既不失体面,又得了好处,两全其美啊。

他们这正想得美着呢,谁知道,张元徽已经张牙舞爪、呲牙咧嘴地杀了过来,只几个回合就把樊爱能、何徽打得大败。

平日养尊处优的樊爱能、何徽吓破了胆,拨转马头,立刻后撤。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有这么两个脓包将领,他们手下的兵也就不堪一击了,在“榜样”的带领下,后周右军迅即溃败,跑在最后的一千多名步兵干脆丢盔弃甲、缴械投降,对着北汉皇帝刘崇山呼“万岁”。

阵前督战的柴荣气得眼冒金星,咬牙切齿。

心急如焚的皇帝此刻已经顾不了许多了,只见他挺枪策马,直冲敌阵,誓于百万军中取刘崇首级。

皇帝如此英勇,军心顿时大振。

当皇帝的都上了,当兵的还愣着干什么?!

禁军迅速跟进,护卫柴荣左右。

就在这孤注一掷、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一个冷静而机警的年轻人在历史的舞台上闪亮登场!

终结五代乱世的关键战役——高平之战: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04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

正在柴荣准备找刘崇拼命的关口,赵匡胤冷静地分析了局势并迅速做出了决定。

赵匡胤马上找到了殿前禁军总司令张永德,指着西面的一处高地说:“敌军骄傲轻敌,一战可破!将军手下均是神箭手,你可迅速率军占领西面高地,居高临下射杀汉军,而我则率两千轻骑,自东面冲杀,两相夹击,必能大胜,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张永德没想到赵匡胤在危急关头还能保持如此清晰的判断力,二话不说,立刻率军直奔西面高地。

紧接着,赵匡胤集结手下两千精锐骑兵,挥舞马鞭,振臂高呼:“主忧臣死,主辱臣亡,如今皇上处境危急,正是我辈誓死效命,报答皇恩的时候,诸位勇士,跟我冲啊!”

赵匡胤身先士卒,以万夫不当之勇直冲敌阵,周军士气高涨,顿时号角齐鸣,喊声震天。

赵匡胤所率领的两千骑兵,如同一把锐利的尖刀,瞬间就将汉军撕开了一条长长的口子。

张永德手下两千神箭手也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把汉军射得东倒西歪,抱头鼠窜。

汉军前敌总司令(前锋都指挥使)张元徽被后周军队团团围住,后周皇帝贴身侍卫(内殿直)神箭手马仁瑀一箭正中张元徽坐骑,张元徽猝不及防,被掀翻在地,后周殿前禁军右分队小队长(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手起刀落,可怜威名赫赫的北汉第一猛将就此丧命。

张元徽阵亡的消息令汉军军心大乱。

此时,老天爷也来帮忙,南风刮得又急又猛,迅猛的南风卷起漫天黄沙,吹得汉军头晕眼花,阵脚大乱。

汉军不光逆风吃沙子,还要吃刀子。

在赵匡胤的强力冲击之下,汉军终于抵挡不住,全军溃散。

历史在这一刻永远地镌刻下了这个伟大的名字——赵匡胤!!!

胜利!胜利!胜利!赵匡胤立功了!赵匡胤立功了!

不要给北汉军队任何的机会!伟大的大周军的中后卫!

姜子牙、周公旦、郭雀儿在这一刻灵魂附体!

赵匡胤一个人代表了大周军队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伟大的赵匡胤!伟大的大周军的中后卫!大周军万岁!!!

终结五代乱世的关键战役——高平之战: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05

【滑稽的结局】

被勇猛的赵匡胤冲得七零八落的北汉军队如潮水般退却,刘崇急忙挥舞红旗以示收兵,可是哪里收得住,汉军恨不能多生两只脚,就看谁比谁跑得快了。

对刘崇失望至极的杨衮看到周军强大的攻势,又气又恨,周军的勇猛,令他也是不寒而栗,于是率领一万契丹铁骑迅速撤退,脱离战场。

失去了外援的汉军,士气一落千丈,被周军追着屁股狂砍。

一直打到太阳下山,惊慌失措的刘崇好不容易收拾残兵据守一处山涧,才算赢得了一点喘息之机。

不过,刘崇的噩梦还远没有结束,这次能不能保住命也成了问题。

因为,后周的战略预备队到了!

