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藩王只能在當地活動,他們的生活真的很愜意嗎?

安守-


這得分情況,在明朝前期,藩王們的生活質量挺好,但中期開始,尤其是後期,藩王生活的水準就大大降低了。

朱元璋時期:藩王的春天

洪武初年,朱元璋有患於功臣在內而皇族孱弱,故而決定廣建宗室,大舉封建。不過朱元璋也知道分封制的危害,所以規定了很多限制,諸王擁有爵位,但藩府之外,不領有封地和臣民,而是由朝廷頒給“宗祿”。

朱元璋時期,除分封在北部防禦體系的寧王等九王以外,其餘諸王只能掌握少數的護衛軍。鎮守邊塞的九王就是朱元璋用來“外衛邊陲,內資夾輔”的,在抵禦蒙古入侵的同時,九王還可以指揮邊境大軍,大將軍馮勝、傅友德等都受到節制。

九王自己也擁有軍隊,如寧王就“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九王按照明朝邊境分佈在東北、北方和西北的一條邊防線上,又稱九大塞王。

朱元璋時期明朝宗室人數很少,除了一個朱文正,其他都是朱元璋的兒子,而作為皇子的他們,生活水準相當高,說愜意還算壓低了。

朱允炆時期與朱棣時期:漸入深秋

儘管朱元璋的設想很好,但讓宗室掌兵始終難以讓人安心,朱元璋不怕,可朱允炆怕,他怕自己的叔叔們造反,於是就開始削藩。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相當失敗的,最終讓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給奪了皇位,朱棣就是上面的九大塞王之一。

雖然朱棣自己是藩王上位,但為了不讓宗室們走自己的老路,他給藩王套上了重重枷鎖,軍隊什麼的全部剝奪,塞王全部內遷,活動範圍嚴格控制,一絲一毫的造反可能都不給。

從朱棣開始,中央對藩王的禁令越發嚴苛,各地藩王的武裝,削!藩王干涉軍務乃至地方政務,禁!藩王出城,打報告、派人盯著!藩王從事士農工商賺錢,禁!最後形成“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世襲罔替“的局面。

總之,朱棣時期以後的藩王,就是一個高級囚徒,沒追求的就在王府裡當豬,等著官府發錢;有藝術追求的就搞藝術,如音樂、醫藥這些,官府不管;至於政治軍事之類的追求,想都不要想,像寧王叛亂,準備了那麼久,才幾個月就給滅了。

明朝中後期:寒冬凜冽

上面說了,朱棣時期以後,明朝藩王就成了高級囚徒,等著國家發錢,但有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在朱棣時期藩王人數還不太多,錢管夠,可藩王們憋在家裡能幹啥?只能生孩子嘛!到明朝中後期,藩王的數量越發龐大,宗祿成了國家財政的巨大負擔。

很難想象宗祿竟然會成為一個王朝的巨大負擔,這幾乎是明朝獨有的現象,原因就在於明朝的藩王降級是有底線的,不像其他朝代一直降到平民,明朝藩王只要不犯事,最低就是奉國中尉,而如果是代代長子,那更是代代親王。

明朝的這種制度使得藩王越來越多,藩王又要國家財政來養,日久天長,財政負擔就越大。

據《天潢玉牒》(明朝宗室族譜)記載,到嘉靖初年,明朝的宗室總數已經比明初增長了上千倍,從這時開始,明朝皇帝擔心的不是如何防止藩王造反了,而是要頭痛怎麼養活這幫人。

在嘉靖年間,已有官員表示藩王的消耗太多了,必須改革!

嘉靖帝自己是藩王出身,也清楚藩王怎麼撈錢,這幫傢伙政治上沒前途,經濟上是一把好手,各種名義上的侵佔民田、請求皇帝賜予等等,為他們積攢了大量財富,與之對應的,則是國家財政的萎縮,而且這財政還要給他們發錢。

嘉靖帝最終在大臣的建議下頒佈了 《宗藩條例》,其主要內容就是限制藩王妻妾人數、嚴格核算藩王開支、減少藩王宗祿。

《宗藩條例》在短期內效果極佳,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禮部尚書霍韜等官員提出的“定子女”(確定繼承人數)等方針被嘉靖帝否決,藩王人數仍在緩慢增長

