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國是如何被大理國取代的?

於無聲處34


南詔國並不是被大理國取代的,他倆中間隔了三個國家,分別是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南詔國就是被大長和國取而代之的。

南詔國【738-902】

雲南洱海地區居住的烏蠻有六大部落,稱為六詔,分別是蒙舍詔、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

其中最南的就是蒙舍詔【南詔】,偏南一點的是蒙巂詔,東邊的是越析詔,西北的浪穹詔,西邊的邆賧詔,東北的施浪詔。

蒙舍詔的首領細奴羅在公元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建立大蒙國,稱奇嘉王,首府在巍山,蒙舍詔始終依附唐朝。而其他五詔在唐儀鳳三年【678】先後被吐蕃征服,唐開元十七年【729】,大唐擊敗吐蕃,蒙巂詔、越析詔和蒙舍詔一起依附唐朝,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三詔依舊依附吐蕃。

唐開元二十六年,蒙舍詔的皮邏閣吞併其他五詔,統一六詔,次年遷都太和城,唐大曆十四年【779】異牟尋遷都羊咀咩城【大理城】,貞元十年【794】被唐封南詔王,大眾十四年【860】世隆改國號大禮國。乾符五年【878】隆舜改國號大封民。天覆二年【902】末王孝哀帝舜化貞死,清平官鄭買嗣殺害八個月大的太子取而代之,建立大長和國,南詔國滅亡。

大長和國【902-928】

鄭買嗣的始祖鄭回是唐相州人,曾任西瀘縣令,至德二載【757】被南詔俘虜,因為學識淵博而被重用,任清平官,被閣羅鳳賜名蠻利,先後為鳳嘉異、異牟尋、尋夢湊之師,子孫世代任職清平官,鄭買嗣就是鄭回的七世孫。

鄭買嗣在南詔第九任王隆舜在位時就圖謀篡位,指使隆舜的近臣楊登弒君,在到舜化貞死後,鄭買嗣殺盡蒙氏親族八百餘人,取代南詔,建立大長和國。

大長和國曆三代三任君主,鄭買嗣孫子鄭隆亶在位時,被楊幹貞弒殺,楊幹貞扶植大長和國的清平侍中趙善政為傀儡君主,建國大天興國。

大天興國【928-929】和大義寧國【929-936】

楊幹貞自稱是南詔末王舜化貞的遺腹子,在大長和國任職東川節度使,勾結清平官趙善政殺害諸鄭,扶植趙善政為君,建立大天興國,僅僅十個月,楊幹貞又殺害趙善政,自己立國大義寧。

但是楊幹貞也僅僅做了兩年皇帝,在930年就被弟弟楊詔囚禁,楊詔自立,楊氏在南詔境內並沒有統治基礎,加上楊氏兄弟暴虐,國內紛亂四起。

白蠻段思平趁勢聯合滇東三十七部,並和國內各大世族達成協議,起兵擊敗楊氏兄弟,消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

大理國

在段思平建立大理國的前夕,從南詔滅亡到大理建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頻繁更迭,鄭、趙、楊三家沒有正確認識到聯合其他世族共同圖謀才能穩定局勢,因此都毫無例外遭到其他世族的撲滅。


段思平吸取教訓,積極聯絡其他世族,例如董家、高家,滇東三十七部等等,獲得多數世家的支持,並通過散佈讖語獲得國人的支持。

準備妥當的段思平在937年起兵,取得勝利建立大理國,仍以羊咀咩城為都城。稱帝后的段思平兌現諾言,分封功臣,董家掌控宗教,高家參與國政,恩裳滇東三十七部,廢除楊氏苛政,減輕賦稅徭役,並大力推崇宗教,加強段氏的合法性權威性。

與功臣共享富貴的段思平沒想到的是,子孫不爭氣,竟然被高氏架空,讓大理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傀儡王朝。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咱們史料說話,謝絕以訛傳訛。


猴格大人


南詔國不是被大理國滅的!中間走馬燈似的換了三到四次,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還勉強算一個的大明。

所以段家的大理國是滅了楊家的大義寧,而不是南詔。

司馬遷的(史記)稱洱海附近一帶為“葉榆”,當時洱海也叫葉榆澤(又稱“葉榆水”)。

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這裡設置了雲南(今祥雲)、葉榆(今大理。洱源)、邪龍(今巍山)、比蘇(今雲龍)4縣,隸屬益州郡。

唐開元甘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詔(在今巍山)的皮邏閣在唐朝的支持下統一了六詔,建立了南詔地方割據王朝。

當年的六詔,基本上是在洱海周邊。

南詔是當初的蒙舍詔統一洱海地區其他五詔之後名,因為它在其他五詔的南邊,故稱為南詔,都城為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於公元739年遷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

