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的這個人用椅子扛起了一個家!

“下面咱們要見的這位貧困戶是做以前農村經常見的那種椅子的,他做這20年了,做出來的椅子質量非常好,現在會這種手藝的人可不多了。”採訪途中,通過市檢察院駐陵頭鎮沙古堆村工作隊員魯召傑的介紹,記者對接下來的採訪對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1月8日,雨後通往沙古堆村貧困戶楊轉運家的道路泥濘不堪,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踩著淤泥深一腳淺一腳地來到該村貧困戶楊轉運家。

汝州的這個人用椅子扛起了一個家!

“這是他的老家,由於大部分原料在這裡存放,因此現在還在這裡做椅子,走,咱們先進去看看。”隨著一聲推門的聲音,我們走進了楊轉運的加工作坊。

一雙手,一把鋸子,一臺木材切割機,楊轉運用20年的手藝,把整個家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隨著一聲聲刺耳的聲音,楊轉運在他家的簡易棚中拿著木材,戴著眼鏡,站在臺鋸旁,仔仔細細地把木材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我們一家子生活過得怎麼樣,全指望這個老夥計,它陪伴我好多年了。”放下手中的活,楊轉運笑著說。

汝州的這個人用椅子扛起了一個家!

今年49歲的楊轉運一家4口人,以前都居住在一下雨就漏水的老房子裡。家中有2個孩子,13歲的女兒剛上初中八年級,兒子姚利鵬先天性腦癱,今年29歲的他一直臥病在床,吃喝拉撒都要家人幫忙。全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壓在了楊轉運一個人的肩上,還要不時地幫助殘疾的哥哥做農活,“家裡的狀況,外出打工根本不行,一家子人等著吃飯,實在走不開。”楊轉運說,家裡養了兩頭牛,種了幾畝地,只能顧上一家人的溫飽,加上椅子的銷路不是很好,所以家裡的生活一直很苦。回憶自己的木工經歷,楊轉運感慨道:“2000年左右,需要手工椅子的還很多,平日裡鄉里鄰里都會來我這兒買幾把椅子。可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傢俱逐漸被現代傢俱取代,機械逐漸取代人工,複合材料取代實木板材,電腦圖案取代手工雕花,螺絲釘子取代榫卯結構,工作效率是提高了,但對傳統木匠工藝也造成了巨大沖擊。”

“現在除了在地裡忙農活,剩餘時間就在家做做椅子。”楊轉運說,一把小椅子做好得有十多道工序,一天最多做三把,楊木的椅子對外出售100元一對,核桃木、柳木的賣得貴一些,能賣150元一對,這些椅子除去木料,其實掙不了幾個錢。

汝州的這個人用椅子扛起了一個家!

在楊轉運眼中,每把椅子都是他的寶貝,因為椅子能換到實實在在的錢,一家人的花銷全指它。農忙時幹農活,農閒時做椅子,楊轉運一年可以做300多把椅子。有時候做好的椅子不好賣出去,楊轉運家裡會存放好多他已經做好的成品和半成品。自從檢察院駐村工作隊來到沙古堆村以後,瞭解到楊轉運家的情況,就幫助他家修了房子,通了水電。工作隊知道他有門手藝一直堅持在做,為了讓他建立手工製作的信心,還定購了80對椅子,幫他解決銷路的難題。

“以前純手工打的椅子和如今流水線上生產出的傢俱不同,以前的傢俱不用一個釘子而是用的榫卯結構,因而經久耐用。”採訪中,楊轉運表示,光靠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並不是長久之計,靠自己才能脫貧致富。在做椅子的這條路上,只要能幹動,我就會一直幹下去,有上級的關心支持和工作隊的幫助,我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汝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於俊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