此外朝廷對藩王賜予土地這一項也沒動過,也就是說,有關係的藩王仍然可以通過這一項來兼併土地,增加收入。

不夠《宗藩條例》也帶來一個變化,龐大的藩王集體開始兩極分化,富的不必說,一直流油,而窮的,很慘。

按《宗藩條例》規定,藩王后代們請爵、封賜等等,都由宗人府轉向禮部,但隨著明朝財政日益拮据,禮部發錢越來越少,甚至不發,藩王的收入減少。而這種藩王往往是在皇帝跟前說不上話的,無法得到土地贈與,又不能出去幹活,就此沒了活路,最後活活餓死。

幾個特殊的藩王

1、建庶人朱文圭,朱允炆之子,因靖難的原因被朱棣關到了“鳳陽高牆”(皇家監獄),直到明英宗天順年間才放出來,據說由於他和外界接觸太少,出來的時候連牛馬都不認識,完全成了廢人。

2、慶成王朱奇湞(zhēn),一生足足生了七十個兒子(另一說為一百人),由於生的太多,兒子之間竟有互不相識的。

3、周定王朱橚(sù),朱元璋第五子,植物學、醫藥學專家,著編《救荒本草》、《保生餘錄》、《袖珍方》和《普濟方》。

4、朱載堉(yù),共完成《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嘉量算經》、《律呂精義》、《律歷融通》、《算學新說》、《瑟譜》等著作,他編訂了十二平均律,把根號二的數值計算到了小數點後好多位,被譽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


平沙趣說歷史


明朝的藩王的生活應該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是朱棣稱帝之前,第二階段是朱棣稱帝之後。朱棣之前,明朝的藩王有封地,甚至一些藩王握有兵權,這些藩王應該說是很愜意的。但是在建文帝開始削藩之後,藩王的日子逐漸不好過了,因為各種理由被削藩,而朱棣靖難之役以後,鑑於自己藩王起事的教訓,對明朝的藩王政策作了改變,從此以後的藩王可以說無異於軟禁。之後,這些藩王的出路大概分為以下幾類。

在王府中做豬

這恐怕是明朝藩王最常見的出路了,因為老祖宗朱元璋規定了不能幹這個,不能幹那個,總之一句話,就是啥也不用幹,國家養著你,同時朱元璋為了防止他們有非分之想,規定藩王不經宣召不允許進京,甚至連自己的封地都不能出。

這些藩王們連出門旅遊都沒機會,只能在王府裡面吃吃喝喝,生孩子玩,別的啥也幹不了,所以對那些沒追求的藩王,只能待在王府裡面做豬了。

埋頭做學問

當然也不排除個別有追求的,既然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幹,也不能出門,那就在家看看書,做做學問唄。結果還有做出來的,比如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因為啥也不能幹,也不敢幹,最後成了一個藥學家,編成了《救荒本草》和《普劑方》等名著。


造反失敗被殺的

但並不是每個有追求、去造反的藩王都能成功,事實證明很難,整個明朝藩王造反成功的只有一例——那就是朱棣。

造反失敗的例子很多。第一個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他英勇善戰,卻因為出生較晚而沒能登上皇位,心有不甘的他在侄子繼承皇位之後決定造反,結果不出一個月就被睿智的侄子搞定,最後被侄子用銅缸燒死。這位老先生的故事,歡迎大家翻閱小編之前的文章——《朱棣次子自比李世民,爭奪皇位失敗,造反後被侄子用銅缸燒死》。

還有寧王朱宸濠,他是寧王朱權的後代,朱權當年被朱棣挾持造反,造反成功後又沒有享受到勝利的果實,所以一直懷恨在心,仇恨的種子到了朱宸濠這裡開花結果,朱宸濠為造反經營了幾十年,可惜最終碰上了大哲學家、軍事家王守仁,四十多天被平定,最終被殺。他的故事,請看——《朱元璋陳友諒後,王爺書生大戰鄱陽湖,一個走下王座一個走上神壇》。

藩王變皇帝

有的藩王為了皇位造反而不得,而有的藩王則不用造反,皇位掉下來。

典型的例子就是嘉靖皇帝,他原本是一個藩王,他的父親被封為興獻王,父親死後他繼承了王位,原本與皇位已經徹底無緣了。但是他的堂哥明武宗無後,去世之後無人繼承皇位,按照兄終弟及額原則,嘉靖皇帝是最近的血親,因此他從興獻王變成了嘉靖皇帝,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皇位。