到了閣邏鳳的孫子異牟尋又遷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

南詔鼎盛時期的疆域,東面包括兩爨,東南到達安南,西北連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國(女王國的國都在今泰國的南奔)接界,西南河驃國(驃國的政治中心在今緬甸曼德勒一帶)接界,北抵大渡河,東北抵黔、巫(今貴州和四川的長江南岸)。

南詔王之下各種政府的職官有清平官、酋望和大軍將。

其中相當於唐宰相之位的清平官,主理朝政國事。

與清平官等列的是大軍將,參與議定國事,到地方治軍則為節度,下役六曹。

而後由於生產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南詔經濟出現繁榮景象,其政治制度也有了相應的變革,“六曹” 被擴為“九爽”。由清平官,酋望或大軍將兼任這些部門的首領。

九爽之上設有類似唐中央尚書省長官的督爽總領。

南詔政權對其轄內各族人民實行軍事統治。

地方各府的主將同時又是地方行政長官和奴隸生產的總監督。

自由民則實行軍事編組,凡百戶有一總佐,千戶有一治民官,萬戶有都督一個。

每個壯丁都要服兵役,稱為“鄉兵”。

其中被選出勇敢善戰的稱“羅直子”,南詔王和大軍將的衛隊成員就是從羅直子中選出的,稱為“負排”。

每逢農閒時要集中訓練,根據所居遠近分為四軍,各守一方。

有戰爭時,文書下到村邑治國官手中,壯丁要被徵召從軍。

而國家不提供後勤物資,軍隊所需富的是出境之後的槍掠。

由於南詔是在唐政府的扶持下建立國家的,所以立國後就接受了唐的冊封,確立了對唐的依附關係。

但是

南詔自皮邏閣始,雖向唐稱臣,接受唐之冊封,但並不甘心受制於人,每有分庭抗禮之念。

蒼山會盟之後,尋閣勸自稱“驃信”(其義與“君”同),顯示其並不滿足於雲南王之封號。

這種野心到世隆時終於登峰造極。

傳說中的世隆天生是一奇人,他握著雙拳來到世間,手拳七歲始開,掌心裡卻赫然有“通番打漢”四字。他來這世上似乎是專與大唐作對的。

果然,世隆一即位,麻煩就來了。

首先引起麻煩的是他的名字,大唐君臣對世隆之所以叫世隆極為不滿,他們說沒兩個字犯諱,我大唐太宗皇帝叫李世民,玄宗皇帝叫李隆基,你豈能以他們的名為名?

於是唐人對世隆不稱世隆而稱酋龍,並堅持不行冊封這事。

這件事在我們今天看來滿無聊的,但在當時大唐君臣的心目中,卻是不可動搖之基本原則,因為它顯示著皇權天威,它的意義大概略同於皇帝坐的位子你不可去坐,皇帝喜歡的女人你不可去碰!有辱皇權天威之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這件事卻也怪不得世隆,名字是先王勸豐佑所取,勸豐佑因仰慕漢文化,竟一改蒙氏傳統的父子連名之俗,至於碰巧將兒子取名世隆,恐怕也不見得含有什麼大不敬之意。不料這樣一件事情竟使得唐與南詔的關係由緊張而至又一次的斷裂。

世隆一怒之下,“乃自稱皇帝,國號大禮,遣兵陷播州(今廣西)。”

自此之後,南詔與大唐多次因爭所謂“相見之禮”而至兵戈相向,世隆為唐邊患近二十年,“中國虛耗,南詔亦疲″公元902年(唐天覆2年),南詔政權走到了它生命的盡頭。(為個名,兩敗俱傷)

雖然說這是每一個專制王國必然的歸宿,但南詔的覆滅在傳說中更具有戲劇的色彩和強烈的諷刺意味。

直接推翻南詔蒙氏政權的人物是鄭回(唐人)的子孫鄭買嗣,不過這鄭買嗣可不是什麼善良之輩,他也想當下皇帝(誰不想)。

丟了蒙氏江山的倒黴鬼叫舜化貞和他的不滿一歲的兒子。

無論是說南詔理該滅亡而讓這兩人來承擔其先輩的罪過,還是說南詔本不該滅亡,而由他們來負這歷史的責任,都讓人覺得天理不公。

他倆都是孩子!

