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疑案揭曉,李紳的《憫農詩》共有三首,為何只流傳下來兩首

千年疑案揭曉,李紳的《憫農詩》共有三首,為何只流傳下來兩首

李紳

《憫農詩》

[唐]李紳

其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千年疑案揭曉,李紳的《憫農詩》共有三首,為何只流傳下來兩首

汗滴禾下土

以上兩首詩是唐朝著名詩人、宰相李紳,在回鄉途中所寫,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大家看了以後肯定耳熟能詳。第一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在田裡辛勤勞作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農民深深的同情;第二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但辛勤的農民到最後卻落得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是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其實,李紳的這組詩歌,一共由三首詩組成。但大家一般只知道前兩首,第三首卻鮮為人知。這是什麼原因呢?這裡頭還真有一個令人感慨的離奇故事。

千年疑案揭曉,李紳的《憫農詩》共有三首,為何只流傳下來兩首

唐武宗

李紳少年得志,二十七歲時就一舉高中了進士。唐朝的科舉要比宋朝以後的科舉難考百倍,這麼年輕就能高中進士,足見其才華一定是卓爾不群的。皇帝也是慧眼識真人,見他學識淵博,才學出眾,便招為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鄉探親,他的老家是亳州。在家鄉期間,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當年的同榜進士,又是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幾日,以盡地主之誼。

千年疑案揭曉,李紳的《憫農詩》共有三首,為何只流傳下來兩首

文人相會

這天,李紳帶上李逢吉,倆人攜手登上城東的觀稼臺。來到城樓上,極目遠眺,不由得心潮澎湃,詩興大發。雖然同是觀景,但感觸不同,抒發的情感也不一樣。

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

而李紳呢?他此時眼裡頭看到的,是田野裡的農夫,正在炙熱的午陽下在艱辛的勞作,不禁感慨萬千,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千年疑案揭曉,李紳的《憫農詩》共有三首,為何只流傳下來兩首

直抒胸臆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李逢吉一聽,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這小子好大膽。回到書房,李逢吉對李紳說:“老兄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遊一場。”

李紳聽了,略作謙虛的說:“小詩不過三四十字,為兄聽過,自然記得,何必抄錄?若一定落筆,不如另寫一首相贈。”

別有用心的李逢吉一看李紳沒有答應,略微有些失望,只得順水推舟的說:“也好,也好。”

千年疑案揭曉,李紳的《憫農詩》共有三首,為何只流傳下來兩首

豐收餓死

於是,李紳沉思半天,欣然提筆寫道: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詩的大意是說,在田地裡扶犁耕種的男兒,理應有飯吃,吃得飽,但是實際上卻捱餓;在窗牖下投梭織布的婦女,理應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實際上卻在受凍。我希望燕地趙地的美女,都變成面目醜陋而德行賢惠的嫫母;那麼,她們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樣值錢,也就不會再有“回顧百萬,一笑千金”的揮霍現象發生了。到那個時候,社會上富者窮奢極侈、貧者衣食無著的現象,也許可望有所改變吧。

千年疑案揭曉,李紳的《憫農詩》共有三首,為何只流傳下來兩首

粒粒皆辛苦

寫好,遞與李逢吉,請他斧正。李逢吉看了欣喜萬狀,剛才的失望情緒一掃而光。他覺得這首詩在指責朝廷方面,比上兩首更為具體,也更為大膽。

第二天,頗有收穫的李逢吉,辭別了李紳,踏上回京的遠途。史書上對李逢吉的評價是“性忌刻,險譎多端”,真是恰如其分。李逢吉平常表面上對人很和善,可內心裡卻總是琢磨如何能找到墊腳石,再高升一級。此時的李紳很不幸,即將成為他的墊腳石。

李逢吉一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進讒說:“啟稟萬歲,翰林院學士李紳,謀圖不軌,寫反詩發洩私憤。”

武宗皇帝大吃一驚,忙問:“何以見得?”

李逢吉連忙從袖子了掏出詩稿,雙手奉上。邊遞邊叨咕:“這是李紳親手所書,請聖上御覽。”

千年疑案揭曉,李紳的《憫農詩》共有三首,為何只流傳下來兩首

陰謀

等李紳探完親回京後,武宗立即詔其上殿,然後拿出那首詩作。李紳仔細一辨認,坦然的說道:“這是微臣回鄉後,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寫下的,望陛下體察!”

武宗說:“久居高堂,忘卻民情,朕之過也,虧卿提醒,猶如醐醍灌頂。今朕封你尚書右僕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國安民。”

李紳叩頭道:“謝皇上!”

武宗又道:“此事多虧李逢吉舉薦。”

李紳聽後,自然對李逢吉感激不盡。

千年疑案揭曉,李紳的《憫農詩》共有三首,為何只流傳下來兩首

文人相聚

而此時的李逢吉呢,正盼著李紳因言獲罪,自己這個檢舉的大功臣就可以青雲直上了。誰知道事與願違,皇上不但沒治其罪,反而升了官。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時,管家通報,有人求見。一見是李紳,李逢吉當即愕然當場,以為是李紳是興師問罪來了。等李紳說明來意,是專門登門拜訪致謝的,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調任為雲南觀察使,降了官。這時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雞不成,倒蝕一把米。

千年疑案揭曉,李紳的《憫農詩》共有三首,為何只流傳下來兩首

莫高窟

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就這樣,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面兩首,而不知還有第三首——它是被夾入皇宮的資料庫中,讓歷史給湮滅了。

直到近代,歷史學家對敦煌石窟的考據時,在唐朝殘卷中,才偶爾發現《憫農 其三》這首詩。並從一些資料中找到了當年這個奇特的歷史故事。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