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菲律賓

在火山、地震和颱風等自然災害面前,菲律賓總是那麼無助;在與殖民者和大國的較量中,菲律賓人從來甘拜下風。一句“巴哈拉那”(留給上帝解決)的口頭禪道出真諦:對大自然聽天由命,對歷史記憶淡薄……

菲律賓共和國地處太平洋和南海之間、亞歐大陸東部堪察加——爪哇島鏈的最南端,它北望臺灣,西南和南面與馬來西亞和印尼隔海相望。全境有7107個島嶼,無名島佔總數2/3,其中6600多個島嶼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1000餘個島嶼有人居住。菲律賓國土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11個主要島嶼佔總面積96%,以北部呂宋島和南部棉蘭老島最大,佔整個國家的2/3,全國人口1.03億(2016)。

菲律賓群島在地質結構上屬火山島,雖然活火山並不多。它又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屬深源地震帶。山地佔國土2/3以上,高原、峽谷、湖泊、河流、森林、草原、海濱、沙灘等各種地貌類型齊全,構成旅遊的基本要素。島內平原狹小,呂宋島的中央平原為該國的糧倉。全境均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且溼度大、颱風多。年均氣溫27℃,降雨2000—3000毫米。

菲律賓自然資源種類眾多,藏量可觀。礦產以銅、鎳、金、鉻等為主,沿海石油遠景儲量豐富,但開採難度大。森林覆蓋率為53%,盛產多種名貴木材。沿海魚類豐富,金槍魚資源居世界前列。農業資源利用率高,出產稻穀、玉米及多種經濟作物,盛產熱帶水果,其中椰子、菠蘿、香蕉、芒果等產量均居世界前列,一次產業佔GDP的20%。

憑藉綺麗的風光和豐富的資源,菲律賓贏得了“東方明珠”、“火山之國”、“花園島國”、“椰子之國”、“亞洲香蕉園”、“海上桃花源”等美譽。

生活在千島之中的居民主要由三大族群為主的一百多個民族構成:信仰天主教與基督教的菲律賓人,佔全國人口的90%;被稱為“摩洛人”的穆斯林,占人口的5%;土著人(山地部落)等。以他加祿為基礎的菲律賓語為國語,它與英語同為官方語言,各島嶼流行南島系口語,語言和文字中西班牙語和英語“影子”常現。

據信最早在距今25000年左右,土著人的一支尼格利陀人從東南亞進入菲律賓群島。5000多年前,來自馬來亞和印尼的馬來人遷移至群島上,構成了今天菲律賓的主體族群,他們主要有包括他加祿人的9大群體。而伊斯蘭教是在公元15世紀由馬來和印尼商人傳入以棉蘭老島為中心的南部,現今的摩洛人多屬遜尼派,特點是信仰統一而族群眾多。由此可見,菲律賓的族群形成和當代族際關係始於15—16世紀,伊斯蘭教的傳入和西方殖民者帶來天主教改變了這個國家。

在族群關係上,主體菲律賓人自視優越,稱山地部落“愚昧”、穆斯林“落後”。獨立以後,菲律賓政府確立使所有群體同化於菲律賓人社會的目標,推廣他加祿語為基礎的菲律賓語,讓各群體適齡者在製造業和服務行業就業等政策。菲律賓國內矛盾的一個焦點是穆斯林與主流社會的衝突,穆斯林希望擺脫基督徒的統治,擔心被同化和區域經濟政策威脅自身。政府則擔心穆斯林極端組織與國外的聯繫,又想加快棉蘭老島的開發,雙方打打談談數十年,2012年達成停火和棉蘭老島自治協議。

所謂環境造就人,菲全境終年鬱鬱蔥蔥,瓜果遍地,人們吃喝不愁,菲律賓人樂天知命,悠閒散漫,舉手投足頗有西班牙人遺風。他們雖然掙錢不多,多數是週薪以刺激消費,飯桌浪費,透支消費屢見不鮮。當地人幾無攢錢習慣,城市中當鋪多於銀行,手機和首飾是最常見的當品。