河阳节度使刘词所率的万余精锐部队赶到了战场!

虽然,刘词路上遇到了逃跑的樊爱能和何徽,不过刘词并没有听信这两个胆小鬼关于周军已经大败,皇帝下落不明的谣言,而是马不停蹄,全速前进,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柴荣没有和刘词废话,只一个字:杀!

刘崇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又被刘词率领的万余生力军一顿爆K,再遭大败,不由得叫苦不迭,粮草辎重连着皇帝的行头一块孝敬了柴荣。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已经吓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刘崇骑着一匹契丹叔叔送的黄骝,在山间小道中迷了路,带着一百多残兵败将兜了一个大圈子,终于战战兢兢地逃回了太原老巢。

这场战役最终有了一个滑稽的结局:

无数的北汉将士灰飞烟灭,可是,这匹马获得了最后的荣誉。

刘崇给黄骝修了一个五星级的马厩,镶金堆银,极尽奢华,吃的当然也是朝廷大员标准,伙食按照北汉三品官员伺候,刘皇帝还专门封了黄骝一个雅号——“自在将军”。

确实够自在的,住的比人都好,吃的比官都好,能不自在吗?不过这匹马它能明白吗?

套用小沈阳的一句口头禅:这是为什么呢?

终结五代乱世的关键战役——高平之战: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06

【高平之战的思考】

高平会战的意义不仅在于赵匡胤的闪亮登场,也不仅在于新君柴荣威望的确立,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场战争直接拉开了后周军事改革的序幕,并对后来有宋一代的军事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最终结束五代十国的藩镇局面奠定了深厚的制度基础,正如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认为的那样:高平之战是“治乱之枢机”。

可以说,大宋王朝的统一之基,实则发轫于此。

高平会战结束了,可是对于皇帝柴荣来说,留给他更多的却是思考。

樊爱能、何徽的临阵怯场,张永德、赵匡胤的临危不惧,马仁瑀、马全义的忠贞事主;

一千多降兵呼喊刘崇“万岁”的声音还是那样刺耳,而赵匡胤振臂一呼的呐喊也还是那样激动人心。

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残酷的战争和严峻的现实让柴荣意识到,拥有一支忠贞不二、纪律严明、冲锋陷阵、敢打敢拼的军队是多么的重要!

要实现自己平定四海,九合诸侯的伟大政治抱负,手里就必须拥有这样一支靠得住的军队!

于是,柴荣决定就从赏罚开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在高平之战中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员将领全部被阵法,曾经在阵前倒戈投降的一千多名士兵也没有姑息,一律斩首!

同时,柴荣重赏有功将士:阵斩北汉第一猛将张元徽的马全义升为中央警卫团团长(散员指挥使),神箭手马仁瑀升为中央禁军机枪连连长(弓箭控鹤直指挥使),而高平之战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中后卫——赵匡胤,被擢升为中央殿前禁军总参谋长(殿前都虞侯),一跃而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

要知道,赵匡胤的老爸赵弘殷同志,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其军中的职位也比儿子这个殿前都虞侯的官职低得多。

何况,赵匡胤从一名大头兵到中央禁军的高级将领,满打满算用了多长时间呢?

仅仅3年!

真可谓,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紧接着,柴荣又宣布了一个更重要的决定:在后周军队中进行全面的军事改革,从军事编制到人员选拔,事无巨细,统归新任殿前都虞侯赵匡胤同志全权负责!

高平之战中的完美表现,让赵匡胤成为了柴荣心目中实施强力改革的不二人选。

从此,赵匡胤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军校校长!

