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藩王只能在当地活动,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安守-


这得分情况,在明朝前期,藩王们的生活质量挺好,但中期开始,尤其是后期,藩王生活的水准就大大降低了。

朱元璋时期:藩王的春天

洪武初年,朱元璋有患于功臣在内而皇族孱弱,故而决定广建宗室,大举封建。不过朱元璋也知道分封制的危害,所以规定了很多限制,诸王拥有爵位,但藩府之外,不领有封地和臣民,而是由朝廷颁给“宗禄”。

朱元璋时期,除分封在北部防御体系的宁王等九王以外,其余诸王只能掌握少数的护卫军。镇守边塞的九王就是朱元璋用来“外卫边陲,内资夹辅”的,在抵御蒙古入侵的同时,九王还可以指挥边境大军,大将军冯胜、傅友德等都受到节制。

九王自己也拥有军队,如宁王就“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九王按照明朝边境分布在东北、北方和西北的一条边防线上,又称九大塞王。

朱元璋时期明朝宗室人数很少,除了一个朱文正,其他都是朱元璋的儿子,而作为皇子的他们,生活水准相当高,说惬意还算压低了。

朱允炆时期与朱棣时期:渐入深秋

尽管朱元璋的设想很好,但让宗室掌兵始终难以让人安心,朱元璋不怕,可朱允炆怕,他怕自己的叔叔们造反,于是就开始削藩。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相当失败的,最终让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给夺了皇位,朱棣就是上面的九大塞王之一。

虽然朱棣自己是藩王上位,但为了不让宗室们走自己的老路,他给藩王套上了重重枷锁,军队什么的全部剥夺,塞王全部内迁,活动范围严格控制,一丝一毫的造反可能都不给。

从朱棣开始,中央对藩王的禁令越发严苛,各地藩王的武装,削!藩王干涉军务乃至地方政务,禁!藩王出城,打报告、派人盯着!藩王从事士农工商赚钱,禁!最后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世袭罔替“的局面。

总之,朱棣时期以后的藩王,就是一个高级囚徒,没追求的就在王府里当猪,等着官府发钱;有艺术追求的就搞艺术,如音乐、医药这些,官府不管;至于政治军事之类的追求,想都不要想,像宁王叛乱,准备了那么久,才几个月就给灭了。

明朝中后期:寒冬凛冽

上面说了,朱棣时期以后,明朝藩王就成了高级囚徒,等着国家发钱,但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在朱棣时期藩王人数还不太多,钱管够,可藩王们憋在家里能干啥?只能生孩子嘛!到明朝中后期,藩王的数量越发庞大,宗禄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很难想象宗禄竟然会成为一个王朝的巨大负担,这几乎是明朝独有的现象,原因就在于明朝的藩王降级是有底线的,不像其他朝代一直降到平民,明朝藩王只要不犯事,最低就是奉国中尉,而如果是代代长子,那更是代代亲王。

明朝的这种制度使得藩王越来越多,藩王又要国家财政来养,日久天长,财政负担就越大。

据《天潢玉牒》(明朝宗室族谱)记载,到嘉靖初年,明朝的宗室总数已经比明初增长了上千倍,从这时开始,明朝皇帝担心的不是如何防止藩王造反了,而是要头痛怎么养活这帮人。

在嘉靖年间,已有官员表示藩王的消耗太多了,必须改革!

嘉靖帝自己是藩王出身,也清楚藩王怎么捞钱,这帮家伙政治上没前途,经济上是一把好手,各种名义上的侵占民田、请求皇帝赐予等等,为他们积攒了大量财富,与之对应的,则是国家财政的萎缩,而且这财政还要给他们发钱。

嘉靖帝最终在大臣的建议下颁布了 《宗藩条例》,其主要内容就是限制藩王妻妾人数、严格核算藩王开支、减少藩王宗禄。

《宗藩条例》在短期内效果极佳,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礼部尚书霍韬等官员提出的“定子女”(确定继承人数)等方针被嘉靖帝否决,藩王人数仍在缓慢增长