明英宗被俘之後,以監國身份繼位的景泰帝也算一個。

如果再算上南明小朝廷的幾位皇帝,那就更多了。福王朱由崧在崇禎皇帝上吊後,在南京即位,史稱弘光帝;唐王朱聿鍵成了隆武帝;桂王朱由榔成了永曆帝。

被農民軍殺掉的

上面是命好的,到了明末,農民起義層出不窮,越鬧越大,居住在各地的藩王成了農民軍發洩怒火的對象,每當大城市被攻破之後,這些藩王總逃不掉被誅殺的命運。

最慘的是福王朱常洵,就是前文提到的朱由崧的父親,他被封在洛陽,當洛陽被李自成攻破之後,福王被俘,李自成別出心裁,將他與一群梅花鹿一鍋煮了,美名其曰“福祿宴”,讓弟兄們分食了,福王的下場可謂太悲催。

朱元璋為他的子孫謀劃好了出路,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他的子孫後代有著如此精彩紛呈的出路,恐怕是他始料不及的。


天涯看點歷史號


如果可以穿越投胎,明朝藩王可能是當代人最優選擇,吃喝不愁,富貴閒王

打打牌,釣釣魚,彈一曲春花秋月,吟一首列子御風,不愁吃喝,不用幹活,豈不快哉

天生富貴,無憂無愁,實為宅男穿越不二選擇

日子過的久了,想交幾個朋友?不好意思,不要害人前途。大明律令,藩王不得結交百官大臣,除了每年過生日,不得請客吃酒。在職的官員不能結交,不在職的書生總可以交流一二吧?不行,書生也要科考當官的,如果履歷上有交往藩王記錄,那就別想升職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藩王還是做個君子,多娶倆大姐姐,繼續宅比較好

封地呆的久了,出去走走

總行吧?這個可以有。住城裡的,出城前報備,如果出遠門,可以打報告到京城申請,天子批了可以,不批不行;住鄉下的,到可以到處走走,沒什麼繁瑣程序,不過每隔十天,需親身到官府打卡一次

如果運氣好,投胎成獻王朱柏家的嫡系子孫不錯,他家的封地在江陵。有一句詩,叫“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坐船五天能走五千裡,十天一個來回,夠玩的了。當然,投胎得投的早一些,因為朱柏在建文帝元年自焚而死,無子繼承,藩王位被削除了

不能交朋友,不能出遠門,不能耕地,不能經商,字不能寫太好,詩不能寫太好,因為這樣容易出名,名望太高是罪!

藩王畢竟是皇家嫡系,還是有些特權滴,比如朱洪武定的什麼離間親親罪,封國百姓官員得罪王爺,王爺是可以直接審判的。雖然這條罪多有稀釋,王爺審判改成了天子問案,但藩王還是屬於特權一族

其實藩王還好,同一期也就那麼幾十號人,幾十年也就過去了。可藩王子孫多啊,除了嫡系的,旁支血脈,也是皇家貴族。除了沒有高俸祿之外,別的什麼不能經商,不能結交百官,不能種田,不能當官,藩王限制,一條都不少。

除了吃了睡睡了吃,真心不知道他們怎麼活……

這樣的富貴閒人,有人願意幹嗎……俺真想幹幾年啊

其實,社會上有不少人,開豪車,拿千把工資,就是想找點事做


靈石蘊珠寶


很多清宮劇裡面都提到一個機構:宗人府——那是管理王公貝勒的專職機構。

其實,宗人府在明代就已經設立了,是專門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的部門。

明代藩王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其規模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根據規定,明代宗室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八等。

眾所周知,明太祖是非常摳門的,他把官員們的俸祿定得很低,但對自己的龍子龍孫金枝玉葉卻很大方。這些宗親子弟的俸祿都是由國家供給,年俸標準是: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 600石……

由於有優越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明代的大多數宗親子弟除了創造人類,基本沒有其他追求。據當時著名文人王世貞的《皇明盛事》記載,有一位王爺兒子多達100人,除長子世襲封王位外,其餘99人都封鎮國將軍。每次家族聚會,同父兄弟之間竟不能盡識。到了萬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有檔案可查的宗室人口就有157000餘人,“千古所未有也”。

如此一個龐大的寄生集團,讓國家財政難以負擔。而這些宗親子弟,多半是遊手好閒之輩。顧炎武曾評價說:“為宗藩者大抵皆溺於富貴,妄自驕矜,不知禮義。至其貧者則遊手逐食,靡事不為,名曰天枝,實為棄物。”這一針見血之論,活脫脫地勾畫出明代宗藩的臉。

