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鴻商系保險”局中局:中法人壽麵臨破產風險

一步踏錯,步步錯過。

在保險資本的舞臺上,眼看新股東進入,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一切,從中法人壽的大股東鴻商集團眼前一幕幕掠過。在保險業急劇轉折這幾年的關鍵時點,鴻商集團一次又一次錯過,終釀成中法人壽現在債臺高築的結果。

銀保監會合並之前,曾有監管部門要收掉幾張保險牌照的傳聞,中法人壽即在傳聞名單之列,這讓該公司未來走向充滿不確定性。

財聯社記者從消息人士處獨家獲悉,目前原中法人壽領導班子成員絕大多數已離開,總公司僅剩人事、財務、IT運營等業務負責人。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中法人壽深陷經營困境?鴻商集團進入中法人壽後發生了什麼?財聯社記者通過多方採訪,試圖覆盤鴻商集團這場陰差陽錯的“時代之戰”。

中法人壽員工大面積離職

日前,財聯社記者來到中法人壽位於北京CBD財富中心的總部辦公區,該大廈59層全部為中法人壽總部辦公區,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辦公職場工作人員稀少,幾乎有近90%工位空置。

隨後,記者又實地走訪了中法人壽北京分公司位於東大橋中復大廈四層的辦公場所,這裡同時也是中法人壽的綜合服務大廳,現場同樣冷清,只有一位工作人員外加一名現場保安。工作人員表示,綜合服務大廳只辦理存續業務,不辦理新業務,目前大部分來現場辦理業務的都是滿期,退保的比例並不高。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法人壽償付能力為-6739.43%,在行業中墊底,其也是保險業內兩家評級為D的壽險公司之一。

中法人壽在償付能力季度報告中也表示:“公司基於償付能力充足率的結果,已啟動業務管控、費用管控、投資管控等償付能力管理的相關措施,並對償付能力的發展情況進行密切追蹤。為使公司儘早正常經營,更好地保障客戶權益,防範公司經營風險,公司將加大與各方的溝通力度,加快公司增資進程。”

值得關注的是,原保監會此前發佈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表示, 為控制風險、倒逼險企合規經營,保監會將根據風險成因和嚴重程度,對償付能力不達標的險企“一企一策”,除停止部分或全部新業務外,嚴重者面臨被接管或申請破產的處罰。

財聯社記者瞭解到,中法人壽的存量保單數量並不大,金額也不高,保險期限最久的保單2021將到期。一家幾乎沒有存量客戶和存量員工的保險公司,相對於其他險企來說,被接管或者破產的處理難度係數很低。業內普遍認為,中法人壽破產的可能性較高,監管部門很有可能將其數位行業典型案例處理。

因看不到任何希望,今年上半年中法人壽員工大面積離職。一位前員工對記者表示,“中法人壽極有可能成為業內第一家宣佈破產的保險公司。”

財聯社記者聯繫中法人壽總公司進行採訪,但對方表示:“公司不接受任何採訪。”記者還聯繫鴻商集團,但該集團接線人員也表示:“不接受採訪。”

鴻商集團的數次蹉跎與錯過

財聯社記者獨家獲悉,鴻商集團對中法人壽最初制定的增資方案是80億元,但是因為錯過了萬能險最佳的市場時機而降至13億元。自通過中法人壽首次提交增資方案以來,這13億元的註冊資本已經打入到驗資賬戶中,由於增資方案遲遲未批,上述錢款始終無法動用,長久的股權結構割據戰,終還是拖垮了中法人壽。

被股東的“丟棄”的保險公司有幾家,中法人壽最廣為人知,但內情卻極少有人知曉。

時間溯回至2005年。當年,中法人壽作為“中國加入WTO世貿組織首批合資險企”正式成立。知情人士向財聯社記者透露,中國市場並非中法人壽外方股東——法國人壽的主戰場,所以,即使成立的最初幾年中法人壽發展迅猛,外資股東始終沒有繼續增資的打算。

中方股東中國郵政曾提出想增持至75%,但法國人壽並未同意,再後來,中國郵政有了屬於自己的中郵人壽,股東雙方的“較勁”有了更低的心理成本。在鴻商集團接手前,多家企業接觸中法人壽股東,都未能談攏。“無辜”的中法人壽被打入冷宮,眼見了國內保險業十年的迅猛發展。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15年,這也是鴻商集團與中法人壽故事的開始。

是年,外方股東終於開始讓步,同意稀釋股份,鴻商集團成功拿下50%股權,並引入新股東北京人濟九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與法國人壽各自持股25%,鴻商集團成為單一大股東。

雖然佈局有點晚,仍可趕上保險業這波大增長的尾聲,可偏偏,鴻商集團遭遇了數次陰差陽錯。

為開展業務,鴻商集團在取得50%股權之後,需增資提高償付能力,股東三方需同比例增資,才能保持股權比例不變,但法國人壽拒不增資。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繼續蹉跎;法方稀釋股權。