此外朝廷对藩王赐予土地这一项也没动过,也就是说,有关系的藩王仍然可以通过这一项来兼并土地,增加收入。

不够《宗藩条例》也带来一个变化,庞大的藩王集体开始两极分化,富的不必说,一直流油,而穷的,很惨。

按《宗藩条例》规定,藩王后代们请爵、封赐等等,都由宗人府转向礼部,但随着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礼部发钱越来越少,甚至不发,藩王的收入减少。而这种藩王往往是在皇帝跟前说不上话的,无法得到土地赠与,又不能出去干活,就此没了活路,最后活活饿死。

几个特殊的藩王

1、建庶人朱文圭,朱允炆之子,因靖难的原因被朱棣关到了“凤阳高墙”(皇家监狱),直到明英宗天顺年间才放出来,据说由于他和外界接触太少,出来的时候连牛马都不认识,完全成了废人。

2、庆成王朱奇浈(zhēn),一生足足生了七十个儿子(另一说为一百人),由于生的太多,儿子之间竟有互不相识的。

3、周定王朱橚(sù),朱元璋第五子,植物学、医药学专家,著编《救荒本草》、《保生余录》、《袖珍方》和《普济方》。

4、朱载堉(yù),共完成《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著作,他编订了十二平均律,把根号二的数值计算到了小数点后好多位,被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平沙趣说历史


明朝的藩王的生活应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朱棣称帝之前,第二阶段是朱棣称帝之后。朱棣之前,明朝的藩王有封地,甚至一些藩王握有兵权,这些藩王应该说是很惬意的。但是在建文帝开始削藩之后,藩王的日子逐渐不好过了,因为各种理由被削藩,而朱棣靖难之役以后,鉴于自己藩王起事的教训,对明朝的藩王政策作了改变,从此以后的藩王可以说无异于软禁。之后,这些藩王的出路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在王府中做猪

这恐怕是明朝藩王最常见的出路了,因为老祖宗朱元璋规定了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总之一句话,就是啥也不用干,国家养着你,同时朱元璋为了防止他们有非分之想,规定藩王不经宣召不允许进京,甚至连自己的封地都不能出。

这些藩王们连出门旅游都没机会,只能在王府里面吃吃喝喝,生孩子玩,别的啥也干不了,所以对那些没追求的藩王,只能待在王府里面做猪了。

埋头做学问

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有追求的,既然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也不能出门,那就在家看看书,做做学问呗。结果还有做出来的,比如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因为啥也不能干,也不敢干,最后成了一个药学家,编成了《救荒本草》和《普剂方》等名著。


造反失败被杀的

但并不是每个有追求、去造反的藩王都能成功,事实证明很难,整个明朝藩王造反成功的只有一例——那就是朱棣。

造反失败的例子很多。第一个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他英勇善战,却因为出生较晚而没能登上皇位,心有不甘的他在侄子继承皇位之后决定造反,结果不出一个月就被睿智的侄子搞定,最后被侄子用铜缸烧死。这位老先生的故事,欢迎大家翻阅小编之前的文章——《朱棣次子自比李世民,争夺皇位失败,造反后被侄子用铜缸烧死》。

还有宁王朱宸濠,他是宁王朱权的后代,朱权当年被朱棣挟持造反,造反成功后又没有享受到胜利的果实,所以一直怀恨在心,仇恨的种子到了朱宸濠这里开花结果,朱宸濠为造反经营了几十年,可惜最终碰上了大哲学家、军事家王守仁,四十多天被平定,最终被杀。他的故事,请看——《朱元璋陈友谅后,王爷书生大战鄱阳湖,一个走下王座一个走上神坛》。

藩王变皇帝

有的藩王为了皇位造反而不得,而有的藩王则不用造反,皇位掉下来。

典型的例子就是嘉靖皇帝,他原本是一个藩王,他的父亲被封为兴献王,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王位,原本与皇位已经彻底无缘了。但是他的堂哥明武宗无后,去世之后无人继承皇位,按照兄终弟及额原则,嘉靖皇帝是最近的血亲,因此他从兴献王变成了嘉靖皇帝,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皇位。