境內菲律賓人快樂悠哉,國外菲裔四海打拼,破解悖論同樣離不開生存環境。2014年7月27日該國人口突破1億,並以年均2%增速居東盟首位,25歲以下年輕人占人口54%,就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長期以來,該國吸引外資水平低於周邊國家,自身沒有龐大而堅實的基礎工業和加工業,近年來一直保持著300萬人失業和700萬未充分就業的狀況,貧困人口多達2600萬,嚴酷的現實逼迫適齡勞力走向海外。菲律賓人有語言優勢,他們雖已不講西班牙語,但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廣為流行,他加祿語以拉丁字母書寫,信仰天主教也成為一個優勢,語言和宗教有利於菲律賓裔在外生活並適應異域文化。2016年該國實現GDP3049億美元,貧困率25.2%,預期壽命68.4歲。經濟方面的服務業不斷增長是個好消息,2012年佔GDP的比重達57%,菲律賓是發展中國家僅次於印度的第二大業務流程外包中心,就業機會有80萬個。

海外菲律賓打工者有800萬至千萬的規模,他們遍佈世界160多個國家地區,從事家政(菲傭)、航運(國際船運市場菲籍海員有近30萬,佔總人數約1/4)、建築、加工等行業,每年為國家添上250億美元規模的勞務收入(僑匯),約佔GDP的10%和經常項目收入的1/6。他們的命運一直是菲律賓人情感最糾結的話題,政府將6月7日定為“外籍勞工日”,稱他們為“現代英雄”,把關懷上升至最高層面——確保他們的安全與福祉一直是菲律賓外交的基石。

與普通百姓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家族政治和名人效應。前者要“歸功”於西班牙殖民統治,該國現有200多個世襲政治家族,他們不與平民百姓通婚,史上至今一直最大程度地把持中央和地方權力。在這個崇拜明星、崇尚傳奇的國度,1965年至今半個世紀的當政者均出名門,先有執政20年、因貪腐和專制被“人民力量”趕下臺的馬科斯,他的“花蝴蝶”夫人有3000多雙鞋子、1700個包包。阿基諾家族的一門三傑,卸任後官司纏身的阿羅約,據稱以俠肝義膽、除暴安良電影形象而當選總統的埃斯特拉達也“變身”顯赫家族,兩個兒子躋身參、眾兩院。這裡有個與韓國相同的現象,歷史對歷屆領導人不厚道。但菲律賓顯然不似韓國,因為它不具備東方民族主義的文化背景,自然不能成功凝聚國民人心於一體,獨立後的半個多世紀缺乏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所有的選舉都圍繞名人,“喜歡作秀技巧和個人魅力甚於政策和管理能力”,惡名和美名的界限常常隨時間而模糊,獲勝者永遠是長期操縱菲律賓的各個家族勢力,從鎮議員到總統概莫能外。

菲律賓人熱情好客而不設防線,心地淳樸又不明是非。對宗教虔誠,對祖先崇拜,心中有上帝,行動為家人。在他們身上,透著馬來人的團結奮進,重情義講互助;西班牙人的篤信宗教,豁達悠閒;華人的睿智寬宏,重視家庭;美國人的自由不羈,快樂當下。其實菲律賓文化就是一個對世界各種風尚和流派兼收幷蓄的大熔爐,深深烙下西班牙和美利堅的印記。

“我們同西班牙人一起在修道院度過了300年,又與令人尊敬的美國佬在好萊塢生活了50年”……這句“經典”成為解開菲律賓文化、價值觀乃至國家形成的鑰匙。

如前所述,史前菲律賓群島上就有人類生存活動,到14世紀,這裡出現土著部落與馬來移民構成的割據王國,以蘇祿國最為著名(1417年蘇祿國王出訪明朝,東王不幸染疾身亡,葬身山東德州,永樂帝賜贈諡號“恭定”)。1521年,麥哲倫率船隊登陸宿務。1543年,另一支船隊從墨西哥到達棉蘭老,西班牙人以菲利普王儲之名命名該群島。又過了22年,西班牙人佔領群島,開始了330多年的殖民統治。他們最成功的是傳教,現今天主教徒佔菲律賓人口的83%。其次是教育,先有居民必須採用西班牙姓氏的法令,19世紀60年代起實行西班牙語初等義務教育,使菲律賓在教育領域一直居東南亞前列。還有經貿,把土地授予教團和“巴蘭蓋”(意為同船上的人,菲傳統社會組織)酋長。利用華商和墨西哥鷹洋,把中國產品經菲律賓輾轉墨西哥再至歐洲,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有了直接的對歐貿易。