河南是明代藩王比較集中的地方,除了前文我們介紹的周王、趙王、鄭王外,還有一些藩王也在河南:朱瞻竣是明仁宗的第二個兒子,永樂二十二年被封為鄭王,宣德四年,就藩陝西鳳翔,正統八年,奉詔遷到了河南懷慶(今沁陽一帶);朱見澍,明英宗的第五個兒子,天順元年封為秀王,成化六年就藩汝寧;朱見澤,明英宗的第六個兒子,天順元年封為崇王,成化十年就藩汝寧;朱見沛,明英宗的第九個兒子,成化二年封為徽王,十七年就藩鈞州(今禹州一帶)……

河南各地藩府林立,屬於大藩者有開封周王、南陽唐王、洛陽福王、衛輝潞王、安陽趙王、懷慶鄭王、汝寧崇王、禹州徽王等。到隆慶時期,計有“親王五,郡王八十……並無名祿者共六千八百九十餘人”。宗藩生計成為明王朝和河南地方官府很頭疼的一大問題。

從親王到奉國中尉,這些人的俸祿只是明政府對宗室貴族正常的財政支出,此外還有不少臨時性或特殊的補貼和支付,如婚喪之事、建造宮殿府第、修築陵墓、為宗室服務的儀仗衛隊官員俸祿及額外的賞賜等,也都需要大量經費。

明朝初年,宗室貴族人數還不算多,國家財政尚能支付。到了明代中後期,宗藩數量已日漸龐大,根據明代學者徐光啟的計算,宗藩人數大約每年增加一倍,使明政府每年耗費巨大資財來維持,對國家財政造成嚴重影響。

拿我們熟知的周王而論,嘉靖時禮部右侍郎霍韜在其奏疏中指出,“洪武至今,周王府祿米增數十倍,子孫日益繁矣”。禮部尚書梁材也跟皇帝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在奏疏中說:“河南初封周府一王,歲支祿米一萬石。今增郡王、鎮、輔、奉等將軍、中尉,郡縣等主君並儀賓等,至一千四百四十位員,共歲支祿米六十九萬二百五十石。”同時,梁材又列舉了其他幾個省的宗藩及祿米數量,最後對比認為,山西和河南是宗藩及祿米的“大戶”,已經不堪重負。

嘉靖後期,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林潤上疏朝廷,不無憂慮地談了宗藩俸祿問題給國家財政帶來的沉重負擔,並以山西、河南為例作了比較:“今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萬石,而祿米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萬三千石,而祿米一百九十二萬石。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已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

萬曆年間,曾任河南提學的王士性對河南宗藩問題作了較全面的分析,認為黃河以北懷慶、衛輝、彰德三府,幅員不及開封一府,卻已有趙、鄭二藩王,近又改潞王府於衛輝,“人煙又稀,土田少沃”,加之“通省建藩已至六國,尚有廢府諸藩,兩河民力疲於祿米之輸甚矣,而諸藩供億尚爾不足”。最後,王士性發出感嘆,宗藩“數年之內,生育愈繁,不知何以處之”!

要說政府在宗藩經濟問題上沒有作為,也是不對的,在內閣及大臣們的壓力下,皇帝終於首肯,先後採取了控制宗藩人數增長、允許部分宗室成員從事士農工商各業等措施,使其自謀生計。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央和河南地方政府仍面臨巨大的財政負擔,這些負擔最終要轉嫁到廣大下層人民身上。

都說明代亡於流民,土地兼併是造成流民的最重要原因,龐大的宗室貴族在兼併土地方面可以說和地方豪紳並駕齊驅。

河南宗藩廣佔土地的現象很嚴重,據史料記載,“明季河南諸藩最橫,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產子女盡入公室,民怨已極。壬午遂有逆寇決河之禍。莫中江先生嘗雲‘中州地半入藩’。唯李於麟《送客河南》詩云‘唯餘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可謂詩史,而語含蓄有味,乃知此風已久,不待啟、禎之世也”。