明英宗被俘之后,以监国身份继位的景泰帝也算一个。

如果再算上南明小朝廷的几位皇帝,那就更多了。福王朱由崧在崇祯皇帝上吊后,在南京即位,史称弘光帝;唐王朱聿键成了隆武帝;桂王朱由榔成了永历帝。

被农民军杀掉的

上面是命好的,到了明末,农民起义层出不穷,越闹越大,居住在各地的藩王成了农民军发泄怒火的对象,每当大城市被攻破之后,这些藩王总逃不掉被诛杀的命运。

最惨的是福王朱常洵,就是前文提到的朱由崧的父亲,他被封在洛阳,当洛阳被李自成攻破之后,福王被俘,李自成别出心裁,将他与一群梅花鹿一锅煮了,美名其曰“福禄宴”,让弟兄们分食了,福王的下场可谓太悲催。

朱元璋为他的子孙谋划好了出路,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他的子孙后代有着如此精彩纷呈的出路,恐怕是他始料不及的。


天涯看点历史号


如果可以穿越投胎,明朝藩王可能是当代人最优选择,吃喝不愁,富贵闲王

打打牌,钓钓鱼,弹一曲春花秋月,吟一首列子御风,不愁吃喝,不用干活,岂不快哉

天生富贵,无忧无愁,实为宅男穿越不二选择

日子过的久了,想交几个朋友?不好意思,不要害人前途。大明律令,藩王不得结交百官大臣,除了每年过生日,不得请客吃酒。在职的官员不能结交,不在职的书生总可以交流一二吧?不行,书生也要科考当官的,如果履历上有交往藩王记录,那就别想升职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藩王还是做个君子,多娶俩大姐姐,继续宅比较好

封地呆的久了,出去走走

总行吧?这个可以有。住城里的,出城前报备,如果出远门,可以打报告到京城申请,天子批了可以,不批不行;住乡下的,到可以到处走走,没什么繁琐程序,不过每隔十天,需亲身到官府打卡一次

如果运气好,投胎成献王朱柏家的嫡系子孙不错,他家的封地在江陵。有一句诗,叫“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坐船五天能走五千里,十天一个来回,够玩的了。当然,投胎得投的早一些,因为朱柏在建文帝元年自焚而死,无子继承,藩王位被削除了

不能交朋友,不能出远门,不能耕地,不能经商,字不能写太好,诗不能写太好,因为这样容易出名,名望太高是罪!

藩王毕竟是皇家嫡系,还是有些特权滴,比如朱洪武定的什么离间亲亲罪,封国百姓官员得罪王爷,王爷是可以直接审判的。虽然这条罪多有稀释,王爷审判改成了天子问案,但藩王还是属于特权一族

其实藩王还好,同一期也就那么几十号人,几十年也就过去了。可藩王子孙多啊,除了嫡系的,旁支血脉,也是皇家贵族。除了没有高俸禄之外,别的什么不能经商,不能结交百官,不能种田,不能当官,藩王限制,一条都不少。

除了吃了睡睡了吃,真心不知道他们怎么活……

这样的富贵闲人,有人愿意干吗……俺真想干几年啊

其实,社会上有不少人,开豪车,拿千把工资,就是想找点事做


灵石蕴珠宝


很多清宫剧里面都提到一个机构:宗人府——那是管理王公贝勒的专职机构。

其实,宗人府在明代就已经设立了,是专门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的部门。

明代藩王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规模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根据规定,明代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

众所周知,明太祖是非常抠门的,他把官员们的俸禄定得很低,但对自己的龙子龙孙金枝玉叶却很大方。这些宗亲子弟的俸禄都是由国家供给,年俸标准是:亲王禄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 600石……

由于有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明代的大多数宗亲子弟除了创造人类,基本没有其他追求。据当时著名文人王世贞的《皇明盛事》记载,有一位王爷儿子多达100人,除长子世袭封王位外,其余99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家族聚会,同父兄弟之间竟不能尽识。到了万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有档案可查的宗室人口就有157000余人,“千古所未有也”。

如此一个庞大的寄生集团,让国家财政难以负担。而这些宗亲子弟,多半是游手好闲之辈。顾炎武曾评价说:“为宗藩者大抵皆溺于富贵,妄自骄矜,不知礼义。至其贫者则游手逐食,靡事不为,名曰天枝,实为弃物。”这一针见血之论,活脱脱地勾画出明代宗藩的脸。