據《僰古通紀淺述》所說,他登基時只有10歲,鄭買嗣作為國老攝政。

10歲登基的小皇帝到15歲時就一命嗚呼了,死因不明,卻留下個不滿週歲的龍種。

鄭買嗣先是讓皇姐抱了小兒坐在皇位上聽政,後來又說這工作實在太辛苦,讓皇妃回後宮去過安樂的日子而由他代抱小兒。

而抱著小兒發令施政的鄭買嗣暗中將那嬰孩的陰囊掐破,嬰孩號哭不已,不一日而天折。

隨後,鄭買嗣殺蒙氏800人而篡位。

在大長和國建立後36年,權臣東川節度使楊幹貞殺了鄭隆旦(大長和國三世國王),滅了大長和國,擁立清平官趙善政為國王,國號“大天興”。

過了10個月,楊幹貞又廢趙善政而自立為王,國號“大義寧’”。

在南詔滅亡後短短的30多年間,這裡像走馬燈一樣先後發生了三個短命政權的交相更替。

南詔興聖元年(930年),楊幹貞的位置被其弟楊詔所篡,楊詔得位後,改元大明。

這幾個政權存在大時間都很短,相互更迭時都免不了有一番殺戮,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隨後

南詔派往通海的節度使段思平(白族,大理喜洲閣洞垮村人,為南詔開國功臣段儉魏之後)把持地方勢力,以“減爾稅糧豐,寬爾諾役三載”的諾言,與滇東“三十七部”的貴族反抗武裝在石城(今曲靖)會盟。

公元937年率軍到達洱海會盟。

公元937年率軍到達洱海,攻破龍尾城(今下關),打垮了楊幹貞,佔領了羊苴咩城(今大理縣城地區),滅了“大義寧國”,建立了號稱“大理國”的新政權!

南詔徹底完了!我楊家江山被段家代替了,嗚呼!






蓉兒是傻瓜


金庸的武俠小說裡經常以美麗神奇的大理國為背景,歷史上也曾有南詔國,它們都以現今的雲南省為核心區域,那麼兩者的淵源是怎樣的呢?

南詔是歷史位於中原西南部的古國,主要由烏蠻和白蠻這兩個部落組成,其全盛時期的統治區域包括今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東南部、越南北部、老撾北部和緬甸北部地區等地區


唐朝初年,雲南洱海地區有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這六個比較大的互不隸屬的部落,合稱“六詔”;因蒙舍詔在諸詔之南,所以稱為“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由蒙舍詔(南詔)首領皮羅閣在滅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就是史上的“南詔國”

後來南詔政權走向窮途末路,先後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幹貞的“大義寧國”取代。這幾個政權存在時間都很短,頻繁更迭,殺戮不斷,因而老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於是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起兵滅大義寧,南詔大明七年(937年),段思平在大理即位,國號大理,建元文德,這就是歷史上的“大理國”。 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大理國曆經多代,先後傳至段正明、段正淳這兄弟倆;1108年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自己出家為僧。段譽是在北宋徽宗時即位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至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頗有作為。

後大理政權傳至段祥興繼,後來蒙古國遠征大理;其子段興智繼位後,蒙古兵的又一輪進攻終於滅了大理國,段興智成了大理國的末代帝王,也就是大理國金朝後滅亡,而比宋朝早滅亡。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南詔國是公元738年前建立的,此時中原正處唐王朝的李隆基(唐玄宗)時期,當時地處雲南洱海地區的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即: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和蒙舍詔,而蒙舍詔地處其舍詔的南面,所以又稱南詔。

南詔後來向唐王朝妥協並藉助唐王朝的實力消滅了其他各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

公元902年,由於南詔國內亂,其宰相鄭買嗣發動政變,滅了南詔,建立了"大長和國","大長和國"又被"大天興國"取代,"大天興國"最後被"大義寧國"取代,這也就是幾十年間發生的事。

再來說說大理國:公元937年,五代十國中的後晉(石敬唐建立的政權)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消滅了"大義寧國",定都於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其領土範圍主要包括:今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現緬甸、老撾、越南的北部等。


倭寇的煞星


公元877年,南詔世隆卒于越售景淨寺,南詔進入到了急速的崩潰時期。南詔後繼諸王均無力擺脫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依附於各派白蠻政治勢力,政治鬥爭更加尖銳。

史載隆舜在位二十餘年間,“好畋酣,多內嬖””, “常信讒以誅其下”,所謂“信逸”,可理解為南詔王室與其他白蠻政治勢力互相利用、打擊異己的政治手段。

但南詔王權還是在內部的政治鬥爭中被日益弱化和分解,隆舜甚至在鬥爭中難以自保。以鄭買嗣為主的一派政治勢力,在隆舜時期成為了左右南詔王室的重要力量。《楚古通紀淺述》載:“鄭回後奇有鄭買嗣者,自浪穹河頭獲一龍珠獻王。王喜,以買嗣為健士。”