公元1561年,景王就藩湖廣德安府,“多請莊田”良田、湖池、河泊、鹽店、坑冶稅金等悉歸其所有,田產數萬頃。景王死後,因無繼承人,“國除”。到了萬曆年間,潞王就藩衛輝,1588年,潞王奏討景王遺下莊田、房課、鹽店、鹽稅、湖池、河泊以及水租、坑稅等,結果“得景王故籍田,多至四萬頃”,其中包括河南衛輝府所屬新鄉、獲嘉及寧山衛地226頃,開封府所屬河陽、汜水、武陽、原武以及懷慶府所屬武陟、溫縣等處田地598頃。

還有開封的周王,當地很多貧苦農民租種周王府的土地,其中許多田地鹼滷沙礫化嚴重,收穫甚微,但王府仍然以“沃壤起科”,讓佃戶們不堪重負。河南地方官府上報朝廷,數次據理力爭,才降低了徵收標準。據《明實錄》的記載,周王府還大肆兼併土地,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

河南藩王大肆兼併土地,殘酷剝削壓榨,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從而加深了河南的社會危機。明代的藩王這個龐大的寄生集團,政府是無力剷除的,而能夠將其剷除的,當數反政府武裝,當李自成大軍開進洛陽時,福王的結局成了歷史上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大鬍子說史


總的來,明代藩王的生存狀態比之前的漢唐,和後來的清朝,都遠遠不如。朱元璋時代,藩王的政治權勢和經濟待遇還行,但時間很短,人數也不多,真的享受到朱元璋時代的好待遇的藩王不多,當時除了年長的秦王、晉王、燕王等幾王已經“之國”外,其它的很多藩王都還沒成年。

朱棣上臺以後,採取嚴格限制藩王的政策,此後,藩王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一、藩王一生除了當個無用的閒人以外,不能有自己的事業。朱棣以後,朝廷嚴禁藩王從政,藩王不許參議政事,不許對國家大政發表看法,更不許有政治、軍事方面的行動。這是朝廷的底線,凡是觸碰這個底線的,一律治罪。明孝宗時有鍾陵王表示願為國家效力,反遭朝廷斥責,嘉靖時有周王府宗室上書言談時政,結果被廢為庶人,圈禁鳳陽。最著名的當然是明末的唐王,上書建議招集民兵勤王,結果反被以“所言非當”,送南京圈禁。

二、藩王沒有人身自由,形同軟禁。朱棣以後,藩王被嚴格限制在封地所在的府城,不得外出,既不準進京,也不準離開封地外出。一旦到了封地,基本上一輩子就再也見不到父母兄弟了,明英宗時襄王由長沙改封襄陽,路過安陸,與弟弟梁王相見,倆兄弟抱頭痛苦,發出“此生不得復見矣”的感嘆。明人曾說:“宗藩無罪而固之一城,被之以虛名,而實之以庶人。”藩王只不是擁有親王、郡王頭銜的高級囚犯罷了。

以上兩個特點,決定了明代的藩王的生存狀態,沒有事業,沒有理想,沒有自由,只有寄情於酒色,明人張岱評價本朝的藩王,“諸王之中,樂善好書者固百不得一,而即有好飲醇酒,近婦人,便稱賢王,遂加獎勵矣”。這種狀態,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或許會有些羨慕之情,吃喝玩樂生活,還是不錯的,但對於王公貴族來說,只能是一種失意後的無奈之舉,心情不見得好。


只愛潘多拉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造反是因為實在活不下去了,不造反就是被餓死。他深深知道沒有飯吃的感受,因此他當了皇帝之後,對天下百姓也是挺好的。朱元璋對於他的後人就更加不用說,明朝的藩王是幾乎是所有朝代裡待遇最好的。

好到什麼程度呢?每年都要大量的俸祿,而且還有許多補貼,例如婚嫁,修建陵墓,建造府邸等都要朝廷另外撥款。最有意思的是朝廷是按人頭給每位藩王發俸祿,這就直接導致了皇室宗親將生育能力發揮到了極致。據《皇明盛世》記載,有一位藩王光兒子就有一百多人,舉辦家庭聚餐的時候兄弟之間大多不認識。



總之一句話,這些藩王生活愜意,除了一點就是自由,自從朱棣當了皇帝之後,他為了限制其他藩王造反,下令藩王不得擅自離開封地,更不能擅自進京。藩王領地大的還好說,到處沒事逛逛這日子過得也還行,領地小的藩王就痛苦了,每日就在這麼點大的地方繞圈圈,想出去看看又不能。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明朝是另外一個典型的分封藩王的朝代,其他兩個分別是西漢和西晉。