河南是明代藩王比较集中的地方,除了前文我们介绍的周王、赵王、郑王外,还有一些藩王也在河南:朱瞻竣是明仁宗的第二个儿子,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郑王,宣德四年,就藩陕西凤翔,正统八年,奉诏迁到了河南怀庆(今沁阳一带);朱见澍,明英宗的第五个儿子,天顺元年封为秀王,成化六年就藩汝宁;朱见泽,明英宗的第六个儿子,天顺元年封为崇王,成化十年就藩汝宁;朱见沛,明英宗的第九个儿子,成化二年封为徽王,十七年就藩钧州(今禹州一带)……

河南各地藩府林立,属于大藩者有开封周王、南阳唐王、洛阳福王、卫辉潞王、安阳赵王、怀庆郑王、汝宁崇王、禹州徽王等。到隆庆时期,计有“亲王五,郡王八十……并无名禄者共六千八百九十余人”。宗藩生计成为明王朝和河南地方官府很头疼的一大问题。

从亲王到奉国中尉,这些人的俸禄只是明政府对宗室贵族正常的财政支出,此外还有不少临时性或特殊的补贴和支付,如婚丧之事、建造宫殿府第、修筑陵墓、为宗室服务的仪仗卫队官员俸禄及额外的赏赐等,也都需要大量经费。

明朝初年,宗室贵族人数还不算多,国家财政尚能支付。到了明代中后期,宗藩数量已日渐庞大,根据明代学者徐光启的计算,宗藩人数大约每年增加一倍,使明政府每年耗费巨大资财来维持,对国家财政造成严重影响。

拿我们熟知的周王而论,嘉靖时礼部右侍郎霍韬在其奏疏中指出,“洪武至今,周王府禄米增数十倍,子孙日益繁矣”。礼部尚书梁材也跟皇帝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在奏疏中说:“河南初封周府一王,岁支禄米一万石。今增郡王、镇、辅、奉等将军、中尉,郡县等主君并仪宾等,至一千四百四十位员,共岁支禄米六十九万二百五十石。”同时,梁材又列举了其他几个省的宗藩及禄米数量,最后对比认为,山西和河南是宗藩及禄米的“大户”,已经不堪重负。

嘉靖后期,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林润上疏朝廷,不无忧虑地谈了宗藩俸禄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并以山西、河南为例作了比较:“今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万石,而禄米三百一十二万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而禄米一百九十二万石。是二省之粮借令全输,已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饷皆出其中乎。”

万历年间,曾任河南提学的王士性对河南宗藩问题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认为黄河以北怀庆、卫辉、彰德三府,幅员不及开封一府,却已有赵、郑二藩王,近又改潞王府于卫辉,“人烟又稀,土田少沃”,加之“通省建藩已至六国,尚有废府诸藩,两河民力疲于禄米之输甚矣,而诸藩供亿尚尔不足”。最后,王士性发出感叹,宗藩“数年之内,生育愈繁,不知何以处之”!

要说政府在宗藩经济问题上没有作为,也是不对的,在内阁及大臣们的压力下,皇帝终于首肯,先后采取了控制宗藩人数增长、允许部分宗室成员从事士农工商各业等措施,使其自谋生计。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央和河南地方政府仍面临巨大的财政负担,这些负担最终要转嫁到广大下层人民身上。

都说明代亡于流民,土地兼并是造成流民的最重要原因,庞大的宗室贵族在兼并土地方面可以说和地方豪绅并驾齐驱。

河南宗藩广占土地的现象很严重,据史料记载,“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壬午遂有逆寇决河之祸。莫中江先生尝云‘中州地半入藩’。唯李于麟《送客河南》诗云‘唯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可谓诗史,而语含蓄有味,乃知此风已久,不待启、祯之世也”。

公元1561年,景王就藩湖广德安府,“多请庄田”良田、湖池、河泊、盐店、坑冶税金等悉归其所有,田产数万顷。景王死后,因无继承人,“国除”。到了万历年间,潞王就藩卫辉,1588年,潞王奏讨景王遗下庄田、房课、盐店、盐税、湖池、河泊以及水租、坑税等,结果“得景王故籍田,多至四万顷”,其中包括河南卫辉府所属新乡、获嘉及宁山卫地226顷,开封府所属河阳、汜水、武阳、原武以及怀庆府所属武陟、温县等处田地598顷。

