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投降大王,張伯倫最後得到了什麼評價?

對於張伯倫的一生,很多人持批判的態度,對張伯倫絕大多數的否定來自於他在政治上的主張,即用一味忍讓的極端方式求得歐洲的和平。在一些時候,他和法國的達拉第甚至成為了二戰的重要元兇,這位英國保守黨的黨魁,在其並不漫長的一生中,在世界史的史書中備受爭議。

1938年9月,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意大利領袖墨索里尼共同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簽署了《慕尼黑協定》。此協約不僅使得被迫割讓蘇臺德的捷克慘遭肢解,而且助長了德國納粹囂張的氣焰,從而加速了二戰的進程。正因為如此,張柏林和他的綏靖政策從此被釘在了恥辱柱上,其對待德國納粹迴避、消極的歷史形象也一錘定音。

二戰中的投降大王,張伯倫最後得到了什麼評價?

令人詫異的是,繼張伯倫之後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對張伯倫卻有著極大的肯定。

丘吉爾曾說:“不管歷史對這些驚心動魂的歲月可能說什麼或不說什麼,但是,我們確信,張伯倫曾經十分誠實地按照他的智慧,最大限度地運用他那巨大的能力和權力,竭力從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塗炭生靈的可怕的戰爭中把世界拯救出來。”

綏靖政策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是得到歷史印證的,也是我們有目共睹的。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丘吉爾對張伯倫的評價還如此之高?深究其源,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從綏靖政策本身而言,張伯倫的綏靖政策並不僅僅代表他個人的態度,更大程度上是順應英國民眾的要求而提出的。人民不會喜歡戰爭,戰爭意味著死亡、分離和苦難,因此在戰爭與和平面前,人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和平,即使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而張伯倫就成了民眾意識的傳聲筒和執行者。

二戰中的投降大王,張伯倫最後得到了什麼評價?

其次,張伯倫對英國內政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他採取“理性化”的政策,積極主張改革。

​1937年通過《工廠法案》,規定最長工作時間,工作場所環境標準,改善工作條件;1938年通過《住房法案》,為改善棚戶區和住房擁擠區域提供補助,控制經濟住房房租。諸如此類的政策還有很多,在對英國的服務上,張伯倫也可謂是盡職盡責了。

再者,張伯倫有很好的個人品質,在人員任用方面,他選賢舉能,不看出身和官齡,不斷為政府注入新鮮的血液。

除此之外,由於張伯倫曾經營劍麻種植園、擔任過兩家金屬加工公司的董事和經理,算得上是位商人。而商人是非常重視誠信、講求公正的,這一點在張伯倫為人處世上體現的也頗為明顯。

綜合以上三點來看,張伯倫在國家內政方面的作為是不容忽視的,在張伯倫身上仍然有很多可取之處,因此,丘吉爾對張伯倫如此中肯的評價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身為政治家而言,如果一位的只知道民眾要什麼就給什麼,難免有民粹主義嫌疑,讓人懷疑他做所有好事的原因是不是僅僅是為了選票,尤其是在綏靖政策這件事上。

二戰中的投降大王,張伯倫最後得到了什麼評價?

如果我們單從表面上的是非對錯的角度來評判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人,難免過於直接。只有透過表象看到本質,才能思考是是非非背後隱藏的真正意義。是非總是相對而言的,所以我們會提到張伯倫這種人對於英國人民的種種益處的時候,還是始終不能忘記他曾經對世界歷史做出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