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以“楚”為名的兩個州,均不位於兩湖

楚國,先秦時期長江流域的諸侯國之一,西周初僅為子爵國,封地在丹陽(位於今河南南陽),後經過數百年發展,向南吞併眾多諸侯國,到春秋戰國時期成為南方之大國,地域西起大巴山、東至大海,北起河南中部、南至嶺南。

歷史上以“楚”為名的兩個州,均不位於兩湖

楚國時戰國七雄中面積最大的國家,其核心區域位於兩湖,但隨著秦國的壓迫,其中心逐漸向東遷移,先後遷都陳、壽春,最後滅於秦國。楚國為大國,自秦以來以“楚”為名的國、郡、州等眾多,其中有兩地曾設置以“楚”為名的州,但這兩個楚州都不位於兩湖,現在分別為重慶及淮安兩市。

歷史上以“楚”為名的兩個州,均不位於兩湖

重慶市,位於我國西南內陸腹地,是我國唯一位於中西部地區的直轄市,也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建制市。重慶曆史悠久,古稱渝州、巴縣,故此現在簡稱“渝”或“巴”,但實際上,重慶曆史上也曾為江州、巴郡、楚州等,歷為川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文化底蘊可謂深厚,現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上以“楚”為名的兩個州,均不位於兩湖

重慶,古屬巴國,今重慶涪陵、合川、渝中都曾為巴國國都,秦滅巴國後於此江州縣,後為秦三十六郡之巴郡郡治,南北朝時期,重慶地區區劃變遷頻繁,南朝梁時於此置楚州,西魏時改稱巴州,北周時又稱楚州,隋初改楚州為渝州,因渝水而得名,自此以渝州為名,也是重慶簡稱渝的由來。重慶地域歷史上不曾屬於楚國,南北朝時為何於此置楚州已經不可考,隋初因楚州之名名不副實而改稱渝州。

歷史上以“楚”為名的兩個州,均不位於兩湖

淮安市,位於江蘇省中北部,為江蘇省地級市,是江蘇面積第三大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淮安,原稱淮陰市,2001年江蘇實施“三淮一體”戰略後改稱淮安市,原淮安縣改稱楚州區,因其歷史上曾為楚州而得名,但楚州區僅存在十一年,2012年楚州區就又改稱淮安區。

歷史上以“楚”為名的兩個州,均不位於兩湖

淮安,古為淮夷地,後屬吳、越等國,楚滅越國後為楚地,秦時設淮陰縣,西漢初韓信(淮陰人)被封為楚王,今淮安地域就為其封地。淮安以楚州為名始於隋時,時間大致為重慶改楚州為渝州後的十來年,唐宋時期,由於運河的開通,楚州經濟繁榮,被白居易稱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歷史上以“楚”為名的兩個州,均不位於兩湖

南宋時,淮安地處宋金對峙前線,為南宋抗金的重鎮,後來楚州城因戰亂而被焚燬後設淮安軍,自此不復以楚州為名。實際上,歷史上除了以上兩個“楚州”外,南北朝時期還有一個楚州,設於今安徽蚌埠、滁州,治所在今鳳陽,存在時間較短,這三個“楚州”名氣最大的當屬淮安。

歷史上以“楚”為名的兩個州,均不位於兩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