还有开封的周王,当地很多贫苦农民租种周王府的土地,其中许多田地碱卤沙砾化严重,收获甚微,但王府仍然以“沃壤起科”,让佃户们不堪重负。河南地方官府上报朝廷,数次据理力争,才降低了征收标准。据《明实录》的记载,周王府还大肆兼并土地,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河南藩王大肆兼并土地,残酷剥削压榨,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从而加深了河南的社会危机。明代的藩王这个庞大的寄生集团,政府是无力铲除的,而能够将其铲除的,当数反政府武装,当李自成大军开进洛阳时,福王的结局成了历史上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大胡子说史


总的来,明代藩王的生存状态比之前的汉唐,和后来的清朝,都远远不如。朱元璋时代,藩王的政治权势和经济待遇还行,但时间很短,人数也不多,真的享受到朱元璋时代的好待遇的藩王不多,当时除了年长的秦王、晋王、燕王等几王已经“之国”外,其它的很多藩王都还没成年。

朱棣上台以后,采取严格限制藩王的政策,此后,藩王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一、藩王一生除了当个无用的闲人以外,不能有自己的事业。朱棣以后,朝廷严禁藩王从政,藩王不许参议政事,不许对国家大政发表看法,更不许有政治、军事方面的行动。这是朝廷的底线,凡是触碰这个底线的,一律治罪。明孝宗时有钟陵王表示愿为国家效力,反遭朝廷斥责,嘉靖时有周王府宗室上书言谈时政,结果被废为庶人,圈禁凤阳。最著名的当然是明末的唐王,上书建议招集民兵勤王,结果反被以“所言非当”,送南京圈禁。

二、藩王没有人身自由,形同软禁。朱棣以后,藩王被严格限制在封地所在的府城,不得外出,既不准进京,也不准离开封地外出。一旦到了封地,基本上一辈子就再也见不到父母兄弟了,明英宗时襄王由长沙改封襄阳,路过安陆,与弟弟梁王相见,俩兄弟抱头痛苦,发出“此生不得复见矣”的感叹。明人曾说:“宗藩无罪而固之一城,被之以虚名,而实之以庶人。”藩王只不是拥有亲王、郡王头衔的高级囚犯罢了。

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明代的藩王的生存状态,没有事业,没有理想,没有自由,只有寄情于酒色,明人张岱评价本朝的藩王,“诸王之中,乐善好书者固百不得一,而即有好饮醇酒,近妇人,便称贤王,遂加奖励矣”。这种状态,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或许会有些羡慕之情,吃喝玩乐生活,还是不错的,但对于王公贵族来说,只能是一种失意后的无奈之举,心情不见得好。


只爱潘多拉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他造反是因为实在活不下去了,不造反就是被饿死。他深深知道没有饭吃的感受,因此他当了皇帝之后,对天下百姓也是挺好的。朱元璋对于他的后人就更加不用说,明朝的藩王是几乎是所有朝代里待遇最好的。

好到什么程度呢?每年都要大量的俸禄,而且还有许多补贴,例如婚嫁,修建陵墓,建造府邸等都要朝廷另外拨款。最有意思的是朝廷是按人头给每位藩王发俸禄,这就直接导致了皇室宗亲将生育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据《皇明盛世》记载,有一位藩王光儿子就有一百多人,举办家庭聚餐的时候兄弟之间大多不认识。



总之一句话,这些藩王生活惬意,除了一点就是自由,自从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他为了限制其他藩王造反,下令藩王不得擅自离开封地,更不能擅自进京。藩王领地大的还好说,到处没事逛逛这日子过得也还行,领地小的藩王就痛苦了,每日就在这么点大的地方绕圈圈,想出去看看又不能。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明朝是另外一个典型的分封藩王的朝代,其他两个分别是西汉和西晋。