西班牙人的殖民統治招致當地人200多次大規模起義,1872年,菲律賓民族主義興起,黎剎,祖籍福建的醫學博士和詩人作家,成為民族獨立運動的一面旗幟。他36歲時被殖民當局槍殺,留下絕唱《永別了,我的祖國》,詩中的“我愛之夢,我生之慾,為你這將高飛的靈魂”深深激勵著無數後人。“卡蒂普南”運動發起武裝起義,1898年把菲律賓帶入第一共和國。

此時,年輕的美利堅踏著老邁的西班牙登上全球舞臺,它以2000萬美元從西班牙手中“買下”對菲律賓的宗主權(包括關島、波多黎各,西班牙承諾放棄古巴)。列寧曾憤而指出:美國“為滿足可惡富豪們的願望,在‘解放’的藉口下扼殺了菲律賓”。美國首任駐菲總督麥克阿瑟將軍1901年在美國參院作證時說:“菲律賓群島戰略地位勝於世界任何地方,又是個投入最小力量便可保護美國利益,並阻止敵人行動的戰略要地。”寥寥數語,悠悠百年,美國人眼力和決心不負歷史。

菲律賓人不甘獨立果實被美國竊取,於1899年2月打響與美軍的戰爭,到1902年7月菲軍統帥投降,美軍傷亡7000多人,菲律賓軍民則付出30倍的代價。這場戰爭和美國的佔領改變了菲律賓的文化景觀,作為國教的天主教會脫離了政府體制——國家政教分離,同時引進英語作為政務和商務語言。1916年,美國給予菲律賓自主權並允諾最終成立自治政府,該承諾最終於1934年兌現。二戰後的1946年7月4日,美國“宣佈”菲律賓獨立。

1941年12月至1945年2月,日本佔領菲律賓,短短3年多時間造成111萬菲律賓人喪生……菲共領導人民抗日軍頑強作戰,但歷史沒有給他們以公道。菲律賓人很快忘記了這段動盪歲月,直到1994年才有第一部關於日軍佔領的專著。其原因在於以地主、商人和教會為代表的統治階層與日本佔領當局勾結,戰後菲律賓沒有發生社會政治變革,他們的利益未受觸及,還有照搬美國縱容日本的歷史觀,日本在戰後持續對菲律賓提供發展援助等。

鬆散的社會結構、各自為政的地方當局、不設防的民族秉性,讓菲律賓輕易淪為大國的殖民地。四個世紀西方文明包括宗教文化、民主政治的浸染,帶給這個國家開放、包容的心態,以及鬧哄哄、充滿戲劇性的菲式民主。470年的外國駐軍(截止1992年美國撤出蘇比克和克拉克軍事基地),國內安全和對外海上利益的政策之爭,讓菲律賓防務裝備捉襟見肘,在南海紛爭的背景下,阿基諾三世情急倒向“僅有的兩個戰略伙伴——美國和日本”……

還是被稱為亞洲最自由的菲律賓媒體的自我嘲諷富有見地:從小處說,一群不管怎樣對待,他們都永遠跟在最後,即使生一會兒悶氣也會很快恢復如常的人;從大處說,一個在亞洲事務中無足輕重,只會作為美國基地倉庫的國家。

2013年強颱風“海燕”肆虐菲律賓,在一片世界末日般慘狀中,一幅四女子懷抱十字架聖龕、聖母和聖子塑像逃難的圖片讓人既震撼、更唏噓……此時此刻,國際大家庭各成員理應拋棄成見,休慼與共,而菲律賓人其實胸無城府,也懂得感恩。

“巴哈拉那”原是他加祿人信奉的一個神,它既能帶給人們豐衣足食,又為芸芸眾生解憂除煩。篤信我主的菲律賓人以此為處世之道,把塵世的千難萬險交給了上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