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撫河的“橋們”

文昌橋

横跨抚河的“桥们”

始建於南宋、重修於明嘉靖年間的文昌橋是一座古老的大石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橋體為清嘉慶八年至十八年(1803年至1813年)重建而成。清嘉慶八年至十八年重建時,修有專志——《撫郡文昌橋志》,開創了我國編寫橋樑建築專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為建橋藍本。修建文昌橋時工匠們創造的“幹修法”施工,在我國建橋史上留下了輝煌一筆。

這座石橋,曾一度被改名為“行易橋”“解放橋”,多次遭受兵變戰火。建國後,為了保護這座橋樑,人民政府對文昌橋進行了多次維修和擴建。加寬了橋面,鋪上了水泥柏油,兩旁設置了雕花扶欄和高桅華燈,使大橋顯得美觀壯麗。2002年,政府又花巨資重修大橋,每個橋墩上均雕刻十二生肖屬相,並重新加固大橋,使該橋既古老又華美。如今,橋長255.4米,寬11米,高約13米。悠悠文昌橋,滾滾撫河水,見證了撫河東岸昔日的繁華。歷經多次修繕的文昌橋,流傳著膾炙人口的“文章橋上曬文章”掌故,是我市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見證,已經成為城市的象徵和驕傲。

撫河大橋

横跨抚河的“桥们”

撫河大橋一帶為我市東大門,多年來一直是進出撫州城區的重要通道之一。該橋原隸屬於省道S214豐德線跨撫河橋樑,隨著我市經濟、交通的發展,城市面積不斷擴大,該橋樑已由原來的過境公路橋樑轉變為城市橋樑。

撫河大橋位於市區文昌橋南面1.5公里處,由江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設計。撫河大橋於1989年建成,橋長577.26米,橋面寬15.5米(含人行道),橋面為雙車道,是連接撫州市區和城郊的一條主要通道,當時為全省橋面最寬的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創造了撫州橋樑建設輝煌的歷史。

作為繼文昌橋之後,市區橫跨撫河的第二座橋樑,撫河大橋建成後,大大緩解了文昌橋的交通壓力,方便了兩岸的物資運輸和人員往來。在贛東大橋建成前,由南昌開往臨川區撫北鎮(撫北火車站)、上頓渡鎮、溫泉鎮,崇仁縣,宜黃縣,樂安縣的過往車輛,大多都要通過撫河大橋,經文昌大道、金巢大道、臨川大道等城區主幹道,非常繁忙。

東臨大橋

横跨抚河的“桥们”

東臨一級公路撫河東臨大橋也是由原來的過境公路橋樑轉變為城市橋樑,2004年竣工,橋長921米,是市區跨撫河第三座大橋。東臨一級公路於2002年11月8日開工建設,經過25個月的奮戰,2005年1月21日竣工。東臨一級公路橫跨東鄉、臨川兩個縣(區)12個鄉鎮32個村,是連接滬瑞高速公路、浙贛鐵路與福銀高速公路的大動脈,也是我市境內梨溫高速公路和京福高速公路的連接線,線位在路網和區位中十分重要,東臨公路還是目前東鄉進出撫州的最便捷通道。

贛東大橋

橫跨撫河的“橋們”

2009年9月16日開工,2012年7月3日竣工通車的現代化公路景觀中承式拱橋——贛東大橋是市區第四座跨越撫河的大橋,橋型為人字型單塔斜拉橋,主塔形似人字,代表以人為本,“光照臨川之筆”筆尖朝上以天為書,代表才子之鄉的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譜寫撫州新篇章。

贛東大橋南岸與贛東大道銜接,北岸與316國道(昌撫公路)連接,大橋長558米、寬23.5米,雙向四車道,引橋路基寬33米,雙向四車道。贛東大橋是地標性的景觀精品大橋,建成後已成為連接市中心和南昌的捷徑,昌撫公路和撫八線(往崇仁、宜黃、樂安方向)、撫豐線(撫州至豐城)之間形成了一條便捷通道,通行車輛不再經過城區,緩解了撫河大橋以及市區的交通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