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文院士:氫能,關鍵技術裝備有待突破

凌文院士:氢能,关键技术装备有待突破

“中國氫燃料電池小規模示範應用將在2020年實現轉型,2020年至2030年,氫燃料電池將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近日在2018中國能源研究會年會上說。

據凌文介紹,如今氫燃料電池已實現技術突破,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是目前氫能發展的強勁動力。2050年,氫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佔比將達到10%,其中4.5%應用在交通,3.5%在化工,1%在建築,成為我國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採訪中,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氫能在2020年後會迅猛發展,不過,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目前我國氫能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氫能產業關鍵技術裝備還有待突破。

文丨蘇南

中國能源報記者

我國已是第一制氫大國

凌文表示,氫能將成為我國終端能源體系的消費主體與其特性密不可分。氫存在於各種物質中,是地球上存量最大的物質。氫本身還是可再生能源,儲量充裕且高效,應用前景非常廣闊。氫能作為高能量密度無汙染排放的二次能源,是有效耦合傳統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統,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能源。

“中國發展氫能符合國情要求,氫能的廣泛應用將促進我國能源轉型升級。”凌文表示,2017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44.9億噸標煤,居世界第一。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較長時間內難以改變,而煤制氫在所有制氫方式中是成本最低的。此外,我國焦制氣、煤化油、煤化工等化工企業制氫量很大,中國是一個適合氫能發展的巨大市場,可以將氫應用在車用動力、分佈式發電等領域。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逐年增長,每年可再生能源棄電量驚人。例如,國家能源集團所屬的大渡河流域水電站,去年一年的棄電量為120億度。如果用這些棄電去電解水制氫,5度電換1方氫,大約可制氫24億方。

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制氫國。現有煤氣化制氫約1000萬噸,成本6—10元/公斤;天然氣制氫300萬噸以上,成本約13—23元/公斤;石油制氫300萬噸,成本18元/公斤;工業副產氫約800萬噸,成本10—16元/公斤;電解水制氫100萬噸,成本19—80元/公斤。此外,我國擁有良好的可再生能源制氫基礎,每年風電、光伏、水電等新能源電源限電約1000億度,可用於電解水制氫約200萬噸。

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雖然我國制氫量排名世界首位,但據凌文介紹,與美國、日本、歐盟等高度重視氫能領域發展的國家相比,我國的氫能生產技術水平、制氫設備、輸配氫能的技術和設施等均有不小差距。

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為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凌文指出,我國目前在建的加氫站有33座,建成的加氫站僅15座,其中10座為固定式,且大部分站的日加氫能力在200公斤以下,並且未按照美國機動車工程師學會(SAE)標準執行。而日本已建成94座、德國56座、美國40座符合SAE標準的加氫站。

不過,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是,我國首個符合35MPa/70MPa雙模國際標準的加氫站示範項目預計於今年12月在江蘇如皋建成,日加氫能力達到1000公斤,這將是國內第一個行政審批完備、完全市場化開發、全天候24小時持續運營的商業加氫站。

“我國氫能應用推廣的主要障礙是基礎設施發展滯後,這主要與我國現階段氫氣需求量小有關。”凌文直言,“加氫站投資成本高也是制約氫能應用推廣的緣由之一,

氫企業需要把氫氣到廠價與出售價控制在20—25元/公斤之間,才能實現完全商業化的盈虧平衡。”

關鍵技術裝備待突破

氫氣雖然廣泛存在,但是在合適的成本下以安全工藝將氫氣提取並不容易,我國氫能生產的關鍵裝備技術亟待突破。記者瞭解到,制氫環節的電解槽,儲氫環節的車載氫罐,加氫站環節的氫氣壓縮機、加氫機,燃料電池環節的雙極板表面處理、膜電極噴塗設備,檢測測試環節的燃料電池體系檢測、氫氣品質檢測等,均與國外有不少差距。

據凌文介紹,目前中國的氫能關鍵裝備技術情況是,45MPa固定儲氫裝備可生產裝備廠家少,與國外已商業運營的70MPa加氫機相比,我國仍處於試驗驗證階段;國內電流密度1.5A/cm2的成本普遍在2000元/千瓦,離國際2.5A/cm2與100元/千瓦差距較大;我國電堆體積功率約2.2—2.7千瓦/升的成本是3000元/千瓦,而國際3.1千瓦/升的電堆成本才1000元/千瓦。

“在制氫環節,我國缺少成品氫氣檢測標準;儲運環節,我國管道運輸標準尚未建立,長管拖車壓力參照天然氣等規定在20MPa內;加註環節,我國缺乏加氫站核心裝備的相關標準,現行標準安全距離較大;應用方面,我國沒有IV型瓶級70MPa相關標準。”凌文說。

鑑於我國氫能將在2020年至2030年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凌文認為,構建氫能產業有序高效發展環境,初期需要高質量的發展標準,科學的規劃管控、合理的政策引導。“建議政府儘快將氫能納入我國終端能源體系,與電力交叉互補,共同成為我國終端能源體系的消費主體。”凌文說。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