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成都“高改”?项目入市后单价破2万,未来趋势这样走

最近两个月,“高改”项目相继入市,单价一度突破2万元/㎡(含精装修费用)。这些项目有一些共同点:要么属于高地价项目,要么是品牌房企的“TOP系”产品落地,或是一些房企占领成都市场的“标杆”作品。

此前,锐理君在《“尴尬”的金九银十》一文中,详细分析了9、10月成都开盘项目去化情况,关键点无非以下:大部分楼盘报名人数不足,开盘认购率显著下降,购房者观望情绪渐浓,楼市转凉趋势明显。

目前的市场环境,很多“刚改”项目都不太好过,更别说“高改”。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哪怕是现在的单价2万元/㎡,也并不是这些“高改”项目愿意看到的定价……

1

“高改”增多伴随着“高预期”后遗症

如果说从刚需到改善的过渡,是购房者对大户型和良好居住环境的需求,是市场顺其自然的转变。那么从改善到“高改”,则需要房企对城市购买力有足够的信心,对政策与市场有全方位的考量,对购房者痛点有更精准的把握。

锐理数据显示,近几年90-150㎡面积段销量占比明显提升,改善型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生不逢时的成都“高改”?项目入市后单价破2万,未来趋势这样走



而成都“高改”项目急速增多,除了高端物业购买人群本身的需求,其实还伴随着狂热追地、高预期看市等,在市场顺风顺水的时候,这层窗户纸没有捅破,而在“寒冬”里,后遗症就开始凸显:

土地市场狂热后的必然选择

首先,近3年所供应土地的容积率普遍降低,为打造高端项目提供了基本条件。

其次,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地价与房价倒挂的现象频出。在市场狂热的态势下,房企们敢于拿高价地,对于打造高端项目似乎有额外的自信。

单从楼面地价破万的地块来看,锐理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大成都有5宗,2017年有31宗,2018年(1-10月)有13宗。这些地块的平均计算容积率在3以下,为了保证利润,打造高端项目是必然选择。


生不逢时的成都“高改”?项目入市后单价破2万,未来趋势这样走


对房价上涨的过高预期

再从住宅备案口径来看,成都房价经历了一波上涨,2015年第1季度大成都均价为6656元/㎡,2018年第3季度大成都均价为10684元/㎡。业内普遍认为,成都房价的涨幅空间仍在,众多房企都急于攻克高端市场,以实现更多的溢价。只是受制于“你懂的”原因,高端项目目前的日子并不好过。


生不逢时的成都“高改”?项目入市后单价破2万,未来趋势这样走


(2015年1季度-2018年3季度成都住宅供销趋势 来源:锐理数据)

成都的发展留有想象空间

一个城市的能级往往决定了高端物业的整体高度,有足够的高端产业和高净值人群,才能支撑起高端住宅的保有量和价格高度。

2015年成都GDP突破万亿,2017年达13889亿。这一波房价上涨的周期恰好与成都经济增长的大趋势相吻合。

根据《2017高净值人群投资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四川在高净值人群省市中位列第九,作为四川的省会——成都的潜力和空间被众多房企看好,这也是近几年诸多品牌房企争相入蓉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城市层面来说,高端项目供应增多,是城市实力的一种象征。但2018年1-10月的房地产数据显示,金九银十市场退烧,成色不足。多项数据涨幅放缓,出现逐渐平稳的趋势。在“多限”的大背景下,成都的高改供应潮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2

“高改”扎堆入市是情非得已


据锐理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大成都总价400万以上的房子卖了2302套,2017年卖了2108套,而2018年1-10月,这一数据是995套,高端住宅的销量整体下降。究其原因,关键还是在供需端——上半年供应太少,到了年底为了冲量不得不加快推盘节奏,但市场却已经“变天”了。

房企资金“鸭梨”大

一方面,很多房企确实缺钱了。

从目前融资环境持续收紧的趋势来看,销售高位支撑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促回款、保现金流成为房企的首要任务。而现实情况是,抢先亮相的楼盘已经收割了一部分房票和客户关注度。对于市场更加细分的“高改”项目而言,既要面对同等水平的项目竞争,还要从比自己低一个甚至几个段位的“刚改”项目里抢饭吃,并不那么容易。

更何况,“购房者”也缺钱了。

根据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提供的数据:2017年底,我国住房贷款余额为21.9万亿,住房贷款余额与可支配收入之比达到60.5%,而整体居民部门的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达到112.2%。居民家庭债务规模不断膨胀,杠杆率不断攀升,“六个钱包”所剩无几。目前有房票者,大多都怀揣高端居住的需求,但承受不了高端项目的价格。


生不逢时的成都“高改”?项目入市后单价破2万,未来趋势这样走


高端产品存量巨大


据锐理君统计,2016-2018年,成都有49宗地的楼面地价突破万元,净用地面积高达3190亩,而且这些地块多是纯住宅,商业占比较少。接下来的1-2年内,成都市场高改产品的存量将会越来越多。

在宏观政策面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市场需求的萎缩,只有那些有明显剪刀差的高性价比项目,才更有底气销售。留给高端项目的压力,只会多不会少。

3

“高改”破题还是要从自身找方法

短时间内,高端项目去化困难,或将成为一种常态。想要破解难题,高改项目或许应该收起“高傲的头颅”,在这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品质第一 不减配

确保品质需要两样东西:时间和金钱。在此前“高周转”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下,“慢工出细活”的作品越来越少,留给市场的疑难杂症越来越多。

事实上,“高周转”没有错,错在没有能力对品质进行“高管控”。目前房企“高周转”的模式逐渐被打压,“品质主义”重回主流。对于高端项目来说,只有做到最大化的品质坚守,才能在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同时需要开发企业有成熟稳定的制度来为品质拉底线。

做好产品 接受时间检验

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由“普涨时代”进入了“分化时代”。分化不仅发生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也发生在不同产品类型之间。

一个项目的开发,从当初规划的时候就注定结局。许多缺乏价值支撑、表面浮华的产品,只能成为“价格”和“形式”上的高端项目。

而真正具备硬性价值支撑的高端住宅,将越来越被市场推崇。项目有没有灵魂,能不能耐得住周期,时间会证明一切。

及时调整 保持“特质化”优势

近几年来,高端住宅的竞争从建筑、精装层面的硬件竞争,不断向社区服务层面的软件竞争进化。市场下行的时候,竞争压力加大,项目的缺点会被放大。而房企要做的只能是正视缺点,及时调整,保持高度“特质化”才是破解困难的关键。

总的来说,“高改”产品面临的困难是所有产品现在和接下来一段时间都要面对的难题,以下几点值得业内人共同思考:

1、2017年,110—150㎡产品销售占比三成,2018年的数据会怎样?

2、2016-2018年单价万元地块接近50宗,当初“拿高价地进的水”,在销售端如何释放?

3、横盘时代,都在说产品回归,企业和项目的真正“产品力”是什么?

4、按照传统套路,为了做足利润可以减配,可以降低品质,这会是未来平衡利润的秘密武器吗?会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