西汉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明朝有靖难之役和宁王之乱。

明朝初年,出身乞丐的皇帝朱元璋为了老朱家的天下,为了子孙后代可谓操尽了心。而分封诸子驻守重镇,屏卫中央也是一重大举措。

朱元璋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不可能不清楚西汉与西晋的前朝故事,因此对诸子也有所约束,明朝藩王的实力远没有西汉,西晋那般强大,当然,驻守边疆的藩王实力会强大一点,如靖难之役逆袭成功的燕王朱棣。但是,起兵之初,朱棣处境仍然很艰难,如果不是朱允炆,李景隆助攻,即使厉害如朱棣,也很难翻盘。

朱棣成为皇帝以后,就继续朱允炆的削藩事业,造反出身的当然要防着兄弟们造反。朱棣的削藩和朱允炆就不是一样的结果了。

结果就是,藩王们被圈养起来,成为只有经济特权,却无政治权力,也无普通人从事工商职业的自由的奇怪阶层,待遇优渥,却被严加监视,形同软禁。在此后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枝叶繁茂,繁衍生息,成为大明帝国的寄生虫,成为大明帝国崩溃的一大推手。


生说


明朝的宗室藩王制度是完全有别于汉晋唐宋等朝代的,可以说是明朝综合历朝教训而设置的独特产物,大体框架形成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明成祖朱棣完成细化。一方面藩王拥有特殊的军事、政治地位,帮助皇帝监视、限制地方臣民;另一方面藩王的言论、行为等等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受到皇帝派遣人员的监督。至于明朝宗室藩王的生活对于没有野心的人来说是非常幸福的。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保证朱家天下的永固,总结宋朝、元朝的灭亡经验,认为“主弱臣强”、皇帝得不到宗室藩王的帮助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决定册立藩王。在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分三次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北方边疆以及内地的重要城市。明朝藩王与其说是王府,不如说是一个军事组织,拥有三千至一万不等的护卫,而在北方边疆的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等九大边塞的藩王,更是拥有统兵征伐的权利,率领边疆卫所的士兵对北元作战。

当然朱元璋对于藩王进行了很多限制,比如藩王不能插手地方官员的任免、不能拆手地方百姓的治理和税收等等,用朱元璋的话说就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使得明朝藩王只是特殊的军事统帅,而不是割据一方的地方诸侯。

朱元璋作为一个穷苦出身的皇帝,绝对在物质条件上不会亏待自己的龙子龙孙们。咱们都知道明朝的俸禄是极低的,正一品官员俸禄一年才刚过一千石米,而亲王爵的藩王每年能得到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藩王都有御赐王府、大片的免税田地、大批的奴仆;另外藩王的婚丧嫁娶、生育等大事都能得到皇帝的另外赏赐,就是皇帝选秀女很多时候都不会落下这帮亲戚,会赐下美女给藩王。同时明朝虽然有宗人府管制藩王,但是藩王只要不被皇帝找麻烦,就是完全脱离于法律之外的特权阶级,在地方可以无法无天。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鉴于自己是依靠军权夺位的经历,因此将藩王的军权及大批护卫全部收回,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藩王的行为,说白点就是将藩王隔离在明朝的政治社会生活之外,不让藩王在地方做大拥有造反的能力。明朝的藩王可以说是活的自由自在,也可以说是活在监视之中,但是只要在权力上没有野心,想过上穷奢极欲、妻妾成群、横行地方的生活是太容易了。


当狗容易做人难


当然惬意啦,古代的交通也不好,外面也是破破烂烂的,哪像现在出门交通发达,各个旅游风景区还有超市商场,以前什么都没有,那些王爷在家里就不一样了,有吃的有喝的有女人,多惬意,出去外面也没的玩,出去吃灰么,水泥地都没有


Achieve


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的人喜欢登高庙堂或者决战沙场有的人喜欢寄情山水,但是明代宗亲估计十有八九不如意,本身历朝历代当权者对同宗同源的兄弟都有很深的防备心理,更何况是大一统王朝以王爷身份造反起家的朱棣,这样的防备心理就更重了。所以明代的王爷只是高级囚犯。特别是到明朝中后期权臣时代,牛逼哄哄的大学士想弄死一个王虽然麻烦但确实很轻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