自鄭回在南詔為清平官開始,鄭氏-直為南詔望族,至其七世孫鄭買嗣得隆舜之信任,權勢日重,隆舜長期巡幸東京(今昆明),“國事多委鄭買嗣攝”。

最終鄭買嗣密令楊登弒隆舜於東京。舜化貞立後,“以鄭買嗣為國老,權歸買嗣,主幼,只作俑人而已” 鄭買嗣凌駕於蒙氏王室之上,成為南詔實際的掌權者。

公元902年,鄭氏起兵殺舜化貞及蒙氏貴族八百人於五華樓下,南詔滅亡。

南詔自細奴邏建立大蒙起,傳十三世,歷二百五十餘年。

蒙氏烏蠻貴族集團覆滅後,鄭買嗣依襲南詔之舊,但改元安國,國號大長和,寓意安定國家、國運和平長久。

然而,對於南詔末期所遺留下來的各種社會矛盾,鄭氏並不能有實質上的改變。

鄭氏立國後,國內民族關係更為緊張,依附於蒙氏的東方黑墨(烏蠻)三十七部也策劃著對鄭氏的報復,更大面積的民族反抗即將爆發,《滇考》載“諸蠻三十七部心不服,謀起兵。買嗣懼,誅楊登以寒眾心。

公元908年,鄭氏又鑄銅佛像- -萬尊,送入普明寺,表示對八百名被殺的蒙氏貴族的悔過,以及對滇西烏蠻殘餘政治勢力的妥協。

南詔的覆滅,使白蠻貴族之間的政權爭奪更加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公元928年,劍川節度使楊幹貞滅亡了長和國,擁鄭氏清平官趙善政為王,建立天興國。不久之後,“善政待幹貞恩禮浸衰,凡幹貞所有請乞則不請,幹貞恃功怨望,遂賂結諸臣,廢善政而自立。善政在位僅十月”。

《滇考》則記楊幹貞弒鄭氏之後,“恐下不服,乃推善政立之,使之盡誅鄭氏子孫”。然後再取而代之,建立了義寧國。

這種頻繁的政權更迭,是白蠻各姓矛盾平衡的結果,或“是白族封建主在那裡尋求發展和鞏固白族中的封建制的方法,及如何統一南詔以來的各民族地區的道路, 公元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借東方黑爨三十七部之兵,驅逐了楊幹貞,建立了大理國,結束了南詔滅亡以來的政治混亂局面,西南地區由此進入到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子曰觀史


山色歸讀

1小時前 · 文化問答達人 歷史領域創作者

金庸的武俠小說裡經常以美麗神奇的大理國為背景,歷史上也曾有南詔國,它們都以現今的雲南省為核心區域,那麼兩者的淵源是怎樣的呢?

南詔是歷史位於中原西南部的古國,主要由烏蠻和白蠻這兩個部落組成,其全盛時期的統治區域包括今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東南部、越南北部、老撾北部和緬甸北部地區等地區。

唐朝初年,雲南洱海地區有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這六個比較大的互不隸屬的部落,合稱“六詔”;因蒙舍詔在諸詔之南,所以稱為“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由蒙舍詔(南詔)首領皮羅閣在滅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就是史上的“南詔國”。

後來南詔政權走向窮途末路,先後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幹貞的“大義寧國”取代。這幾個政權存在時間都很短,頻繁更迭,殺戮不斷,因而老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於是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起兵滅大義寧,南詔大明七年(937年),段思平在大理即位,國號大理,建元文德,這就是歷史上的“大理國”。 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大理國曆經多代,先後傳至段正明、段正淳這兄弟倆;1108年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自己出家為僧。段譽是在北宋徽宗時即位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至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頗有作為。

後大理政權傳至段祥興繼,後來蒙古國遠征大理;其子段興智繼位後,蒙古兵的又一輪進攻終於滅了大理國,段興智成了大理國的末代帝王,也就是大理國金朝後滅亡,而比宋朝早滅亡。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文化問答達人 歷史領域創作者

2.2萬粉絲 · 9萬贊


用戶146538702黃長平A


公元902年鄭買嗣滅南詔,建立大長和國,公元928年楊幹貞滅大長和國,擁立趙善政為驃信,國號大天興,又名興源國。929年,楊幹貞廢趙善政自立,改國號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


電視劇裡看歷史


唐昭宗天覆年間,南詔國清平官(宰相)鄭買嗣發動政變,滅了南詔,建立了“大長和國”。此時是公元902年。後來短短的幾十年內,大長和國又被大天興國取代,大天興國又被大義寧國取代,大義寧國最後被大理國取代。


電影怪叔叔


對上述問題本人不太瞭解。抱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