终结五代乱世的关键战役——高平之战: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07

【精英】

得到领导信任的赵匡胤校长,受宠若惊,干劲十足。

为了尽善尽美、全心全意地把领导交代的任务办好,赵校长干脆连家也不回了,直接以军营为家,吃住办公一条龙,开始操持黄埔军校的大事。

既然要搞军事改革,当然首先要搞清楚后周军队的基本框架。

当时,后周的禁军分为两支,一支为侍卫司,一支为殿前司。

侍卫司是后周禁军的主力,而殿前司只是皇帝的贴身卫队,兵力根本就不能和侍卫司相比。

因此,可以说高平之战前,侍卫司基本上就相当于后周禁军。

但是在高平之战中,率先溃退的恰恰就是侍卫司骑兵司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侍卫司步兵司令(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何徽所统领的侍卫亲军,而立下大功的却正好是来自殿前司的赵匡胤、马仁瑀、马全义等年轻军官。

由此可见,侍卫司虽然兵力多过殿前司,但是不见得战斗力强过殿前司。

因此,柴荣才给赵匡胤下达了“兵务精不务多”的指示。

赵匡胤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提升殿前司的地位。

赵校长将殿前司的兵力编制大大扩充,使得殿前司与侍卫司的兵力基本上达到了平衡。从此,殿前司与侍卫司平起平坐,并且地位日益突出。

赵匡胤的第二个动作就是进行全国范围的海选,广纳天下壮士,吸收优质兵员。

赵校长开始实施轮番的政治宣传和广告攻势,用高工资、高福利、高待遇刺激广大未婚男青年踊跃投身后周的革命事业,经过大范围的海选、PK,终于遴选出了一批精壮彪悍的士兵,全部充实到了殿前司队伍。

同时,他还下令在地方藩属部队中挑选好苗子,选送京城,加入殿前司的行列,在加强中央禁军武装力量的同时,也变相地削弱了地方藩镇的实力。

赵匡胤的第三个动作,也是最重要的动作就是,安插亲信。

赵校长利用主持禁军整顿的机会,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得意门生逐一任命为殿前司的中基层将领,而且将原隶属于殿前司的部分亲信将领如韩令坤、慕容延钊以及老爸赵弘殷安插进入侍卫司,成为了侍卫司的重要将领。

而早在赵匡胤投军之时,就已经与禁军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等九人结拜为“义社十兄弟”。

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此举其实也深受谋略大师郭威的影响,当年,郭威在军中曾同一帮玩得来的小伙伴——主要是中下级军官——结为生死兄弟,号称“十军主”。

这群小伙伴还曾歃血为盟,发了毒誓:兄弟十人,龙蛇混合,他日富贵勿相忘,有违此言,天打雷劈。(“凡我十人,龙蛇混合,异日富贵无相忘,苟渝此言,神降之罚。”)

后来,郭威正是凭借小伙伴们的鼎力拥戴,终于一飞冲天,君临天下。

如今,赵匡胤有样学样,很快就如法炮制,也在军中捣鼓出了一个小团体——义社十兄弟。

此时,作为十兄弟之一的赵匡胤虽然年龄不是十人中最大的,但是进步却是最快的,而且职位也是最高的,于是赵匡胤利用自身禁军高级将领的身份,进一步促成了这个兄弟连的团结合作,将这个圈子联系得更加紧密与牢固,进一步地拓展人脉,从而组建了一个以赵匡胤校长为核心的“精英团队”。

而这群赵匡胤苦心培养起来的精英们也确实没有让校长失望, 六年之后,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赵校长的忠诚。

经过赵匡胤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周禁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整体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是甲兵之盛,近代无比”,其中尤以赵匡胤一手组建的殿前司最为精锐,从而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欢迎关注,给你有料、有趣、有意思的历史。

在这里遇见最朴素的情怀

在这里遇见最有趣的历史

月润江南

纯历史|新解读|很有趣

快,关注这个号,一起涨姿势~

终结五代乱世的关键战役——高平之战: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