西漢有七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明朝有靖難之役和寧王之亂。

明朝初年,出身乞丐的皇帝朱元璋為了老朱家的天下,為了子孫後代可謂操盡了心。而分封諸子駐守重鎮,屏衛中央也是一重大舉措。

朱元璋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戰略家,不可能不清楚西漢與西晉的前朝故事,因此對諸子也有所約束,明朝藩王的實力遠沒有西漢,西晉那般強大,當然,駐守邊疆的藩王實力會強大一點,如靖難之役逆襲成功的燕王朱棣。但是,起兵之初,朱棣處境仍然很艱難,如果不是朱允炆,李景隆助攻,即使厲害如朱棣,也很難翻盤。

朱棣成為皇帝以後,就繼續朱允炆的削藩事業,造反出身的當然要防著兄弟們造反。朱棣的削藩和朱允炆就不是一樣的結果了。

結果就是,藩王們被圈養起來,成為只有經濟特權,卻無政治權力,也無普通人從事工商職業的自由的奇怪階層,待遇優渥,卻被嚴加監視,形同軟禁。在此後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枝葉繁茂,繁衍生息,成為大明帝國的寄生蟲,成為大明帝國崩潰的一大推手。


生說


明朝的宗室藩王制度是完全有別於漢晉唐宋等朝代的,可以說是明朝綜合歷朝教訓而設置的獨特產物,大體框架形成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由明成祖朱棣完成細化。一方面藩王擁有特殊的軍事、政治地位,幫助皇帝監視、限制地方臣民;另一方面藩王的言論、行為等等都受到嚴格的限制,受到皇帝派遣人員的監督。至於明朝宗室藩王的生活對於沒有野心的人來說是非常幸福的。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為了保證朱家天下的永固,總結宋朝、元朝的滅亡經驗,認為“主弱臣強”、皇帝得不到宗室藩王的幫助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決定冊立藩王。在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分三次將自己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在北方邊疆以及內地的重要城市。明朝藩王與其說是王府,不如說是一個軍事組織,擁有三千至一萬不等的護衛,而在北方邊疆的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等九大邊塞的藩王,更是擁有統兵征伐的權利,率領邊疆衛所的士兵對北元作戰。

當然朱元璋對於藩王進行了很多限制,比如藩王不能插手地方官員的任免、不能拆手地方百姓的治理和稅收等等,用朱元璋的話說就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使得明朝藩王只是特殊的軍事統帥,而不是割據一方的地方諸侯。

朱元璋作為一個窮苦出身的皇帝,絕對在物質條件上不會虧待自己的龍子龍孫們。咱們都知道明朝的俸祿是極低的,正一品官員俸祿一年才剛過一千石米,而親王爵的藩王每年能得到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藩王都有御賜王府、大片的免稅田地、大批的奴僕;另外藩王的婚喪嫁娶、生育等大事都能得到皇帝的另外賞賜,就是皇帝選秀女很多時候都不會落下這幫親戚,會賜下美女給藩王。同時明朝雖然有宗人府管制藩王,但是藩王只要不被皇帝找麻煩,就是完全脫離於法律之外的特權階級,在地方可以無法無天。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鑑於自己是依靠軍權奪位的經歷,因此將藩王的軍權及大批護衛全部收回,並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約束藩王的行為,說白點就是將藩王隔離在明朝的政治社會生活之外,不讓藩王在地方做大擁有造反的能力。明朝的藩王可以說是活的自由自在,也可以說是活在監視之中,但是隻要在權力上沒有野心,想過上窮奢極欲、妻妾成群、橫行地方的生活是太容易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當然愜意啦,古代的交通也不好,外面也是破破爛爛的,哪像現在出門交通發達,各個旅遊風景區還有超市商場,以前什麼都沒有,那些王爺在家裡就不一樣了,有吃的有喝的有女人,多愜意,出去外面也沒的玩,出去吃灰麼,水泥地都沒有


Achieve


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有的人喜歡登高廟堂或者決戰沙場有的人喜歡寄情山水,但是明代宗親估計十有八九不如意,本身歷朝歷代當權者對同宗同源的兄弟都有很深的防備心理,更何況是大一統王朝以王爺身份造反起家的朱棣,這樣的防備心理就更重了。所以明代的王爺只是高級囚犯。特別是到明朝中後期權臣時代,牛逼哄哄的大學士想弄死一個王雖然麻煩但確實很輕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