最終,鴻商集團與法國人壽達成共識,外方同意稀釋股權。但根據《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外資比例不能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0%,也不應少於25%。也就是說,如果鴻商集團增資,法方股東沒有同比例增資的話,中法人壽將從合資公司變成中資公司,這在我國的監管政策中並無先例,監管部門堅決不肯放行。

鴻商集團再生一計,更換外方股東。一位接近鴻商集團的知情人士稱:“想要徹底解決問題,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更換外資股東,為了能儘快擴大業務,鴻商集團開始滿世界尋找外資接盤者。”

彼時,鴻商集團曾提交過幾家外資股東的合適人選,其中包括兩家有名的日資險企,但因特殊原因,監管部門並未批准。

在不斷尋求新的解決方案、不斷與監管部門溝通的過程中,政策變化突如其來,鴻商集團迎來當頭一棒。2016年8月,原保監會發布《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規定,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不超過保險公司總股本的三分之一。

此時,外資持股比例不得低於25%的要求開始鬆動,但手持中法人壽50%股權的鴻商集團要實現增資,必須尋找中資股東入局,接手其33.3%以外的股份。

2016年11月,中法人壽提交融資方案,引入吉林省長久實業集團與安徽國聖投資為新股東,擬增註冊資本13億元。但因該方案股東方或存在關聯關係等問題並未獲得監管部門通過。

時間來到了2016年四季度末,中法人壽償付能力惡化至-140.31%,大幅低於監管100%的紅線,中法人壽主動向監管申請停止新業務。該行為被市場解讀為,鴻商集團向監管部門“賣慘”,以求監管部門放行,不過該說法並未得到中法人壽方面的官方回應。

鴻商集團繼續尋找新中方股東的過程中,監管部門頂格處罰前海人壽姚振華,要求其十年禁入保險業,同時對恆大人壽資金運用違規行為進行處罰,隨著監管趨嚴,萬能險槓桿紅利驟減,鴻商集團對於保險業現金流覬覦的預期不斷降低,迴歸保險傳統業務本源成了當務之急。

2017年4月,鴻商集團上報新方案,中法人壽的增資方案變更為引入廣西長久汽車投資、寧德時代新能源與西藏先仁投資。

然而,鴻商集團再次趕上了保險業內大事件。

2017年4月9日,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主席項俊波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審查。監管部門暫時停止了各類保險業務審批,鴻商集團沒能趕在這之前通過審批,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喪失險資投資優勢的中法人壽,對於鴻商集團而言,最值錢的就只剩下保險牌照了。財聯社記者採訪瞭解到,在今年3月銀監會、保監會合並之前,有意向方出價30億元購買中法人壽保險牌照,鴻商集團對於這個價格並不滿意。

2018年4月,銀保監會施行的新版《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對股東提出了更高要求,控制類股東5年內不得轉讓股權。此時距離鴻商集團取得中法人壽控股權正好3年整。

即鴻商集團在無法通過保險公司獲取現金流的同時,也錯過了兩年內牌照變現的時機。

股權投資變債援計劃

資本市場的機會轉瞬即逝。

無法開展新業務,現金流進不來,還要繼續維持公司運轉,鴻商集團對中法人壽的股權投資變成了債務援助計劃。

有接近當時股權交易的知情人士在接受財聯社記者獨家採訪時透露,中法人壽的新股東鴻商集團名下擁有諸多資產且資金實力雄厚,原本是想通過中法人壽的殼資源以“萬能險”玩轉槓桿,藉助險資融資能力強,以及險資出海政策實現對海外礦產資源進行投資的計劃。

無奈的是,自收購中法人壽股權起,鴻商集團便開始了為獲取股權而愈挫愈勇的勵志戲碼,“股權結構”問題成了一直懸於鴻商集團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17年,中法人壽向股東借款1.31億元。2018年中法人壽協調股東借款情況延續,從年初至今已經借款8次,累計金額6410萬元。中法人壽在公司公告中表示,借款資金主要用於應對公司出現的流動性風險,用於支付存量保單到期、退保等與客戶相關的利益支出,滿足維持日常運營的基本需要。

“之前賣的保單陸續到期,需要支付的錢也不少。”上述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中法人壽沒有新業務,沒有現金流,只能不斷借錢。

為了降低成本,中法人壽開始做減法。先是解散了銷售團隊,接著“消化”了內勤人員。2017年11月,副總經理羅振華提出辭呈離職,2018年7月,原副總經理、總精算師、首席財務官、首席風險官李鵬也申請離職。

在經歷了數年眼觀行業發展、數年的股東蹉跎之後,中法人壽將走向何方,目前仍存變數。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法人壽還在擬定新的增資方案。

本文源自財聯社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